合同诈骗常见预防方法.docx
《合同诈骗常见预防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同诈骗常见预防方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同诈骗常见预防方法
常见合同诈骗预防
1:
如何防范合同诈骗呢?
(一)、正确地签订合同,预防合同诈骗与合同风险
信用风险的控制的最后一关,就是正确的签订合同。
现在利用合同诈骗的情况非常之多,而且大部分合同诈骗被视为经济纠纷,使骗子们逍遥法外,骗子有了实力后往往会设计更大的骗局。
关于如何正确地签订合同,不同的情况自然有不同的要求。
1、在签订合同以前,经营者必须认真审查对方的真实身份和履约能力。
审查身份就是查对方的经营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和真实存在。
审查履约能力就是要查清对方现有的、实际的、真实的经营情况。
2、审查合同公章与签字人的身份,确保合同是有效的。
如果对方公章为法人的分支机构公章或内设机构,应要求其提供所属法人机构的授权书。
对方在合同上签公章,并不能保证合同是有效的,还必须保证合同的签字人是对方的法定代表人或经法人授权的经办人。
如对方签字人是企业的法人代表,那么在签订合同之前,应要求对方提供法人代表身份证明,营业执照副本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具的法人资格证书;如对方仅系企业的业务人员,则还应让其提供企业及其法人代表的授权委托书、合同书、业务人员自身的身份证明以及财产担保书等相关证明文件,切忌仅凭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合同专用章等不全面、不规范的文件就与其签订合同。
同时也应该从根本上杜绝那种仅凭老关系、熟面孔或熟人的介绍就与对方签订合同的做法。
3、签订合同时应当严格审查合同的各项条款,有条件的不妨向专业人员咨询。
根据合同诈骗的特点.为了防止对方利用合同条款来弄虚作假,应该严格审查合同各项条款以便使合同权利义务关系规范、明确,便于履行。
对于合同的主要条款,特别是关于交货地点、交货方式、质量标准、结算方式、货物价格的约定更要力求表达的清晰、明确、完整,决不能含混不清或者模棱两可,给合同以后的履行埋下隐患。
4、约定违约条款。
违约条款是明确约定违约的责任,为将来可能的诉讼与维权打下良好的基础。
违约条款中可以明确约定违约金或欠款的利息。
如:
甲方未按期完工的,向乙方支付违约金30万元。
5、约定争议管辖权条款。
争议管辖权条款的约定用于避免对方精心设计的司法陷阱。
一些骗子往往在其所在地经营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利用地方保护主义逃避法律制裁。
一般应约定由自己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双方实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应当约定双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约定双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时,如果发生了争议,应当尽快向本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如果对方先
起诉的,对方的人民法院将首先立案,你将不得不到对方所在地打官司,对财力与精力消耗都比较大。
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个公信力高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
(二)、常用防骗措施
在经济活动中,遭遇骗子的几率很大,但是防止被骗的措施也很多,下面就我这些年来和骗子斗智的经历,给大家简单提醒一下:
1.看资质证书
各类资质证书是企业发展水平的标志,绝大多数骗子没有或者不全,当然也有骗子的证书是全的,但有真有假,如果有必要应该去有关部门了解一下。
2.看身份证
绝大多数骗子不敢出示真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注意识别真假证件。
3.看产品
是不是和合同上订的样品一样,价值和价格是不是相等。
4.看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撒谎的人说话的时候绝大多数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
5.想一想
想一想对方做生意的目的,有没有骗人的可能。
6.查金融机构和汇款的真假
先查金融机构的真假,主要是通过对方的银行监管局、人民银行查,现在有骗子用伪造的银行名称去电信部门登记电话号码,如果你通过电信部门直接查假银行和汇款那么你就上当了。
7.试探
不妨用语言试探对方,例如我同行的朋友是公安部门的经济警察、或者是某某方面的行家,骗子自然害怕。
8.防调包
最好是自己运输,收货后人不能离开货物,特别要防止骗子在瞬间用相同或者相近的运输工具调包。
9.陷阱合同
主要有承诺农副产品高价回收却不回收、只骗回扣;加工的工贸产品被苛刻回收、故意让活的变成死的、让好的变成坏的、及时的变成不及时的等等。
10.异地交货
骗子往往不在双方所在地交货,所以对选择异地交货的生意要少做或者不做。
11、做生意的第一原则:
钱在谁手谁主动,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说什么跟你签几百万订单的人,没付定金,先要回扣,你就不要上当了,没有收到钱以前你什么都不要相信,我想很多受骗的人都是没有坚持这个原则,不要被骗子许下的暴利蒙住了眼睛,免不了掉进陷阱。
12、知己知彼、百战不跆,经验:
很多时候接到陌生的电话,说要什么什么大批量的货,还是急得不得了的,你要小心了,这些人先要你报价,然后要你寄样品,再就是音讯全无了,对付:
第一、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清楚这间公司,第二、根据第一条原则,寄样可以,不过不可以预付款,采取到付,交易成功后在货款中扣除这些款项,这样最公平,可以最大限度防止那些只要样品,没心交易的骗徒。
13、坚持所有合同签订在本地进行,经验:
很多时候,有些贸易公司说找到了大买家,要你报价,然后不怎样杀价,也不来考察厂家,就要你去他公司签订合同,而且离你几千公里,花了一大笔路费到了那里,然后要你给一万几千合同保证金,不给就不签,让你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总结以上几条,明眼人都应该看出:
所有骗子跟你的交易过程,都是要你先出钱的,或者你出的钱比骗子多几倍,那只要你能坚持不先出钱,就会避免受骗,但同时不排除损失一些真正客户,但现在这时世,先要不被骗,才一步步赚钱吧。
2:
买卖合同的反欺诈,无论对企业、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防范环节及基本作法:
一、加强对买卖合同的管理。
在单位(企业)内部加强对买卖合同或其他经济合同的管理,就能帮助单位(企业)按照合同科学安排各项相关工作,及时解决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防范不法分子利用合同进行欺诈。
所谓管理包括:
1、设置必要的买卖合同管理机构,有主要领导挂帅,有专职的合同管理员。
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检查、监督和指导、审核各类合同的签订、履行,参与每份买卖合同的可行性研究,审批对外签订的重大买卖合同等。
2、制订科学完善的买卖合同管理制度。
包括:
各类相关人员和部门的工作责任制度,签约审查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归档制度等。
3、其他买卖合同的管理工作还包括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的管理,合同专用章的管理等。
二、签订买卖合同前的反欺诈。
这期间反欺诈的审查是对签订买卖合同的主体的审查。
主要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审查:
从公民和法人两方面审查对方有无民事行为能力,审查对方的信誉,审查对方的履约能力,以及对合同承办人的资格审查。
三、签订买卖合同时的反欺诈。
这一阶段反欺诈的主要任务是对合同的形式,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的签字盖章、合同的担保及有关手续的审查。
四、履行买卖合同中的供方反欺诈。
供方在履行买卖合同中反欺诈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供方能在交付货物转移货物的所有权之后顺利获取需方支付的价款。
一般情况下,都有是由供方先交付货物,需方在验收货物之后才支付货款。
供方在履行买卖合同中反欺诈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采取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需方拒付货款,应当按照人民银行结算办法的拒付规定输。
如果需方无理拒付货款,供方可申请对方开户银行进行说服。
经银行说服无效,银行强制扣款。
2、在交货时,根据合同约定供方要求需方提供担保。
需方不提供担保的,供方拒绝交付货物。
因为供方一旦交付货物,就失去了对货物控制的权利。
3、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
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约定申请仲裁的,供方不得先向人民法院起诉,而必须先申请仲裁。
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约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供方可在供方所在地法院,需方所在地法院、标的物所在地法院、合同签订地法院、合同履行地法院之中选择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五、履行买卖合同中的需方反欺诈。
需方在履行合同中反欺诈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取得依照合同约定供方交付的货物。
其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合同规定,在供方先行交付货物,需方然后才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如果供方不先行交付货款,需方就不必支付货款。
如果供方迟延交货,需方可根据合同规定,要求供方承担违约责任。
如果供方拒绝交付货物,则根据不履行规则要求供方承担违约责任。
2、根据合同规定,在需方支付货物价款之后,供方才履行交货义务的情况下,如果供方在签订合同后履行合同前,其财产状况恶化,有可能在将来需方支付货款之后仍不能交付货物,需方有权要求供方先行交货或提供担保,否则,需方拒绝履行自己支付货款的义务。
如果供方提供担保,则需方就须先行支付货款。
供方提供担保后在货物的交付期限届满仍不能履行交货义务的,需方可就供方提供的担保执行,要求供方承担违约责任。
需方还可以基于情势变更规则要求解除双方的买卖合同。
3、根据合同规定,在供方先行交付货物而后需方才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如果供方提供的货物质量有缺陷,需方应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如:
同意利用,降低货物价格;交付替代货物;拒收或退货,并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等等。
4、如果供方本无履约能力或根本不准备履约,以欺诈手法诱引需方签订买卖合同,从而骗取定金或预付款的,需方要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并适时申请财产保全。
供方骗款后出逃的,需方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收集提供供方进行欺诈的线索和证据。
5、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供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迟延履行或拒绝履行,需方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供方协商,要求供方承担违约责任。
如协商不成,需方可以根据双方在买卖合同中的约定,或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3:
◆预防合同诈骗的方法
针对合同诈骗出现的新特点,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措施:
应以是否超过经营范围为标准判断项目的真实性。
在与对方商谈合作项目前,详细了解对方的经营范围。
如果对方在合作项目中的行为,超出其工商登记核准的经营范围,则对方的行为至少是违法的,应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可向法律专业人士咨询。
切忌脑子一热,一掷千金的行为。
认清合同公证和见证的内容。
一般而言,公证和见证的内容,只是可以证明双方在合同上的签名是真实的。
签名的真实并不必然是合同本身内容的真实。
因此,签订合同时应多留个心眼,不要轻易被合同外在形式所蒙蔽。
核实对方人员、单位的真实性。
对于首次交易的对象,厂商们应通过查验身份证或前往工商局查询资料来核实对方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和单位行骗。
注意交易过程中的反常现象。
虽然不法分子想出了不少较为隐蔽的诈骗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并非无迹可寻,这就需要商家们在交易过程中多几个心眼,注意一些反常现象,例如几次交易后突然增加交易量、交接货物时拖延时间、对方人员提供情况相互不符、频繁变换联系方式等等。
最大限度避免出现人货分离的情况。
不法分子想骗取货物,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想方设法让送货人与货物分离,在拖住送货人的同时,其同伙将货物暂时藏匿。
所以,供货方在送货时,如未收到足够的货款,应避免人货分离,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
充分利用政府职能部门及金融系统资源,及时核实用于抵押物品、票据的真实性。
在交易过程中,如果碰到对方以房产、货物、票据作为抵押的情况,应该尽快通过房产、银行等部门核实用来抵押物品的真实性及是否重复抵押,降低受骗几率。
对那些不熟悉的购货人,尽量避免收取其开出的“远期支票”。
因为利用“空头期票”实施诈骗是犯罪分子的惯用手法,他们往往利用支付货款的“档期”,转移货物后逃匿或者将货物销售一空后潜逃。
4: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已成为扰乱经济、困扰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治理,铲除合同骗局赖以生存的温床,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提高企业领导的法律意识,努力做到“五要”。
—要学好合同法,严格守法经营。
大宗生意,洽谈业务,签订合同,就必须请法律顾问提前介入。
一旦发现违法现象,即应尽快诉至司法机关,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二要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要落实专人专管。
三要严格法人委托授权制度,明确授权范围和权限,对重大合同,要经严格论证,并经集体讨论决定,防止盲目性。
四要在签订合同前,应到对方的企业中进行调查或考察,确实查看对方的实体、性质、资金的情况,营业执照与企业是否一致,有无欺诈行为。
五要在合同签订后,应到工商局做鉴证,以印证对方签约的真实性,履约能力的可行性。
二、增强经营人员工作责任心,努力做到“三忌”。
不定期清理整顿营销人员队伍,通过严格的考核上岗,择优汰劣;并严格审查聘用人员,既要不拘一格广招贤才,又要防止良莠不分引狼入室。
业务人员在经营活动中要忌贪心、忌轻信和忌急躁。
5:
卖方企业防范买卖合同欺诈之方法
对于买卖合同中易出现的欺诈行为,卖方企业在订立合同时及交易中应采取如下防范措施:
在签约前应尽量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企业在签订买卖合同之前,应要求对方出示营业执照,个人身份证等相关证明,并复印一份在手,以明确对方的法律地位及经营范围,并到工商局查询对方的工商登记资料。
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对方的资信状况及经营现状,也是企业应做的工作。
2、代理人签订合同应对其代理权进行了解
对于对方业务员或管理人员代表其企业订立合同,应了解对方的授权情况,包括授权范围、授权期限、所开立介绍信的真实性。
3、注意提高企业业务员的素质
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许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企业业务员对业务不熟,对相关法律不了解所致。
因此,对业务员进行法律培训和业务培训是必要的。
4、合同订立应采取书面形式并使用比较标准的合同范本
我国《合同法》虽然允许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但因为非书面形式在发生纠纷时不好确定责任,也为免被人利用进行欺诈,订立合同应尽量采用书面形式,尽可能参照使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布的标准合同范本,并结合具体情况订立。
5、注意对方开出空头支票
防范对方虚开支票的欺诈有两个有效方法,一是款到交货,根据支票转账所需时间,要求买方款到卖方账面后才交货;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到出票人开户银行去持票入账,能立即知道支票能否兑现,如能兑现可以即转账,如被拒付可以立即停止发货,从而避免损失。
6、注意对方迟延付款
如果买方到付款期仍不付款,且找出种种理由推诿,此时,就应该考虑对方的付款能力及诚意,必要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通知付款。
(2)、停止供货。
(3)、加收利息。
(4)、委托律师追收。
6:
合同欺诈行为的微观预防
合同欺诈的微观预防就是从企业或生产经营者的角度寻求预防合同诈骗的对象和途径。
具体说来,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签订合同前必须认真审查对方的主体身份和履约能力。
为有效预防对方利用合同诈骗,必须查清其身份及履行状况。
查身份就是查对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
签订合同之前,首先应要求对方提供法人代表身份证明,营业执照副本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具的法人资格证书,法人授权委托书、合同书经办人员的身份证明以及担保书、切忌和防止仅凭对方提供的银行帐户,合同专用章等不全面、不规范的证明文件签订合同。
同时也应杜绝凭老关系,熟面孔或熟人的介绍等作法草率地签订合同。
查履约能力就是查清对方现有的。
实际的经营情况、为了减少或防止上当受骗,签约前应通过信函、电报、电话或直接派人等方式对对方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切实掌握与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
2.签订合同时必须严格审查合同条款
根据利用合同诈骗的特点。
防止行为人在合同条款或合同内容上弄虚作假、因此,应严格审查合同条款使合同权利义务关系更加规范、明确,以利履行,所以要逐条审查合同主要条款,特别是对交货要求,质量标准,结算方式,价格条款等要力求表述清楚、明确、完整,不能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理解而留下隐患。
同时。
特别在合同关键条款的表述上也要做到具体、清楚、明白,以防止行为人利用条款表述虚设骗局,诱人上当。
3、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堵塞诈骗合同的渠道。
实践表明,利用合同诈骗的行为,几乎都与企业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有关。
凡是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的企业都为诈骗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因此,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合同签订到履行完毕的全过程,制订一套比较完善而严密的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
合同签订程序和审批制度;查询对方资格与资信制度;合同专用章与合同文本管理使用制度;合同履行监督检查制度及报案制度等等。
特别是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定期监督查实最为必要,严格执行此制度,可掌握合同履行的真实现状,对有问题的不能如期履行的合同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于尚未履行或部分未履行的合同,要派人专门了解情况,检查督促、研究制订保证如期履行的计划;对于应进账而未进账的应账款,要区别情况分别处理,必要时应运用包括法律程序在内的手段和措施,尽快加以解决,以防因拖欠而受骗;对于已被骗走的货款或商品,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
4.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素质,不断完善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从大量的合同诈骗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合同诈骗之所以屡屡得手,其主要原因与企业人员素质不高有密切关系。
企业成为诈骗受害者,其素质不高及其不良的心理状态,都是上当受骗的重要因素,因此,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措施地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特别是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合同法律知识和实际技能是当务之急。
同时。
企业人员应把增强事业心。
责任感以及现代企业观念为己任,破除靠机遇,急于求利之思想,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上当受骗,因此,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才是避免受骗的有效预防途径、
7、
经营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能因为此就不进行经济活动,更不能因此也以欺诈手段对付欺诈行为,对此应当有一下正确的态度,才能预防欺诈行为。
在发现经营风险之后,也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换回损失。
@严格考查对方的主体资格,不轻信对方,不和来历不明或未加证实的一方订立经济合同,发生经济往来。
@严格论证对方的履行能力,不订立与双方履行能力不相适应合同。
@严格核算合的获利情况,对一份具体的合同业务要放在普遍性的背景中核算获利情况,如某份合同的获利大大超过同类业务的一般获利率,就应该进一步论证其真实性,不能只考虑利润而忘记了风险。
@严格设立合同的补救条款,补救条款又称违约条款或保证条款,也就是假设合同不得履行,对方以什绝对可能的方式补救乙方已受到的损失。
其次要不断提高业条水平,锻炼签订合同技巧。
精湛的业务水平是经营成功的基础,也是保证合同成功率的基础。
对企业来讲,合同技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合同必须合法。
即保证订立的合同是法律上的有效合同,因为只有有效合才是纠纷发生时处理的依据。
@合同必须规范。
即订立合同必须有规范的手续、规范的程序、规范的样式,除数额较小即时履行的业务外,一般都要以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不能草率从事。
@合同条款要完整。
对合同约定的经营业务的全部过程和完全可能性要有充分的估计,经磋商后立为条款,避免发生问题后的再商洽。
@合同语言要精确。
表述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以要全面周到,不能有歧义。
能用数据表达的不用文字叙述,特别是对时间、规格、数量等的限制要十分明确,不能笼统地用“前”、后“以上”“以下”等模糊语言。
@合同资料要严加保管。
对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与对方发生的一切往来资料要全部归档保管,尽量不与对方搞无书面记裁的交流,如电话、口头协议等。
另外,即使是合同全部履行后,资料也要保管一段相当的时间,防止对方桃起事产端,方便追寻责任。
最后,发生纠纷或发现风险可以存在后,要及时依靠法律解决问题,不能乱找渠道,贻误时机。
一般不太紧急的,可通过正常的经济诉讼来解决;紧急的可申请法院先采服法定的强制措施,法院也可以急案急办、先行介入;十分急迫的可立即尚当地公安机关先行报案,保留线索,为今后的处理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