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山高比海深 母恩永记儿心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3410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山高比海深 母恩永记儿心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比山高比海深 母恩永记儿心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比山高比海深 母恩永记儿心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比山高比海深 母恩永记儿心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比山高比海深 母恩永记儿心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山高比海深 母恩永记儿心中.docx

《比山高比海深 母恩永记儿心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山高比海深 母恩永记儿心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山高比海深 母恩永记儿心中.docx

比山高比海深母恩永记儿心中

比山高、比海深,母恩永记儿心中

比山高、比海深,母恩永记儿心中

----写在敬爱的母亲100周岁诞辰的思念

今天----2013年4月2日,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是我敬爱的母亲100周岁诞辰。

原本想在今天邀请几位姐姐及其家人开一个以“永感母恩”为主题的小型座谈会,大家一起畅念母恩,共进午餐,同叙亲情。

但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放弃了。

于是,我便静静地坐下来,打开电脑,飞舞双手,奋力击打键盘,把我长期以来对敬爱母亲深深地思念,以最快的速度化为文字,用最现代化的传媒方式发表,以表达儿子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十年前,我敬爱的母亲在经历了九十年的人间风霜和长达两年半的伤病卧床之后,于2003年7月9日(农历六月初十)清晨五时静静地告别了人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的逝世,使我们姐弟及其后代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至今无法儿释怀;母亲的离去,留给了儿女们太多的遗憾。

母亲啊母亲:

我们再也不能当面对您诉说知心话语,再不能带着各自的孩子到您跟前膝下承欢,为您老人家送上一份欢乐、尽上一份孝心。

您那慈祥的音容笑貌,您那正直做人、宽厚待人、乐于助人、与世无争的高尚品格。

还有您那奉公守法、淡泊名利、豁达开朗、嫉恶如仇、永不屈服的精神风范,都将化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思念和不尽的回忆·····

父亲叫马天顺,在黄金家族中系第48代,元朝灭亡改为马姓后排第20代,1915年出生。

我们家是在明朝中期从内黄县亳城乡马次范村搬迁到滑县枣村乡后村,到了清朝末期我祖父的祖父即高祖父那一代搬到滑县城里八街的。

(父亲马天顺)

母亲名叫高莲荣,小名儿叫好儿。

1913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河南省滑县城关北苗古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母亲高莲荣)

一、母亲的童年及外祖父家的简况。

母亲两岁时外祖母就去世了。

后来外祖父又续了弦,但很宠爱他唯一的女儿,尽力保护我母亲不受后娘的气。

继外祖母尽管不刁难我母亲,但也很少管她,尤其是后来又添了三个舅舅,就更顾不上管母亲了。

母亲的童年几乎都是天天跟着外祖父在黄河古道留下的沙漠中的庄稼地里度过的,可说是受尽了苦难。

从小就学会了上树、挑水、锄地等一般女孩子干不了的活儿。

在我母亲出嫁之后,外祖父受日本鬼子和汉奸的欺骗,带领全家到安微蚌埠去“发财”。

去到才知道是下煤窑,整天吃的是猪狗食,干的却是牛马活儿,累的皮包骨头,没了人形。

赶上爆发瘟疫,外祖父和大舅、二舅染病后被日本鬼子活活扔进了万人坑。

继外祖母带领三舅连夜出逃,沿途讨饭回到了老家。

继外祖母1980年去世。

三舅高金玉(小名国宾)是个好人,好舅舅,但不太勤快,一直也没能成家,1983年去世后,整个家就绝户了。

这就是荒芜破败的外祖父家的现状(2012年10月22日拍摄)

二、我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我的家族----蒙古黄金家族,是一个伟大的家族。

伟大的家族造就了伟大的人物,例如:

我的前二十七世祖成吉思汗,前二十五世祖忽必烈,前二十一世祖、时任元末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封豫王,元朝灭亡后董、李、马、关、陈五姓始祖阿忒里纳失里等。

伟大的家族还造就了伟大的母亲,例如:

(一)也速该的夫人月伦,在其丈夫被塔塔尔人毒死之后,又被自己的家族抛弃。

月伦一个人挑起了全家生存的重担,养活九口人,教育七个孩子,终于把大儿子铁木真锻造成为“一代天骄”;

(二)托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别吉。

唆鲁禾帖尼别吉在其丈夫拖雷被窝阔台毒死之后,,唆鲁禾帖尼别吉礼貌而又坚决地拒绝了窝阔台提出的让唆鲁禾帖尼别吉改嫁给他的儿子贵由的建议,并解释说,她想用心抚养四个儿子.唆鲁禾帖尼别吉用她那超人的政治智慧和坚强的毅力,一次次安全地躲过了窝阔台的政治迫害,把四个孩子都抚养成为蒙古帝国的君王。

她的长子蒙哥从1251年起成为大汗,直到1259年战死疆场;忽必烈接替了其兄的汗位,从1260年开始统治蒙古帝国,最终建立了大元朝;旭烈兀摧毁了从公元750年起就一直统治中东和波斯大部分地区的阿巴斯王朝,并在波斯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而她最小的儿子阿里不哥后来则统治了蒙古本土。

(三)阿忒里纳失里的夫人。

尽管史册和家谱上都没有留下这位伟大母亲的名字,但她的伟大和光辉却与日月同在。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军队将河南行省省会开封团团围住。

忽必烈的玄孙、豫王阿忒里纳失里组织亲兵护送家人突围,而自己却准备为国尽忠,与开封共存亡(开封城破后自杀。

朱元璋感其忠烈,谥封为文贞公)。

阿忒里纳失里夫人带领全家连夜逃到内黄安身隐居,并遵照丈夫的遗嘱让五个儿子各随妻姓,于是才有了董、李、马、关、陈五姓蒙古族繁衍生息至今。

我就是马姓的第21代传人、成吉思汗的第27代世孙。

五姓家族能有今天,阿忒里纳失里夫人功高盖天。

(四)我的母亲同样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一生,看似平平淡淡,普普通通。

但在儿女们的心中和眼里,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最值得爱戴和敬仰的。

1965年中秋节凌晨五点,父亲突发脑溢血,四个小时后就去世了。

那时母亲一直在大姐家给大姐带孩子,家里只有奶奶、三姐、四姐和不满十岁的我。

二姐在父亲咽气前从几十里外的工作单位赶到了医院。

等到母亲和大姐急匆匆从百里之外的濮阳赶回来,父亲已经不行了。

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如同塌天一般。

之后的日子里,大姐虽然倾力帮扶我们,但她恰是“屋漏偏遇连阴雨”,大姐夫被人诬陷丢掉了工作,剩下她那每月三十元的工资,也还要顾她们五口人(含我母亲)吃喝。

二姐刚刚分配工作,二十几元的见习工资,除了给单位交伙食费,每月只能给家里五元钱。

家里穷得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常年吃不上馍,一天最多只能喝两顿稀饭,都是能照见人影的。

街坊邻居多次劝母亲改嫁,都当即遭到母亲的严词拒绝。

当时三姐、四姐和我都在上学。

很多人都劝母亲别再让我们三个上学了。

可母亲说:

“要是他们没本事,学校不让他们上了,那我没啥话说。

可他们现在都有本事上,我就是天天去要饭,也要供他们继续上学。

要不然,他们将来想起来会恼我一辈子的。

”她的远见卓识,为我们三人铺就了以后的幸福大道。

她用她那弱小的手,为我们撑起了生存的一片蓝天;用她的执着,勤劳、坚强和智慧,挽救了将要倾覆的家庭大厦。

既孝敬了奶奶和继外祖母,又养育了我们姐弟五人。

还亲自先后帮我们带大了我们姊妹的七个半孩子。

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她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

三、难忘母亲的音容笑貌,幸福回忆永存心中。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

十年来,我每时每刻都在想念我敬爱的母亲。

在她老人家100周岁诞辰到来的时刻,我心中的思念越发强烈。

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仿佛母亲还在我们身边······

(一)、母亲是一位性格坚强的女性,她从很小起就养成了自强自立的性格,勇敢面对生活的困苦。

在那饿死人的年代,地里的野菜被挖光了,树上的树叶被摘光了。

为了能让我们糊口,她看中了公社院内的十几颗大树。

因为是党委、政府的院子,没谁敢进去摘树叶。

于是,我母亲在后半夜悄悄地翻过两米多高的院墙,爬上大树,摸黑采摘各种树叶,象:

柳絮、榆钱儿、槐花等。

天亮之前就悄悄地满载而归了。

这在春天能持续一两个月。

真的很救急啊!

上级每过一个时期就要发放一批救济款、救济粮,生产队长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几乎每次都不分给我们家。

母亲从不怕事,领着我就去找队长,找支书,找公社书记,义正言辞,据理力争:

“咱队里还有比我们家更穷的人了吗?

为什么不分给我们家救济款(救济粮)?

”弄得队长很尴尬,不少次都被迫给我们补发了,让我们也享受到了党的温暖,更感受到了母亲勇敢斗争获得胜利的喜悦。

为了能让我有个好的前程,母亲毅然决然地送我入伍参军。

要知道,我是她老人家唯一的、最小的儿子啊!

那时原则上是不让独子当兵的。

况且那年我才十六岁,而她老人家已经五十九了。

记得换上军装后,我偷偷跑回家,想让母亲看看穿上军装的我。

母亲马上搀着奶奶,一起到照相馆照了像。

我就立即小跑返回县招待所了。

快到小西关时,我停下脚步回头看看。

凌厉的寒风中,母亲抱着二姐的二儿子,一动不动地站在大十字街(老城的最高点)街口,默默地望着我这边。

而和我一起跑回家的一个同学的母亲,已经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了······我在部队提了干,跳出了农村,最后又成为党的县级干部,母亲的功劳大于天!

(1972年12月16日祖母、母亲送我去当兵。

(二)母亲是一个深具孝心的人。

文革开始后,由于学校停课,母亲不用再招呼大外甥上学了,于是领着二外甥回到了老家。

由于跟祖母性格合不来,奶奶赌气搬回老宅同叔叔住在一起。

但是吃饭却是要求两家轮流照管。

每逢轮到我们家,母亲总是按时按点地把饭送到相距两里的祖母跟前,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从不短缺。

遇到风雨天,母亲宁肯让雨淋了自己,也不让淋了奶奶的饭.而且总是先给祖母送,回来才自己吃。

这样夏天还问题不大,冬天可就不行了。

等到送饭回来自己的饭早就冰凉了。

邻居劝她自己可以先吃,反正自己不说也没人知道。

母亲总说:

“对老奶(指婆婆,老家土语)咱不能欺心,虽然没人知道,但老天爷、老地爷知道。

坏良心的事咱啥时候都不能干。

”1976年以后,那时二姐已经调到鹤壁市,四姐也已出嫁,我在部队,三姐双职工。

母亲既要给三姐带孩子,又要两边奔跑照顾两位老人(那时,继外祖母也到了后期)。

祖母是1979年去世的,继外祖母是1980年去世的,三舅是1983年去世的。

这一时期,主要都是母亲在娘家、婆家来回奔跑,两个家相距十里,劳累程度可想而知。

那时,母亲已经是奔七十的老人了。

当然在母亲周围居住的三姐、四姐也替母亲分担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三姐,更是替母亲扛了半边天,也替我为母亲尽了孝。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三)、母亲是一位慈祥亲切的母亲。

父母共生了我们姊妹六人。

现在说我们姐弟五人,是因为早年夭折了一个。

老三是个哥哥,小名儿叫孟献。

只活了11个月就因为拉肚子没钱医治而夭折了。

母亲从没有说过我的长相难看,但多次在我面前说:

“孟献长的可齐整了。

”语气里充满了惋惜,也暗指我没有孟献长得帅气。

虽然后来只有我这一个儿子,但是她老人家对儿对女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这一点,我们姊妹五个都承认。

晚年脑子糊涂后有点儿偏向儿子了,不过这已经不是老人家的本意了.

(母亲唯一一次和她的全部儿女合影)

由于我是最小的,加上从小离开母亲的时间也早又长,所以对母亲早年的爱女情结大都不那么清楚。

这些,让姐姐们去回忆吧。

但对我的关爱和抚育,却是让我刻骨铭心的。

父亲去世那年冬天,有一天母亲拎了一篮子馒头回来看我们。

碰巧我发烧,烧得迷迷糊糊,已经睡了三天了。

因为没吃的,祖母躲回叔叔家了,两个姐姐上学去了。

屋里漆黑冰冷,毫无人气。

母亲进门抱着我放声大哭说:

“小社(我的小名),我再也不去濮阳了。

我不能为了带外孙把自己的孩子丟搭死。

”为此,大姐找到老家,也哭过好几次。

后来母亲还是又走了。

她不是不疼她的小儿子,而是有太多的无奈啊!

大姐要工作,大姐一家要生存,手心手背可都是肉啊!

大姐是个好大姐,为了让母亲放心,她拼命的省口粮,挤工资,最大限度地扶持我们,为我们小姊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也是题外话了。

1982年我从部队回老家结婚。

有一天去串亲戚。

走前忘记担水了(那时我们那儿还没吃上自来水)。

下午一进街口,远远看见母亲担着一挑水从水井方向走来,吓得我飞奔过去,抢过担子。

嘴里虽然埋怨母亲,心里却在自责。

要知道那挑水比老人家的体重要重三十多斤啊!

何况她已是七十岁(虚岁)的人了。

1992年春天母亲第一次到我们濮阳的新家,吃早饭时看到了窗外杨柳吐絮的情景,自然就说到了过去吃树叶的岁月。

我随口说了一句:

“柳絮好吃啊。

”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等到我们上班走了后,母亲就爬到楼后二实小墙外的柳树上去摘柳絮了。

还是一个邻居看见后,马上找我们。

我们跑过去把她从树上扶下来。

当时这事儿把我的魂儿都快吓飞了。

都八十的人了呀!

这两件事儿不大,却能看出母亲爱子的无限深情。

正是这两件事,母亲在我们家留下了“七十能担水,八十还上树”的佳话。

(四)、母亲是一个甘做儿女的牛马、默默奉献的好母亲。

她含辛茹苦、默默奉献、毫无怨言、不求回报。

我们姐弟五人,大小相差二十余岁。

把我们一个个抚养大,又接着抚养我们的下一代,其实,我出生时,大姐的大孩子都已经快一岁了。

后来母亲总是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扯着大外孙。

接着又是二外孙、外孙女;二姐的两个孩子,三姐的两个孩子。

最后是我的儿子。

母亲满怀信心要抱孙子,可只抱了半年不到就回去了,原因是她年纪实在是太大了,那年她73岁(虚岁),老人家身体受不了。

走前,她哭着对怀里的孙子说:

“孩儿呀,孩儿,不是你奶不想抱你,而是你来的太晚了。

你奶实在是抱不动你了。

(卧龙岗部队的家门口,72岁的祖母抱着100天的孙子笑得多开心)

直到这时候,我才深切地感受到,以她这样瘦弱娇小的身体把我们下两代十二个半人抚养成人付出了多少心血!

半个世纪还多啊,这应该是一个比建三峡大坝还要艰巨的工程吧。

可母亲只知道为儿女付出,从没想过要什么回报。

我转业到地方分到家属房后,我们多次提出让她老人家跟我们一起生活,但都遭到了母亲的坚决拒绝。

表面理由是“街坊邻居都不认识,住这儿跟住监狱差不多,”其实,听老家邻居后来说,她曾多次说过:

年轻能干的时候都跟着闺女了,到老了不能干了,怎么能又去跟儿子了呢?

事实上,她自从把三姐的二儿子带出手后,就一直坚持自己独立过日子,坚决不给任何一个孩子增加负担。

直到2000年她老人家大脑开始萎缩(土话叫糊涂了),才不得不跟着三姐一块儿吃饭。

这个时期大概有十七、八年吧,即使是跟三姐住一个院子,也不在一口锅里吃饭。

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母亲的遗物

母亲是一个农村的家庭妇女,不可能给我们留下什么钱财。

但是,她的高贵品格,她的精神,却是留给我们的千船载不尽、万车也装不完的无价之宝。

她老人家去世时,我们只顾悲痛了,也没顾上保存她老人家的物品。

因此,大部分物品已经遗失了。

但,还是有意识地保留了三件母亲的遗物:

(一)、聚宝盆

这是一个针线筐,是母亲亲手用纸浆做的。

文革初期,街里墙上到处贴满了大字报,里三层外三层。

母亲就在夜里冒着枪林弹雨到街上偷偷地撕大字报,回家后用水把大字报泡泛,用手抓揉成纸浆。

然后借邻居的脸盆当磨具,把纸浆糊糊均匀地贴在脸盆的外边,等到凉干了,小心取下,再从我在街里捡来的香烟盒中挑一些鲜艳的贴在表面,就成为一个挺漂亮的针线筐。

当时做了好几个。

现在就剩这一个了。

也许整个中国也就剩下这一个了。

非常非常珍贵。

它已经成为我们家的聚宝盆了。

(二)、暖心壶

这在我们老家叫“烫壶”.是用铅、锡混合做成的。

到冬天装上水,烧开了,用毛巾包上,暖被窝儿用。

保温性能特好.母亲用了几十年了。

我很珍惜它。

当然,现在冬季取暖无论如何也不用它了。

可是,看见它,就如同看见了母亲,心里感到无比温暖。

我们全家称它为“暖心壶”。

(三)、“纷争剪”.即"剪纷争"。

这把剪子,是1992年我刚刚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母亲第一次到儿子自己那城市的家,看到我们屋里缺东少西的,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给我们买下的。

直到今天,我们还一直用着它。

用它不仅能剪布、线什么的,更要向母亲那样,对人,对事,对里,对外,胸怀大度,大处着眼,不被繁琐和表象所纠缠,“善于快剪斩乱麻”,勇做家庭、亲戚的“感情卫道士”和“亲情维系人”。

五、母亲的光辉永远保佑着儿女们幸福的生活。

母亲去了,但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她的精神、她的品格、她的风范将通过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母亲是我们家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旗帜、奠基人、领路人,更是今天幸福生活的保护神。

可以告慰母亲的是,在她老人家英灵的保护下,我们姊妹(除了二姐已去世)现在大都生活的很好。

妈妈啊,妈妈,您就放心吧!

大姐马秀贞:

大姐夫李加文1976年10月英年早逝,大姐一人撑起家庭,几十年含辛茹苦,终于迎来了晚年的幸福生活。

奔八十岁的她,挺硬朗的身体,除了骨质有点儿疏松,其它还真没什么大毛病。

三个孩子都挺争气的,也都有了各自的小家。

外甥这一代最低的也是科级干部了,还有两个县级,最早送姥姥到部队看舅舅的那个大外甥现在已经是党的正厅级干部了。

重外甥辈儿的也已经有三个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在国外读大学,两个最小的也都在上学。

大姐如今可说是儿孙满堂,晚福无限,其乐融融啊!

(大姐幸福的一家----就这还缺二外甥)

二姐马秀林:

二姐的命挺苦的。

早年为了留在当地照顾妹妹弟弟,不仅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就连婚姻大事也是一误再误。

一个姑娘家,为了家,为了妹妹、弟弟做出如此大的牺牲,这在当时也是很难找的。

好容易熬到三个孩子都工作了,自己也退了休,才说该歇歇了,偏偏赶上二姐夫郭东献

2000年春节前回老家看望老人,夜间娘儿俩中了煤毒。

老人没救过来,二姐夫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却留下了严重的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

二姐虽然不忙工作了,却又得接着伺候二姐夫。

长达九年的劳累,蚕食了二姐的健康,耗干了二姐的精力。

2009年1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一)下午五点,二姐患颈动脉夹层住院十天后,血管壁突然破裂,不幸与世长辞。

现在二姐夫的状况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尽管请了个保姆,但毕竟不如二姐伺候着。

三个孩子很努力又孝顺,两个外甥都是科级干部,外甥女也在国企里工作。

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兄妹三家经常一块儿聚餐,一块儿旅游,挺融洽的。

(早年母亲与二姐二姐夫及外甥女在二姐家合影)三姐马秀红:

与三姐夫刘西山均已退休十来年了。

身体都挺好的。

退休工资虽然不高,但由于很少有杂项支出,也是衣食无忧吧。

时不时的还做点儿小买卖,赚几个零花钱宽松宽松。

(三姐幸福的一家)两个外甥工作都挺好,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和孩子。

大外甥也早已是科级干部了。

老两口经常客串两家,帮孩子们做点儿家务。

四姐马秀琴:

这是唯一在农村的一个姐姐。

母亲在世时,四姐的身体就不太好,多年以后又挺过来了。

现在比十年前的状况还好得多。

四姐夫刘天顺为人诚实,持家勤快。

三个姑娘、三个女婿都在企事业单位工作。

三外甥女也早是科级干部了。

四姐、四姐夫现在也离开老家,搬到三外甥女家一起生活,过起城市生活来了。

看:

下面的照片,多么幸福的一家呀!

这可是昨晚刚照的。

(四姐幸福的一家----照于2013年4月1日)

老五马成林:

我儿子在母亲去世两个月后就上了大学,毕业后马上参加了工作;2012年10月19日顺利地举行了婚礼,婚后小两口恩恩爱爱,挺和睦的。

俩孩子既懂事,又勤快,还孝顺。

真象一对儿金童玉女啊!

(老五幸福的一家----在孩子的婚礼上)我是我们姊妹五个中唯一还没退休的人,但也已经在2011年年底退了二线。

虽然还有分管工作,但工作量就非常少了。

再也不用象以前那样忙得摸不着北了。

俺孩子他娘武斌已于今年春节后正式退休。

我们安然进入了享受期,逸享天年吧。

百岁诞辰日,十年辞世期。

慈母宛然在,幺儿情依依。

伟大的母亲永驻儿的

心中!

儿子:

马成林

完成于2013年4月2日凌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