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8944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27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docx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docx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报告湖滨东路站莲坂站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

详勘阶段

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一月厦门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

详勘阶段

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技术负责人:

项目经理:

勘测院项目总工:

勘测院院长:

分管副总工程师:

分管副总经理:

总工程师:

总经理: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一月厦门

 

附1: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专家评审意见

附2: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设计监理意见执行情况反馈表

 

附表:

1、勘探点布置一览表

2、土体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分层统计表

3、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分层统计表

4、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

5、旁压试验分层统计表

附图:

1、平面图及断面图图例

2、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3、工程地质剖(断)面图

4、钻孔柱状图

5、波速测试成果图

6、水文试验成果图

7、旁压试验成果图

 

一、概述

1、任务依据

受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由我公司承担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一标段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任务主要依据如下:

(1)《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中标通知书》及《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一标勘察合同》;

(2)《向地勘单位提供初步设计线路资料》(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档编号:

XMM1I-C-ZT-L2012-031-XL,2012年7月16日);

(3)《向地勘单位提供初步设计线路资料》(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档编号:

XMM1I-C-ZT-L2012-092,2012年8月17日);

(4)《向地勘单位提供初步设计线路勘察资料》(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档编号:

XMM1I-C-ZT-L2012-110,2012年9月6日);

(5)《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总体技术要求》(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6月);

(6)有关的会议纪要和工程联系单。

2、工程概况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起于湖滨南路与湖滨东路交叉口,沿湖滨南路布设,止于莲坂转盘国贸大厦前。

线路沿线大多为本岛主干道,交通繁忙。

湖滨南路沿线现状均为成熟的住宅、商业区,包括厦门市重要的商业区-莲坂商业圈。

本报告涉及的范围:

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起讫里程DK5+513.3~DK5+970.7,全长457.4m;均为地下线,左、右线中心线间距15m,埋深15.5~16.7m,拟采用盾构法施工。

地理位置见图1。

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

3、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根据场地条件及地基复杂程度,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表2.0.4分类,该工程场地类别为Ⅱ类。

根据工程破坏后果和工程类型,按《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地下区间主体工程破坏的后果很严重,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一级(复杂场地);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相互影响大,破坏后果严重,工程周边环境等级属一级环境风险。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1.1~3.1.4条规定,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一级(复杂地基);综合判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4、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本次勘察主要执行下列标准,并按各标准的应用范围实施:

(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

(2)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3)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4)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

98);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007年版);

(6)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7)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50111-2006,2009年版);

(9)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76-2008);

(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

(11)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12)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13)行业标准《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

(14)行业标准《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12);

(15)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J10014-2012);

(16)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

(17)行业标准《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TB10013-2010);

(18)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TB10115-98);

(19)行业标准《铁路工程水质分析规程》(TB10104-2003);

(20)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21)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22)行业标准《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2012);

(23)行业标准《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2011);

(24)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5)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6)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

(27)地方标准福建省《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28)地方标准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29)现行其它相关的国家或行业规范、规程和规定。

主要参考用书

(1)《铁路工程地质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6月修改版);

(2)《工程地质手册》(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年2月第四版);

(3)《水文地质手册》(地质出版社2006年4月)。

5、勘察目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5.1勘察目的

1)详细查明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分布等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2)划定构造复杂地段、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并详细查明其成因、类型、性质、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及对线路的危害程度,并提出基础设计方案或治理意见。

3)详细查明沿线河湖相、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淤积物的发育、分布特征,并结合工程要求提出详细评价。

4)分析有关地震资料,并根据物探资料,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评价场地的稳定性。

5)确定沿线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围岩分级。

6)详细查明沿线的地表水水位、流量、水质,以及补给、排泄条件及与地下水的关系。

7)详细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历史最高水位、水质、流向,了解地下水动态和周期变化规律,提出水质评价,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8)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提出有关技术参数。

9)预测不同工法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措施和建议。

评价砂土液化、土体遇水软化等对各工程的危害性。

10)详细查明残积土层及花岗岩全~强风化层中球状风化体、风化槽的分布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

11)调查沿线重要建筑物(主要是影响线路方案)的地基条件,预测由于轨道交通修建可能引起变化及预防措施。

12)分析周边环境与工程的相互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

5.2技术要求和方法

严格执行《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阶段岩土工程总体技术要求》(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6月)。

开工前,编制了《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一标)详勘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大纲》,并经设计总体、勘察监理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

本次勘察采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水文试验、室内试验、综合地质分析等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并充分收集、利用既有地质资料。

本次勘察的图件及各种表格、原始数据采集均采用中铁二院(总体单位)的统一格式,勘察成果(勘察报告及图件)全部数字化。

6、勘探点布置及孔深确定原则

1)布置原则

区间勘探点在隧道结构外侧3m~5m的位置交叉布置。

在区间隧道洞口、陡坡段、大断面、异型断面、工法变换等部位以及联络通道、渡线、施工竖井等均有勘探点控制,并布设剖面。

本地下区间属复杂场地,勘探孔间距为10~30m。

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不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取试样及原位测试孔不少于勘探点总数的2/3。

2)勘探孔编号

钻孔编号为M1Z3-THL-××。

编号含义:

M1表示轨道交通1号线、Z3表示详细勘察阶段钻孔;THL代表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为勘探孔序号,原则上钻孔编号顺序应从小里程至大里程、从左至右编排,在实施过程中,如有加减孔,可采用附加编号及缺号。

孔深控制原则详见表1:

孔深控制原则表1

工程条件

鉴别孔

技术孔

控制孔

区间隧道

隧道底板以下为松散地层或基岩全、强风化带。

钻至隧道结构底板下12~15m,若在此深度内遇中等或微风化岩,则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3~5m。

钻至隧道结构底板下12~15m,若在此深度内遇中等或微风化岩,则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3~5m。

钻至隧道结构底板下20~25m,若在此深度内遇中等或微风化岩,则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5~8m。

隧道底板以下为中等或微风化基岩。

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3~5m。

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3~5m。

进入中等或微风化岩5~8m。

隧道底板以上为中等或微风化基岩。

进入底板以下中等或微风化岩3~5m。

进入底板以下中等或微风化岩3~5m。

进入底板以下中等或微风化岩5~8m。

7、勘探点测放及坐标、高程引测依据

勘探点测放使用的仪器主要为GPSTrimbleR8,部分勘探点由于建筑物遮挡,用尼康E530全站仪测量。

本工程坐标系统采用厦门独立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里程系统为中铁二院提供的独立里程系统,自中山路向高崎方向为里程增加方向。

8、勘察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公司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将“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成品验收”过程控制三环节落实到每道工序,杜绝不合格资料被利用,保证最终成果的正确性。

实施过程中,根据场地条件及地层变化情况,对部分钻孔的位置、测试项目、孔深等作了适当调整,所作调整都是遵从尽可能地探明场地土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满足设计需要的宗旨。

钻探和试验方面,应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尤其在岩芯采取、原位测试方面显示了较高水平。

鉴于花岗岩风化带水稳性差、取样困难的特点,我方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大功率钻机无泵钻进、泥浆护壁工艺,不仅保证了岩芯采取率,而且孔底沉渣较少,有利于取试件及原位测试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本次勘察在岩芯采取率、取试件及原位测试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达到有关规范的规定。

外业工作期间,业主委托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勘察监理进驻现场,对勘察过程实施监督和咨询,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给予了经常性的指导,对勘察质量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经监理确认,本次勘察质量满足《勘察总体技术要求》。

本区间布置18孔,实施18孔,完成率100%;施工时间为2012年10月1日至2012年10月18日,详细工作量见表2。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表2

序号

勘察项目

勘察内容

单位

初勘

详勘

合计

1

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km2

0.188

0.188

0.376

2

钻孔

m/孔

153.00/4

634.55/18

787.55/22

3

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

32

199

231

声波测试

m/孔

39.5/1

/

39.5/1

剪切波测试

m/孔

39.5/1

143.0/4

182.5/5

电阻率测试

m/孔

/

139.0/4

139.0/4

井温测试

点/孔

/

6/1

6/1

旁压试验

点/孔

/

16/3

16/3

4

取样

原状样

43

109

152

扰动样

4

5

9

岩样

2

6

8

水样

1

3

4

5

水文试验

/

1

1

6

钻孔测量

4

18

22

7

管线探测

4

18

22

8

岩芯照片

4

18

22

9、资料利用情况

本次勘察所收集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1)《1:

1万厦门岛综合性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厦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1988年);

(2)《厦门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报告》(厦门工程地质勘察院,1991年);

(3)《1:

5万集美幅区、厦门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福建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8年);

(4)《厦门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

(5)《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2011年);

(6)《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2011年8月);

(7)《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2011年10月);

(8)《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初勘阶段湖滨东路站(不含)~莲坂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3月)。

上述资料涉及本场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断裂构造等方面的结论,是在大量现场调查、勘察、取样试验及分析研究基础上得出的,可靠性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次勘察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

二、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及气象

(1)自然地理

厦门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属经济特区,是现代化国际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海西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

厦门岛以中部筼筜港—钟宅湾北东向展布的长条形洼地为界,把该岛明显地分为两个形态不同的地貌单元,构成南高北低、东陡西缓、港湾发育的地貌形态。

北部丘陵区,以北东向狐尾山—仙岳山—圆山为主体,构成北部分水岭,脊圆坡缓;山前台地、阶地发育,坳沟、小型冲沟不甚发育。

南部山区地形陡峻,脊尖坡陡,最高峰云顶岩海拔339.4m,是本岛最大分水岭;山脊走向北东、北西向,山坡多怪石;山前沟系呈放射状发育,阶地、台地环布。

(2)气温

厦门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和湿润,花草树木四季如春。

多年平均气温20.8℃,极端最高气温38.5℃(1979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2.0℃(1957年2月12日)。

月平均最低气温12.4℃(2月份),月平均最高气温28.5℃(7月份)。

(3)降雨

厦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于4~8月,年降水天数为118~160天,具有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短期降水强度大的特点。

多年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183.4mm,年最多降水量1998.8mm,年最少降水量892.4mm(1970年),日最大降雨量320mm(2000年6月18日),最大降雨强度88mm/h。

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1910.4mm,历年最大蒸发量2533.4mm,最小蒸发量1358.2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蒸发量最大月出现在最热月(8~10月),平均蒸发量216.3mm,蒸发量最小月出现在最冷月(1~3月),平均蒸发量104.7mm。

(4)湿度

本区3~8月较潮湿,相对湿度80~85%,10月至翌年2月较干燥,相对湿度70%,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8%。

(5)雾气

厦门岛沿海多雾,多产生在1~5月,以3月最多,7~8月为绝雾期,能见度最佳。

多年平均雾日数22d,多年最多雾日数36d(1973年),多年最少雾日数8d(1971年)。

(6)风力和风向

本地区春、夏两季以SE向风为主,秋、冬两季以NE向风为主,每年5~6月下午常有较强的NE或SW向风,平均风力3~4级,最大5~6级,瞬时极大风力可达7~8级。

厦门每年7~10月为台风季节,据1949~2000年《台风年鉴》资料统计:

52年中热带气旋共出现344次,平均每年6.7次,最多年14次(1961年);强热带风暴共出现212次,平均每年4.2次;台风共出现191次,平均每年3.7次,瞬时最大风速曾达80m/s(5914号台风),台风中心海平面气压最高900mb。

2、河流水文

(1)地表水系

岛内河流不发育,无常年性河流水系分布,局部冲沟地带分布有季节性短小溪沟,水量一般较小,均呈放射状汇流入海。

较大的水库有湖边水库、东山水库、万石岩水库、上李水库、高殿水库、埭辽水库、莲坂水库等;以上水库均为岛内淡水资源库,不会轻易排泄。

其中,离工程场区较近的水库为万石岩水库和莲坂水库,距本轨道线最近距离400~600m。

距本区间最近的地表水系为筼筜湖,距离约为1000m。

(2)海洋潮汐

厦门湾潮流属正规半日潮流,以往复流为主,主流向与深槽等深线一致。

其中高崎海域及集杏海堤外侧海域属港湾型强潮海区,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型。

根据厦门鼓浪屿海洋站1957年~2003年观测资料,最高高潮位7.10m(相当1985国家高程4.051m);最低低潮位-0.05m(相当1985国家高程-3.099m)。

本海区常浪向为E-ESE-SE向,强浪向为SE-SSE-S向。

厦门海区的大浪是台风影响产生的台风浪,以SE向居多;冬季寒潮大风引起的风浪多为NE向;风浪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3、地形地貌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区间起于湖滨南路与湖滨东路交叉口,沿湖滨南路布设,止于莲坂转盘国贸大厦前。

场地西北侧为筼筜内湖,地貌主要为滨海海积平原,地表经人工改造,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2~3m,区间外观特征见图2。

区间外观特征图图2

4、地质构造

厦门岛处于“闽东燕山断坳带”东侧与闽东沿海变质带相接部位的中部。

厦门岛的四周由几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所围限,为断裂带切割形成的典型的断块岛屿。

晚侏罗世本区经历过规模巨大的燕山运动,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断块构造运动加剧,奠定了岛内的基本构造格局。

发育了呈北东东(NEE)方向展布的韧性剪切带、变质相带、岩浆岩带。

许多断

裂带成为火山喷发的天然通道,造成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形成本市境内分布广泛的上侏罗统南园组巨厚的钙碱性火山岩系堆积。

同时,由于板块构造活动剧烈,幔源物质沿断裂带上升,形成大面积的侵入岩体——花岗岩,并且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产生广泛发育的各种混合岩。

本区中生代末期此后转入喜玛拉雅构造活动期,主要表现为断块差异升降运动及局部老断裂的重新复活与新断裂的产生。

自晚白垩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本区地壳表现为继续隆升,造成白垩纪、老第三纪、新第三纪沉积缺失,第四纪地层直接超覆于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之上。

本工程场地近场区处于长乐—诏安断裂带中段与九龙江下游北西向断裂带及漳州—厦门近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近场区断裂构造纲要图见图3。

F4:

文灶-五通断裂带F5:

狐尾山-钟宅断裂带F6:

筼筜港断裂

F20:

石胄头-高崎断裂F21:

濠头-塔头断裂

近场区断裂构造纲要图图3

下面对穿过或指向场地及其附近、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断裂予以叙述。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

(1)文灶-五通断裂带(F4)

该断裂带主体南起文灶,经龙山、金山,穿过阶地平原区后于坂美附近进入海域。

断裂走向北东50°左右,倾向以北西向为主,倾角60°~70°,长约13.5公里。

断裂形迹多以小断裂面或密集节理形式出现,北东段在金山的侏罗纪火山岩中可见,南西段在龙山的燕山期花岗岩中可见,其余大多推测展布于红土台地区,为残积层所覆盖。

该断裂带由两条分支断裂(F4-1、F4-2)组成。

推测F4-1在莲坂圆环附近穿过轨道交通1号线,钻探未揭示典型的断裂破碎带,左线主要表现为灰绿岩脉侵入,右线主要表现为风化加剧;F4-2在嘉禾路与松柏路交叉路口附近穿过轨道交通1号线,钻探未揭示典型的断裂破碎带,主要表现为风化加剧。

(2)狐尾山-钟宅断裂带(F5)

该断裂带展布于厦门岛筼筜港凹陷的北西侧,主体南起官浔,经七星山、仙洞山至乌石埔,沿园山南坡进入阶地平原呈隐伏状态,在骑马山向北进入海域。

断裂走向北东50°~60°,倾向以南东为主,倾角60°以上。

断裂西南段形迹清楚,发育于侏罗纪火山岩内;断裂北东段在骑马山可见形迹外,大多展布于红土台地区,被残积层所覆盖,长约11公里。

该断裂由两条分支断裂(F5-1、F5-2)组成。

推测F5-1在观音寺东门附近、F5-2在SM城市广场附近穿过轨道交通1号线。

(3)筼筜港断裂(F6)

筼筜港原为厦门岛上的小海湾,后因城市建设人工填土使得海湾区域逐步缩小。

筼筜港断裂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高角度正断层。

由筼筜港向海域延伸,长约2.5km,宽约3.5km,沿场区西北侧通过。

北西—北西西向断裂

(1)石胄头—高崎断裂(F20)

该断裂从石胄头经潘宅、薛岭、园山、高崎至集美大桥下进入杏林湾海域,走向北西310°~320°,倾向北东,倾角60°~70°。

在卫星影象上反映线性色调界面平直、清晰,其东南段地貌上为丘陵与阶地截然分界,二者呈陡坡接触。

在构造形迹上,在南山东坡、石鼓山花岗岩中、圆山东坡火山岩中,见有北西向320°的断裂和密集节理,在高崎海边的斑状花岗岩体中,北西向315°节理发育。

在高崎地段离线路最近距离约0.15km。

(2)濠头—塔头断裂(F21)

本断裂自濠头经感光厂、梧村、西姑岭东,至塔头,发育于侏罗纪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中,走向北西310°~320°,倾向北东,倾角70°~80°,在感光厂附近,在火山岩中见断层角砾岩带宽35~40m,在梧村至塔头花岗岩中北西向裂面和断层清晰可见,山沟谷地亦呈北西向发育。

推断该断裂在湖滨南路与后埭溪路交叉路口附近穿过轨道交通1号线,本次钻探过程中未揭示典型的断裂破碎带,主要表现为辉绿岩脉侵入及风化加剧。

根据区域资料及地震安评报告,以上断裂均为第四纪早期断裂,更新世晚期以来不活动。

5、地层岩性

5.1第四系覆盖层

沿线均有分布,主要地层为近代人工填筑土层(Qs)、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Q4m)、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及残积层(Qel)等。

岩性、分布、厚度及性能变化较大。

5.2基岩

沿线基岩埋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主要为燕山晚期侵入岩—中粗粒花岗岩(γ),局部穿插辉绿岩脉(γδ),受区域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基岩全、强风化带的厚度较大,中等~微风化岩埋藏较深。

三、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1、分层依据

根据时代成因及地层岩性,结合《勘察总体技术要求》中“综合地层表”统一进行岩土分层。

残积土、全及强风化岩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及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J10857-2007)按标准贯入实测击数进行分层:

N<30击为残积土,30≤N<50击为全风化岩,N≥50击为强风化岩。

2、岩土分层特征

 

岩土分层与特征描述一览表表3

时代成因

岩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