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0019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docx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docx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摘抄

范雪晴

两种教育体系——我们原本不应轻言体系。

然而,当时机成熟之时,且若不谈体系难于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把它勾画出来。

这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指出某种我们认识到的事实。

实践证明,仅仅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于解决今天的问题了。

基础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互相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个片段有所成就,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

——节选自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引子3页

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了眼前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

如果突然听到说眼前的体系有什么问题的话,可能会很不情愿,很不习惯。

我们过去当然也承认教育存在问题,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何不妥。

但是,在本文中,我们想要明说的是,我们原来的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

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

整个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这样,我们提出的生本教育体系就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它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局部改革,而是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因而有彻底性;

二、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因而较此前的相关研究有更多的根本性和鲜明性;

三、它提出相应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较有可操作性。

——节选自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第一章10页

一批由香港教育署组织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访问我们的4所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一件小小的事令他们印象深刻:

当小学生在自己的游戏或活动中兴高采烈的时候,老师一声“一二三”,同学们立即响应:

“坐端正”!

顿时鸦雀无声,特别地给人一种动静得宜的感觉。

这样就减少了对学生动起来难于收拾的担心,同时使人联想,为什么我们上面提到的较为彻底的改革,会取得如此成绩。

原因在于,我们的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东方的讲究系统的、秩序的儒家文化的传统,深入到每个家庭,每个社会的细胞,每个人的头脑和生活习惯之中。

在我们对教育作这样那样的重大的改革的今天,这种作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会顽强地表现出来,成为教育改革的潜在的稳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

由此,我们朝着生本的方向进行体系性的较为彻底的改革,乱不到哪里去,反而会由于“杂交优势”结出丰花硕果。

有人说,杜威是强调儿童为中心的,美国是强调儿童的创造性教育的,然而,他们的实践并不完善。

美国的教育界现在不是正在出现一种向我们学习的潮流吗?

他们正在反思如何提高儿童的拼读能力,正在考虑如何加强应试,而我们的学生参加世界科学奥林匹克的笔试,总是获得高分,这不是很可宝贵吗?

我们的改革会不会把自己的好东西也丢弃了呢?

我们说,无论我们的改革也好,美国的改革也好,都不是简单的学习国外教育的结果。

它主要是由本国教育自身的矛盾决定的。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人类的规范的那样一些工具性的知识,我国的传统的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双方的改革,都是朝着自己的薄弱方面方面进行,这都取决于内部的需求,是内部的矛盾运动。

当然,如果一个旁人来看,便会以为是美国学了中国,中国学了美国。

事实上,两国的教育固然在互相学习,但同内部需求相比较,这种借鉴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大可不必把美国加强基础的调整看作是由我们的文化输出造成的,同样也不必认为我们的改革是学美国的结果。

试想想,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高分低能的现象日益突出,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压抑愈演愈烈,而我们时代和国家的建设发展却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这些难道还不足以成为我们寻求改革的动力吗?

——节选自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第二章12页

郭思乐生本教育带给我们品味的生本课堂是:

譬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水的认识》,教师除了让学生做一些观察和实验之外,还要学生找关于水的资料.这使家长们十分兴奋,他们积极地为孩子收集并打印了二十余篇各种不同的关于水的资料.而孩子们为了参加讨论和诵读这些资料,查字典,找大人.一位孩子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家长打印的六百多字的关于西部缺水和需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令来听课的香港同行大为惊奇.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不再是板着脸孔地训斥和签名,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寻找知识,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也传递到了家庭,使家长们大开眼界,他们为之动容,为之欢愉,他们也参加了孩子的课题,"学校把教育的工作转嫁到我们身上"的抱怨销声匿迹了,他们更爱自己的孩子了.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进行有趣的统计,分类,评判,进行学习性的游戏,他们自编儿歌,自编谜语,每个

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由此还表现出不多见到的学习效率.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一切为了学生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如果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某些突变是有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这些突变就会保留下来,某些突变是不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发生这种突变的物种就有可能灭绝.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

高度尊重学生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学生生来就是学习者.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成人所教,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

"好看吗"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

"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两者是同构的"等.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不管怎样,学生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并非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结构和功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充分.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

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位孩子问他:

"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绅士答道:

"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再问:

"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绅士又答.孩子再问,绅士说:

"你不是已经问过了吗"孩子说:

"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的时侯,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忍俊之余,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学生!

他们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学生来得快一样一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告别自己童年的成人,也许记住了自己在孩时思考的结果,却通常忘记了思考的过程.因此,他只能以自己的结果性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他作为教师或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只是一副成人面孔,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人思考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忘记了自己曾经那样地睁大求知的双眼,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未知世界,忘记了自己获得新知时的那种甜蜜,天空是那样的蓝,云彩是那样的白.于是,他不自觉地操起"就范式教育"的大棒,压抑学生的精神,贬低他们的学习本性.在整个教育中,弥漫着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被动假设".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社

——节选自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第二章35页

车行陌上,春光袅袅。

突然,你注意到,农民在田间不是插秧,而是在抛秧!

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

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更多。

年年复年年,人们照此办理,但禾苗的产量依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是谁的科研成果,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

这种技术,是把过去从田里插秧改变为用育秧盘里培育的块状秧苗,把插秧改为抛秧。

农民们于是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这样做,带来了丰收。

初看起来,这十分奇怪。

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的却享受着丰收的果实,饽于天道酬勤,也不符合“七分靠打拼”的汗水主义。

这是为什么呢?

细想之,在拔秧和密集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

反之,小块状抛秧符合秧苗的生长规律。

这是因为它不像拔秧那样地折磨秧苗的根系,而是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同时,秧苗的增产主要靠分节,分节需要空间,细密的插秧恰恰分割了这样的空间,而反之,抛秧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密植插秧拥挤着无法发展的无奈,以及抛秧方式下秧苗自由生长的欢快。

对欢乐的爱怎样长就怎样长的秧苗来说,当然有可能高产。

这些启示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讲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也会由此提高。

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

不是教得太多了,就像插秧插得太密了,油多煮坏菜了。

——节选自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抛秧的启

示”15页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

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

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

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

我说:

“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

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

“3乘于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

‘什么什么?

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比如4个3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

“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

“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

“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

“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

‘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

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

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第三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它是一种能让学习快乐的“灵丹妙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

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学生是活的教育资源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喜好设计合适的游戏、教学环节,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

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作者通过学生自主证明线性代数50条定理通过这种专门的训练,证明他们比其他学生具有更高的数学成熟程度和更强的研究意识,有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面提到过学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利用调动这一资源,先学后教就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在这里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以学定教结合儿童已有经验和内部资源在教师合理的教学活动中儿童变的心灵手巧,头脑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上课变成了最美好的时光,学习成果及效率成倍的增加。

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令每一个老师都心向往之。

三、评价:

为儿童创造创新的情境

生本教育的激励机制让我为之一振:

无休止的表扬与批评会使学生麻木。

最重要最强有力的奖励机制就是给儿童以创造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自我实现力量同科学和艺术美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人的提升。

因为创造的氛围和环境会使人永远向上。

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这种评价理念很多教师都懂,但是没有用心思考如何付诸实践,教师应远离这种惰性,积极探索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其自主追求,积极向上;尽量把这种理念体现在教学中。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

“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

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

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能为不喜欢数学,乃至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带来了快乐。

学生乐此不疲,焕发出光彩。

没有人会拒绝快乐,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

面对快乐,学生哪有不喜欢数学,不喜欢学习?

教师需要真实的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真正的做到生本教育。

第四篇:

教育走向生本.doc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实践操作篇

1.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

2.把可以交付给学生的知识的认识任务交付给学生,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要求知道“为什么”,而这也就会对何时需要、何时不需要揭示知识本源作出自己的选择,找到他们合适的“度”。

这个时候,教师也可以而且应当给他们提供有益的经验。

3.把要教的东西缩至最少。

4.尽少干预的原则,即教少学多。

“教”是一项十分微妙的过程。

“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对方“得道”(不是指“道法”的“道”,而是指获得感悟,得到内化)。

5.如果时间有剩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实际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感悟水平。

6.最好的办法就是留有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活动。

7.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8.整体入手,获得意义,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我们的课程与教材应当尊重这种规律。

9.先学后教:

“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

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

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

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

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

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

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10.以学定教:

学生会选择他最感兴趣那个点作为内核,教师也就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活动的内核。

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

11.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

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得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求。

此外,教师在以学定教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也将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突出,系统鲜明。

12.讨论:

是学习的常规。

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

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

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

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儿童完全可以讨论起来,关键就是我们给了他什么问题、问题是否适合儿童。

而有时为了适合儿童,我们可以把“问题的提出”也让学生做。

13.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

人要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

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

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的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

感悟既然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它其实就是创新。

感悟是人对自身的挑战,它总是在人的认识的前沿发生。

感悟支配着学生的后继的学习。

感悟是所学的或所要遵守的规则赖于拥有生命力的基础或温床。

感悟的东西是不会遗忘的。

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面就大。

把感悟和训练结合起来,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14.评价:

注意评价那些对人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对第一层次的知识的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等。

15.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点也没有关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生并纠正了的错误有积极的意义。

儿童的错误,常常还包含着正确和灵气。

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

第五篇:

学习《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学习《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

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

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

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

同样,“诱导是教育和

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

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

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

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相信“儿童的独立性”。

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

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二〇一四年九月八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