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修.docx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修.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修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
受局长委派,要我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养育孩子的方法。
接到任务后,既高兴有惶恐。
高兴的是在我们明水这样一个经济滞后,思想落后的国家贫困县,李局长能有这样一个思想先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家长学校大讲堂的做法非常可贵,通过这个平台促进科学养育交流,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利于孩子未来发展。
惶恐的是,本人见识短浅,学识浅薄,怕说不到大家心里去,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下面和大家聊聊家庭养育孩子的一些观点。
我从事小学教育23年每天与孩子、家长打交道,比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能理解家长们的良苦用心。
现在的家长压力太大了!
回想我们小时候每个家庭至少4、5个子女多的7、8个子女。
很少听说那家父母深夜寻找夜不归宿的孩子,更鲜见倾家荡产也要送子女上贵族幼儿园、重点小学、中学的。
也没见那家的子女一辈子不工作、不劳动,只在父母身边做寄生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啃老族”。
更不用说小小年纪就弑父弑母的!
过去的家庭,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同甘共苦,相互帮助,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朴实真诚。
兄弟姐妹之间感情血浓于水。
现在的家庭物质上丰富了,多是些6加1式的家庭。
4个老人和年轻的爸爸妈妈。
家庭的教育问题相继出现了。
这一代孩子的教育意味着100%的成功和失败,孩子几乎成了大人的全部。
殊不知就是这全部和一切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会让父母失去希望。
家长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从来就不是长辈们的全部、一切。
孩子从脱离母亲身体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现在的家长在物质上给予孩子的太多,在精神上给孩子的却太少。
要知道给孩子金钱供他挥霍、留下丰富的遗产让他继承,都不足让孩子一生幸福,让自己晚年幸福。
把财富留给孩子容易,但是要把孩子养成财富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我觉得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还不如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首先父母的人生观要摆正,什么样的人生是财富?
请大家仔细想一想:
拥有最多的物质财富和考取好的大学不一定就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快乐健康、心态阳关、积极向上、有成就感、有事业心、热爱劳动、富于创造、会享受生活、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孝敬长辈。
这样的人生是社会的财富,也是父母最大的精神财富。
大家知道教育的核心是首先成人、然后成才,长材之后才能成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错,但是没有成人这个基础,龙和风谁也飞不起来。
怎样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首先我们家庭教育的概念要更新。
我们应该既把子女当作子女,也把他们当作朋友,当作一个与家长有平等关系的公民。
我们大家都看过《爸爸在那》的电视节目吧。
这个电视节目,节目里的每个家庭都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他们和家长就像朋友一样,关系平等。
那里的孩子很阳光健康。
所以我们必须抛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陈腐的观念。
中国的家庭已经由多个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
这个现实给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三个变化,家长的心态变了。
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一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下赌注”的感觉,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5过”过多的期望、过分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多的指责。
致使这一代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五无:
无情、无能、无望、无奈、无责任感。
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
孩子的成长环境由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赖心里在加大。
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
孩子的生活内容变了。
今天的孩子是在电视机、电脑、手机、游戏机生活中的孩子。
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的,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要跟上孩子的变化,父母就要重新学习、重塑自己。
家庭教育中,做孩子喜爱敬佩的父母。
杰出的父母并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学历,而在乎他们懂得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孩子。
我们决大多数的家长目前做到了让自己的孩子依赖你、进而喜欢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自己的思想个性也在逐步形成。
稍微大一些了,孩子们会对自己的父母出现不喜欢的现象。
比如经常唠叨、开口就是好好学习、总是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不断的提出孩子目前达不到的要求、经常训斥孩子、总是把孩子不听话挂在嘴边。
孩子们天天在接受外边的新事物、每天也会用眼光审视我们,逼迫我们家长学习新东西。
采用孩子易于接受的家庭教育。
几年前,我的一位在哈的朋友向我倾述了她困惑:
她女儿上初中了,整天蹦蹦跳跳、爱吃爱玩、对东西不爱惜、新买的衣服,穿几天就不喜欢了,扔到一边不予理睬、对家人也是漠不关心。
我的朋友准备对女儿进行一次“忆苦思甜”教育,花了400元,买了2张票,陪女儿去看芭蕾《白毛女》。
看后,她问女儿有什么感想,女儿想都不想就说“喜儿当白毛女,我看就是让他爸逼的,借钱还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杨白劳借了黄世仁的钱,为什么不早点还人家,逼得女儿躲进山里!
喜儿也够傻的,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干嘛要到深山里当白毛女?
女儿的回答让我的朋友目瞪口呆。
她说,我们小时候看完《白毛女》电影时,恨死了黄世仁、为喜儿流了那么多眼泪。
同样的事,今天的孩子就看不懂了呢?
我觉得不奇怪,今天的孩子不懂历史、有没有体验、她不会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当然会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
别怪孩子不懂事,父母要用科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理论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对别人的经验和常识要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孩子要因材施教。
我们常常不约而同地以一种思维模式教育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把他揽在怀里说:
哪儿有很多小朋友和玩具,不要哭,妈妈会早早来接你。
孩子上小学了,家长们会摸着他的头说:
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争取做个好学生。
孩子上中学了,家长也没忘记嘱咐,不要贪玩了,或者说“不要熬夜、要劳逸结合。
孩子考上大学了,家长们说:
学会照顾自己、需要什么给家里打电话。
孩子走向社会家长们说;不在父母身边了,性子要收一收,和同事出好关系,好好工作。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画好了框,规范这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认为我们应该这么做。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和爱。
然而,,美国的一位母亲就不这么做,她从孩子懂事起就告诉孩子;你要坚强,坚强得足以认识自己的弱点,你要勇敢,勇敢到足以面对恐惧,你要堂堂正正,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昂首而不卑躬屈膝,你能面对掌声,真正的贤人虚怀若谷。
真正的强者温文尔雅。
并且她和孩子一起向上帝祷告;请赐予孩子足够的幽默,让他尽可能庄重而不盛气凌人,让他在拥有未来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过去。
这位母亲就是美国著名的总统林肯的继母萨利布什。
她是勇气和坚强铸造孩子的心灵。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德国的母亲是怎么教养孩子的。
德国人的严谨是有目共睹的,如此强大的民族从何而来呢---教育。
德国的妈妈的名言是: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在德国,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不提醒、不帮助、不管他。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德国妈妈是饥饿教育,不好好吃饭就饿着。
小孩抢玩具怎么办?
先导者先得,不然都别玩!
教会孩子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德国人认为,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我建议大家有时间上网上找一找德国的家教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家教中,我们应该注意在家庭中不能包办代替,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当孩子断然做出某个决定或承诺时,告诉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有责任意识。
应该像孩子指出那些事情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可以做,不可以做的事情如果做了就要接受处罚,这也是规则。
比如在美国,如果星期天孩子执意要在9点起床,那么在午饭前不能给他吃任何东西,因为吃早点的时间已经过了,如果想吃早点,就必须在8点钟以前起床。
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
家庭教育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无德,他的身体越健康,智力越发达,就更能助长他作恶,对社会更加无益。
家长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一是自己要以身作则,二是要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使孩子不知不觉之间得到熏陶。
法国的社会学家塔尔德有句名言:
社会就是模仿。
小孩子具有强烈的模仿心理,家长的榜样是无声的教育。
李振霞是中央党校的兼职教授,但人们敬佩她的是因为她是四个博士的母亲的身份。
李教授有三个儿子,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一个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一个是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博士,而大女儿金萤则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后。
身教重于言教,李教授非常喜欢列宁夫人克鲁斯卡娅的一句话:
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在李教授的四个孩子眼里,父母嗜书如命,忘我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书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孩子们成了博士,他们的父母也成为业界翘楚,双双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无言的行动有力地传达出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
她的大女儿说:
小时候,我们家很清贫,在物质上,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丰厚,但他们给予了我们一个求学与做人的跟人,那就是—健康的心灵。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因为他的爱心、师德闻名教坛。
他培养女儿的目标是女儿一生能善良、快乐、勤奋。
他的女儿小时候像大部分孩子一样,普通、胆小、腼腆,学习感悟能力一般。
在李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女儿优秀成才、品德臻于完美,并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李老师非常爱孩子,女儿小时候的成绩一直不冒尖,李老师非常注意保护她的快乐感,坚持认为学习的快乐比学习的成绩更重要,他舍不得女儿请看自己。
有一次,李老师的女儿没考好,糟透了,感到难过,觉得自己是“差生”了。
对李老师说:
爸爸,你的女儿没考好,给你丢脸了。
李老师说:
也许今天看来,你没有考好,你觉得是天大的灾难,但5年、10年、20年当你真正在精神成熟并经历战胜了更多的人生挫折之后,在回头来看今天的其中考试,你会觉得这一次挫折不过是人生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漩涡而已,简直微不足道!
本来女儿的话令李老师心痛不安,而作为爸爸,他表达的却是一段感人而又不乏清醒冷静的哲理。
李老师常常说:
孩子,爸爸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
李老师对于女儿品质的守望远甚于学业,而最后是让人羡慕的收获。
可是今天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会满意,在内心深处,这些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了天才,而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普通的人,每次成绩都被理想化地认为应该是满分,因此家长永远对孩子失望、对老师失望。
这种失望,对孩子的自信心而言,无疑是最杀伤的武器。
的确,我们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各种技能的提高,但同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忽视孩子情感与道德的培养。
下面我想说说我们现在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
只抓学习。
父母们每天都说一句相似的话:
要好好学习。
中国青少年研究所中心的主任曾经幽默的说;虽然全国的父母从来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全国的父母每天都说着非常相似的话:
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很多父母甚至为了保证孩子成绩好,而放弃了孩子的健康。
一项调查显示:
35.5%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做运动。
父母的期望,给孩子带来的往往是无望。
误区二、溺爱、包办。
家长的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变得无能,我在做小学班主任时,总会有这样的现象,讲桌上的笔盒里汇集许多没人认领的笔,铅笔刀等文具,你问是谁的没有几个孩子来认领,一是他们觉得没有父母自然会给买,没有必要认、二是孩子们从来不自己整理书包,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文具。
家长们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腾出时间学习,事事包办,家长的这种关照不仅使孩子在生活上变得无能,而且也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无能。
在美国一个孩子生病了,家长带她去医院前,先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有两种治病的办法,中医,不打针但慢;西医,打针但快。
让孩子选择。
美国家长的做法不仅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做决定,同时承担所作决定的后果。
比如打针的疼和不打针的慢。
在这样的过程中,美国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他作决定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将是什么,但是中国的家长常常事事都为孩子想到了。
孩子慢慢地丧失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即使做了判断也很难为结果负责。
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变得冷漠、无情。
我们的家长有什么好吃的,还穿的全给了孩子,自己爱多大的累、吃多大的苦,也要给孩子最好的。
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刮风的日子,一个8岁左右的男孩在路边等妈妈,一会儿妈妈来了,手里拿着一盒炸鸡块,孩子接起来就吃,快吃完了,孩子似乎想起了什么,把饭盒向妈妈面前让了让。
妈妈却说;瞎让什么我要吃还不会自己买?
孩子吃完就自己跑了,跑之前还把自己的书包扔给已经挎了两个包包的妈妈。
犯罪心理专家李枚瑾曾经说过,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冷酷、残暴。
教育的核心是心育,对于家庭来说,对孩子的心进行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误区三:
不约束,不责罚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鼓励孩子是对的,批评孩子同样也是对的。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不善于表扬和鼓励孩子,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于是有不少教育专家呼吁,要告诉孩子你真棒!
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
孩子说不得了。
在现在的学校总会有这样的现象,孩子没完成作业,老师简单的批评几句,有的孩子回家后和家长告老师的状,老师怎么怎么骂他了、有的孩子会离校出走,有的孩子甚至搞自杀。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在家里很少挨批评,只要有一点不顺心就受不了。
他们太脆弱了。
很多家长不仅自己在家里很少批评孩子,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批评也不答应,家长们因为孩子在学校里挨了批评找到学校,家长根本不问孩子到底有什么问题,只是和老师理论为什么欺负孩子。
越是这样,孩子们越听不得批评。
这样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老师不再敢尽心尽力地教育孩子了。
家长要学会像孩子说不,没有挫折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孩子没有经历挫折会变的脆弱异常。
因此,不要让孩子的生活中有禁区,他们犯了错误要受到惩罚,要让孩子懂得有些规则是无法动摇的,有些过失是要自己承担后果的。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很多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又恨铁不成钢。
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就是父母的不当教育造成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很可能就出在父母身上。
误区四:
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
不打不成才。
我们有不少家长只要孩子有一点问题,不问理由拉过来就打。
我们进入了一种文明的时代、和谐的社会,还用这种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是非常不应该的。
学习是他的任务,有时候会好一点儿、差一点儿,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爸爸妈妈要平和对待。
如果你在单位里做错了事,你们领导把你打一顿,我想你肯定会告他去了,说他侵犯了人权。
孩子也是人,他们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他们。
我希望有这样做法的家长,放下你的拳头,爱护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