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0630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docx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docx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

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

1.概述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是通过连接子(linker)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药物偶联至单克隆抗体(单抗)上而产生的。

目前绝大部分ADC是由靶向肿瘤抗原的抗体通过连接子与高效细胞毒性的小分子化学药物偶联而成,利用抗体与靶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将小分子药物靶向递送至肿瘤细胞进而发挥杀伤肿瘤作用。

与抗体药物相比,ADC通常能更高效地杀伤靶细胞,当然,ADC的设计也比抗体更加复杂,需要考虑抗体、连接子、小分子药物三个组成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合理组合。

其中抗体的选择是ADC设计的起点,也是ADC适应症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靶抗原应通常具有肿瘤或疾病相关且高水平表达的特征;连接子在ADC的体内循环过程中应足够稳定,同时在进入靶细胞后又能将小分子药物以高效活性的形式有效释放;小分子药物对于肿瘤细胞应具有高效的杀伤作用。

鉴于ADC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研究制定ADC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的专家共识,对规范并提高我国ADC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保证ADC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家共识对人用ADC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提出指导性意见,旨在为ADC研发者提供技术参考。

ADC作为创新性抗体药物,应按照国内外对于创新药研发及申报的相关技术要求,在保证临床基本安全性的前提下可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研究;企业应根据ADC研发生命周期的规律在不同研发阶段到上市批准的过程中采用基于科学和风险的开发策略。

其中涉及单抗的生产及质量控制,还应符合“人用重组DNA蛋白制品总论”、“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总论”及现行版《中国药典》相关各论的要求。

鉴于目前ADC研发主要为抗肿瘤ADC,本专家共识适用范围为针对肿瘤适应症的ADC产品,其他类型ADC可根据产品特点评估本共识的适用性,并对其特殊性具体分析。

同时,本专家共识也会随着ADC产品的不断研发和更新而进行相应修订,从而逐步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ADC产品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的技术共识。

2.制造

2.1基本要求

ADC的制造主要包括单抗制备、连接子制备、小分子药物制备、ADC偶联、纯化及成品生产等过程。

ADC具有复杂的质量属性,应在充分了解质量属性及临床应用目的的基础上,以“质量源于设计”和“风险评估”等原则和理念,确定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策略,对每一步工艺步骤进行充分开发和优化(如采用DOE),根据对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确定关键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范围,并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1.1工艺验证

ADC的生产工艺验证应包括单抗、连接子、小分子药物以及ADC原液和成品工艺的验证。

在IND阶段,应对ADC的工艺有相当的了解并初步完成ADC的工艺验证;上市申请前,应系统完整地完成ADC的工艺验证,确认关键工艺步骤和控制关键工艺参数,并对ADC的关键质量属性进行适当控制,以确保工艺过程的重现性以及制品质量的可控性和批间一致性。

单抗的生产工艺验证应参考“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总论”,包括对生产工艺的一致性、感染性因子灭活或去除、非内毒素热原、制品相关杂质和工艺相关杂质的去除、纯化用材料(如色谱柱填料)重复使用性的可接受限度、制品质量可控性和批间一致性以及生产中所需一次性材料的监控等。

连接子和小分子药物的生产工艺可参考ICHQ7相关内容进行验证,包括生产工艺一致性、杂质限度、有机试剂残留可接受限度和反应设备清洗验证等。

ADC原液的工艺验证应考虑使用不同批次单抗和小分子交叉偶联来进行,需考虑工艺的一致性、制品相关杂质和工艺相关杂质残留、关键工艺参数的可接受限度(如投料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速度等)、产品质量的批间一致性、纯化和超滤工艺及清洗验证等。

尤其需要重点关注游离小分子药物的去除效果和残留限度,对关键工艺步骤设置中控检测(如药物抗体偶联比和纯度等)。

ADC成品生产工艺验证应对灌装和冻干(如适用)的关键工艺步骤及其参数范围进行确认,保证制剂的质量可控性和批间一致性。

2.1.2参比品

选择已证明足够稳定且适合临床试验的一个(多个)批次,或用一个代表批次作为ADC的参比品,用于鉴别、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等各种分析,并应按特性分析要求进行全面分析鉴定。

2.2工程细胞的控制

ADC的工程细胞管理应依据“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总论”等技术文件进行,细胞株的来源、管理及检定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2.3生产用原材料的控制

2.3.1单抗

ADC的单抗生产及控制应依据“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总论”及“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采用现有先进的分析手段,从物理化学、免疫学、生物学等角度对制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供尽可能详尽的信息,以反映目标产品的质量属性。

抗体特性分析至少包括理化异质性、结构完整性、氨基酸序列、高级结构、糖基化修饰、二硫键、生物学活性和免疫学特性等。

2.3.2连接子

2.3.2.1连接子的制备

适用于化学全合成或半合成的连接子的研制,研制工艺应可控、稳定,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批间一致性。

连接子的质量,如正确的结构、纯度及杂质种类等会影响其与单抗或小分子药物的连接,应针对关键质量参数进行充分的工艺研究,可参考《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和ICHQ11中的相关内容进行。

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

工艺的选择、工艺参数的控制、起始原料和试剂的要求、工艺数据的积累、工艺的优化与放大、杂质的去除和控制等。

起始原料应根据对连接子或连接子-药物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工艺研究结果制定相关质量要求。

对由起始原料引入的杂质和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对具有手性的起始原料,应对对映异构或非对映异构杂质进行监测,并在充分认识工艺后确定适当控制点和可接受限度。

2.3.2.2连接子的质量控制

连接子的质量控制应按照产品工艺特点和终产品质控的需要合理选取质控项目并设定限度。

通常质控项目应包括外观性状、结构确证、理化性质(如熔点、沸点、比旋度、溶解度等)、纯度检查(如有关物质、异构体)、含量测定等。

针对含有手性中心的连接子,应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手性研究。

对未知杂质应进行限度控制。

另外,连接子的稳定性研究也非常重要,为其拟定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提供依据。

2.3.3小分子药物

2.3.3.1小分子药物的制备

适用于化学全合成或半合成以及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小分子药物的研制。

研制工艺及要求与“连接子的制备”基本一致,可参考《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和ICHQ11中的相关要求。

另外,考虑到小分子药物及试剂等的毒性,应安放相应的防护设备,并制定相应的防护和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应有废弃物的处理方案。

2.3.3.2小分子药物的质量控制

应根据小分子药物的结构特征、理化特性和最终产品的质控需要制定相关质控策略,考虑包括制备过程所用的起始原料及试剂、制备中间体及副产物,以及有机溶剂等因素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

应对小分子药物、连接子-小分子药物进行化学结构和组分的确认,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质量研究。

结构确证研究可包括红外、紫外、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必要时进行二维相关谱)和质谱等研究。

质量研究应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几个方面。

应重点关注可偶联杂质和手性异构体,对未知杂质进行限度控制。

对于含有手性中心的小分子药物,应对其起始物料及合成中间体进行质量控制,并根据需要对终产品进行手性异构体分析研究。

另外,小分子药物的稳定性研究也非常重要,可为其拟定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提供依据。

2.3.3.2.1性状:

对其外观进行描述,包括状态(如固体、液体)和颜色。

若任何一种性质在贮藏时发生变化,应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具有光学活性的小分子药物,还应进行旋光度或比旋度测定。

2.3.3.2.2鉴别:

应采用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和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反应法、色谱法和光谱法等。

2.3.3.2.3检查:

通常应考虑小分子药物对ADC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三个方面的影响。

检查项目应考虑一般杂质(如:

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砷盐、炽灼残渣等)、有关物质、溶剂残留、晶型、干燥失重或水分、异构体等。

在既定的工艺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产生需要控制的杂质,包括工艺杂质、降解产物、异构体和残留溶剂等,因此要进行充分的质量研究,并结合最终产品需要制定小分子药物的杂质控制项目。

2.3.3.2.4含量测定:

在适宜开发阶段,可选择专属性强、能反映产品稳定性能的方法测定其含量。

2.4生产过程的控制

ADC的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为保证最终得到质量可控、批次间一致性较高的产品,应对关键原材料设置质量标准和有效期规定,包括单抗、连接子和小分子药物。

如需贮存中间产物,应对中间产物的贮存条件进行验证。

2.4.1单抗生产

单抗的细胞培养和收获、纯化和原液生产的要求均可参照“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总论”。

2.4.2ADC偶联工艺

2.4.2.1抗体结构修饰

抗体通过生物或化学反应,形成特定的活化基团以便后续的偶联反应即为抗体的结构修饰。

抗体与小分子药物的偶联分为非定点偶联和定点偶联。

非定点偶联通常是通过抗体分子上赖氨酸的氨基或半胱氨酸的巯基与小分子药物连接;而定点偶联则是通过对抗体分子进行修饰改造,如在特定位点引入半胱氨酸或包含特殊结构的非天然氨基酸,也可通过生物酶将特定氨基酸脱糖等形成特异的偶联位点,从而将小分子毒素连接到裸抗的这些特定位点上。

根据反应类型不同,应考察反应体系中的不同指标,如反应浓度、投料量、温度、时间、缓冲体系、pH、有机助溶剂种类或用量等参数对终产品的影响,设定合理的中控检测(如细菌内毒素等),制定合理的工艺控制范围,通过不断积累确定最终工艺条件。

另外,在工艺开发的合适阶段还应对反应体系与容器的相容性进行研究。

2.4.2.2偶联反应

通过生物或化学反应,将小分子药物与抗体上的活性基团进行连接形成完整ADC分子的过程即为偶联反应。

与抗体结构修饰的过程要求一致,应考察反应体系中反应浓度、投料量、温度、时间、缓冲体系、pH、有机助溶剂种类或用量等参数对终产品的影响,设定合理的中控检测(如DAR、SEC、细菌内毒素等),制定合理的工艺控制范围,通过不断积累确定最终工艺条件。

另外,在工艺开发的合适阶段还应对反应体系与容器的相容性进行研究。

2.4.3ADC提取和纯化

制品的提取和纯化应采用证明能够有效去除偶联反应中工艺相关和制品相关杂质的工艺进行。

工艺相关杂质,包括残留的还原剂、氧化剂、催化剂、反应酶、有机溶剂等;制品相关杂质,包括连接子、小分子药物、连接子与小分子药物的连接产物、未偶联抗体和ADC聚合体等。

此外,还应注意控制工艺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如细菌内毒素等),评估纯化缓冲液与接触材料的相容性。

2.4.4ADC原液

纯化后的ADC经处方配制和过滤后分装于中间储存容器中,即成为ADC原液。

原液贮存应注意研究原液与容器的相容性、原液的稳定性及保存时间,并确定贮存条件和有效期。

2.4.5ADC成品

原液或半成品经除菌过滤后分装于无菌终容器中并经包装后即为成品。

将分装后的无菌容器密封,以防污染,如需冷冻干燥,先进行冷冻干燥再密封。

3.质量控制

ADC具有比单克隆抗体更复杂的结构和更特殊的质量属性。

质量控制策略应基于对关键原材料(单抗、连接子、小分子药物等)的质量评价、对终产品关键质量属性的理解、对工艺认识的积累,结合风险评估手段综合制定。

3.1单抗质量控制

参考“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及“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总论”相关技术要求。

一般情况下,必须对抗体进行充分鉴定。

应根据关键质量属性、对单抗质量和工艺理解认识的积累以及风险评估的原则,制定适当的质量控制策略。

另外,还需对可能影响偶联工艺的质量属性进行充分鉴定和适当控制。

3.2ADC

3.2.1特性分析

ADC的全面特性分析应采用适宜的、先进的分析技术,从理化性质、免疫学特性、生物学活性和杂质等角度对偶联产物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并结合对裸抗的特性分析充分了解偶联前后的相关特性变化,提供尽可能详尽的信息以反映终产品的质量属性,同时为制品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特性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范畴:

3.2.1.1理化性质

单克隆抗体通常具有复杂的异质性(如糖基化和其他翻译后修饰等)。

单抗本身的异质性及偶联造成的异质性会叠加并增加ADC的复杂程度。

对于具有高度复杂异质性的ADC(即使是定点偶联的产品),需采用具有足够分辨率的可靠分析方法进行全面分析,以阐明产品相关物质的多样性。

应根据小分子药物和连接子的化学性质、偶联方式(氨基偶联、巯基偶联、定点偶联等)以及产品的复杂性选择合适的特性分析方法。

ADC的理化性质分析通常包括:

评估偶联工艺对抗体一级结构的影响、确定药物主要偶联位点、药物抗体偶联比(DAR)和药物分布、分子大小变异体、电荷变异体以及高级结构分析等。

3.2.1.1.1一级结构和药物偶联位点

采用适当方法,如肽图谱法和质谱分析法,评估偶联工艺对单抗一级结构(如氨基酸序列完整性、二硫键连接、糖基化修饰和翻译后修饰等)的影响。

如果采用的偶联化学工艺过程预期不会影响糖基化修饰,则偶联后的ADC可以考虑不重复进行糖基化修饰相关特性分析。

此外,还可利用质谱法对ADC中小分子药物与单抗的主要偶联位点进行鉴定和分析。

3.2.1.1.2药物抗体偶联比(DAR)

DAR是ADC重要的质量属性之一,直接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它表示每个抗体分子上偶联的小分子药物的平均数量。

根据连接子、小分子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偶联方式(氨基偶联、巯基偶联、定点偶联等)选择分析手段,常用方法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疏水色谱法、反相色谱法和质谱法(MS)。

3.2.1.1.3药物分布

ADC偶联产物,尤其是非定点偶联ADC,通常是包含了连接不同数量小分子药物的ADC分子混合物。

药物分布表示偶联有不同数量小分子药物的ADC分子分别占总的药物分子的比例。

应采用适当方法,如疏水高效液相色谱(HIC-HPLC)、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毛细管电泳(CE)或质谱法(MS)等,鉴定不同载药量组分的分布(如,含有0、1、2、…、n个药物的抗体组分)。

3.2.1.1.4分子大小变异体

与人用单克隆抗体产品相同,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如分子排阻色谱法(SEC-HPLC)、非还原型和还原型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毛细管凝胶电泳(CE-SDS)和分析型超速离心(AUC)等多种方法对ADC的分子大小变异体(即聚合物和片段)进行适当鉴定。

需要特别关注聚合物,因为许多与抗体偶联的小分子药物具有疏水性,可能会增加生产和贮藏期间聚合物的形成。

3.2.1.1.5电荷变异体

对于单克隆抗体,通常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IEX-HPLC)、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或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iCIEF)等适当方法测定电荷变异体。

这些方法对ADC分析的适用性取决于药物-连接体的特性(尤其是电荷)以及结合位点的选择(如赖氨酸、链间巯基、碳水化合物等)。

虽然IEX-HPLC法是测定抗体电荷变异体的常用方法,但由于细胞毒性药物与色谱柱固定相之间潜在的占主导性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该方法可能不适用于ADC电荷变异体的分析。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赖氨酸残基偶联ADC的电荷异质性分析可能不可行或无意义。

例如,通过赖氨酸残基连接不带电荷的药物-连接体后,每连接一个药物-连接体会导致ADC的净正电荷减少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电荷的分离方法只能分析赖氨酸偶联的ADC的载药图谱,而采用其它表征方法(如肽图谱)来评估偶联对抗体中间体本身电荷异质性的影响可能更有意义。

3.2.1.1.6高级结构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由氨基酸序列和翻译后修饰决定,因此,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确证是研究其结构特性的基础。

用来直接评估ADC分子共价结构的理化方法详见第3.2.1.1.1节~第3.2.1.1.5节。

传统的生物物理学方法(如圆二色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动态光散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可用于鉴定ADC的生物物理学性质。

然而,由于抗体或ADC具有较大的分子量,往往限制了上述方法(如圆二色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结构异质性的能力,达不到理想的灵敏度。

在研究ADC产品时,偶联药物的存在也可能会使结果分析复杂化。

此外,ADC的高级结构还可通过生物学功能确证(第3.2.1.2节)。

生物学活性是对高级结构的确证,其它能够反映产品功能活性的体内或体外生物活性检测方法,也可以作为高级结构的补充确证方法。

3.2.1.2免疫学性质和生物学活性

对于ADC产品,应采用适当方法(如ELISA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等)来评估偶联对抗体免疫学性质(如抗原结合活性)的影响。

ADC应保持其与目标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及各批次之间结合活性的一致性。

ADC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抗体与细胞外靶抗原结合,被细胞内吞,然后利用小分子药物杀死细胞。

应通过细胞杀伤测定法证明靶点依赖性细胞毒性(生物学效应),以反映该作用机制。

对于单克隆抗体,Fc介导的效应子功能可能在作用机制中起作用并对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

对于ADC,由于与ADC细胞内吞的竞争效应,Fc介导的效应子功能可能对抗肿瘤作用无显著影响。

但是,如果Fc介导的效应功能显示与ADC的临床活性相关,则应进行基于细胞的生物活性测定或其它可以反映效应子功能的测定。

3.2.1.3工艺相关杂质和污染物

3.2.1.3.1工艺相关杂质

应鉴定潜在的工艺相关杂质(如游离药物及其相关物质、残留溶剂或重金属等),并根据情况进行定性和/或定量评价。

对于ADC中残留游离药物的测定可以先沉淀蛋白质(以及蛋白结合药物),然后采用能够检测小分子药物的方法分析上清液中残留的游离药物,也可采用其他样品制备方法。

游离药物残留应结合相关游离药物的药理毒理特性及药物最大使用剂量,设定合理的限度标准。

3.2.1.3.2污染物

应严格避免和/或适当控制污染物,包括所有偶然引入且不属于生产工艺预期使用的物质(如微生物、内毒素等)。

3.2.1.4含量

采用可绝对定量的适当方法测定含量。

如在280nm处测定供试品的消光系数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浓度。

对于ADC,除多肽骨架外,还应考察药物或药物-连接子对280nm处吸光度测量值的潜在贡献,如发现明显干扰,在供试品浓度计算中应纳入适当的校正因子。

3.2.2制品检定

与其他人用重组DNA蛋白制品相似,ADC的检定需要考虑其鉴别、纯度、含量和效价等。

然而,由于ADC的结构复杂性以及细胞毒药物的存在,需要特别考虑某些特定的性质,某些主要源于抗体中间体的质量属性(如糖基化和其他翻译后修饰等)应在抗体中间体的生产和检定时进行适宜的控制。

ADC常规放行质量控制项目与可接受限度,应结合代表工艺的多批次样品的数据、生产批次间一致性的数据以及稳定性研究数据等综合确定。

ADC制品的质量检定应至少包括以下项目。

3.2.2.1鉴别

鉴别试验应基于产品分子结构和/或其他特性的高度专属性。

鉴别检查方法必须对ADC产品具有足够的专属性,以证实其产品含有两种必需成分(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

基于产品特性,可能需要采用一种或多种理化、生物学和/或免疫化学检查方法进行鉴别检定。

3.2.2.2药物抗体偶联比(DAR)和药物分布

应测定药物抗体偶联比(DAR),并设定可接受标准,检测结果应在规定范围内。

另外还应包括药物载药量分布特征的定性评估。

3.2.2.3纯度和制品相关杂质

如特性分析章节所述,可能具有复杂的纯度/杂质特征,需要通过正交组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并确定产品相关变异体的单独和/或总体可接受标准。

通过精确和可靠的方法测定分子大小变异体,以测定ADC中的聚集和片段化程度。

如果可能,还应采用适当方法测定电荷变异体。

3.2.2.4工艺相关杂质

在控制策略中,应包含工艺相关杂质的控制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经适当论证后可以在适当步骤中对偶联工艺中的关键杂质进行检查以达到杂质控制的目的。

游离药物残留和偶联溶剂残留的质量控制通常会纳入制品质量标准中,检查结果必须符合规定限度。

3.2.2.5效价

效价是一个基于产品生物学特性的定量测定指标。

效价测定应包含在原液和制剂的质量标准中,效价测定方法应尽量反映临床相关的生物学活性。

应根据ADC的作用机制,建立细胞杀伤的ADC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以证明其靶点依赖性细胞毒性。

如靶点结合测定法(如ELISA、表面等离子共振等)可提供更多的产品质量信息,也应将其纳入常规放行检验。

每批原液和制剂的效价均应采用适当的国家或国际标准品或参比标准品来确定。

尚未建立国家或国际标准品或参比标准品的,应采用经批准的经过充分表征分析的内控参比品。

标准品和参比品的建立或制备应符合“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物质制备和标定规程”。

3.2.2.6含量

采用适宜方法测定原液和成品的含量。

3.2.2.7安全性试验

无菌、细菌内毒素和生物负荷检查应符合要求,参见“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总论”相关要求。

异常毒性检查应结合ADC的毒理学数据和临床给药剂量,评估该项检查的适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2.2.8其他检测项目

应合理评估外观(例如性状、颜色、澄清度等)、可见异物、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装量/装量差异、不溶性微粒等,冻干制剂还应考虑复溶时间、水分等。

4.稳定性评价、储存和有效期

ADC稳定性评价应依据《生物制品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要求进行,并应符合“生物制品贮藏和运输规程”规定。

稳定性评价的类型包括长期稳定性、加速稳定性、强制稳定性,由于长期稳定性的研究条件为ADC产品的实际储存条件,其间出现的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包括单抗部分和小分子部分)也是产品中真实存在的,因此是最基本的稳定性研究。

储存条件和有效期的设定应根据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进行合理设定。

产品应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贮存和运输。

自生产之日起,按批准的有效期执行。

5.ADC的临床前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价

ADC结构比较复杂且不同种类ADC设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即使作用于相同靶点的ADC,由于其识别抗原表位、连接位点、连接子以及小分子药物的不同,其作用机制、血浆稳定性、体内代谢过程和毒副反应也会不同。

因此,需要根据ADC结构特点和预期的生物学过程,按照case-by-case的原则,针对性地开展临床前研究与评价。

本部分专家共识的撰写基于国内外关于生物制品、抗肿瘤药物的相关指导原则和公开发表的参考文献的观点,对抗肿瘤ADC临床前研究的具体实施提出参考建议。

ADC临床前研究主要考虑因素包括:

1)ADC中抗体的特性,如靶点是否清晰、靶点的生理病理功能是否明确且在疾病部位有特异性分布、与靶组织或者非靶组织结合特性、连接键的稳定性等特点;2)连接子的特点,如连接子的类型、体内循环是否稳定、进入细胞内是否能将小分子药物以高效活性的形式有效释放以及释放的小分子发挥细胞毒作用的方式等;3)小分子药物的特点,如是否有免疫原性、是否为全新化合物、毒性特征是否已知或有文献报道、作用机制是否清楚等。

5.1ADC的药效学评价

ADC作用机制,是通过单克隆抗体的靶向作用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利用靶抗原介导的内吞作用使ADC进入肿瘤细胞内部,在细胞内水解或酶解释放毒素分子药物,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应根据其药物结构特征和产品技术特点,开展药效学研究和评价。

5.1.1ADC靶向作用考察

ADC是通过单抗靶向性引导小分子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