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docx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负责人:
乐霞萍
执笔者:
乐霞萍童常春
成员:
徐芳俞月娟张继瑛陈妙凤
周宁宁钟敏敏贾瑾梁海燕
承担单位:
江东区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6月
序
2001年秋,我区作为国家五个课改实验区之一,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探索的历程,综合实践活动也随之成为江东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六年来,我区教师在宁波市教研室和江东区教育局领导的直接指导和高度重视下,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了课改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教师们自觉地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
以主题形式将各领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渗透,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整合状态。
在大量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经过观察、思考、分析,适时地理性地提出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分解归纳为七个系列教学活动:
起始选题开题指导计划修订实践体验(技能培训)
信息整理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让师生共同完整地经历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一种学习方法的完整经历。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的系列化的开展实施是对现有课程文化局限性的突破和新的课程文化模式的探索,它包含了课程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课程文化知识体系的创新,课程文化思维方式的创新,课程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
她的形成与提出,是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的,其理论是可信的。
成果2006年5月获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成果一等奖,并在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和共鸣。
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于2006年1月获全国优秀劳动技术教育基地。
实践证明:
我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教学模式在江东区域范围内乃至全国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推动我国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程,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将6年来我区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宝贵经验成果,奉献给有志于探索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界与各界的朋友们。
以求得共鸣,并达成新的认识。
目录
一、研究缘起
1.国内外的课改趋势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
3.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支点与实施原则
(一)理论支点:
1.现代素质教育理论
2.人本主义理论
3.现代系统论思想
(二)实施原则:
1.自主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四、涵义界定
五、具体策略:
(一)研究步骤
(二)研究网络
(三)研究策略
1.行动研究
2.典型引路
3.案例导研
4.沟通交流
(四)探索历程
1.萌芽阶段:
单一的课堂教学
2.发展阶段: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3.提升阶段: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链的探索
六、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构建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
第一篇章:
起始选题
第二篇章:
开题指导
第三篇章:
计划修订
第四篇章:
实践体验(技能培训)
第五篇章:
信息整理
第六篇章:
成果展示
第七篇章:
总结评价
(二)、实践效果:
1.学生学习方式的综合变革
2.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教师群体
3.校园文化的重塑
4.基地的创建与教育资源的不断开发
5.构建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
6.区域范围的正面影响
七、结论与讨论
八、各类附表
附表一:
教师论文、案例等成绩情况汇总
附表二:
六年来开展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公开教研活动统计
附表三:
各类报道汇总表
附件:
一、《我们的共同财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案例论文》
二、《三---六年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文本讲义稿》
三、《我教新课程》
四、《与孩子共建新课程》
一、研究缘起
(一)国内外的课改趋势
基础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已成为全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美国各州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learning)”、“应用学习(appliedlearning)”;法国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
我国台湾省的课程改革也规定了要开设“综合学习活动”课。
在我国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探索,实验区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一系列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许多学校形成了有效的实施主题,探索了多样的实施模式,初步形成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常态等。
2005年7月陈树杰教授首次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特征:
课程必修,普遍实施;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
四句话32字,高度概括,全面地反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的基本特征。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万伟老师就目前国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施模式归纳为:
“课题研究型”、“项目设计型”、“学科拓展型”“改造整合式”、“学科延伸式”、“条块分割式”、“系列专题式”、“自主课题式”、“记录本式”、“项目引导式”等。
这些模式都各自存在着优点和不足之处。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由理念走向行动的障碍依然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地位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还存在制度性缺陷,对已经实施了课程的学校来说,或者落实到最前沿的指导教师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施的有效性不足。
例如:
规划意识与生成意识的冲突;方法的失落;指导的不力(过程指导);对学生发展影响的表层化;实施过程管理问题等。
(二)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的状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却没有固定的教材呈现在老师面前,确切地说是摆在老师面前的前所未有的一道难题,很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这种课程形态还一时难以适应,教师们参与热情高,但不知如何有效地组织这门课程的活动,活动的实施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以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摆脱不开“教”的方式,教师头脑中缺乏学生自主活动的概念。
一些教师以学科课程的标准来衡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为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求一点“知识”,效率太低。
有19%的教师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开设本门课程。
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的困惑与误区:
(1)神秘化不少老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分神秘化,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很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教材和教参,课题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角色,感到很难胜任。
(2)功利化一些教师直奔其成果的展示,过分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功利化,用成年人和专家的观点和要求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甚至替学生提刀代笔,包办代替。
为了主题成果而急功近利,却回避或淡化了对学生进行系列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
(3)简单化不少学校教师把着眼点只放在具体的活动上,认为组织一些参观、比赛等活动就算在实施了,或者更令人担忧的是,干脆按资源包里的课目一课一课地用传统的教授方法来上,把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化了。
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中队活动,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教师们是单方面地为学生设计自认为新颖的活动形式,造成场面热闹,劳师动众,但却是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不乏“作秀”之嫌。
(4)表层化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能力,感到“无从下手”。
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
形式化现象导致对学生发展影响的表层化。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迫切需求
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而长期以来学科学习方式单一,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和学生接受性学习,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拓展一片活动的空间,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感悟生活的窗户,把学生从学科学习、从狭窄的课堂里带了出来。
使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他们用一双明亮的眼去观察,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摸,感受世界的多彩,体验生活的律动。
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勇于表达,用心理解,真诚接纳,热情相助。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如何使这一新课程的实施进入常态化的教学,我们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学校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实施的有效性问题,研制和建构适合本区域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机制,引导学校在一个相对规范的框架内自律发展,以使新课程的实施达到持续、有序、健康地发展。
鉴于上述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进程的理念,建立教学的长效机制就成了我们正感困惑和急切期待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怎么与我们江东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联系起来,始终是缠绕我们的最现实的话题。
我们期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索出一条能解决问题的可供各学校一线教师借鉴的方法和思路,以利于我们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更好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的实施,是责任;是教育的良知告诫、促使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及时地总结分析和提炼,我们理智地提出了“小学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这一教学的模式。
二、研究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各个地区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一节课好上,连续一个学期的课难上,一个活动能展开,支持下去却很难。
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怎么展示,把整个活动浓缩在一节课中来实施,对教师来讲确实是无可适从。
各地教师和教研员都迫切需要一种方法上的指导,一种课程实施的模式。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前没有统一的模式,它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系统,但这并不等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是随意的、放任自流的。
相反,无论小学生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活动,都应具有一些基本的活动程序规范。
这些规范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的前提。
本成果的研究无疑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施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它促使我们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实施真正适应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国家课程。
用理性的视角认识新课程的初级阶段,认真地研究其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教学链”是伴随时代而诞生,我们提出“教学链”这一操作模式,正适时地解决了一线老师的困惑和迷茫。
教师们在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以及相互的探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逐步地解读新理念,落实新理念,不断地提高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学生通过完整的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其综合实践能力、探究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奠定了基础。
这种主题贯穿的教学链模式是极富强大的生命力的,通过这看似固定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成为了自己学习课程的主人,我们的教师开始逐步地实现由教师向导师的角色转变。
素质教育目的的真正实现从这里孕育。
三、理论支点与实施原则
(一)、理论支点:
1.素质教育理论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不仅注重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而且注重人的个体自身的发展功能,要求学生做到会做人、会求知、会适应、会健体。
教育只有充分创设环境,让孩子在群体生活里,在真实的场境中打磨,才能真正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人才。
2.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实现人的潜力、人的智能的最大开发,以人为本,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育中不干预学生的思想,起一个组织引导者、点拨指导者、启发诱导者、解惑辅导者的作用,学生自己表达交流、自己学习评价、自我创新创造、自我选择判断。
3.现代系统论思想
系统论认为活动整体效果并非简单的部份之和;系统内,相同的元素,在不同的结构中,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
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取决于活动元素间的结构是否科学。
科学就是合理,合理的先决条件是有序。
而且系统是动态的,它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系统本身对活动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二)、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遵循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以有目的的,有意义的主题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2.自主性原则
在整个教学活动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学生有主题及子课题的抉择权,可自主地选择活动的途径与方法,并以各自最擅长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活动成果,活动中以学生的有效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与核心地位。
3.创造性原则
珍视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标新立异。
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关注。
在实践过程中,锐意求新,善于创造,不满足现状,不盲从书本、不流于传统教学形式,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育人氛围。
4.开放性原则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发展空间,面向和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领域。
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
5.实践性原则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不断自主“生成”的。
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缺少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能力的提高、灵魂的升华。
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价值所在。
四、涵义界定
(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的基本环节是:
“起始选题—开题指导—计划修订—实践体验(技能培训)—信息整理—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图1)(图2)
(二)“教学链”是由一个有目的的、有意义的主题贯穿的整个过程。
以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将各认知领域的内容融合起来实施教学是我们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链”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好象链条般环环相连,又可以是末首相接成环状(图1),前一次的活动总结产生的问题,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了持续探究的主题内容。
如此螺旋式上升循环(图2),使得师生在完整地经历一个认识事物与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自主创新,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超越。
(四)这一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不仅仅是关于教师教的行为的研究,也不是学生一方面的自主活动经历的探索。
而是着眼于师生如何共同去面对,如何共同去探索,从而共同来构建我们自己的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五、具体策略:
(一)研究步骤
1.收集相关资料
2.现状统计分析,编制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研究计划
3.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系统
4.进行师资培训
5.大力开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逐步积累教学活动的文本资源
6.进行教学活动链中各教学环节的各项实验研究
7.编制《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链》案例
8.形成成果,完成成果报告
(二)研究网络
江东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网络
片教研
区教研
校本教研
学区片负责人
区课程指导小组
校综合教研组课程教师
曙光片中心片实验片
7所学校7所学校7所学校
学校教导处
课程教师
(三)研究策略
1.行动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表现形态不是先于活动的开展而存在,而是在活动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新课程的全新理念需要我们更多地从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去解读.我们始终坚持立足边实践、边学习、边反思的行动研究。
6年来共开出了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的公开教研活动达66次(不包括各校自行开展的)(详见附表二)在扎实实践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于2004年11月承办了宁波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2005年11月协办了宁波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为本成果的形成和不断的成熟提供了有利的探索与研究的平台
2.典型引路
实施起步艰难,也只能取此之策,我们通过每月一次的正常的公开教研活动,将一些接受新理念新事物快,可塑性强,朝气蓬勃的、有独特思想的、创新思维相对活跃的特别能奉献的青年教师推上课改的最前言,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成员徐芳老师在02年4月成功地开出的第一个以《公交车》为主题的“成果展示”教学活动、青年教师童常春、李琦分别在04年4月和06年3月开出了“实践体验”和“起始选题”的录象课,荷花庄小学的闻洪波、沈霞老师先后开出了主题为《荷之韵》和《走进书法学校》的“成果展示”和“实践体验”的公开教学活动,通过这批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教师的率先示范,让广大教师实实在在感受新课程的到来,教学新行为的必取之势,作为荷花庄小学的总设计师、精神领袖的一校之长有了深深的感触,目前已较系统具体地制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年实施规划,目标明确、措施落实、全员参与、班班开展,教师责、权、益清楚,并着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才资源库。
相信这所特色鲜明的学校会焕发出新的更大的活力。
3.案例导研
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场教学实例是我们展开研讨的最佳的素材,每次公开活动下来我们都要求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听课的教师进行即时的分析、反思、并归纳出带有普遍的导向意义的见解,写下教学随感,总结论文。
我们还就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链的各教学环节分别录了像,让教师在最现实,最直观的教学实案中接受最有效的培训。
教研员乐老师先后撰写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略谈》、《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探索》、《在实践中解读》、《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之路---小学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链》等论文,为全区教师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依据,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抛出了可供研讨的话题。
并及时地收集整理了教师的教学案例、论文等宝贵的课改经验,先后于2004年3月、2004年11月、2006年5月编写了《我教新课程》、《我与孩子共建新课程》、《我们的共同财富》和《三—六年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文本讲义稿》。
4.沟通交流
要使我们的成果不断地被同行,被专家、被更广泛的领导和社会群体接受理解、肯定认可,支持帮助,我们主动邀请市教研室教研员,区教育局教研室领导莅临我们的教研活动和课程的研讨的现场,为我们多次的把脉、诊断、导航。
另外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第二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际研讨会(05.5),长三角论坛:
走进综合课程—小学综合课程推广会(05.7),“省“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成果推广会(06.5),全国课改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第四次研讨会(06..5),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活动(05.11)。
教研员乐老师分别在宁波市教育学院、在全国课改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第四次研讨会上,在区内各校作了有关的交流讲座22场次。
利用江东教育信息--科学活动教研网及时报道活动信息和研究的动态(各种报道21篇具体内容见附表三),收到了很大的反响,使我区的课程实施成果不断地接受洗礼,造成影响,形成舆论,达成广泛的共识。
(四)探索过程
1、萌芽阶段:
单一的课堂教学
2001年12月18日开始的《指纹》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公开教研活动。
拉开了我区课程实验帷幕。
由于教师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和毕业后主要是在分科教学的环境中,受学科教材、教法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新课程的理念还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领会,这使得教师们更适应传统的学科教学形式。
刚刚掀开红盖头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师生们感到茫然。
实施初期一些教师按教材中的课目一课一课地在课堂上教活动,说活动。
教师们虽然在努力地创设问题和活动的情境,但还是离不开教材的束缚,摆脱不开“教”的方式,头脑中缺乏学生自主活动的概念。
到2002.3.13四次活动开展下来,我们思索着:
这样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与现行的学科教学究竟有什么不同与优势,该如何往前行?
经过一段不算太长的曲线探索,教师们克服了教材内容的不成熟、教学空间的局限及教学辅助用具的缺乏等普遍存在的困难,利用兴趣活动课、班队活动课,有的硬是在学科教学的夹缝中挤时间孜孜不倦地探索并寻求着全新的教学模式。
2.发展阶段: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等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以主题形式或综合项目将四者融和在一起实施,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从2002.4.24至2005.6.22相继开出了《走进东海社区》《成长的童年》等30次主题公开教学活动。
我们成功地总结了“以学生为基点选好主题内容、以活动为载体实现真正体验、以发展为目标贯穿整个过程”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略。
2002年4月曙光小学师生共同拟定《公交车》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承担能力,将课题分成路线、设施、服务和广告四块内容。
列出路线合理性、客流量问题、安全设施、设施比较、设施创新、服务设施、服务质量、卫生问题、广告产生、广告创新这些项目,利用几个双休日,在家长、教师的带领下,分头到各个站点实地采访了车站站长、司机和过往市民,有的则乘坐公交车全线观察,与乘客聊天。
通过活动他们了解到了宁波的第一辆公交车、2001年宁波拥有的车路及宁波公交IC卡开始使用的时间、该校附近的515路有的运行车辆经抽样调查驾驶员的服务满意率为70%等宝贵的一线资料。
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金点子,如线路组同学重新规划绘制了821路线路图,还调整了9、515路等公交车间隔发车的时间,理由是让车子路径商业购物中心和市中心,从而可增加客流量。
设施组的同学建议在车上增设食品柜方便乘客特别是早晨购买,增设电视机、简易厕所,还建议设一个尾气过滤成氧气的装置。
广告组告诫不要在公交车上乱贴虚假广告。
服务组建议创设侯车免费阅览亭、车内放置常用药品和垃圾袋、垃圾筒等便民设施。
并向乘客呼吁要文明乘车,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这次主题公开教学教研活动后,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区教师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相继开发、组织指导开展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有地方特点与校本特色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至此,我们就认准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这一主要的课程实施模式。
3.提升阶段: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链的探索和提出
自2005年10月始相继专题开展了“成果展示”的《牵手共寻文明影》、《与家庭文明签个约》、“开题指导”的《宁波---爱的城市》、《美丽宁波—留有我们的足迹》、《走近宁波民营企业》和“实践体验”的《我为母校喝彩》、《走进书法特色学校》的教学活动.
在经历了“成果展示”--“实践体验”--“开题指导”--“计划修订”—“起始选题”---“总结评价”等公开研讨活动后,我区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了大量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面对我区实施新课程的实然状态,作为新课程的实践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做涨潮时的弄潮儿,更应是一个冷静的反思者。
虽已创造性地开发和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但还是属于“游击战”性质的。
课程实施的症结和各学校开展的不平衡,迫使我们不断地审视、梳理,如何形成“人民战争”之势,成为广大教师普遍的自觉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我们理智地分析归纳并提出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链”这一教学操作规程。
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课程的实施从此有了一个相对系统的固定的操作模式,学校教师按此程序相对有序有效地开展各自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链”从“起始选题”到“总结评价”的整个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主题,确定自己的子课题,按自己的想法设定活动计划,并通过各自选择的方法与途径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并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