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1323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Lastupdatedat10:

00amon25thDecember2020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

点动成线 

二、合作探究:

(1)观察课本P2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2)如图: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条线;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

线动成面

(2)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学生体验:

线动成面

(3)介绍:

圆柱、圆锥、球的名称。

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指名请学生说。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判断。

(1)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一个圆锥也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

(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

(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圆规

教学过程:

一、自学感悟: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

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

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重点感受:

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三、小组总结圆柱侧面积的公式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四、巩固练习: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五、拓展延伸: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为4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 S侧=ch

↓   ↑   ↑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宽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

(二)

教学目标:

通过圆柱切分和拼合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特征认识,掌握圆柱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提高空间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观察圆柱的展开图,思考:

在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宽等于多少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二、自主尝试:

1、完成“试一试”。

合作交流:

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2、汇报点评:

指名学生回答,注意要使学生弄清每一步计算运用什么公式(如圆的周长

公式和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等)。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3、教师行间巡视,

注意察看学生计算结果的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1题,灵活运用公式求圆柱的表面积。

完成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2、3题

四、拓展延伸:

完成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4、5题,搞清楚问题的关键,

注意单位的换算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的体积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圆柱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想一想: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2、提问:

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合作交流: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板书:

V=Sh)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第1题

四、拓展延伸:

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米,高为5米。

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V=sh

圆柱的体积

(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出示“练一练”第2题。

同桌口头说说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并列式完成。

全班订正,并总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尝试:

完成“练一练”第3、6题

提示:

第3题注意单位的换算。

第6题可以利用公式分别求出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再进行比较;也可以通过比较底面积的大小来决定体积大小。

独立完成,小组订正,全班订正。

三、合作探究:

“练一练”第5、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提示:

第5题,要想求出稻谷的重量必须先求出它的体积。

第7题,小铁块的体积相当于液面上升部分的体积。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4题

五、拓展延伸:

寻找日常生活中的三个粗细不同的圆柱形物体。

(1)分别估计它们的体积。

(2)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它们的体积。

(3)比较估计值与计算值,哪一种圆柱体的体积你容易估计错?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V=sh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圆柱的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圆柱体积公式的运用

1、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举例完成

全班总结:

求体积,可以运用公式

V体=Sh或V体=∏r2h或V体=∏(d/2)2h或V体=∏(C÷2∏)2h

二、合作探究:

判断

1、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2、如果两个圆柱体积相等,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三、汇报点评:

1、在高一定的情况下,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底面积越小,体积越小。

2、如果两个圆柱等底等高,那么两个圆柱的体积一定相等。

但如果两个圆柱体积相等,它们不一定是等底等高。

四、巩固练习:

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拓展延伸:

挖一个圆柱形蓄水池,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米,深米,池内水面距底面米.蓄水池内现有水多少吨(

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吨)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V=ShV=∏r2h

V=∏(d/2)2hV=∏(C÷2∏)2h

圆锥的体积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

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二、合作探究:

1、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三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

1、如果近似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为2米,高为米。

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2、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会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难点:

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请写出一个比例,并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二、自学感悟:

阅读课本第19页,并尝试解答其中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你是怎样解答的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吧!

2、说说书中用比例解答的方法,

4:

10=14:

x,为什么可以这样列?

4:

10=14:

x,怎样解这个比例?

请同学板演解比例的过程,并弄清根据是什么?

3、你还能列出其他的比例来解这个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

1、解比例:

24:

=x:

x:

4=:

7

2、写出比例,并求出未知数

(1)40和x的比等于5和8的比

(2)等号左边的比是:

,等号右边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和x。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4:

10=14:

x

解:

4x=10×1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35

比例尺

(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出示主题图)二人小组互相说一说:

图中有哪些信息?

淘气和笑笑画的合理吗?

二、自学感悟:

阅读课本第21页“认一认”

1.想一想什么是比例尺?

2.比例尺有两种形式,你能说说吗

3.结合淘气和笑笑画的图想想为什么要有比例尺?

三、合作交流:

1、什么是比例尺?

2、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比例尺?

四人大组讨论解决,分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P22页“练一练”第1,2题(注意单位换算)

五、拓展延伸

课下收集“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一)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教学反思:

比例尺

(二)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

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

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

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小组交流课前调查到的比例尺。

2、选择其中两个比例尺说说它的意义。

3、小结比例尺的书写形式: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试一试”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讨论如何尽可能地减小误差。

提示:

结合地图求实际距离时,由于1毫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较大,所以在测量中的一点很小的误差也会导致最后的结果有较大的出入。

2、小组汇报自己的方法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2)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第3,4,5,6题

完成后学生进行交流和反思。

2、读一读:

课本23页“你知道吗”。

四、拓展延伸:

“实践活动”

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

100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

板书设计:

比例尺

(一)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操作,体会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一、自学感悟: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

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

想一想,说一说

二、自主尝试:

你能根据图中我们教师的大小,在方格纸上画出巨人的教室的大小吗

三、合作交流:

在组内相互看看大家画的“巨人”教室一样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如果有人画的不同,要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1、按4:

1放大是什么意思?

2、放大后的图形大小变化了,形状不变。

四、巩固练习:

根据“巨人”用的三角尺按1:

4缩小,在第24页方格纸上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

五、小结:

通过我们的探究,初步掌握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大家来总结一下吧:

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达到或缩小。

2、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3、只有长和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或者所画的图形的各边与原图各边的比相同,才能画的像。

六、作业

完成课本第25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

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之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我们在第二单元《比和比例》中学习了哪些知识?

整理一下吧!

二、合作交流:

1、交流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便于以后复习时能一目了然。

2、举例说明比例的意义。

3、举例说明什么叫比比和比例之间有什么区别

4、举例说明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怎样解比例?

6、什么是比例尺它有哪些分类

7、怎样才能使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像?

以组汇报以上问题

三、巩固练习:

1、选择:

红关小学新建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50米,宽30米,选用比例尺()画出的平面图最大,选用比例尺()画出的平面图最小。

A1:

1000B1:

1500C1:

500

2、解比例

25:

7=X:

35:

35=4:

X

3、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8毫米,在设计图上用4厘米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一根木料,锯成3段需要12分钟,如果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钟?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比例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旋转

(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将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并能画出旋转后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在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台特殊的舞蹈,在这个舞蹈中的有些动作还用到了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呢,请大家再次欣赏《千手观音》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自学感悟:

认识运动方向:

观察钟面,说说时针、分针、秒针是怎样旋转的。

你能说说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什么是逆时针方向吗?

三、合作探究:

认识按角度旋转:

1、分针从“12”指向“1”,想想怎样用一句话描述这个旋转过程?

2、分针从“1”指向“3”,想想怎样用一句话描述这个旋转过程

3、分针从“3”指向“6”,想想怎样用一句话描述这个旋转过程?

4、如果分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

四、汇报点评:

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五、巩固练习:

如果把指针看作一条线段,用AB表示,想想看,线段能旋转吗可以怎么旋转完成第28页“画一画”。

六、拓展延伸:

课本第29页第4题完成后思考,绕线段上某一点旋转和绕线段的两个端点旋转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一)

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点方向角度

图形的旋转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理解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旋转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将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风车、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观察风车图案,想想它是有哪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来的。

二、自学感悟:

小旗旋转

打开课本第30页,在方格纸上画出图中小旗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三、合作交流:

在组内交流:

你是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的?

首先要确定旋转点M。

第二根据前面学习的线段的旋转方法,找到旗杆,在旗杆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画出这条线段。

最后根据小旗中旗杆与旗面的位置关系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巩固练习:

三角形的旋转:

教材第30页第2个问题。

(画出三角形ABC旋转90°后的图形)

完成后在组内交流画图的过程

1、先确定旋转点,再画出线段AB、AC旋转后的图形,最后连接线段BC。

2、先确定旋转点,再画线段BA,BC旋转后的图形,最后连接线段AC。

五、小结:

旋转后的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1、旋转点的位置没有变,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也没有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二)

画出三角形旋转后图形的方法:

确定旋转点,找出关键边旋转后的位置,再连接。

教学反思:

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了解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得到新图形的过程。

2、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平移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

教学重点:

经历用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平移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老师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案,你们想看吗在这些美丽的图案中还隐藏着数学的奥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谁能发现

2、这些图形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而形成的。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学感悟:

(出示课本第32页七巧板图)

独立将图1和图2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交流:

1、在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平移的

2、(课件出示第32页第2个问题)

小组合作完成,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然后再将得到的图形向右平移5格。

并说出自己的画法。

四、汇报点评:

1、旋转的关键是什么?

2、平移的关键是什么?

3、一个图形经过旋转或平移后有什么变化?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33页“试一试”以及“练一练”

六、拓展延伸:

用七巧板玩一玩旋转和平移,让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旋转和平移的?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

平移:

对应点,方向,几格

旋转:

旋转点,方向,角度

结果:

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学会应用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设计图案。

2、经历图案的欣赏与设计过程,体验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操作实践的动手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应用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教学难点:

能利用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在优美的旋律中,教师一一展示各种美丽的图案,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欣赏。

你有什么感受?

二、自学感悟:

出示教材第35页主题图:

1、第一幅图:

这个图案是有哪个图案经过怎样的变化设计出来的?

2、第二幅和第三幅图呢?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利用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