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0548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docx

《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docx

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

1.萧

华人遍布世界各地,有资料载:

全世界各个国家共有三、四千万华人。

近几十年来,不少国外华人、华侨回国寻根问祖,什么皇帝灵、炎帝灵,有几多不是传说。

然传说并非宣扬,听说这些同胞参加了上述活动回到了他们所在的地方后,倍感欣慰地向周围同胞反复介绍所见所闻,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不就是找了下“根”吗?

在国内,人们相逢,茶余饭后拉家常时也有寻问老家何处之习,掌握这类小知识多一点,谈话内容自然充裕,也容易拉近感情。

为了供后辈参考前辈何来,我这姓萧的得从萧字谈起。

俗话说萧无二姓,就是全国只有一个萧姓。

如陈姓有程、成等姓,张姓有章、张,周姓有周、邹等。

问张姓需问明是“弓长”还是“立早”,问周姓得问“门吉”还是“狗头”。

没有人问萧是草肃还是小月的。

南方语言方言里王、黄同音,南方人问“王”姓比较啰嗦,如:

“贵姓”答;“王”。

又问:

“是三横王还是草头黄?

”答:

“三横王非草头黄。

”完全不同的两姓,在方言一音的情况下,也成了“同姓。

”在普通话里,王的声母是W,黄的声母是h,同音的二个字,不能说王有二姓。

萧既无二姓,现在却出现了萧、肖两字均为姓,而且全国户口、身份证、报刊杂志在人名上多用肖少用萧,要弄清这事还是请师傅回答。

辞海:

萧,姓也。

1958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字改革方案,萧字依据删繁就简的原则,将草字头下的肅字减了五划为肃,而肖因偏旁月、月〈肉〉合并为月〈肉〉部,老字典肖在肉部。

正楷书写时,月的第一笔是竖撇,月则直竖。

上下结构的字如:

肖、胃、背等字,下面的月第一笔为竖,如写成竖撇就不规范了。

四角号码字典肖字条:

“肖为萧的俗写体”。

因此,我们姓萧的还是应以草肃为好,那么全国为何多用肖而少用萧呢?

大概是俗写惯了或叫“约定俗成”吧。

我的名字是以萧为基础起的,校长解放前是汉口有名的书法家杨树谋,杨校长为我起好名后给我解释:

萧系多音字,是姓,也是一种植物,在阳光照耀下其萌很浓厚,像征身体强壮,朝气蓬勃……我连谢数声,后我查辞典(萧……艾嵩也,……香蒿也)。

我的身份证、户口也是用的“肖”都是别人写的,也只好承认现实,但我长期签字只用“萧”。

可现在退休后到银行拿饭钱还得用“肖”,由不得我,萧字写到此,大概八、九不离十了。

注:

1辞海:

民国三十七年,上海中华书局发行。

2辞源:

1980年,北京商务印刷馆出版。

3辞典:

1954年,北京商务印刷馆出版﹙四角号码﹚。

2.萧根

我们的出生地现在的全称:

武汉市蔡甸区张湾镇华英村十组。

解放前的全称是汉阳县蔡甸柏林庄七萧下湾。

这是六、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选下的地点。

有人曾问我,姓萧的是不是从江西迁来的?

为何有六、七萧之分,八萧、九萧有否?

要把这说清楚,得从几千年前说起。

我未见过族谱,手头也少资料,只能依据我过去所听到看到的加点记忆进行叙述,如有一半是对的也就阿弥陀佛了。

《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在原始社会中有一母系社会阶段,《辞海》750面“氏族”解释:

人类社会最原始之血缘集团,普通以母系为中心,同氏族之人禁止通婚,实行共产制。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资料介绍母系社会就有萧氏这个地方,史称部落,也就是现在江苏省的萧县。

萧县这地方当时执政的一定是一位老太太,我们的总根就在这地方。

《百家性》这本小册子,全册收录436个姓,宋朝编印。

因皇帝姓赵,称国姓,所以开头“赵钱孙李”,说明《百家姓》编印的时期。

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版《百家姓》第14面“和、穆、萧、尹、姚、邹、谌、汪”八姓中关于萧的注释:

“萧”角音(指五音)兰陵郡系出子姓,微子之孙封萧,为宋附庸,子孙以国为氏。

汉有丞相萧何,裔孙道成为南齐高帝,传七世。

道成孙族衍,变齐禅,为果武帝,传四世。

这是证根之一,兰陵郡在今山东台庄市南锋城镇。

辞海1116面“萧”﹕姓也。

萧氏﹕古之萧国也。

其地徐州萧县。

微子之孙太心平南宫长万有功,以为附庸,宣十二年焚灭之,子孙以国为姓。

.辞源2721面﹕“萧”……姓,春秋宋附庸,有萧国,子孙以国为姓。

2122面﹕萧县:

公元一九五五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微省。

《史记》109面“自成汤以来,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敫氏……”110面“又有时氏、萧氏、黎氏。

”―辞海1166面,萧县条云:

县名,属江苏省,始置于秦……,属徐州府。

以上介绍又说明萧姓从原始部落到萧国萧县的演变。

秦置郡县制,郡比县大。

《百家姓》说的兰陵郡,大概当时的萧县属兰陵郡管辖。

萧姓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就是随刘邦打天下的汉朝丞相萧何。

何为沛人,沛县也在徐州附近,从汉至今两千多年,从沛县到汉阳两千多里,怎么成了我们的祖先。

下面简介萧何。

3.萧何真是我们的祖先

沛县与萧县相隔不远,大概是何的祖先由萧迁沛。

何于公元前193年七月去世,称“薨”。

生年不祥,距今2207年。

《史记》有《萧相国世家》一传,简录如下:

“随高祖起兵”指汉高祖刘邦。

“萧何举家数十人随刘邦。

”带领族内几十人随邦。

“高祖初定18侯,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公元前201年封侯。

“高祖已闻淮阳侯诛,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兵卒五百人……”。

淮阳侯就是韩信。

高祖曰:

“夫运筹策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又不如萧何……”子房就是张良。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

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也有记载“似为势者所夺”。

意识是穷地方有势力的人一时瞧不起,后辈人可多守一段时间。

上面引语是在何末受五千户之封后,高祖又封两千户何,何仍不受,再封何一千户时,何不得不受。

后便在安微穷地方接受一千户。

有人问他为何找穷地方时,何说了上面的话。

《史记》、《萧相国世家》结尾处原文是“师”与“思”,有人有意见,认为应为“思吾俭”。

公元前193年,惠孝二年,何薧谥为文忠侯。

萧何墓在雍州咸阳县东北三十七里,在长陵东司马门百步。

即今陕西省咸阳市。

以上未列岀处。

下面介绍萧何为何是我们的祖先。

元朝于公元1279年统一全国,1368年垮台,由蒙古人统治不上百年,为明朝代替。

听说蒙古人控制汉人的办法很具体,(史称外族入侵、外族统治,现称少数民族)从中央到地方以下,各级政府虽有汉人当官,而实权都在蒙古人手里。

特别是军人,主要头目都是蒙古人,民族矛盾极深。

不少有水平、有民族气节的汉人,宁愿住在深山僻壤,也不为蒙古人所用,并且鄙视那些为蒙人服务者。

明朝初期,蒙古官员死的死、逃的逃,为蒙古人效劳的汉族官员不少也无好下场,因此各地官员奇缺。

皇帝决定在汉人中寻找反蒙的、有水平的历代忠良之后出來为官。

这样发现在南昌有萧何的后人某某,被任命为荆州团练使。

当时的荆州府相当于今天的省,团练使的任务是负责监察的官员。

这位团练使在位干得不错,退休时给予封地以资奖励。

地点在荆州辖区内自选报批。

这位祖宗不忘萧何的教导,没到当时富有的宜昌、襄阳等地,而是带着风水先生在当时的偏僻荒芜的汉阳这地方察看。

(我看过多份汉阳县志,地图上我们这地方多在水里,明朝就更荒凉。

所谓三山、六水、一分田就是当时对汉阳的概括)。

老祖宗与阴阳先生走到我们老家地方时,说这地方如何如何好、发人,前有山、后有水,山湖两便等。

当走到现在的班集那地方,风水先生说:

这地方好,活码头,发财。

一处发人,一处发财,两好。

据我所知,清朝后期至民国前我县西南边是沒有堤防的,涨水时黄陵蒲山边、永安的向集、桐山头、班集等地就是洞庭湖的边岸,从湖南运来的木、竹都在这几处设点销售。

所谓活码头就是指便于做生意的地方。

1911年即辛亥年始修西湖垸堤,从小闸口到侏儒东子山,全长约三十华里,从此活码头就不活了。

这位老祖宗既要发人又要发财,就从他的老家江西南昌筷子街的九个儿子中挑选老六、老七到此安置。

老六安排在班集,老七就是我们的老家。

所以常有人说我们祖先是从江西迁来的应为事实。

这块封地不知有多少,大概地界是:

东临蔡甸、(老人常说一出蔡甸西,走的都是萧家的路)西接汉川,以水为界。

索子长河的水涨到哪,萧家管到哪,大概与马口相邻。

南以山、北以水为界,山指严山、玉笋山,河即襄河(汉江)。

这块地方估计二十万亩左右。

以上说明我们与萧何的关系。

经过三百年左右,两边的人口不断增多,老七的后人比老六的后人多。

到了第十代时,头头们决定立字辈,就在这时两边产生了分歧,便各立字辈。

老六方面为:

文、章、开、国、运……后面不知。

老七方面为:

齐、家、治、国、德、兴、敏、秀、永、昌……后面不明。

算来我们秀字辈是一世祖——英公的第十八代孙了。

后来修建祠堂就各修各的,相隔不到五、六里地,有两个“萧氏宗祠”。

两个“萧氏宗祠”对外如何区分呢?

不知何时有了六萧祠堂、七萧祠堂之分,也就有了六萧、七萧之说。

至于八萧、九萧在汉阳这地方是没有的。

因七萧人多户众,称七萧大湾。

这大湾也真大,塆连塆、屋连屋,大湾内又分上湾、下湾、四屋岺、新集场……等,方圆几里多为七萧族人。

十年前我曾问过华英村长,姓萧的目前大概多少人?

村长说:

华英、新集、新民三大村加在一起,大概五千人,在外地生活的不算其内。

原汉阳县境内几大姓:

姚、高、陈、李、吴这些地方我都去过,索河吴姓人口可能与萧姓相近,他姓人口均比不上萧姓。

4.萧氏祠堂

六萧祠堂不算小,班集小学六个班,全在祠堂内设班。

正厅一出三重,厨房也有百多平方。

此祠堂与它姓相比算大的,但比起七萧祠堂就小多了,总面积大概少一半。

七萧祠堂内的有关设施也连上萧何。

七萧氏词堂正厅三重,进门一重下面耳房为楼戏台,进而一天井。

天井两边下为客房,上为观戏台。

每个客房可办二三十名小学生读书。

二重为大厅,可容百余人看找。

大厅后又一天井,天井两边又为客房。

随天井建有一所谓四角班爪的木雕亭子。

小孩称之吹皮,因仰望如蒸饭的炊皮相似。

后又一大厅,大概不少于100平方,设有神龛,供有祖宗牌位,上有三个大金字牌匾――《师俭堂》也就是堂名。

后有人说《滋俭堂》《思俭堂》都取自萧何“后世贤、思吾俭……”堂名有不忘祖训之意。

上下天井两边的横梁上,雕有各种图案,听老人介绍为《西厢记》中的场面。

正门外左右建有一个四公尺高、五、六公尺长、一市尺厚的垟壁,八字形而建,俗称“八字”。

根据民间祠堂有个规矩,其祖先无人当过皇帝、宰相之类的大官,后人做祠堂是无资格做“八字”的,它叫“甩八字”。

因我们萧氏有萧何、萧道成、萧衍这些前辈当相国、当皇帝,才有资格甩八字。

现在祠堂不在了,八字无撇、捺。

祠堂正厅的右边是一出四进的附属建筑,中间相隔三个小天井。

有耳房、餐厅两个,帐房、堆物间及很大一个厨房。

两个餐厅可各办一个小学班。

祠堂的左边是一寺庙,原面积比祠堂正厅略大,名《东岳禅林》。

正门外墙壁上书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

不知那年发火灾,烧了前、中两大殿,只有后殿完整。

我们见到的前殿未烧完的破屋内,有不少各式木雕菩萨,真是破庙的菩萨——东倒西歪。

后殿里的关帝塑像丈多高,时有人敬香。

大神小鬼被火神赶跑了,只有云长讲义气坚持到最后。

祠堂正、负厅加庙宇共若2000平方,华英小学四百多学生加上老师住室全在此。

雨天学生下课可在走廊上活动,应该说当时投资不算少,资金来源靠租田、租地、收租解决。

建于1924年,毁于1960年。

七萧的一世祖,也就是老七,名英公。

具体什么名不详,葬于上、下湾之间土地庙前一点,现在上面建了村医务室。

后人有病,祖宗保佑,神药两医。

二世祖至善公,葬于柏林独山北半山腰。

也有人说独山为一世祖。

三世祖葬长集一处、白马山一处、乌梅山一处。

从一世祖至第七代,形成十三房,即同辈十三个兄弟。

分布在上湾为主的一、二、三房,四屋岑为六房。

我们的祖父兴长,从四屋岑过继到下塆,所以我们是六房之后。

六房四支,大概是六房老四的后人。

五房在永安桐山头、侏儒榨房湾等处。

七房在汉川与张湾临界的杨家口。

九房在柏林庄南,独山西边的萧家咀。

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五房不详。

但蒲圻有一房,湖南的桃源县有一房,它们都有根据,但不知各为几房。

五房、七房居住地我去过,当地萧氏后人听说我是七萧大塆人都非常亲切。

抗日前后,我们萧姓的地下共产党员为逃避当局捉拿,往往跑到蒲圻避乱。

有四房不明下落,估计老族谱上是会有记载的。

一世祖英公没多少人知道,可华英就以英公之英起名。

近七十年来成了村名、地名,下面介绍华英的来历。

5.华英何来

说起华英,近六十年以内出生的人,一般不知其来历。

解放前远近只知道萧家大塆、或七萧大湾。

1943年才有了——华英小学,而华英作为地名则是解放后的事。

一九四二年,现在的柏林东有一庙宇,称瓦庙。

当地人在庙内办起了—所利济小学。

它对我们萧姓当时的头人刺激很大,听说“别人小姓办起了洋学堂,我们姓萧的就办不起一个学校吗?

”从1942年秋当家人开始筹备。

我的父亲这时被族人请到祠堂为头人们筹建学校办生活。

一天父亲回家非常高兴地对我们说:

“祠堂里要办一个洋学堂,从汉口请先生教书,学校要办成汉口的洋学堂一样,由族上出钱,学生读书不要钱。

你们都可以上学读书了。

”停了一会又说:

学校的名字叫华英小学,中华的华,英…英…英的英。

他老人家解释不了英,只能说英的英。

我当时也没问,在华英小学读了几年书,也无人介绍英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听伯阶先生介绍华英小学名称的来历。

一次在汉阳县政协会议上,(伯阶先生是政协委员)无意中我与伯阶先生坐在了一起,闭谈中谈到了华英小学筹办时起校名的事。

椐其介绍:

当时的族长是上塆的茂三爹,毓字辈。

参加筹办的主要人有萧毓樑,后来的樑校长,九房人。

(为武汉引进外资作了大贡献的萧政之的父亲,死于台湾)泽生先生(昌彦的父亲)、上塆的鲍珍先生、伯阶先生等人。

伯阶与鲍珍都是秀字辈,他俩是读洋书的出身,因此这起校名的任务就落在了他俩身上。

先后起了十几个校名均得不到认同,第三天由鲍珍提出“华英”两字,伯阶先生认为好,头头们反复推敲,并经他俩详解其意,便一致通过。

据伯阶先生告诉我,“华英”两字作为校名有两层意思:

一是这学校是“中华英公”后人办的,因一世祖名“英公”,后人这样做是不忘祖宗;第二层意思是为中华民国培养英才,也含有为萧氏培养英俊后人等。

鲍珍先生在华英小学开办后任教时期很短,解放后在汉口利济路小学任教导主任。

1958年我因公出差到汉口,在利济小学见到他谈了约半小时话,后听说在利济小学退休。

伯阶先生坎坷一生,1993年去世,时年八十三岁。

当时校名全称是:

汉阳县私立华英完全小学。

所谓完全小学就是从一年级至六年级都有。

如只设1—4年级则叫初级小学,简称初小。

一任校长萧毓樑,师生都喊樑校长。

一任教导主任萧伯阶,因校长经常不在校,实际上由伯阶先生负责一切。

其一生坎坷,日伪与国民党把他当共产党,共产党把他当反革命。

在沙阳劳改农场劳改先后十多年。

平反后,恢复工作,吸收为县政协委员。

解放后区以下设乡,华英就成了乡名。

历次政治运动都把华英当重点,因此华英的名称全县闻名。

成立合作社时名“华英合作社”、后有华英生产队、华英管理区、华英人民公社、现在又回到华英村。

七萧大塆这名称逐步在人们思想上淡忘。

华英在全县出名的一重要原因是我县为农村建党的第一批重点,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曾到华英视察建党情况。

从那时起华英名扬方圆百里。

二.我的祖辈

1.祖父的传说

祖辈除祖母外,其它祖辈在思想上全无印象,只能从父辈的口中拾零。

祖父兴长,人称长大爹。

大概远近有点名气,我们小时候在外玩时,只要我说是长大爹的孙子,别人都很客气。

曾祖住四屋岭,即现在的新集村。

下塆德字辈爹爹无子,便将祖父过继过去为子(德字辈曾祖之名大哥可能知道)。

后来四屋岭兴字辈祖父无子,又将我们的父亲过继过来。

现在新集村的斌臣(80岁左右)就是我们第三代兄弟,凡我们有大小事情他总是参加。

他曾说:

“这多兄弟,有事不能把我忘了啊”。

其父毓福,人称福爷。

抗日时期是共产党汉阳县农会主席、地下党负责人。

大概在1943年,他带领游击队在喻家巷一带破坏公路遭鬼子伏击,战斗中英勇牺牲。

解放后评为烈士,斌母以烈士遗属优待,抚血金发至去世为止。

六十年代一个月政府发人民币伍元,基本可养活一个人。

祖父出生于1855年左右,这是从父辈的年龄中推算出来的。

在我的记忆里祖母去世时86岁,又说84岁,时间是1940年或1941年,这样祖母出生应是1855年。

若祖母84岁去世,那么其出生应在1856年—1857年之间。

老家在男女婚配年龄上有不明显的口头规定:

只可男大一层不可女大一岁。

因此祖父肯定大于祖母。

再从父辈的年龄看,二伯生于1880—1883年(68岁离世),二伯前还有大伯,大伯估计在1880年以前出生,这样推算祖父的出生年月应八九不离十。

祖父的身材无人告知,估计不会矮,因我们的父辈及姑祖家后人,身高都在中等以上。

除我们的二伯稍矮外,家父、五叔个子都高,五叔在汉口的外号叫“长子”。

三伯我未见过,但他家的孩子个子都较高。

祖父除继承曾祖留下的半边土屋外别无它产。

老土屋比一般老房稍大,有160平方左右,东边的一半是我们的,西边的一半属永友家。

从东西两边分配看,首先分配的人一定是老大(我们的曾祖就是老大了),否则不会在东边。

此屋最早应建在1855年以前,祖父不可能建房,他过继下塆若住房都没有他会去吗?

此土屋虽然质量差,但住了四、五代人,1966年拆做,估计在一百年以上。

祖父没有田地,俗称田无一升、地无一合(角音。

10角为一升,10升为一斗。

旧时田地常以斗为计量单位)。

二伯常年在外当雇工,也可说明这点。

他们既无田又无地,生在农村,一家人靠什么为生呢?

就是靠一条扁担两个肩膀——也就是靠出力、打工、砍柴等维持一家人生计,这样的人家直至土改前都大有人在。

由于萧姓占地、占湖多,整个北湖都是萧姓的,地域广阔,因此我们那里有一个说法:

我们的米坛子就在北湖。

春天有禾草卖给有田人家肥田、喂牛。

芦苇等类的青草称禾草。

秋天有柴草卖给蔡甸集镇上当柴烧。

金牛山有石头供有钱人做屋打墙基、春荒有野菜、秋季有野豆等皆可充饥。

不少人家就这样年复一年生活。

我们小时候都看在眼里,认为如书上说的“樵夫”生活相似。

我们的祖父是否以这些方法维持生活不得而知,只能推测。

但从祖父的死,可以印证一下。

据说祖父酷爱喝酒,过去有一种搞运输的独轮车,又名“狗头车”,父亲、大哥推过,我也拉过纤。

其车可装300多斤,比人挑强多了。

祖父在推车途中将洒瓶挂在扶手上,推着推着就喝一口,大概与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英雄模样差不多。

某一年春季,一班人到龚家渡附近割芦草,他老人家喝多了,在装船的途中失足落水,待同伴发现时为时已晚,从水中捞出已无救。

爱喝酒水,死于水中。

这个嗜好一直传了一代又一代,过去传男不传女,现在男女同等待遇。

祖父死于何年未听说过,从父辈的年龄推算应该在1903—1911年之间,因五叔是1903年岀生,父亲说辛亥年他参加侏儒山修堤时祖父已不在了,但未说具体年月。

如此算来,去世时大概在50—55岁之间。

以过去穷人的寿命来讲,也不算小。

以上所述,多为推测,大哥可能知道具体一点。

祖父死后,祖母就得抚养父亲、姑母、五叔三个未成年孩子。

大伯成家不久病故,大伯母回娘家生活。

这时的担子很可能就落在了二伯、三伯身上。

2.祖母

祖辈中,我唯一见到的就是祖母。

祖母娘家的后辈未见往来,也可能是穷的原因,相互关系大哥记得清楚,我只能从简。

祖母夏氏,不知其名,乡下习俗小孩是不能问上辈名字的。

娘家在玉笋山南,称夏塆。

根据祖母1940年或1941年离世时年龄84—86岁推算,出生时间应在1855—1857年之间。

祖母的身材与我们的母亲相似,小个子小脚。

不知父辈对祖母的养老是如何安排的,从我记事起,祖母就随我们生活为主。

1935年我三岁时全家到汉口,当时祖母78岁左右,却不愿留在乡下与二伯一起生活,跟我们一同到汉。

当时汉口有兄弟三家,三伯父已去世,三伯母生活尚可,五叔一家也相距不远,可祖母从未离开我们到那二家住一天。

母亲曾对我们说:

婆婆那里都不去,只愿跟我们过。

她对别人讲只和四娘过。

1938年秋全家从汉口回乡后,那栋老房子两边住了十多人,一时间挤得满滿的,而二伯家尚有余房,可她老人家还是和我们挤在一起。

五叔借住在隔壁钟三爹家,也非常窄小。

生活上有段时间是兄弟三家轮流供给,一家三天,不知这样时间多长。

祖母晚年语言极少,家中没有什么事要她老人家做。

她特会纺纱,俗称“纺线子”。

她纺的纱细且匀,常年有人家请她,一斤纱大概五、六天纺完。

大嫂初到我们家时不会纺线,是祖母一手一手教会的。

就这样个状况在外人眼里都认为长太婆是个福人,子孙成群,晚年生活无忧。

我与五叔家汉廷同年,是祖母身边最小的孙子(下面还有巧、望二妹,作为孙儿子当时我俩最小)。

老人都喜欢最小的,我们俩就是祖母晚年的宠儿,她老人家纺线的小小收入常在挑贩上买点小东西如麻花、糖果给我们吃。

有一个难忘的小故事:

大概是1940年,我们兄弟都在祠堂私塾先生处读书。

一天中午,一位瞎子算命先生被母亲叫来为父亲算命,先生对父亲的未来情况说得老祖母高兴极了,说:

“为我俩个孙子都抽个签”。

汉廷先抽,先生摸着签打开:

一个小孩用桶挑水,后面的桶掉了,小孩还继续弯着腰挑着往前走。

先生解说:

“蒙懂、蒙懂,挑担水桶,水桶掉了,不知轻重”。

又说这个伢尚未开知识,长大就好了。

众人大笑,只有五娘表情难看。

从此汉廷被人讥笑多年。

轮到我抽签,打开后是一个学生背书包高高兴兴上学。

先生随之说了一些恭维话。

祖母去世时的丧事办得比较隆重,三伯母也回来了。

父辈与兄弟辈一大排孝子都穿上棉布孝服、戴孝帽、手拿带有孝花的芝麻杆、低头一家一家接抬冢人,二伯父走在最前面。

打锣的人带队一直接到四屋岭,走一家跪一家,共接了二次。

我与汉廷最小走在最后,只是好玩看热闹。

酒席很丰盛,大家都满意。

老人家葬在祠堂后一块坟地里。

守孝三年,每天供灵叫饭。

吃饭时亡人先吃,三年烧灵一一依风俗办里。

祖母的丧事本应由二伯主持,二伯老实人,不会算帐,三伯已去世,一切安排都是父亲为主,费用四人分摊。

听说二伯多认了一点,五叔也没说什么,但三伯母与父亲争了几句,并大哭一场。

三伯母认为:

丈夫去世,二个儿子一个在后方,音讯不通;一个被日寇飞机投炸弹死于长江不见尸,孤身一人生活艰难等,费用还要分摊。

三伯母的痛苦当时的确突出,痛哭在常理之中。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三伯母,此后三伯母未回过老家。

在兵荒马乱年代,姑母也未回来。

祖母的娘家人,除胡铜匠外(我们叫法哥)没见人来往,祖母去世时也未见这门亲戚,法哥的身份可能是祖母的舅侄孙或姨侄孙,大哥说得清白。

3.姑祖

姑祖家在椿树岭北边贺塆,后辈不少,姓贺。

姑祖有两个儿子,大的称焕大爹,老二不详。

与我同辈的一个名叫长生、一个叫运生,他俩是叔伯兄弟。

现在尚在的贺尤培是长生的儿子,在柏林庄做煤炭生意的是运生的儿子,他们都叫我叔叔。

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找我帮过忙。

他们还有几个兄弟在黄石源华煤矿,听说混得不错。

祖母在世时,每年的正月初二,尤培祖父带领七、八人来我家以长生的辈分向舅婆拜年,就是大雪封门也不例外,舅家为大。

一天招待都是我家负责。

二伯、五叔家从不招待。

到了正月初五,由父亲带领我们三四个兄弟到贺家回拜一天。

由父亲同辈的两家安排吃喝四次。

泡米泡、腊肉煮豆丝、二餐酒,年年如此。

他们是我们儿时唯一的亲戚,祖母的灵烧完后,双方就没有来往,平时相见打个招呼,“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忘记了”。

不过他们有事找我时尚未忘记。

从贺家的年龄推断,姑祖母大于我们的祖父,我辈没见过是理所当然的。

4.姨祖

杨家垸(俗称杨管子)的胡家,也就是益民妈的姨家,其父辈互称老表。

父亲与他们父辈往来较多,但无贺家密切,我估计是姨祖母家。

1950年冬二哥完婚时,因二嫂娘家在汉口前进后路住,共只有母女三人。

我们用花轿到汉口接新娘不可能,就决定二嫂在住居杨家垸的姨母家起身,二嫂就是从胡家用花轿抬回的。

前面所说的法哥,人称法驼子,与我们是表兄弟。

大嫂从到我们家一直至成亲的大小事,都是由他出面往返。

三.父辈

父辈六人,伯叔五,姑母一。

姑母排行五,在父亲后,喊父亲四哥。

他们六人中我只知道三人的名字,二伯尤梅、父亲尤杨、五叔尤村,看来祖父可能有点文化,他的儿子起名都是木字边。

大伯、三伯、姑母不知道名。

1.大伯父母

听母亲说大伯父在20岁成家不久就去世了,原因不明,推算大概在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