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19题逐题特训 第69题 二 文言文阅读 二.docx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19题逐题特训 第69题 二 文言文阅读 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19题逐题特训 第69题 二 文言文阅读 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19题逐题特训第69题二文言文阅读二
19题逐题特训第6-9题
(一)文言文阅读
(二)
(2015·扬州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赵韫退①大参②书
[清]王弘撰
昨承执事③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为贺相国冯公④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惟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⑤,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⑥,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以弘撰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所谓韩愈亦人耳⑦,所行如此,欲以何求耶?
是用直布腹心,惟执事裁之谅之.并乞上告相国:
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⑧,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燕山易水,共闻斯语.唯执事图之.(选自《续古文观止译注》,有删改)
注
①赵韫退:
赵进美,字韫退,山东益都人.②大参:
对参议官的尊称.③执事:
对对方的敬称.④相国冯公:
冯溥,字孔博,山东益都人.顺治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代大学士俗称“相国”.⑤抚军:
官名.明清时巡抚的别称.⑥台省: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御史台的合称.此指政权机构的中心.⑦韩愈亦人耳:
意思是韩愈也有正常人的感情,不会做出违背事理的行为.语出韩愈《释言》:
“韩愈亦人耳,彼敖(傲)宰相,又敖(傲)翰林,其将何求?
”作者在此以韩愈自况.⑧击壤之民:
太平盛世的老百姓.击壤,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后来代指太平盛世的欢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 属:
同“嘱”,嘱咐
B.皆闻望素著闻:
听说
C.而揆之于法揆:
揣测
D.唯执事图之图:
考虑
2.与“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弘撰以衰病之人
B.强勉匍匐以来京师
C.以弘撰于相国素不识面
D.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译文:
(2)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
译文:
4.王弘撰拒绝帮赵韫退为冯相国写祝寿文的理由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
“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
“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
‘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
”肃对曰:
“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帝又问:
“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
“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论及时政,正色曰:
“此辈即弘恭、石显②之属,复称说邪!
”爽闻之,戒何晏等曰:
“当共慎之!
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
“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
”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
“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
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
“安国宁主,其术焉在?
”肃曰:
“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从之,遂破俭、钦.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
①宋忠:
东汉末年大儒.②弘恭、石显:
西汉奸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遂罢 罢:
停止
B.原其本意原:
推究
C.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比:
相比
D.景王从之,遂破俭、钦从:
跟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译文:
(2)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
译文:
8.传主王肃的耿直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请简要概括.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久中墓志铭
曾 巩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少笃学,庆历三年来自曲江,入太学.当是时,天子方诏学官岁献士二人,学者以数百千人,独献君,会学散,不报.于是时,予盖未尝识君也.后二年,过予之所居临川,始识之.
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而君所尤称者,广汉张贲,以为年少可进以学者,莆阳陈惇.盖君之学多贲发之,而于惇以师友自处也.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其所不为.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其语曰:
“士生于今,势不足以持世,则力求进学修德,当如此也.”于临川,出其文章,因与予言古今治乱是非之理,至于为心持身得失之际,于其义,余不能损益也.后二年死于兴国军[注],某月某日也.
君年若干.祖某,考某.君幼孤,养于兄嫂,尝曰:
“嫂之于吾犹母也,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然卒亦无也.君固难交,然不易其好.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
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
由此观之,君之学所由使也.惇以某年某月某日归君之丧葬地,而属予铭.其辞曰:
呜呼久中,不如其志.孔孟以然,何独于子?
生而不大,天固为之.其长在人,于此观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注
军:
宋代的行政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学散,不报 报:
回复,答复
B.至其与众人接接:
交往
C.不病以其所不为病:
责备,诟病
D.然不易其好易:
轻视
10.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喜穷尽其得失B.于临川,出其文章
C.其有之,或非此也D.呜呼久中,不如其志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
译文:
(2)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
译文:
12.请简要概括与张君“游者甚众”的原因.
答:
答案精析
高考第6~9题 文言文阅读
(二)
1.B [闻:
名词,名声.]
2.D [D项与例句中的“以”均为目的连词,可译为“来”.A项介词,凭借.B项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介词,因为.]
3.
(1)(我)心想到时候还要再次上表陈述自己的情况,希望能万一侥幸,得到皇上的怜悯,准许我回乡里去.
(2)拜伏在相国门下(通报姓名请求接见)的人,都希求能够使相国对自己看上一眼,以此为荣耀.
4.①自己年老体衰,不能作楷书;②自己不能应皇上征召,却为相国写祝寿文,情理上说不过去;③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宣扬相国的美德;④自己如果写了祝寿文,会招来非议,连累相国.
解析 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分析归纳.第二段作者指出自己“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第三段则说“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而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今一旦为此文……而且重为相国累”,根据这些即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昨天承蒙您屈尊来访,代表同乡各位先生的委托,嘱咐我写一篇给冯相国祝寿的文章,并且说这是根据相国的意思,又告诉我相国曾经称赞我的文章不违背古代作文法则.这虽然是我慌乱恐惧不敢承当的,但这知己的情谊,却是珍藏在心中不会忘记的.然而我对自己审视一番,对世俗人情揣度一番,觉得不能写这篇寿文.所以,我冒昧恭敬地陈述我的愚见,希望您对此详细审察.
我作为一个衰老多病的人,错误地受到推荐举拔.我曾经列举了不能应召的理由上报本省的巡抚,省里再上报吏部征求意见,吏部不批准;后来又接到皇上圣旨严厉催促,没有办法,我只得竭力硬撑着到京城来;又写了报告叫儿子呈送吏部,结果又没有批准.我借住在昊天寺的僧房里,整天不动地躺在一张床上.两个月来,没有走出寺门一步.就是大人物中有忘记自己的尊贵而来看望我的,我都不能回礼拜访,只是让儿子拿着一张名片,上门去道谢罢了.我胡须已白,牙齿脱落,两眼昏花,不能写工整的楷体字,心想到时候还要再次上表陈述自己的情况,希望能万一侥幸,得到皇上的怜悯,准许我回乡里去.
祝贺相国的寿辰,不是小事情.各位先生有的在翰林院,有的在中央机构中,有的在各个部司,名声威望向来很高,人人都对他们倾耳以听,注目以视.您制作了屏风来给相国祝寿,那么,屏障上的文辞一定会传遍整个京城,这不是可以私自藏在箱子里的东西.我进而不能响应皇上的征召,却退而写祝贺相国的寿辞,虽然我学疏才浅,不能宣扬相国的美德,就以朝廷恩典宽大来说,也不一定把这种行为当作罪过.但是,以道德法则来衡量这件事,却有不合适的地方,我内心揣度,也有所不安.甚至会使那些不知内情的人,因为我和相国从来不认识,今天一旦写了这篇祝寿文辞,就会怀疑我攀附巴结相国,希求得到录用,欺世盗名,那么就一定会招来非议指摘.不但文章不能增添相国的威望,而且还会给相国带来连累麻烦,这就是我犹豫迟疑,不敢接受嘱托的原因.就是您设身处地地替我想一想,难道不会像我这样吗?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么相国掌握天下文章的大权,为天子培养人才,天下人才像仰望泰山北斗一样仰慕相国,拜伏在相国门下(通报姓名请求接见)的人,都希求能够使相国对自己看上一眼,以此为荣耀.这些人中间负有名气地位而擅长辞采的,自然有的是,而相国只对我这个微贱的人留意,我不是无知无觉的草木石头,难道不懂这份情义,而只推辞不肯干,世上有这样麻木的感情吗?
这就是韩愈所说的:
我韩愈也是人啊.这样做,究竟想得到什么呀?
所以我直率地说出心里话,希望您评断此情,原谅我.并请求您向上转告相国:
如果我能希求得到相国的恩惠,使我回到华山养老,做一个太平盛世的老百姓,以实现我在田亩中劳作休息的心愿,那么,半夜里点着一盏灯写文章,天亮时在窗前就能写出一万字,我不会忘记相国的恩德,将来要把相国的美德记载在传记里,表现在诗歌中,这一天是一定会有的.燕山易水,都听见我说这话了.望您考虑这件事.
5.D [从:
听从,顺从.]
6.D [D项均为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A项介词,把/连词,表示修饰关系.B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项名词,处所/“所”与其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表事物.]
7.
(1)司马迁因为遭受了宫刑的缘故,心怀怨恨,写下《史记》指责、贬低汉武帝,令人痛恨.
(2)从前关羽率领荆州的士兵,在汉水边使于禁投降,于是有了北上争夺天下的志向.
8.①直言劝阻大司马曹真征蜀;②与皇帝观点不同,认为李云不该处死;③对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是谁非的问题,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观点;④把何晏等人比作弘恭、石显一类的奸臣.
参考译文
王肃字子雍.十八岁时,跟随宋忠读《太玄》,而另外为《太玄》作注.黄初年间,担任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讨蜀国,王肃上奏折说:
“以前史书有记载,‘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将士面有饥色’,这说的是在平坦路途上的行军情况.更何况深入险阻之地,要开凿道路前进,那么一定会比平坦路途上的行军劳累百倍.现在又加上大雨持续不断,山坡陡峭、光滑,军队拥塞而无法行进,粮食还在遥远的地方,难以为继,确实是行军之大忌啊.”于是就停止(征讨).
皇帝曾问王肃说:
“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奏折说:
‘帝,就是要谛听啊.但这个皇帝不想谛听.’当时李云为什么没被处死?
”王肃回答说:
“(李云)只是说错了话,失去了违逆和顺从皇上的分寸.推究他的本意,说这些话都是想尽忠心,想着对国家有益.而且皇帝的威力,超过雷霆,杀掉一个普通百姓,和踩死蝼蚁没有什么不同.宽恕他,可以显示自己能够包容接受直谏之言,在天下推广皇帝的恩德.所以我以为杀掉李云不一定是对的.”皇帝又问:
“司马迁因为遭受了宫刑的缘故,心怀怨恨,写下《史记》指责、贬低汉武帝,令人痛恨.”(王肃)回答说:
“司马迁记史实,不凭空赞美,不隐瞒恶行.汉武帝听说他写《史记》,拿来写汉景帝以及自己的本纪看,于是大怒,削去简册上的字并把它们扔了.至今这两个本纪有目录没有文字.后来发生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事情,于是汉武帝把司马迁送进蚕室施以宫刑.这表明心怀怨恨的是汉武帝,而不是司马迁.”
正始元年,王肃离开京城担任广平太守.因为朝廷之事被征召回京,被授予议郎的官职.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脸色凝重地说:
“这些人就是弘恭、石显之类的人,还要说他们吗!
”曹爽听说后,告诫何晏等人说:
“你们都要小心谨慎!
公卿已经把各位比作前代恶人了.”当时有两条一尺长的鱼,出现在兵器库的屋顶上,有官员认为是吉祥之兆.王肃说:
“鱼生活在深渊中却高高地出现于屋顶上,这是鱼失去了居所啊.边将大概该有战败的变故了吧?
”后来果真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一道白气穿越天空,大将军司马景王向王肃询问原因,王肃回答说:
“这是蚩尤的旗帜,东南方大概有叛乱了吧?
您如果提高自我修养来安抚百姓,那么天下喜欢安定生活的人都会归附于德政,发动叛乱的人就会先灭亡了.”第二年春天,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叛,景王对王肃说:
“使国家安定、国君安宁,这种办法有吗?
”王肃回答说:
“从前关羽率领荆州的士兵,在汉水边使于禁投降,于是有了北上争夺天下的志向.后来孙权突袭抓取了关羽将士的家人,关羽的军队立即土崩瓦解.如今淮南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内地各州,只要派军队急速前往守卫,使敌人不能靠近,(那么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有关羽的军队那样土崩瓦解的趋势.”景王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击破了毌丘俭、文钦的军队.甘露元年王肃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卫将军,谥号景侯.
9.D [易:
改变.]
10.C [C项是连词,如果.其余三项都是代词.]
11.
(1)一般人和他交往,也都很喜欢他,从来没有失望的.
(2)我曾经观察陈惇和张君交往,无论仕途多么令人忧虑困窘不顺达,没有不共同面对的.
12.①才学广博;②品行正直有气节;③性格温和庄重,为人谦和;④本人也喜好交往.
解析 概括“游者甚众”的原因应从张君的品行、才华、性格等方面分析.第一段中的“学者以数百千人,独献君”说明张君才华出众;第二段中“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是从他的性格方面说的,“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说明他的正直高义对他人的影响.
参考译文
君姓张,名持,字久中,原名伯虎.张君小时候学习刻苦,庆历三年从曲江(来到京师),进入太学.当时,天子刚刚下诏让学官每年进献两个读书人,当时学子数以千百,学官唯独献上张君,恰逢太学散了,(朝廷)没有回复.当时,我大概还不曾认识张君.两年后,他经过我所居住的临川,我才认识他.
张君为人沉稳,气量宽宏,讲究志气和节操,重视交际,一时间和他交往的人很多.他最称赞的,是广汉的张贲;认为年纪虽轻但可以进入太学学习的,是莆阳的陈惇.张君的才学多是由张贲发现的,而对于陈惇,张君则是凭借老师兼朋友的身份与之相处.凡是张君与人相交,喜欢极尽(指出)对方的得与失,张君的大义足够用来匡正别人,他的正直也从未随意停止.说到他和一般人的交往,尤其温厚并且严肃,不随意和人说话.和别人说话,张君一定会随着对方的才华智慧所达到的程度(应对),不因为对方做不到的事情而诟病对方.所以张君的友人都害怕他的严厉,但喜欢和他一起尽情交谈.一般人和他交往,也都很喜欢他,从来没有失望的.他说:
“读书人生于当世,力量不足以治理天下,那就应该着力追求提高学问和修养德行,应当如此.”他在临川,拿出自己的文章,趁此机会和我一起谈论古今太平和动乱、正确与错误的道理,说到保持自己的身心自由,辨明得失,对于他的大义,我一点也不能减损或增加.两年后他死在兴国军,这是某月某日的事情.
张君年龄若干.祖父叫某某,死去的父亲叫某某.张君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他曾经说:
“嫂子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母亲一样,能用对待婆婆的礼节侍奉我嫂子的女子,就可以做我的妻子了.”但最终没有这样的人.张君确实难以交往,但是他不改变自己的喜好.而陈惇,与张君交往尤其深厚.我曾经观察陈惇和张君交往,无论仕途多么令人忧虑困窘不顺达,没有不共同面对的,难道他们的心中有利益才会这样吗?
世上的交友之道已经废弃很久了,如果还有的话,或许不会是这样.既然这样,那么张君的行为,到底是不是从世间的教化中获取的呢?
由此看来,这是张君所学习的知识让他有了这样的行为.陈惇在某年某月某日回到张君的安葬之地,并嘱咐我写一篇铭文.其文词说:
哎呀,久中,你不能按照自己的志向行事.孔孟也是这样的境遇,哪里只有你呢?
生来不能张大自己的理想,这是老天本来就安排的.你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中,从这篇铭文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