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2575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docx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docx

天一阁景点总讲解学生用

xx

景点讲解:

导游线路:

西大门—前庭—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展厅)—藏书楼—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园—百鹅亭—凝晖堂—麻将馆—花轿厅—秦氏支祠—南园

讲解一:

xx概况、西大门(3分25秒)

要点:

1)天一阁的地理位置、历史、特色及布局;

2)匾额及对联介绍

xx简介: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

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1982年2月2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

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

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xx游览图)

xx先生的对联:

天一遗形源长垂远,xx深意藏久尤难。

xx之号“xx”,登楼后感叹:

“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介绍当时黄宗羲首次登楼看书的事情,详见《天一阁》。

“xx书城“是1962年xx先生书。

对联:

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

由沙孟海书写。

对联:

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xx。

讲解二:

前庭、xx草堂(照壁)(4分22秒)

要点:

1)xx主人介绍;

2)前庭内照壁作者、名称、艺术特色介绍;

3)獬豸及xx草堂介绍。

xx主人介绍:

天一阁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筑。

范钦(1505-1585),字尧卿,号东明。

嘉靖十一年,即范钦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出任湖广随州知州,人为工部员外郎,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河南等省地方官,后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累官至兵部右侍郎。

他的宦迹遍半个中国。

范钦爱书如命。

每到一处,就刻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

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

“东明草堂”为他的藏书处。

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

他在任工部员外郎时,因顶撞皇亲武定候郭勋,郭勋在皇帝面前诬害他,因此含冤下狱,受廷杖之责。

出为袁州知府时,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严世藩。

xx想罗织罪名害他,xx劝阻说:

“范钦是连武定候郭勋也敢顶撞的人,如此强项,你若参他,反倒让他出名了。

”严世藩见身为宰相的父亲尚且忌惮他,只得作罢了。

范钦见严嵩当权,朝政日废,就在兵部右侍郎位上卸职归里。

他把搜集到的各种奇书带了回来,藏于“东明草堂”。

范钦辞官回宁波后,与当时从南京兵部尚书退职回乡的张时彻和告老还乡的兵部右侍郎屠大山十分相投,诗文唱和,一时传为佳话,被称为东海三司马。

范钦与书法家丰坊为邻。

丰坊是江南望族,家有祖传的“万卷楼”,藏有海内珍本甚多。

范钦与他研究版本,搜求古籍,并常向他借抄典籍,以充实“东明草堂”,并请丰坊为他作了藏书记。

丰坊晚年得心疾,精神很不正常。

藏书又多被门生辈拿走,又遇一场火灾。

于是,他就将碧沚住所卖给范钦,并且写下了“碧沚园,李氏宅,售与范侍郎为业,南禺笔”。

(南禺是丰坊的别号)。

“万卷楼”的残余藏书也尽力范钦所有。

从此,范钦的藏书更加丰富了。

范钦还与江苏太仓藏书家王世贞交换转抄罕见之本,这样又使范钦藏书中增加了不少抄本。

范钦藏书当时号称东南第一。

范钦是当时明州的鄞县人。

公元22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当时明州分为鄞县、贸县、句章,当时的鄞县就是现在的宁波城区。

如今的天一阁所有的陈列书籍均是仿制品,只有国家领导人或国外元首等重要人士光临才给予看珍本。

但也不是任由领导们翻阅的,而是有专人负责,戴上手套、用镊子翻书的,异常小心。

而进西大门后,见到的左边的这幢楼是在1980年新建的书库和阅览室。

那儿存放着真正的天一阁藏书。

照壁是:

溪山逸马图。

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

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他曾经答应为天一阁制作100幅堆塑作品。

溪山逸马图上的砖雕,由右到左。

“三顾茅庐”、“夜战马超”、“刘备招亲”、“貂禅与吕布”、“战长沙”、“棒打杜由”。

整个堆塑作品是由槐杨树脂、牡蛎粉、桂花树脂、泥沙、海边沙等制成的。

獬豸这个堆塑也是用槐杨树脂和牡蛎粉等制成的。

(胡善成)

獬豸是会用角顶理亏的人,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

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其会将罪法、处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粟。

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此处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

在现如今法庭上也可见此獬豸。

在东明草堂外有这样一个堆塑,是寓意范钦的为人,刚正不阿,正义、正直。

xx草堂

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

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那么为何在东明草堂的基础上,还要建“天一阁”呢?

第一,是因为范钦藏书增多,不够空间放置,1980年重建了。

第二,是因为“东明草堂”较为潮湿,不适宜多藏书籍,故范钦另觅他处。

现在“东明草堂”为国家领导人或者是国外元首来天一阁时,座谈藏书,听导游讲解之处,听完后在进入细细观赏的地方。

为使藏书得到永久保护,于1951年在“其宅东月湖深处,构筑六间以藏书之所。

”讲解三:

xx故居(展厅)(2分49秒)

要点:

1)故居情况介绍;

2)朝服介绍;

3)xx家族介绍;

4)xx禁约;

5)xx书楼xx介绍。

xx故居

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

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xx的朝服

范钦作官清廉,性格正直,不为强势而倾倒。

当袁州知府时,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蒙受冤狱。

是因为范钦不让郭勋的儿子买下一家人家的祖屋。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官至兵部右侍郎,同年罢官回乡,当时范钦才50多岁。

这张画像是他在70大寿的时候让人所画。

家族介绍

范钦活到八十岁,临终时,把家产分为两份。

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及数万卷藏书。

然后把大儿子范大冲和第二个儿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任让两房后代选择。

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

为遵奉先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初衷,范大冲又为后辈制定族规,又拨出部分良田,用田租的收入保养藏书楼。

xx禁约

范钦为了保护自己一生苦心搜集的藏书,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为后辈制订了许多严格的阁禁。

例如,烟酒火烛不许上楼,藏书由范氏族中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

并且还规定,违反阁禁,一至三年内不得参加祭把祖宗的大典。

这样就防止了书籍个人占有和书籍的分散流失。

范钦为了不使书籍虫蛀、霉变,就用芸草夹在书页中以防虫蛀;又用萤石放在书橱下收湿以防霉变。

解放以后,天一阁管理部门,经多方访求,收回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

宁波许多著名藏书家和他们的后裔,都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捐赠给天一阁保存。

基中有冯孟颛“伏跗室”藏书;朱赞卿的“别宥斋”藏书;孙翔熊的“蜗寄庐”藏书以及张秀言的“樵离”藏书,杨容林的“清防阁”藏书等等,可谓百川归海。

由此,天一阁藏书已逾三十万卷,其中善本书为八万卷。

藏书独具特色、为国内各大图书馆所少见的有两大类:

一是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全国各地方志二百七十四种;二是明朝乡试、会试登科录四百十一册。

这些古籍都是研究古代尤其是明朝历史、胜地、人物,风俗以及各地气象、水文、地质、矿产等宝贵资料。

此外,还有不少名贵的手抄本,如明代正德年间吴氏撰辑的大型类书《三才广志》手抄本,据说从未刻印过,至今也没有发现第二部手抄本,被誉为“稀世之珍”。

天一阁内“明州碑林”,嵌置于“尊经阁”四周平砌的高墙中,有八十多块古代石碑。

其中有珍贵的宋碑《赵隐居墓志铭》绍兴丙子《施饿碑》、楼钥《耕织图诗》等七方;元碑十六方。

在明清碑中,有明著名书法家丰坊临王羲之《兰亭集序》,以及民族英雄钱肃乐、张煌言、陈良漠等遗墨、石刻等,成为天一阁的组成部分。

天一阁海内外学者向往之地。

正如郭沫若所题“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作为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发展史陈列(宝书楼)——天一阁原名“宝书楼”。

xx书楼

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

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

(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

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xx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

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陈列是以展示天一阁藏书文化、历史、特色及发展现状为目的的立体陈列。

分为“范氏天一阁”、“鄞县文献委员会与天一阁”、“人民珍惜胜明珠—天一阁藏书文化的发展”、“历代名人与天一阁”四部分,以详实的资料、图片、实物和书籍,重现了天一阁400多年中经历的风风雨雨。

讲解四:

xx(3分24秒)

要点:

1)名称及建筑格局;

2)xxxx与《四库全书》的关系;

3)庭院的园林特色;

4)xx的故事。

名称及建筑格局

随着藏书的激增,范钦的“东明草堂”已容纳不下。

为使藏书得到永久性的保护,范钦就于明嘉靖四十年前后(公元1516年)“于其宅东月湖深处,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

”楼用砖筑成,与住宅建筑不相毗连。

楼前开凿水池,使与月湖相通,蓄水备用。

范钦对万卷楼失火,许多善本付之一炬,十分惋惜。

为了给新建的书楼题个能永久保存古籍的好名称,一次在披览古帖时,看到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就把书楼定名为“天一阁”,取以水制火之义。

书楼共两层,楼上是一个统间,不置隔墙,合“天

一”之数;楼下分为六间,合“地六”之数,象征“天一地六”。

池,也取名“天一池”。

范钦建筑了天一阁,是十分得意的。

当时阁内储有藏书七万多卷,多数系宋明的木刻本和手抄本,有的是稀有珍本和孤本,在当时文士学子中颇有影响。

范钦也常常邀集当地的名士到天一阁饮酒谈诗。

他在《上元诸彦集天一阁即事》诗中写道:

阗城花月拥笙歌,仙客何当结轸过。

吟倚鳌峰夸白雪,笑看星驾度银河。

苑风应即舒梅柳,径雾含香散绮罗。

接席呼卢堪一醉,何来心赏屡蹉跎。

可以到“天一阁”后观察一下,可以看到它与“东明草堂”、“范氏故居”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室内显得很暗,这是因为“天一阁”中没有一根电线,之所以不和其他建筑一样接入电线点上灯,是因为电线年久了容易老化,而且老化后易着火。

对“天一阁”不利。

xxxx与《四库全书》的关系

天一阁珍贵书籍的遭劫是与天一阁誉满全国同时降临的。

清乾隆帝久闻天一阁盛名,在他下旨营造置放《四库全书》的书楼时,特地派人到天一阁考察并测绘构造图样。

以后分列的全国文渊、文源、文澜、文津、文溯、文汇、文宗七大阁都按天一阁图样仿造。

乾隆帝还下旨各省采访遗书,进呈备用。

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只得呈了天一阁六百三十八种珍贵的书籍。

乾隆帝为嘉奖范氏进呈之功,特赏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共一万卷。

以后又赠天一阁《平定回部得胜图》、《金川得胜图》各一套。

从此,天一阁誉满全国。

庭院的园林特色

天一阁不但以藏书之丰誉满全国,还以园林构筑奇特而闻名遐迩。

范钦在建造藏书楼时,在楼前开有一方水池。

到了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曾孙,做过礼部主事、陕西学政的范光文,请了良工巧匠,将藏书楼前的花园作了精心安排。

他请名匠在天一阁周围凭借墙院,垒成一座玲现透剔的假山,遍植竹木,立一半亭于绿荫深处的白墙之隅。

上有楹联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景致幽绝。

泉石林园,占地半亩,山重水复。

盘陀起伏,曲径通幽,形成耐人寻味的的景致。

全座假山堆成福、禄、寿三个字形,其中可看出九狮一象,移步换形,全在似与不似之间。

结构疏疏密密,色彩浓浓淡淡,成为江南独具风范的园林杰作。

一九三三年,在宁波热心人士的赞助下,对天一阁进行了一次大修,将原在文庙中的“尊经阁”迁建至天一阁后花园边;并把宁波拆城筑路时出土的一些碑石,移置于此,定名为“明州碑林”,与天一阁辉成一体,组成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庭院。

随着天一阁藏书的增多,在天一阁毗邻又新建了一座富有江南特色的三层新书院。

用于储藏二十余万卷一般性古籍,与天一阁形成珠联璧合。

xx的对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前一句引用了《兰亭序》中的第一句,后一句的意思是:

“其人”狭指范钦,泛指所有爱读书的人;“三坟”指夏、商、周;“五典”是指“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八索”是指“八卦”;“九丘”指《左传》中的“九经”。

天一池是和天一阁外的月湖相通的,所以不会干涸的。

为了防止在阁内起火的时候,救火用水。

xx的故事

由于阁禁森严,也使许许多多想一登天一阁者望楼兴叹。

据清人谢堃《春草堂集》载:

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内侄女钱绣芸,酷爱诗书,听到宁波天一阁有数万卷藏书,欣喜之余,为求得有登阁读书的机会,就托丘太守为媒,嫁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为妻。

婚后,钱绣姜满怀登阁希望,对范秀才提出要上天一阁看书时,范秀才为难地说:

“范家有‘书不出阁、女不上楼’的家规,你想登阁看书,这是万万办不到的事啊!

”钱绣芸听后如雷击顶。

竟至郁郁含恨而终。

阁禁之严,可见一斑。

xx的浩劫

树大招风,从此天一阁屡遭劫夺。

清道光庚子之役,英军袭扰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大清一统志》及地理书籍数十种而去。

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进驻宁波的前后,当地窃贼乘乱,捣毁天一阁后墙,窃运大批藏书,论斤卖给奉化一个制纸作坊的商人。

公元一九一四年,惯偷薛继谓,受书商指使,潜入书楼,晚间用小舟偷运,至少有一千余种珍贵书籍被偷。

据说,被偷书籍,被奸商以高价售给洋人。

此外,还有地方上的父母官借书不还,以及零星散失和保管不善,到解放前夕,天一阁藏书只剩下一万三千多卷,只有原藏书的五分之一。

许多珍籍成了断简残篇。

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香辟蠹鱼。

今日椟存珠已去,我来翻撷但欷歔。

”但是,历三百余年保存下来的这一万三千多卷古籍,仍旧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

遗存的书籍,宋元版本已为数甚少,绝大多数为明代刻本和抄本。

其中以各地方志和明朝科举题名录为最名贵。

宁波解放前夕,周恩来指示南下大军要保护好宁波的天一阁,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

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七日,郭沫若到天一阁视察时,抚今思昔,在天一阁“兰亭”中挥笔题律诗一首:

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环信不虚。

历劫仅存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

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

地六成之连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

鄞县文献委员会对天一阁的帮助(详见《天一阁》一书中)

解放以后,天一阁管理部门,经多方访求,收回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

宁波许多著名藏书家和他们的后裔,都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捐赠给天一阁保存。

基中有冯孟颛“伏跗室”藏书;朱赞卿的“别宥斋”藏书;孙翔熊的“蜗寄庐”藏书以及张秀言的“樵离”藏书,杨容林的“清防阁”藏书等等,可谓百川归海。

由此,天一阁藏书已逾三十万卷,其中善本书为八万卷。

藏书独具特色、为国内各大图书馆所少见的有两大类:

一是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全国各地方志二百七十四种;二是明朝乡试、会试登科录四百十一册。

这些古籍都是研究古代尤其是明朝历史、胜地、人物,风俗以及各地气象、水文、地质、矿产等宝贵资料。

此外,还有不少名贵的手抄本,如明代正德年间吴氏撰辑的大型类书《三才广志》手抄本,据说从未刻印过,至今也没有发现第二部手抄本,被誉为“稀世之珍”。

xx墓的位置:

在现在宁波市的鄞州茅山。

墓碑上由右至左写了“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墓”。

再说说他临终之前,分家产时的情景。

讲解五:

尊经阁、xx碑林、xx(3分30秒)

要点:

1)尊经阁变迁xx;

2)xx碑林的由来及作用;

3)xx名称由来及砖块介绍;

4)第二、三展室及xx介绍。

尊经阁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

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

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它是明清的重檐歇山顶建筑。

“尊经”是尊敬孔夫子。

旧府学(相当于现如今的博物馆、图书馆)。

阁内的对联:

先知先觉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

解释:

曾经xx说过:

“先知先觉之人就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不用旁人的点拨;

后知后觉之人就是要通过先人知道,老师教学会本领的人;不知不觉之人就是那些木纳,怎么教也不知道的人。

阁外的对联:

峥嵘一阁东南美;万卷长藏天地间。

这里的一阁指“尊经阁”。

阁前的一对清代的狮子。

还有一棵广玉兰。

明州碑林共计有碑173通,其中近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

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

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

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第二、三展室及xx介绍

族规虽是苛严,但也有破禁的。

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宁波主持“证人书院”,因为他是海内名宿,兼与范家挚交,这位异姓人头一个破例登上了书楼。

黄宗羲在阁中读到许多罕见的书,并写了《天一阁藏书记》一文,感叹:

“读书难,藏书尤难。

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事实何尝不是这样,明清以来,单就宁波来说,丰坊的“万卷楼”,全谢山的“双韭山房”,卢址的“抱经楼”,徐时栋的“烟屿楼”,都不复存在,唯独天一阁仅存,成为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

自黄宗羲登楼后,能登此楼者,亦是屈指可数。

宁波著名史学家全祖望也可算是其中之

一。

他在《久不登天一阁偶过有感》诗写道:

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藏独此家。

为爱墨香长绕屋,只怜带草未开花。

一叙追溯风流旧,十载重惊霜鬓加。

老我尚知孤竹路,谁来津逮共乘槎。

讲解六:

xx(xx、百鹅亭)、xx(2分)

要点:

1)xx建造时间及整体布局介绍;

2)xx、xx名称含义;

3)百鹅亭名称、结构介绍;

4)xxxx介绍。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

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

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

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百鹅亭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

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

书香墨香,相得益彰。

明清法帖陈列天一阁不仅仅收藏古籍,碑拓刻石各个方面都有涉猎。

我们汇集了本馆收藏的明清两代,不同流派、风格的名家之作,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明代四明书法家薛晨、薛选父子的“千字文”,清代石刻《三忠遗墨》、《老易斋法帖》等等共计54通以享游客。

书香墨香,相得益彰。

第一块帖石:

丰坊的遗书(草书)和范钦为他题写的“跋”。

丰坊(xx)

他在30岁的时候,考中进士。

官至礼部主侍。

在嘉靖年间时,他因大礼仪之争,他触犯了嘉靖皇帝。

不久,被贬职,去职回家。

他博学公文,尤其是擅长书法。

家中“万卷楼”,藏书数万卷,他常常夜以继日地临摹古人书法,所以他临摹的古碑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所以,xx曾说过:

“丰先生无一点一画不自人中来。

”丰坊却因为怀才不遇,所以整天地埋头于书画林木当中。

“恃才傲物,目空古今,玩世不恭。

”他得罪了很多人。

范钦和丰坊交往很密切,那块帖石,“碑”是《砥柱行》。

嘉靖二十三年时,范钦任官江西暗察使。

丰坊写了一首诗给他。

“称范钦为砥柱”,草书一气呵成。

笔法很好。

万历八年时,范钦摹刻上石,并且在后作“题跋”。

晚年时,丰坊得了心疾,万卷楼又遭火灾,穷困潦倒,寄居在寺庙里,

死在僧舍中。

第二块帖石:

《兰亭集序》——21个“之”和7个“一”不同的写法。

第三块帖石:

xxxx《xxxx甫墓志铭》。

第四块帖石:

《三忠遗墨》刻于嘉庆十九年,是陈良默、钱肃乐、张苍水的信笺和遗嘱。

但是,是藏在范峨庭家中的。

范峨庭在去世之前让其儿子摹刻上石的。

并且,临摹了三人的遗像在其前面。

上石的第二年,同里的周时绪题眉,后在旌忠庙殿后。

1956年才移至天一阁。

讲解七:

xx(3分32秒)

要点:

1)麻将起源;

2)麻将术语和xx文化及航海业的关系;

3)xx对麻将的贡献;

4)铜像及xx介绍。

四个xx,两公两母,元代变形的xx。

这里的假山是xx。

假山上有:

鲒崎亭和xx亭。

还有在xx园内的右侧有一只大铁牛。

麻将起源

现代中国社会,麻将这种娱乐方式可谓是家喻户晓,但说起麻将的起源,我想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麻将陈列馆了。

在这里我们能真正了解麻将的起源和历史,国内唯一介绍麻将历史的专门陈列馆。

现代麻将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博戏,骰子、诗牌、叶子戏是博戏的主要构成,其中的叶子戏发展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即现代麻将的雏形。

然而原先的纸牌抓拿不便,特别是在船上风大玩时极为不顺,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咸丰年间结合纸牌和骨牌的特点,制成了流传至今的现代麻将。

此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南北。

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1998年6月18日麻将已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

1998年6月15日《中国麻将竞赛规则》正式编写完成。

麻将运动在我国广大的城乡更是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麻将术语和宁波文化及航海业的关系

麻将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还与航海密不可分很多术语皆由宁波话改变而来。

“麻将”本是“麻雀”的宁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音;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麻将中的许多术语与航海有关:

“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吃”渔民开饭就是吃,“朋(碰)”就是两船相碰。

等等。

陈列馆里还引用了多位名人对于麻将的评说,毛泽东说,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是中医、麻将、红楼梦。

梁启超称,惟有打麻将才能忘记读书,惟有读书才能忘记打麻将。

在平和堂有个麻将局坐在中间那位就是传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