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2482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docx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docx

论文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院:

目录

1.导言1

1.1什么是信息产业1

2.信息产业的运行情况2

2.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

2.1.1是产业持续增长3

2.1.2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3

2.1.3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42.1.4是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加大4

2.2产业机构不断优化4

2.2.1是软件业结构不断优化4

2.2.2是重点领域加快发展5

3.成都信息产业分析7

3.1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7

3.2成都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9

3.3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14

3.4存在的主要问题15

3.5信息产业发展战略15

4.成都信息产业对成都经济的影响17

4.1成都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17

4.2成都经济运行的特点18

4.3近期成都经济运行应关注的重大问题19

5.总结19

5.1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20

5.2重点任务20

5.3保障措施21

5.4综合成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的一些见解21

 

成都信息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丁家友郭鹏肖时明朱江杨亚军曾科

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都信息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的问题。

首先,我们对成都信息的运行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也对成都信息产业的分布及优势作了比较,接着对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及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比较成都经济的发展,总结出成都信息产业对经济是有很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关键词:

信息产业,运行情况,产业分析,影响,措施,战略目标,重点任务。

1前言

信息产业是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主题的IT产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又称为第四产业。

信息产业特指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但它不包括软件等类型的行业,分为三种类型:

(1)生产和分发信息及文化产品的行业;

(2)提供传递或分发这些产品以及数据或通信方法的行业;(3)处理数据的行业。

信息产业又可分为四个行业:

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发展涉外的认识不断深化。

我们得借助多家的发展政策,不断引进外资企业,实行“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方略。

加大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宏观控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成都的地理条件及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以实现我市信息资源在全市内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和可持续供应体系。

2.成都信息产业运行情况

成都被国家确定为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和功能性的部署区,市委、市政府把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作为我市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予以高度重视和推进。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载体不断完善,信息产品不断丰富。

2001-2008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逐年攀升,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是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见表1)。

表1 2001-2008年成都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相应值比重

年份

工业增加值

产品销售收入

利税总额

亿元

比重(%)

亿元

比重(%)

亿元

比重(%)

2001

43.28

17.7

128.43

17.7

17.02

18.8

2002

45.41

16.4

120.87

15.2

13.61

13.4

2003

48.1

14.6

127.71

13

13.63

10.9

2004

52.06

12.2

154.44

12.4

13.37

10.7

2005

83.29

14.9

207.35

13.3

16.67

10.2

2006

106.72

15.2

304.8

15.2

25.89

12.2

2007

163.56

19.3

435.05

15.5

47.57

15.5

2008

249.54

16.9

529.01

 

 

 

资料来源:

成都工业年鉴。

注明:

本章及以后章节中与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相关数据,凡未注明出处和标注的数据均来自成都工业年鉴和成都统计年鉴;2008年信息产业调整统计口径。

2.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1.1是产业持续增长。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8.94亿元,同比增长32.3%,实现工业增长值411.54亿元。

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出口额3亿美元,同比增长87.5%(图1、图2);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9,01亿元,同比增长29.1%;通讯运营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93亿元。

软件业收入在全国所占份额达到5.6%,较2007年进一步提高(表2)。

在国家11个软件产业基地城市中,我市软件产业2008年主营收入位列第五,增幅位列第三。

 2002~2008成都软件产业产值及增长率

2004~2008年成都软件出口额、增长率及占软件产值比重比较图

2008年全国十一个软件基地城市软件产业产值及增长率

指标/年份

2006

2007

2008

全国软件业务产值(亿)

4796

5800

7573

成都软件产值(亿)

206.3

310

427

成都软件产值占全国软件产值比重

4.3%

5.3%

5.6%

表2 2006~2008年成都软件产值及占全国软件产值比重

2.1.2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480家,汇源集团有限公司和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全国软件企业百强;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626家,比上年增加123家(图4);通过CMM/CMM三级以上认证企业27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43家,其中,8家软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6家企业成为国家重点布局软件企业(表3)。

成都软件企业前50强营业收入达354亿,川大智胜和卫士通实现深交所挂牌上市。

2002~2008年成都认证软件企业数增长情况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音泰思计算机技术(成都)有限公司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表3 成都市国家重点布局软件企业

2.1.3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光通信、军事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一批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相继落户成都,逐步形成了IC设计、IC封装测试、IC制造、IC配套产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网络与通信设备制造、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信息服务等十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光伏、平板显示、数据传输与处理、应用电子产品、软件人才培养等六大产业链。

2.1.4是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加大。

电子信息产业在成都市工业和国名经济中的份额显著提升,信息产业增加值达411.54亿元,占整个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3901亿元的10.55%,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支柱产业。

根据成都市统计局2008年三季度数据资料显示,电子信息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69.08和172.60,位居我市八大行业之首。

2.2产业机构不断优化

2.2.1是软件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总量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应用软件、软件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娱乐、IC设计、嵌入式软件、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及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了同步发展,共同增长。

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2008年,全市登记软件产品2112个,为软件产品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奠定了基础。

2008年软件产业主要数据显示,软件业务收入已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0%以上,其中软件产品占软件产业收入的45%,实现总收入165.24亿元。

在软件产品收入中,研发中心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52.5%。

国内外众多IT企业纷纷将研发中心布局成都,软件人才与研发资源优势显现,在产业链要素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2.2.2是重点领域加快发展。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正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转变。

在软件外包、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光通信、军事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光伏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软件外包取得突破,IBM、EDS、WIPRO等相继落户;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泰康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等11家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签约落户;巅峰软件、音泰思等本地服务外包企业迅速成长,引进外企合作建立技术和服务中心;数字娱乐业持续发展,盛大公司与本地企业锦天科技加强了合作,微软XBOX完成了三期孵化,一款游戏产品进入全球发行,全球WCG2009(WorldCyberGames)总决赛2009年将在成都市3举行;信息安全形成了卫士通、迈普为龙头的信息安全产业群,拥有超过40项核心技术及专利,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与北京、上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集成电路产业上新台阶,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速验证平台(FPGA),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推出全球首款多核开放式标准路由器;IC产业形成了以新光硅业为代表的原材料开发,南山之桥和飞思卡尔为代表的IC设计,成芯为代表的IC制造,英特尔和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封装测试,爱发科和住矿为代表的配套服务,TCL为代表的IC产品及应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年份

电子信息产业

销售收入

(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销售收入

增长率(%)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

(亿元)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

增长率(%)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

比重(%)

2001

168.43

-

40.00

-

23.7

2002

171.91

2.07

51.04

5.9

29.7

2003

193.71

12.68

66.00

34.2

34.1

2004

254.69

31.48

100.25

35.7

39.4

2005

342.6

34.52

135.25

35.1

39.5

2006

511.1

49.18

206.30

52.3

40.4

2007

746.05

45.97

311.00

50.3

41.7

2008

1058.94

32.3

427

37.7

40.3

资料来源:

成都统计年鉴和成都市信息办;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调整了统计口径。

3.成都信息产业分析

3.1发展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全市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成都市是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建成了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

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线达到560公里,光缆总长度达到1.2万皮长公里;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39G;互联网用户达到209万户,家庭宽带接入比例达到11.89%;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51.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2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789.9万户。

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90.68亿元,同比增长32.9%,产品销售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22.8%;软件业完成销售收入130亿元,出口创汇超过3000万美元;认证软件企业368家,认证软件产品1018个。

一批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相继在我市聚集和落户,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数字娱乐和光通信等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服务的产业链,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著。

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信息技术应用不断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企业信息化取得初步成效,电子商务有序推进。

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农民网校示范工程、龙头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信息服务进社区试点工程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在工业、商业企业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等环节,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围绕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建设了一批信息资讯、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信息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积极争取并成功开展了国家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试点和金融税控收款机共享试点,建立了银行卡联网通用平台,实现了16家发卡金融机构的互联互通,刷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由2002年的不足2%提升到2005年的17.8%。

在服务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快速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构建了覆盖市、区(市)县两级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跨部门共享的应用系统和资源建设开始起步,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网上政务大厅和政务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及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交换系统、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城市内涝及防汛监测信息系统等一批服务于人民生产、生活的信息系统。

在服务文化、社会建设方面,完成了数字图书馆、移动数字电视、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了“校校通”、成都现代公众多媒体信息亭、城市通卡、数字社区便民信息服务系统等特色项目,提升和改善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加强了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基本形成了一个领导小组、一个主管机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和建设管理体系。

规范了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出台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了鼓励软件、集成电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加强了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依托在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干部培训、职业培训体系,在机关、公务人员中开展了电子政务培训,普及了信息化应用技术;各网络运营商、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通过推广新产品、开发新业务,把信息技术推广作为拓展信息市场的重要营销策略,加快了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3.2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

成都作为国务院确立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技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城市和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对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如下比较优势:

(1)成都是我国重要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成都是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在新型电子元器件、金属陶瓷发射管、电子调谐器、电子信息材料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准。

成都是国家软件基地之一,信息安全产业居全国领先水准。

软件业正在快速发展,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如微软、摩托罗拉、东软等均在成都设立了研发中心;成都正在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新基地,已成为国内外IT企业进入西部的首选地。

(2)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雄厚的研发实力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资源和保障。

成都的高素质IT人才聚集度位居西部之首,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拥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二十多所院校,在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到前沿领域有完整的学科群。

有电子信息类专业20个,国家重点学科108个,硕士点454个,博士点181个,博士后流动站41个,每年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后各级各类IT人才上万人(见表)。

主要普通高等学校2005年电子相关专业数据

大学

电子相关院系

电子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单位:

人)

本科生

研究生、博士生

共计

电子科技大学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1700

218

1918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0

930

2930

电子工程学院

700

1200

1900

四川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

2500

451

2951

西南交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20

 

220

电气工程学院

830

341

1171

机械工程学院

1100

77

1177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系

1700

 

1700

电子工程系

1800

 

1800

西南科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2200

100

620

合计:

16387

主要职业技术学校2005年电子类相关专业数据

序号

学校名称

在校生人数

电子类专业毕业生人数

1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7710

526

2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3702

220

3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1654

140

4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4550

585

5

成都市工业学校

1548

300

6

成都市机电工程学校

828

230

7

郫县友爱职业学校

4000

600

8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7320

340

9

绵阳市机械电气工业学校

1760

220

10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9000

350

11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9350

680

12

达州市技工学校

2695

345

13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7600

500

14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5000

2000

15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3542

79

16

乐山工业学校

2900

260

17

乐山市劳动技术学校

1500

200

18

四川泸州职业技术学校

2000

450

19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4000

470

20

德阳市电子科技学校

2000

360

21

自贡市工业学校

1163

170

22

西南工程学校

2456

230

23

巴中电子技术学校

2000

150

合计:

9405

  在信息技术科学研究领域,以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产业部10所、29所、30所,邮电5所、总参57所、航空611所、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

有两院院士28名,50%以上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科学、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为基地的,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完整科研---转化---生产的创新体系。

(3)成都具有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基础环境,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都市是全国六大通信、交换中心之一。

全市已建成拥有微波、光缆、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的广播电视网。

成都市是西部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和西南经济贸易中心,仅成都市场所辐射带动的四川省,就拥有8600多万人口;成都市又是中国西部市场的聚焦点和集散地,尤其是电脑市场、手机市场、电子元器件市场、家用电子产品市场等,其消费水平和辐射能力全国闻名。

成都人超前的消费意识,以及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更是推动了我市信息消费市场的大力发展。

仅科技一条街就先后建立了成都电脑城、东华电脑城、百脑汇资讯广场和成都数码广场等15座大型电脑商城,短短的几年时间,已形成了以磨子桥和跳伞塔为中心的、有近3000家企业的、年成交额逾200亿的科技大市场。

(4)成都市对电子信息产业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为电子信息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

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决定》(川委发[2000]49号),确定了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抓好六大基地和一个中心、一个市场的建设。

同时,四川省发布了《四川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川委办[2000]89号)和《四川省加快电子信息发展的实施意见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同年,成都市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并列为“一号工程”优先发展。

2004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工业工作会议把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确定为四川省工业四大优势产业之一予以重点鼓励和扶持。

2004年7月,成都市又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新跨越的意见》(成委发[2004]38号)文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大国家级软件产业化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成都)基地建设力度,推进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年,成都市出台了《关于鼓励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在研发创新、资金使用、土地审批、人才引进、税收政策等方面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扶持。

领导的重视、开放的环境、全社会的参与,为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成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丰厚的土壤,有良好的项目资源、有创新的研发机构、有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有广袤的市场需求、有优惠的政策扶持、有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是一方投资热土、发展乐土、创业沃土。

3.3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

目前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信息安全、软件、光通信领域,并开始向高清晰数字电视、数字娱乐、军事电子领域拓展。

成都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经济运行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成都市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03亿元,同比增长41.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6.47亿元,同比增长45.6%。

全行业经济效益整体增幅较高,产销衔接良好,产业规模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整个行业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成都市已形成或正在形成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数字视听、光通信等产业链,并成为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生产基地。

3.4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是成都市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同时,也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

  1.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不足。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然是发展的瓶颈。

信息资源产品化程度不高,信息内容服务尚未形成产业效应。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市场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2.信息产业支撑作用不突出。

信息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链不完善,缺乏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撑,核心技术和产品不多,龙头企业不强。

2005年末,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6%左右。

  3.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城市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服务普及程度、信息消费水平等方面,农村地区与城区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4.信息化发展环境尚需优化。

信息化政策、规范、统计等基础性工作滞后于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

信息化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3.5发展战略。

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成都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快速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缩小城乡之间信息化应用差距、推进信息普遍服务的有效途径。

要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的战略方针,扎扎实实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将成都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信息强市。

  

(一)以统一规划为基础,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条块结合,城乡互动,突出统一部署和协调推进,打破城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分治的局面,构建城乡一体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根据城乡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