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7183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98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传播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传播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传播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传播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docx

《传播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概论.docx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讲义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的科学

–什么是传播?

–传播活动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它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第一节传播

♦传播是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

♦传播体现了人的社会本质,是社会性的行为。

通过传播,人类才成为社会关系中真正现实的人.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传播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在其内容、广度、深度以及物质载体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反过来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传播的内涵

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英语中的communication源自Communicatus和Communis,15世纪以后逐渐演变成现代词形。

其含义包括“传达”、“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共同、分享、等等。

汉语中传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即“传”、“播”。

古代的“传”意义非常广泛,不仅指上对下的信息传通,也可以指下对上和平级之间的信息传通。

“播”原意是播种。

因此,信息中的“播”应该是在大范围内进行的。

“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突厥传》:

“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但是总的来说,传播一词在古代石用并不广泛。

在现代汉语中,传播一词使用十分广泛。

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广泛散布。

到20世纪初,"传播"一词作为理论语言愈来愈多的使用。

一些学者自觉地将传播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二、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例如,美国著名传播学家W·施拉姆认为:

“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相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例如,美国学者J·霍本认为:

“传播即用言语交流思想。

”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例如,美国学者J·露西和G·彼得森认为:

“传播这一概念,包含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

♦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例如,美国学者B·贝雷尔森认为:

“所谓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三、传播的类型

♦两种分类

1.二分法——即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里的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

亲身传播:

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

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2.四分法——即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以传播的范围、规模(即参加者的多少、空间的大小)为着眼点。

其排列自左至右,由小到大,呈现“<“的趋向。

 

各类传播的特点

1.周期——传播的节奏、频率如何。

2.角色——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还是受者。

3.反馈——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4.信息——表达规范与否。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与发展

一、口语传播时代

克罗马农人开始说话。

这是人类生理成熟和实践丰富的结果。

大约距今35,000年前,语言开始形成。

意义:

1.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传播,使得人类用语言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2.语言可以记忆、传送、接收、理解的信息,在其复杂性、精确性以及容量上远远超出了符号和信号所能达到的程度。

3.口头语言直到今天仍然是最常用、最基本、最具有灵活性的传播手段。

局限:

近距离——时空限制、记录性较差

♦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传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语言出现以后,人类文化积累和发展的速度加快。

♦另一方面,人类使用语言之后,可以更有效的观察自己生存环境并且进行分类,通过吸取信息做出各种决定,组织自己的社会互动并且把自己的经验传播给他人。

二、文字传播时代

♦人类学会将声音和所指对象分离开来,产生了语言。

之后人们又将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分离开来,产生文字。

♦人类早期的壁画、雕刻都可以看作是文字的前身。

但是用图画传递信息过于复杂化和非规则化,因此,便产生了系统的文字。

♦大约5,000年前,世界若干地方开始出现文字发明。

如两河流域、埃及、中国等地。

♦文字发明的第一步是将已经有的图画符号一标准化、抽象化和规范化。

♦公元前4,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出现了将图画象形化、表形化的文字,即最早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1,700年,居住在波斯湾以北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用每一个符号代表一个具体声音,而不是一个观点、事物和概念。

这种文字只需要少量符号组成音节。

这是文字从表形走向表音的进步,是人类传播发展的重大突破。

♦后来,出现了字母表音文字。

公元前1,200年左右,希腊发展出了人类第一套完整的字母文字系统,并且连续使之简化、标准化。

后来在罗马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大约3,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殷朝出现了甲骨文。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10万多篇,单字近5,000个。

甲骨文已经是有着严格规范的文字,有象形、形声、假借的区别。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人们农业、畜牧业的状况。

意义: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最具有意义的成就之一。

♦弥补了口头语言时空障碍的缺陷,具有规范、便于携带、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也由简单、容易变得复杂繁多。

♦文字的产生及其媒介的出现使得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有了文字符号,便有了轻便的的文字媒介,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阶层来使用文字和媒介,文化积累以及宗教逐渐成为特定行业。

♦文字使得大规模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

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产生以前,社会信息难以大规模复制的。

因此文字的使用是特定阶层的事情。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化的扩展性传播和保存成为可能。

♦公元105年以后,中国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五世纪中国已经普遍地使用纸张。

♦公元八世纪,造纸术传入阿拉伯。

♦12世纪时传入欧洲,14世纪时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纸。

♦公元450年,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

公元868年,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给人类的传播行为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元1456年,,德国的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了几百本《圣经》,标志着人类大规模印刷时代的开始。

♦16、17世纪西欧出现了新闻小册子和经常出版的印刷报纸。

♦1609年,德国的《报道与新闻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它是周报,每周一张。

♦1660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周刊《莱比锡新闻》改为日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

♦到19世纪30年的中期,美国出现了真正的大众媒介——便士报。

这是快速印刷技术和报纸的基本概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

意义: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新媒介在四个方面比早期的媒介更为有效:

他们能传送更为广阔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具有记录的永久性和迅速性以及广泛的分布性。

四、 大众传播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是从20世纪初,电影、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开始的。

♦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大众化报业形成、教育普及、科学进步,导致了传播史上新时代——电子时代——的来临。

大众传播时代早期重要事件:

♦1840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成为电讯传播信息之开端。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人类的口头传播伸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人类第一次将声音记录下来,使声音突破了时间的障碍。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完成无线电事业。

♦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电台KDKA在美国的匹兹堡正式开播。

♦1936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视在世界上迅速普及。

♦1962年美国首次发射“电星一号”卫星,专门用于传播电视节目,开始了电视进入太空的时代。

意义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的传播能力与需要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

♦大众传播媒介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大众传播及其媒介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知识和信息的进步和拓展。

五、 网络传播时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了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出现。

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传播特征:

♦它突破了大众传播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

♦使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技术支持:

♦支持网络传播时代的技术主要有:

有线电视、卫星通信的和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等。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渗透到大众传播之中,必将引起大众传播形态、结构等巨大变化,原有的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也在网络化、数字化。

第三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社会条件:

1.媒介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为传播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政治背景

传播学的最初成果见于一些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宣传的研究。

其后的许多传播研究机构经常在政府资助下研究政治传播行为的效果,预测总统竞选过程中选民的投票意向,了解美国人民对重大的社会事件的意见等。

3.经济背景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雄厚,为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在商业竞争的压力下,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垄断资本家手中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大量地用作广告宣传,媒介所有者与广告商对传播效果、广告战术以及受众心理的研究十分重视。

4.社会背景

大众媒介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5.学科背景

传播学具有边缘性的特色,被称为多学科,边缘性学科。

早期经典研究成果

♦乔治·米德的象征互动学说

♦K·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和场论

♦W·李普曼的舆论学

♦H·拉斯韦尔的对战争宣传的分析

♦P·拉扎斯菲尔德对投票行为的调查

♦C·霍夫兰对态度改变的研究

♦G·盖洛普对民意测验的改进

♦C·香农和W·维纳对信息理论的贡献

学科形成

♦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宪章第一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大众传播的概念

♦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的《宣传·传播·舆论》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

二、西方传播学的发展

大致可以将传播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30年代,传播学研究只不过是散金碎玉,分散在其他学科领域中。

人们主要关注传播效果,并产生了最早的传播学理论,即效果研究中的枪弹论。

这一时期的研究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理论的影响。

第二阶段:

40~50年代,传播学研究开始兴盛。

50年代被认为是模式建立的鼎盛时期。

许多新的理论被提出。

第三阶段:

70、8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分化与综合。

研究方向、重点、内容的转变。

三、传播学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

1、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是从台湾开始的:

1953年,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成立,开始新闻学研究。

1963年,台湾开始传播学研究。

台湾进行的第一次传播学研究的主题是“电视与儿童”。

进入70年代以后,台湾传播学渐渐从单一的研究逐步走向多样化,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都可以找到,研究领域十分广泛。

2、大陆的研究:

1956年,复旦大学的《新闻学译丛》将communication译成“群众思想交通”,这是我国大陆最早接触传播一词。

1978年,复旦大学的刊物《新闻大学》登载文章介绍传播学理论,此后传播学的主要学说、概念、范畴和方法的介绍越来越多。

1982年,传播学的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来华访问,向中国大陆介绍传播学理论,再一次推进了中国大陆对传播学的了解。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出版《传播学(简介)》,1984年,施拉姆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中文版出版。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座谈会,提出了对待西方传播学的16字方针:

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国际传播问题,传播与发展问题以及传播研究学应用研究都获得了很大发展。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早期较多地受到美国传播学的影响,因此基本上是传统学派。

在进一步拓宽传播研究领域、传播学本土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提出:

传播学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

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认为:

传播学是要“解释人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

从诸如语义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这样一些理论领域里可以得出许多很有研究价值的线索。

需要把它们结合起来,充分描述整个的人类传播,然后方可估量出使用复杂媒介的大众传播的地位。

♦大众传播学研究有三个关键问题:

一、一个社会是怎样影响其大众媒介的?

二、是什么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导致大众媒介以目前的形式运作?

三、接触大众媒介对人们有何作用?

这种接触是怎样在心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影响人们的?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学的研究要素分成四种:

1.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家族、宗教、文化因素2.媒介3.媒介内容4.受众。

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传播过程。

对这四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便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理论体系。

♦中国的传播学者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学研究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范围十分广泛。

第二种观点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三种观点认为,“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大致来说,他的研究范围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方面的研究为主”。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活动的规律以及人类交往活动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门科学。

二、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传播学是处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微观地看,传播是一种行为;宏观地看,传播则是一种机制。

♦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新闻学: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兴学科。

♦传播学与新闻学存在着密切关系。

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最初大多是作为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副产品而出现的,但是当这些成果被用于分析广播、电视的时候,传播学就与新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传播学与新闻学在学科来源、学科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新闻学来自演讲、写作的研究;传播学则来自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

♦从学科内容是来说,传播学更具学理性、而新闻学更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新闻学主要是运用传统的人文学科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即思辨方法。

传播学则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较多地使用经验研究方法。

三、传播学理论的结构层次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基础理论、一般理论、情景理论、主题理论。

♦基础理论是指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符号互动理论。

一般理论是指传播学对传播过程一般规律的总结,如信息与信息处理理论、编码理论、意义理论等。

♦情景理论是关于亲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理论。

♦主题理论是指传播学的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及成果。

第二章传播学主要流派

第一节传播学奠基人

一、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年)——美国政治学家,芝加哥大学毕业。

♦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

1.对政治传播尤其是战争宣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2.提出了传播的五个W模式。

首先科学地分析了传播过程,并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框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3.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4.确立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内容分析法。

♦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有: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二、库尔特·卢因(1890—1947年)——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毕业于柏林大学。

移居美国。

先在斯坦福大学、康耐尔大学等校任教。

后赴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

♦完形心理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该学派强调人的经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整体先于部分并制约部分,从这一观点出发,卢因首创了群体动力论和场论。

其核心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究。

♦卢因对于传播学的重要贡献

•揭示出媒介要对个体发生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背后群体的强大制约机制。

•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

代表作:

《解决社会矛盾》等。

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与卢因一样,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迁居美国。

他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为基地,进行传播研究长达30余年,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

他的主要贡献是:

1.提出两级传播理论。

2. 确立了实地调查法在传播中的应用传统

代表作: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

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四、卡尔·霍夫兰(1912—1961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于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二战期间曾应聘为美军进行作战心理研究,战后在耶鲁大学主持传播和态度改变的课题研究,形成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霍夫兰的研究特色:

1.对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总结,揭示了传播效果的复杂性和条件性。

2.他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

霍夫兰使其成为传播学的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3.代表作:

《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

五、威尔伯·施拉姆——施拉姆(1907—1988)年,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曾从事新闻实践及新闻教育工作,30年代起转入传播研究领域。

贡献:

播学的创建者和集大成者。

先后建立了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版了近30部著作。

代表作:

《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

第二节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六、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一)经验方法

经验性方法是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它出现于19世纪后期,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经验性方法三个基本前提:

1.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2.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观性的科学方法。

3.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经验性方法与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

经验性主要原则: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

2.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经验性方法的缺陷:

1.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而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单纯地用经验材料就能够加以说明。

2.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

它们仅仅具有”概率论意义上的科学性”,并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也说明不了丰富多彩和复杂的社会现实。

3.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研究现实的社会微观现象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会的历史过程以及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

4.尽管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用”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但在现实当中很难做到。

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倾向性。

(二)美国的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

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1.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2.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实用主义是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流派,产生于18世纪、19世纪的美国,早期代表人物有富兰克林、杰佛逊、爱默生等。

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判断事物(或真理)的标准不是思想或语言本身,而是思想所引起的客观行为。

实用主义认为“真理就是效用”,而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实用主义哲学通过皮尔士、杜威、米德等人的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传播学研究。

经验学派的主要学者——拉斯韦尔和他的宣传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传播流”研究、霍夫兰等人的说服实验、卡兹等人的”创新与普及”研究,无不带有明确的实用目的。

他们的着眼点在于考察传播过程的结构与功能传播对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传播来达成个人或群体的目标,这使得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经验学派也被称为管理学派,这与他们的多元主义社会观是分不开的。

经验学派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支配的社会,而认为是一个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社会,因此,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为了变革现存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在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60年代至80年代,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之间的大辩论曾经是传播学研究瞩目的焦点。

经过这场大辩论,双方在方法论上虽然有所接近,但在社会观和传播观上依然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和分歧。

♦批判学派的由来及其立场: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M.霍克海默、H.马尔库.塞、T.W.阿多诺等人。

.

1941年,拉氏在美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传播学中的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文章,首次提出了这两种研究之间的分歧与对立。

根据拉氏的观点,所谓”管理研究”也就是经验性研究,它们虽然是在一些公私机构的赞助下进行的,但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推销商品或推行政府的政策,也是为了解决具有燃眉之急的经济或社会问题,例如:

研究广播对政治纷争及其缓和的影响等,就具有这种意义。

另一方面,他认为“批判研究”则不同,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是为了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1)批判学者认为”促销文化”(promotionalculture)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倾向;

(2)他们着重分析大众传媒是怎样表现和强化这一倾向的;

(3)关心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垄断媒介是如何剥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的;

(4)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恢复这些被剥夺的人的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二)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

1.政治经济学派

其代表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等。

该学派依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