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6657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docx

《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docx

易武中学教案模板九年级一单元

第一单元

备课时间:

单元教学目标

1.写字识字:

见各篇课文。

2.诵读诗文,借助联想、想像,感受诗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在诗意表达上的作用。

3.诵读品味诗歌含蓄、精练、形象的语言。

4.从具体内容、表现手法、语言特点、情感意蕴等方面比较阅读,了解五首诗的异同。

5.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聆听其与自然、心灵、历史的对话,感受其对生命、人生、历史的感悟。

6.热爱、观察大自然万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领会“天人合一”的境界。

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抒情诗,都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包括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志。

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自然诗意,人生的情趣。

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诵读品味诗歌含蓄、精练、形象的语言。

2.从具体内容、表现手法、语言特点、情感意蕴等方面比较阅读,了解五首诗的异同。

3.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聆听其与自然、心灵、历史的对话,感受其对生命、人生、历史的感悟。

难点:

1.热爱、观察大自然万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领会“天人合一”的境界。

2.结合所学诗的意象、意境知识,运用联想和想像尝试诗意表达,进行口语训练。

3.运用所学的“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4.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观察手段观察不同的雨景,体验不同的感情与意境。

课时

划分

 

1.沁园春·雪(词·毛泽东)2课时

2.雨说(现代诗·郑愁予)1课时

3.星星变奏曲(现代诗·朦胧诗·江河)1课时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夜》1课时

课题

1.沁园春•雪——毛泽东

课时:

2课时

教学时间: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所写景物雄浑壮丽,所抒胸襟博大宽广。

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人,一位壮志满怀、豪情万丈的英雄。

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知识技能: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

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像法、评析欣赏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手段:

教材、黑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4—6人小组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和课件设计

学法指导:

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件设计:

PPT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

3、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

我们眼中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

我们今天就来领略其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二、介绍背景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而此时,国放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以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

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

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课下注释一)

三、回顾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四、听雪,把握基调

1、听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读出怎样的气势

3、强调字音

分(fèn)外成吉思汗(hán)还看今朝(zhāo)数(shǔ)风流人物

五、读雪,读出气势

1、自由读,读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点名读,自由评价

(教师先评,学生跟评)

3、齐读,注意停顿

(投影展示停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六、看雪,整体感知

1、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阕写北方雪景,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下阕评历代帝王,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2、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请用四个字概括。

(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

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3、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述一下。

4、下阕评论了哪几位帝王?

这些帝王在统治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

共同之处是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5、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七、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温习上节课内容

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二、赏雪,局部感知

(一)、小组内男女分读上阕

1、前三句有什么作用?

2、哪一个字领起了写景?

领起的句子有哪些?

3、写景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

赏析一下。

(小组交流,从修辞、个别动词的使用的角度来答)

4、哪几句诗是虚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二)、班级内男女分读下阙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哪一个字领起了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领起的句子有哪些?

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

“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

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报负,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赞美。

三、评雪,拓展探究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

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

四、比较阅读: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五、小结:

从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领略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采。

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

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习题

设计

1、积累写雪的诗句

2、积累作者的诗词名作并背诵

(《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

板书

设计

概写:

动静结合

上阕:

描写具体描写:

动静结合(实)

想象描写(虚)

沁园春•雪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无产阶级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

下阕:

议论、抒情评论历代帝王

抒发豪情壮志文

教后

反思

课题

2.雨说——郑愁予

课时:

1课时

教学时间: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雨说》是一首十分优美的现代诗歌,也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雨及其它事物以生命的灵性,使之成了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让人觉得亲切可爱,充满情趣和美感。

“雨”又是爱的使者,它传递着诗人对祖国儿童的无限关爱和诚挚的祝福,读来令人感动。

全诗风格清新明丽,节奏欢快,充满情趣。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知识技能:

1、理解、积累词语。

2、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诵,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诗歌语言。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难点:

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像法、评析欣赏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手段:

教材、黑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4—6人小组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和课件设计

学法指导:

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件设计:

PPT

教学

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

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

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

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

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

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

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

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

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

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

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

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

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邵燕祥语)

习题

设计

模仿本文,以“……的述说”为题,写一首诗歌。

板书

设计

第一部分:

(第1节)雨前。

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

(第2—4节)雨中。

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

(第5—7节)雨教。

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

(第8节)雨息。

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教后

反思

课题

3.星星变奏曲—江河

课时:

1课时

教学时间: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代表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这首诗意蕴丰富,学习本诗,重点是通过诵读,品析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星星变奏曲》是惟一一首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朦胧诗,学会鉴赏本诗,对于理解、欣赏其他的朦胧有着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知识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把握“星星”“诗”“蜜蜂”“晚上”“萤火虫”“春天”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时代脉搏,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难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2、“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

教学手段:

教材、黑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4—6人小组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和课件设计

学法指导:

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件设计:

PPT

教学

过程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如: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

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习题

设计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板书

设计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如: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教后

反思

课题

4.外国诗两首

课时:

1课时

教学时间: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夜》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知识技能: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过程与方法:

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

教学手段:

教材、黑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4—6人小组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和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