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6148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ocx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ocx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史超越科学实证主义范式而趋向于“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生平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着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1967-1970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着作有《动机和人格》(1954)、《人格问题和人格发展》(195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1964)、《健康的心灵管理》(1965)、《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等。

基本主张

1、把个体内在的意识体验或经验作为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2、健康的人格水平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有机统一。

3、只有坚持以健康的人、自我实现的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才能有最好的生活。

4、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弱化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整体动力论的研究方法。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动机的出发点立足于需要上,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源泉和基础,需要的性质、强度决定着动机的性质和强度。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基本需要,或缺失性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低层次的需要。

另一类是发展性的需要,也称成长的需要或超越性的需要,主要指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个体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潜能所激励的需要。

1、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

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2、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3、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

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4、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5、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洛认为需要各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人的需要和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而人的主要需要可以从低到高依次呈现出五种水平。

(2)低层次的需要是高层需要的基础。

(3)低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他们与人的生存直接相连,而高层的需要与生存很少有关系。

(4)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层次水平越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高。

自我实现论思想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早期被称为“整体动力论”,后来则称为“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往往是依次充分满足了生理、安全、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实现了自我的成熟和健康的典型人物。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人人都能够在某一点上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自我实现者在年龄特征上,多数是中年人和老年人。

当然,自我实现的人也有缺陷。

高峰体验论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

”马斯洛将这种体验称之为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既是自我实现者重要的人格特征,又是达到自我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高峰体验不仅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高峰体验的5个特点:

(1)产生的突然性;

(2)程度的强烈性;(3)感受的完美性;(4)保持的短暂性;(5)存在的普遍性。

对马斯洛的简要评价

1、马斯洛几乎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所有主要理论。

2、马斯洛开创了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3、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促进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4、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生平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1902年1月8日生于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

他的父亲WalterA.Rogers是一个土木工程师,母亲JuliaM.Cushing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

罗杰斯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四。

罗杰斯小的时候就比较聪明,在上幼儿园之前就能很好的阅读。

他在严厉的宗教环境下成长。

他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了农业、历史和宗教。

在1922年他20岁时,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一个国际基督教会议,从那时起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宗教信仰。

在参加了一个“为什么我做牧师”的研讨会,决定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

两年后他离开了神学院,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研,1928年获得硕士学位,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他完成博士论文后,开始从事儿童研究。

在1930年担任纽约罗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主任。

1935年到1940年期间在罗切斯特市大学授课和着书。

基于自己在问题儿童方面工作的经验,编写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1939)。

1940年,罗杰斯成为俄亥俄州立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在哪里他编撰了第二本书《咨询与心理治疗》(1942),在书里,罗杰斯提到:

应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心理治疗。

194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一个咨询中心。

同时期担任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1945-57),在他任职时期,确立了咨询中心的工作理念立,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去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他的一些些发现和理论出现在《以患者为中心治疗》(1951)和《个人改变精神治疗》(1954)里。

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57-63年期间在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心理学,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他最畅销的一本书《论人的成长》(1961).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罗杰斯在LaJolla度过了余生,平时给人做治疗、演讲和着书,直到1987年突然去世。

1987年,罗杰斯不幸摔了一下,造成骨盆骨折,随后的手术很成功,但是紧接着他的胰腺出现问题,并在几天后去世。

罗杰斯晚年致力于把自己的理论应用到社会冲突领域,并且游历各地去传播他的理念。

他的最后一次旅行是85岁时去苏联,他在苏联举办了讲座,当时他对苏联有这么多人知道他的研究感到很惊讶。

成就及荣誉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

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

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

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

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他的理论观点与当代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56年,罗杰斯与斯金纳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题为"有关人类行为控制的若干问题---一篇专题讨论文章"的争议文章,载于美国《科学》杂志上。

该文就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表现出作者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

人性观

1、人性是乐观的、积极的且富有建设性

2、人性是发展变化的

3、人的认识活动的基础是意识经验

罗杰斯认为人的变化过程是由经验造成的,经验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自我论和人格理论

自我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与核心,自我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我是自我经验的产物,经过引导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是心理治疗与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

自我概念:

个人对自己和环境及其关系的知觉与评价;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自我的两种类型:

1)真实的自我,即主体的自我;2)理想的自我,是一个人期望实现的自我形象,也就是客体的自我。

罗杰斯及其同事还发展出了对自我概念的测量方法。

早期罗杰斯采用访谈法将与受访者谈话中所取得的资料记录下来,然后通过语义分析,对资料中与自我有关的词汇加以分类,分析自我概念的变化。

后来使用标准化的Q分析技术来测量自我概念。

心理治疗观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也是罗杰斯对心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方法原称非指导性疗法,后又改称为“患者中心疗法”。

建立“来访者为中心”的条件:

1、意义性联系,强调对来访者存在的意义的唤醒和认识。

2、来访者处于不一致状态,体验到焦虑与脆弱。

3、双方真诚、保持一致。

4、来访者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5、同情性或移情性理解。

6、设身处地理解,以当事人的立场体会其心境和心理历程。

实质上就是帮助来访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经验和体验,相信他们有成长的潜力以及自我导向的能力。

来访者中心疗法与传统疗法的区别:

1、打破了以往疾病论断的界限,不作疾病论断和鉴别,治疗对象不分正常病人和神经、精神病患者等而称为咨询客人(来访者)。

2、强调治疗环境和气氛,而不太重视治疗技术技巧。

3、主张治疗者不以专家、医生自居,而提出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来访者。

4、以来访者为中心,为其提供无条件的关怀,启发来访者运用自我的力量健康成长。

人本主义教育观

1、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被誉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

2、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

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教育者要信任学生自己有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心灵,通过改善学校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潜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所谓学习资源是指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资源,不仅包括书籍、杂志、实验设备等物质资源,而且包括人力资源——即可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学生感兴趣的人,主要指教师。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他们个人的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评价

罗杰斯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管理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

1、开辟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新心理治疗方法。

2、强调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人格中自我的作用,发展了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3、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把尊重、理解、相信学生提到了教育的首位。

他的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教学心理氛围等观点,促进了当代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4、罗杰斯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的方法论之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理论的科学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