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0576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3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docx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docx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实验指导书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刚性转子动平衡的试验方法。

2、初步了解动平衡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及操作特点。

3、了解动平衡精度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1、CYYQ—50TNC型电脑显示硬支承动平衡机

2、转子试件

3、橡皮泥,M6螺钉若干

4、电子天平(精度0.01g),游标卡尺,钢直尺

图1硬支承动平衡机实物照片

三、CYYQ—50TNC型硬支承动平衡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硬支承动平衡机的结构

该试验机是硬支承动平衡机,实物如图1所示。

动平衡试验机是用来测量转子不平衡量的大小和相角位置的精密设备,一般由机座6、左右支承架4、圈带驱动装置2、计算机检测显示系统、传感器5、限位支架3和光电头1等部件组成,如图2所示。

图2硬支承动平衡机结构示意图

1.光电头2.圈带驱动装置3.限位支架4.支承架5.传感器6.机座

左右支承架是动平衡机的重要部件,中间装有压电传感器,此传感器在出厂前已严格调整好,切不可自行打开或转动有关螺丝(否则会严重影响检测质量)。

左右移动只需松开支承架下面与机座连接的两个紧固螺钉,把左右支承架移到适当位置后再拧紧即可。

支承架下面有一导向键,保证两支架在移动后能互相平行,支承架中部有升降调节螺丝,可调节转子的左右高度,使之达到水平。

外侧有限位支架,可防止转子在旋转时向左右窜动。

转子的平衡转速必须根据转子的外径及质量,并考虑电机拖动功率及摆架动态承载能力来进行选择。

本动平衡机采用变频器对电动机调频变速,使工作速度控制自如。

2、转子动平衡的力学条件

由于转子材料的不均匀、制造的误差、结构的不对称等诸因素导致转子存在不平衡质量。

因此当转子旋转后就会产生离心惯性力,它们组成一个空间力系,使转子动不平衡。

要使转子达到动平衡,则必须满足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

(1)

即作用在转子上所有离心惯性力以及惯性力偶矩之和都等于零,这就是转子动平衡的力学条件。

如果设法修正转子的质量分布,保证转子旋转时的惯性主轴和旋转轴相一致,转子重心偏移重新回到转轴中心上来,消除由于质量偏心而产生的离心惯性力和惯性力偶矩,使转子的惯性力系达到平衡校正就叫做动平衡试验。

3、刚性转子的平衡校正

转子的平衡校正工艺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操作工艺:

(1)平衡测量:

借助一定的平衡试验装置(如动平衡试验机等)测量平衡机支承架由于试验转子上离心力系不平衡引起的振动(或支反力),从而相对地测量出转子上存在着的不平衡重量的大小和方位,测量工作要求精确。

(2)平衡校正:

根据平衡测量提供的不平衡量的大小和方位,选择合理的校正平面,根据平衡条件进行加重(或去重)修正,达到质量分布均衡的目的。

A、去重修正是运用钻削或其它方法在重心位置去除不平衡重量。

B、加重修正是运用螺纹联接、焊接或其它平衡块方法在轻点位置加进重块平衡。

选择哪种校正办法,要根据转子结构的具体条件择定。

在本实验里采用适量的橡皮泥作加重修正。

采用橡皮泥作试验的平衡试重,是工业上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之一。

4、刚性转子动平衡的精度

即使经过平衡的回转体也总会有残存的不平衡,故需对回转体规定出相应的平衡精度。

各种回转体的平衡精度可根据平衡等级的要求,在有关的技术手册中查阅。

5、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

转子的动平衡实验一般需在专用的动平衡机上进行。

动平衡机有各种不同的型式,各种动平衡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也不尽相同,有通用平衡机、专用平衡机(如陀螺平衡机、曲轴平衡机、涡轮转子平衡机、传动轴平衡机等),但其作用都是用来测定需加于两个校正平面中的平衡质量的大小及方位,并进行校正。

当前工业上使用较多的动平衡机是根据振动原理设计的,测振传感器将因转子转动所引起的振动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子线路加以处理和放大,最后显示出被试转子的不平衡质径积的大小和方位。

图3所示是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被试验转子6放在两弹性支承上,由电动机1通过圈带传动2驱动。

实验时,转子上的偏心质量使支承块的水平方向受到离心力的周期作用,通过支承块传递到支承架上,支承架的立柱发生周期性摆动,此摆动通过压电传感器4与5转变为电信号,连同光电传感器3的电信号,通过A/D转换器,传送到计算机的实验数据采集及处理软件系统,直接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或由打印机打印输出实验结果。

根据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原理,一个动不平衡的刚性转子总可以在与旋转轴线垂直的两个校正平面上减去或加上适当的质量来达到动平衡目的。

为了精确、方便、迅速地测量转子的动不平衡,通常把力这一非电量的检测转换成电量的检测,本机用压电式力传感器作为换能器,由于传感器是装在支承轴承处,故测量平面即位于支承平面上,但转子的两个校正平面,根据各种转子的不同要求(如形状、校正手段等),一般选择在轴承以外的各个不同位置上,所以有必要把支承处测量到的不平衡力信号换算到两个校正平面上去,这可以利用静力学原理来实现。

在动平衡以前,必须首先解决两校正平面不平衡的相互影响。

硬支承动平衡机工件两校正平面不平衡量的相互影响取决于两校正平面间距b,校正平面到左、右支承间距a、c,而a、b、c几何参数可以很方便地由被平衡转子确定。

图3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1.电动机2.平皮带3、光电传感器4、5.压电传感器6.刚性转子

校正平面上不平衡量的计算:

转子其形状和装载方式如图4所示:

图4转子的形状和装载方式示意图

图4中:

FL、FR:

左、右支承上承受的动压力

fL、fR:

左、右校正平面上不平衡质量产生的离心力

mL、mR:

左、右校正平面上的不平衡质量

a、c:

左、右校正平面至左、右支承间的距离

b:

左、右校正平面之间的距离

r1、r2:

左、右校正平面的校正半径

ω:

旋转角速度

a、b、c、r1、r2和FL、FR均为已知,刚性转子处于动平衡时,必须满足ΣF=0,ΣM=0的平衡条件。

(2)

(3)

由(3)式得:

(4)

将(4)式代入

(2)式:

(5)

因:

(6)

(7)

将(6)式代入(4)式:

(8)

将(7)式代入(5)式:

(9)

公式(8)、(9)的物理意义是:

如果转子的几何参数(a、b、c、r1、r2)和平衡转速ω已确定,则校正平面上应加的校正质量(即试重)可以直接测量出来,并以克数显示。

以上物理意义恰好表明了硬支承动平衡机所具有的特点。

四、实验步骤

1、平衡校测的准备工作

(1)把机座的电缆分别连接到计算机主机箱后板的插座上,机座的左右传感线分别连接到计算机主机上相应的接口,检查无误后,再把电柜的电源插头插到220V50Hz的交流电源上。

为防止触电事故和避免电磁波干扰,机座和计算机必须接地。

(2)按下计算机主机的电源开关,“POWER”指示灯点亮,仪器预热5-10分钟。

(3)用鼠标指向动平衡机测试图标,双击鼠标左键,计算机运行动平衡机测量系统程序。

(4)用鼠标指向“支承方式“窗口(见图5),选择对应的支承方式和配重要求。

图5支承方式选择窗口

(5)用鼠标指向“命令”窗口(如图6所示),选择选择按钮,屏幕显示一个参数表窗口,可以在表中选定某种型号的电机,再选择确定按钮,则该型号电机的测量参数自动填入对应的参数窗口。

也可以用鼠标指向对应的参数窗口,填入相应的参数。

图6“命令”窗口

(6)松开左右支承架的固定螺钉,根据转子轴的长短拉好左右支承架的距离,将转子放上支承架,移动左右支承架使传动带处在转子的轴向中心位置,把固定螺钉拧紧,固定左右支承架。

套上传动皮带,调节左右支承架的高低使转子保持水平,安装固定好安全支架及其限位支架。

(7)沿校测转子的轴外圆、端面用油漆、油性笔或电工胶布作上标记线,以便用光电检测器检测到转子的参考相位。

为了保证测量的可靠和稳定,请不要用粉笔和水性笔作标记。

(8)把光电检测器摆放在做了标记线的轴后方约10-15mm,转动转子一周,光电检测器的红色指示灯各亮熄一次,否则可以调节光电检测器的微调,使之符合要求。

每亮熄一次时,刚亮的一点就是工件的0度位置,工件从0度到360度的数角度方向与工件的旋转方向相同。

2、机器标定

每测一种转子之前必须对机器进行一次标定,步骤如下:

(1)用鼠标指向“命令”窗口,选择启/停按钮,见图6。

将控制柜门上的“开/关”旋钮旋至“开”的位置,此时电动机的控制电源处于准导通状态,将门上“常开/自动”旋钮旋至“常开”的位置,电动机拖动转子转动,在左、右矢量表上显示两个校正平面的不平衡矢量,左、右校正平面窗口分别显示左、右测量点的不平衡量和所在位置,r/min数字窗口显示旋转零件的转速,分别见图7和图8。

调节变频器转速电位器,确定转子的测量转速,待转子旋转匀速并且左、右校正平面窗口显示的数值基本不跳动时,将“常开/自动”旋钮旋至“自动”的位置,机器会停下来。

此时左、右校正平面窗口显示的数值被锁定,就是所需的各项数据。

(2)按去重按钮,使旁边红色箭头指向去重状态。

图7左、右矢量表和左、右校正平面窗口图8r/min数字窗口

(3)将一已知重量加重块的重量分别输入到A、B窗口内,然后将此加重块放到左测量平面自定义0度位置上,按控制柜门上的“起动”按钮,机器转动数秒后停下来,用鼠标按一下左试重按钮。

取下左面加重块,把它放到右测量平面自定义0度位置上,按控制柜门上的“起动”按钮,机器转动数秒后停下来,用鼠标按一下右试重按钮。

取下右面加重块,在左右都没有加重时按控制柜门上的“起动”按钮,机器转动数秒后停下来,用鼠标按一下零试重按钮。

最后用鼠标按一下标定按钮,机器完成标定。

(4)完成标定后请务必注意左校正平面窗口的第一个窗口显示的数值必须小于右校正平面窗口的第一个窗口显示的数值的10%,否则必须重新进行标定。

3、被测转子的测量与配重

(1)根据转子的配重要求(加重或去重),按加重或去重按钮。

(2)用电子天平称重一定重量的M6螺钉(或橡皮泥),固定于转子左(或右)测量平面上的任意位置。

这是人为设置的不平衡重量。

(3)按控制柜门上的“起动”按钮,机器转动数秒后停下来,同时锁定各项数据,此时的各项数据就是测量的所需数据。

(4)按照上述窗口显示的数值,在两校正平面上的对应相位按配重要求配重,当再按控制柜门上的“起动”按钮时,上一次的测量数据会保存下来。

(5)重复3、4项,直到校测转子达到动平衡要求为止。

转子在接近完全平衡时,其相角指示不太稳定,可以认为平衡已经完成。

若凭试凑法亦可继续平衡,此时所得的平衡精度将比本机的标定值更高。

五、注意事项

1、实验时安全第一。

转子的转速一般高于1000r/min,因此实验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一个同学在进行配重等操作时,其他同学严禁操作控制柜上的操作按钮或旋钮。

2、光电头必须摆在正确位置。

正常情况下,光电头应该离开转子约10~15mm左右,且光电头指示灯在转子转动一整圈时,只会亮、灭各一次。

3、若测量角度不准确,检查光电头的高度是否正确,光电头照射时从熄灭到刚亮的那一点必须与待测转子轴线保持水平(水平照射)。

机器的光电头照射方向已经确定,在使用时不要自行改变,否则不能准确测量转子左右不平衡点的所在位置。

六、思考题

1、指出影响动平衡精度的一些因素。

2、哪些类型的工件需要进行动平衡实验?

理论依据是什么?

3、转子经过动平衡后,是否还需要进行静平衡?

4、为什么工业上采用平衡机进行动平衡矫正,它有什么好处?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专业实验技术技能实践

实验名称:

回转体的动平衡实验

学院:

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黄桂坚王红志

报告人:

组学号:

班级:

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教务处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三、硬支承动平衡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画出硬支承动平衡机的结构简图,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2、画出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并简述其工作原理。

 

3、动平衡机专用软件中,左、右校正平面窗口分别显示的左、右测量点的不平衡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写出计算公式并指出每个几何参数的意义。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1、实验装置原始数据记录

左校正平面至左支承间的距离a=mm

左、右校正平面之间的距离b=mm

右校正平面至右支承间的距离c=mm

左校正平面的校正半径r1=mm

右校正平面的校正半径r2=mm

校正平面上设置的槽数(螺纹孔的数量)为个

允许不平衡量设置为g(克)

实验时转子的转速设置为r/min

2、标定过程实验数据记录

左试重为g(克)

右试重为g(克)

点击标定按钮后,左校正平面窗口的第一个窗口显示的数值为g(克),右校正平面窗口的第一个窗口显示的数值为g(克)

3、配重过程实验数据记录表

测量值

次数

左校正平面

右校正平面

人为设置的不平衡重量

(g)

重量

(g)

相位值(°)

重量

(g)

相位值(°)

配重前

第1次配重后

第2次配重后

第3次配重后

4、不平衡减少率计算表

URR

次数

左校正平面URR

右校正平面URR

第一次配重后

第二次配重后

第三次配重后

注:

每次配重后的不平衡减少率:

其中Q为配重前的不平衡量,Qc为配重后的不平衡量。

六、思考题

1、指出影响动平衡精度的一些因素。

 

2、哪些类型的工件需要进行动平衡实验?

理论依据是什么?

 

3、转子经过动平衡后,是否还需要进行静平衡?

 

4、为什么工业上采用平衡机进行动平衡矫正,它有什么好处?

 

七、实验心得体会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实验报告规范性、撰写形式与质量20%

 

现场完成情况40%

 

数据处理与思考题(40%)

 

 

 

 

成绩评定:

 

批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