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主线九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主线九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主线九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主线九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主线九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范围:
欧洲的近代思想解放、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重大理论成果)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宗
教
改
革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三民主义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汕头毕业班质量监测题·33)17世纪,欧洲贵族们形成了收藏古代雕像的嗜好,例如英国绅士到意大利旅游时逐渐带上了一种“发现”古代美术作品,并将它们运回国内以使自己的花园、居室四处生辉的期望。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欧洲的社会生活风尚发生了变化 B.资产阶级新贵族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经济变革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 D.欧洲上流社会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A项反映的是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贵族们,不是新贵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贵族们,不是民众,故C项错误;根据“17世纪,欧洲贵族们形成了收藏古代雕像的嗜好,例如英国绅士到意大利旅游时逐渐带上了一种‘发现’古代美术作品”,通过“意大利”“古代美术作品”,结合所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17世纪启蒙运动开始,人文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材料反映了欧洲上流社会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第一次联考·32)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
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
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
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无法说明宗教从属于政治,故A项错误;“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无法说明“缴纳赋税”的问题,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不涉及宗教的仪式,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
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
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可见对于从事宗教的人员没有严格的要求,人们只要通过《圣经》就可以和上帝沟通,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9·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3)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但两人也有区别,前者强调“个人对《圣经》的正确理解”,后者强调《圣经》是“绝对真理”。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肯定《圣经》的权威 B.都反对宗教神学思想
C.对人文主义的态度不同 D.对上帝的认识不同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根据材料“前者强调‘个人对《圣经》的正确理解’,后者强调《圣经》是‘绝对真理’”,二者都强调《圣经》在信仰中的作用,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二者都主张宗教改革,但不反对宗教神学,均主张“信仰得救”,故B项错误;二者都反对教皇权威,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C项错误;二者都强调对上帝的信仰,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9·广东深圳一模·33)卢梭认为:
“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
”据此可知,卢梭意在强调( )
A.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B.代议制有其合理性
C.人民主权应该是相对的 D.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根据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可知卢梭意在强调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故A项正确;代议制下由选民选举产生的议员代表选民行使权力,这与“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可知卢梭认为人民主权是绝对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卢梭对法律的认识,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9·河南安阳一模·33)在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首当其冲被启蒙思想家推上理性的法庭而受到严厉批判的是宗教神学。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 )
A.打破宗教神学精神枷锁是启迪人智慧的前提B.宗教神学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敌人
C.宗教神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D.教会与君主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统治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根据题目中“理性”与“宗教神学”相对立,而宗教神学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阻碍,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时期阻碍社会发展的是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并未提到理性的对立面是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宗教神学阻碍理性的原因,并未牵涉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9·山东临沂高三质量检测考试题·21)18世纪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
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主要着眼于( )
A.强调责任意识 B.重视科学实证 C.关注理论创新 D.反对封建专制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启蒙思想家形成了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天赋理性一直受到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控制和压抑,现在,要以哲学的名义把人的理性呼唤出来,恢复它的合法权利,要在批判之中高扬理性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确立起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即反抗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对理性的控制和压抑,即材料中启蒙思想家要求的“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A项与此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9·山东临沂高三质量检测考试题·7)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B.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C.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 D.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但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仍占少数,说明在译著上依然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译著范围的变化,未体现译著内容与民族意识觉醒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译著范围的变化,未体现译著内容与近代中国不同社会思潮的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译著内容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无法说明此时向西方学习维度的多样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8.(2019·湖北天门、仙桃、潜江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30)梁启超说:
“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
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
”由此看,他主张( )
A.变法才是治国之本 B.西学乃为强国之路
C.中西文化地位平等 D.中体西用缺一不可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材料中是强调体用之间的关系,不是变法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洋务派学习西学的态度,不是强调西学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中西文化的地位的认识,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对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忽视其政治制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9·河南安阳一模·28)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
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
这一变化表明( )
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A项表述不足以表明“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所体现的近代时局,故A项错误;梁启超并非清末新政的代表人物,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得出时代背景发生变化,王安石的改革家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题意牵涉的是对王安石改革家身份地位的重视所反映的时代变化,与史学研究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9·贵州黔东南州一模·28)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
“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
”材料说明张之洞( )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B.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C.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 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的前期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题干中张之洞的主张是主张进行变革,并没有说变革封建制度,说明张之洞受到了变法图强思想影响,故B项错误;故C项正确;题干中张之洞的主张是主张进行变革,并没有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9·福建龙岩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题·29)《新青年》自问世到终刊,所发表的“民主、科学”专题文章不过数篇。
但到1919年陈独秀却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陈独秀看来( )
A.“民主、科学”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B.“民主、科学”的社会进步意义已经显现
C.新文化运动已改变了其性质和方向D.“民主、科学”的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新文化运动初期“专题文章不过数篇”到1919年“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可知“民主、科学”的社会进步意义已经显现,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故C项错误;结合1919年的时间信息,民主、科学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9·全国卷高三摸底考试二·29)1916年胡适说:
“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据此,胡适认为“造新文学”的关键在于( )
A.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 B.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
C.传承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优势 D.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优势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据材料“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可知,胡适认为“造新文学”不仅要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还要有所创新,故A项错误;据材料“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可知材料中没有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文学,故C项错误;据材料“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胡适认为“造新文学”的关键在于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优势,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9·广东深圳一模·29)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
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民主共和的渊源,未体现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主共和是历史传统,未涉及民主共和的实质,故B项错误;根据“先哲之遗业”、“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可知孙中山认为民主共和是政治传统,意在为其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故C项正确;孙中山意在为他的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并非继承发展儒家文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4.(2019·河南濮阳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李贽深刻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顶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
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
他指出:
“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
——摘编自孙开泰《李贽的反道学思想》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先进分子、广大青年和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背景。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
(12分)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解析】
(1)第一小问观点,首先分析李贽的观点,根据材料一“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得出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根据材料一“他指出:
‘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得出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
再来分析陈独秀的观点,根据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得出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根据材料二“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可知他主张用民主科学取代儒家思想和旧道德,得出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
第二小问背景,首先分析李贽思想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李贽属于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背景得出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者实力增强;官方理学的僵化。
其次分析陈独秀思想产生的背景,根据所学陈独秀的主张属于新文化运动的范畴,故对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进行分析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首先分析李贽思想的影响,根据所学李贽批判儒学的正统地位和孔子的神圣地位,得出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然后根据所学进行问题的转换,可以将设问转换为明清之际对儒学批判继承的思想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得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
再来分析陈独秀思想的影响,因为陈独秀的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类似,即属于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得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再将设问转化上升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根据所学归纳得出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
(1)观点:
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
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
(6分,言之成理即可)
背景:
李贽,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者实力增强;官方理学的僵化。
陈独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7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
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
陈独秀,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分,言之成理即可)
25.(2019·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题·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触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
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
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结合中国近代史,可以提出两个论题,一为传统文化的变革,那么就要联系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进行论述,依次使用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是如何变革传统文化和如何向西方学习等史实进行论证即可。
二为坚守传统文化的坚守,那么就要联系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每个阶级每个派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的做法,如抵抗派和洋务派坚持君主专制和儒家思想,维新派借助儒学推动变法等,都能说明近代化的浪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两个论题论述用到的史实类似,只是侧重点不同,第一个强调变革要重点论述向西方学习的努力,第二个强调坚守重点论述学习西方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留。
【答案】示例1
论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侵略下变革趋新(2分)
论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先进中国人,开始反思自身的缺陷,逐渐摒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使得中国迈出学习西方文化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一步认可西方的技术优势;甲午战后,康有为等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在寻求中国传统文化认可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西方立宪制度的思想,把中国学习西方领入制度层次;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积极传播“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大力批判儒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启蒙底层民众,传统文化逐渐在西方价值观的洗礼下变革趋新。
(8分)
结论:
在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严重挑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传统文化不断被批判、颠覆,在新时代的洗礼中变革趋新、融旧铸新。
(2分)
示例2
论题:
中国文化在西方侵略下坚守传统(2分)
论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先进中国人,虽然开始反思自身的缺陷,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承认西方技术的先进性,但并未涉及文化层面;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学习西方技术,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充满自信,认为无改革的必要;甲午战后,康有为等人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进行,足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虽然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胡适提出“整理国故”,甄别传统文化糟粕与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坚守。
(8分)
结论:
在近代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传统文化虽然遭到猛烈的冲击,但是其价值内涵依然有颇多可取之处,并得到一众知识分子的支持与坚守。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