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6057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docx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docx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16

第2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雁荡山为浙江省著名的旅游地,其中在不同时期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地层中发育的多级岩嶂、岩槛瀑布尤为独特。

下图为该类景观发育过程中的某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1~2题。

1.构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是(  )

A.大理岩B.岩浆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2.该类景观的发育过程及主要内力作用是(  )

A.③②① 地壳下沉B.②①③ 地壳下沉

C.②①③ 流水侵蚀D.②①③ 地壳抬升

解析 第1题,由题干可知形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为岩浆岩。

第2题,图示景观主要是由地壳抬升、河流侵蚀而形成的。

答案 1.B 2.D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分别是(  )

A.向斜 内力作用后,流水沉积

B.背斜 内力作用后,外力侵蚀

C.断层 外力作用后,地壳抬升

D.海沟 板块运动后,外力侵蚀

4.若只考虑岩层的软硬程度,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岩层由硬至软排列应为(  )

A.乙、丙、丁B.乙、丁、丙

C.丙、乙、丁D.丙、丁、乙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所以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其地貌为谷地,成因是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后,背斜顶部被外力侵蚀。

第4题,不同性质的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岩性较软的容易被侵蚀,而岩性较硬的不容易被侵蚀,保留在地表海拔较高的位置。

读图可知,乙岩层露出地面最高,说明岩石最坚硬;丁岩层露出地面最低,岩层最软。

答案 3.B 4.A

(2018·三明模拟)地质构造对人类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5~6题。

5.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下图中所示四种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且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6.读地质剖面图,判断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定与实际应用。

第5题,向斜槽部物质受挤压,非常坚实,适宜于建大坝。

第6题,山地断层处经常有泉水出露。

答案 5.D 6.C

(2018·济南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

8.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甲—风力侵蚀B.乙—流水侵蚀

C.丙—冰川侵蚀D.丁—人类活动

答案 7.A 8.B

(2018·海南地理,17)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完成下题。

9.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 P地位于日本福岛,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划分,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答案 A

(2018·海南地理,18~20)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

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11.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12.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

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

因此A正确。

第11题,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大坝,因此选B项。

第12题,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应平行于山脉延伸,即纵列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穿行山脉,因此A和B错;只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行山脉,C正确。

答案 10.A 11.B 12.C

(2018·重庆文综,8~10)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13~15题。

13.如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B.凸岸

C.凹岸D.入海口

14.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B.冰斗

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

15.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解析 第13题,河源地区一般水流较急,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地貌,A项错误。

河流在凸岸堆积,凸岸水流缓,较大的石块在这里沉积下来,形成砾石滩,B项正确。

凹岸侵蚀作用显著,河水较深,不会形成滩地,C项错误。

河口地区水流变慢,泥沙在此沉积,形成三角洲等地貌,不会形成砾石滩,D项错误。

第14题,砾石变圆的原因是石块相互碰撞磨蚀,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关键找出各个选项的外力作用。

石笋是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A项错。

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

风蚀蘑菇是风吹动小石块对大石块碰撞、磨蚀,即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与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C项正确。

花岗岩风化球是风化作用下形成的,D项错误。

第15题,仔细读图,图中有一石块标出为直径9cm,通过与其它石块的比较分析,接近直径9cm的石块最多。

A项中各类石块所占比例相差不大,排除A。

B项中接近9cm的石块所占比例最小,排除B。

C项中17~20cm所占比例最大,排除C。

排除A、B、C三项。

D项中8~11cm所占比例最高,符合题意。

答案 13.B 14.C 15.D

二、综合题

16.[2018·山东文综,36

(2),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

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9分)

解析 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由于洋流自北向南流动,使得沙洲向南延伸。

泥沙的大量沉积,使得航道变浅,不利于航行。

答案 原因:

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

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17.[2018·山东文综,26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图1       图2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6分)

解析 从地貌形态上看,图2中P处地貌为冲积扇(洪积扇)。

形成过程: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变得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缓,泥沙在山前堆积而形成。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18.[2018·北京文综,36

(2),6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6分)

解析 题干要求很明确,滦河三角洲的成因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

答案 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19.[2018·安徽文综,35

(1),13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1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和调动知识阐述地理事象的能力。

从图例及注记可知,A地为断块山,B地为洪积—冲积平原;断块山是岩层受内力作用断裂,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B在相对较低区域,岩块下降,并受流水冲积作用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注意阐述其过程。

答案 断块山 洪积—冲积平原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