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8294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专题第14课家里的灶头

第14课

家里的灶头

             对应学生用书P57

一、字音辨读

1.饭镬(huò)  2.饭粢(zī)  3.逊色(xùn)

4.螃蜞(qí)5.茭白(jiāo)6.盥洗(guàn)

7.砧板(zhēn)8.汏脚(dà)9.壁龛(kān)

10.垂涎(xián)11.煨山芋(wēi)12.砻糠(lóng)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三、词语辨析

1.大致·大抵·大概

辨析

例句

2.消失·消逝

辨析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无法名状:

无法形容,描述。

2.大张旗鼓:

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

3.蒸蒸日上:

比喻事业天天向上发展。

4.神神道道:

形容言谈举止失常的样子。

5.郑重其事:

形容说话、做事的态度非常认真严肃。

6.临时抱佛脚:

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做准备。

7.红光满面:

形容人的脸色红润,有光泽。

8.神采飞扬:

形容精神抖擞,神情昂扬。

             对应学生用书P57

一、走近作者

金曾豪,1946年生,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作家。

在小说、散文、戏剧诸领域均有建树,主要文学成就在儿童文学。

其中《迷人的追捕》获全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和《苍狼》连续获得中国作协第二、三、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散文集《蓝调江南》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是一本记叙江南一带农村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的作品。

二、相关背景

《家里的灶头》是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的散文,选自其散文集《蓝调江南》。

散文集《蓝调江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江南小镇风情画,老街、茶馆、中药店、剃头铺、电影船等等。

因为其叙述生动,用文字保留了江南水乡正在逝去和已经逝去的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和常有的诗情画意,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

三、主旨把握

文章通过对家里寻常的灶头的回忆,详细地叙述了灶头的结构以及关于灶头的传说,更突出了围绕灶头发生的一些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片段描写,朴素的语言中散发着浓浓的亲情味道,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朴实的语言里传出了作者对亲情的热烈呼唤。

四、结构图示

1.本文围绕灶头叙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说说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往事:

①逼饭粢;②蒸糕;③蒸菜(红烧肉、拼盘、“一品锅”);④妈妈做的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螃蜞豆腐);⑤送灶及母亲在灶间的教育;⑥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

表达效果:

这些细节的描写将物与人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同时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氛围,表现了人间烟火味和温馨的家庭气氛。

2.文章最后三段有何作用?

你能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吗?

明确:

作用:

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提升,点出了灶头的逝去,点出了灶头的作用,它的贫穷与荒凉也充盈了温暖。

二是全文线索的总结,那就是母亲,灶头与母亲分不开,是母亲使家庭充满了温馨,也是母亲教会了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哪怕是灶头,也是孩子成长的地方。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对往日不再重现的遗憾与怀旧的情调。

3.黄豆芽炒咸菜是一道平常的传统菜,为什么在文章中作者反复提到?

明确:

(1)因为这是母亲最拿手的菜,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中,它已成为思念母亲的载体。

(2)反复提到这道菜,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时过境迁,在作者心中却难以抹去,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状物的线索非常清楚

基本上是按空间布局来描写的,所以,农家的灶头虽然有灶台、灶壁、灶塘,每个部分又有许多的工具与什物,但作者依次写去毫不凌乱,移步换形,给人以非常完整的印象,仿佛置身其中。

2.注意将物与人联系起来写

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而这一切又都是由物而起,在物(也就是灶头)所构筑的特殊场景里,物与人密不可分,丝毫不给人生拉硬扯的感觉。

由于人的介入,由于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氛围,这种氛围反过来影响了读者对物的感觉,使其变得更加美好起来。

3.注意提升,赋予物以文化的蕴味

作者在状物时总是穿插对地域特征、物产、民风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介绍,这就使灶头具有了文化的含义,使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揭示。

4.语言朴素、自然

(1)大部分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很少用华丽的词藻。

例如:

“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整个灶头几乎没有直线,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比喻亲切朴素。

(2)方言的运用增添了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

例如:

“某汤罐”“灶界老爷”“孵灶塘”等。

(3)谚语、俗语、歌谣、童谣,也使文章清新自然。

             对应学生用书P58

阅读《家里的灶头》选段,完成1~4题。

①将灶壁称做“壁”,不准确,灶壁更像砖砌的格子橱。

下部的格子是放油盐酱醋瓶瓶罐罐的,上部的大片空白处绘有灶画——无非是灵芝双燕、喜鹊登梅、五谷丰登之类的吉祥主题。

烟突旁有个小小的壁龛,就是灶王爷的办事处,称为“灶山”。

灶王爷在吴地被唤做“灶界老爷”,用宣纸套色印成,折成砖块那样的版本,供在灶山上。

壁龛前挂有竹编的小帘子,称做灶帘。

当年上映动画片《大闹天宫》,江南的老辈人都觉得里头的玉皇大帝好生面熟,后来才知道,上海美术电影厂的大画家万氏兄弟在设计玉帝形象时正是参考了民间的灶界老爷相貌。

②不知什么年代,出了一个馋痨州官,上任伊始就告示乡民,要轮着到辖区的每个家庭吃一顿酒席,若是不请或招待不够水平,就要受到他的惩罚。

这州官把老百姓吃得苦透,后被一个叫“张大巴掌”的武夫一巴掌拍扁在灶壁上了。

玉帝顺应民意,把这个家伙封为灶君,让他一年到头眼睁睁地看着家家户户烧好东西吃。

③关于灶王爷的传说众说不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个,世俗化得有趣,而且与人们对待灶界老爷的态度相吻合。

人与灶界老爷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但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想到要供奉一下这位家中的老爷。

腊月廿四要送灶,送灶界老爷到玉帝那里参加年会,汇报工作。

吃过晚饭,在镬盖上点上香烛,供上麦芽糖、糖团子等点心,家里男人过来打个拱,嘴里念念有词: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

”祭祀毕,将灶界老爷的纸马连同灶帘一起送到门外焚化,再化点纸锭什么的充做老爷的车马费,撒点黄豆什么的充做老爷坐骑的马料。

当然还要放几个爆竹的,喊:

“我伲灶界老爷上天哉!

”就算完事。

麦芽糖和团子馅都是甜的,有临时抱佛脚,讨好灶界老爷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人家毕竟是玉帝派来常驻的监督员。

团子的皮用的糯米粉,很黏,麦芽糖就更黏,一心要把灶界老爷的嘴粘住,免得他在玉帝那里多嘴多舌。

灶界老爷回任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同样要点副香烛供点吃的。

天下太大,人家太多,玉皇大帝管不过来,只能采用设置派出机构的办法了。

人神之间能这么来调侃的,也只有中国人了。

想想这类市井幽默,是挺开心的。

④我家的灶山上从不供神像,也不挂灶帘,但那个壁龛是空着的,母亲禁止我们在里头放任何东西。

其实,这么空着反而能为灶界老爷保留一点神秘感和神圣感,那些烟熏火燎灰尘满脸的纸马和灶帘一点派头也没有。

在母亲的心目中,灶界老爷是上苍派驻在我家的道德监督员。

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回来还想说假话蒙混过关,母亲就会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地把我们叫到灶间,用一种严肃的低声说:

“当着灶界老爷的面,你再说一遍……”不知怎么的,她这么一来就营造出一种心理压力,少小的我们多半就只好说实话了。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灶界老爷”的形象。

答:

参考答案:

形象:

人神合一,充满烟火味、世俗化的形象。

2.结合文意,说说文中举动画片《大闹天宫》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从对神的一般态度来阐明“人们对灶界老爷的态度”,不仅拓展了文意,还增加了行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3.文中用灶王爷来历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采用世俗化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而且这个故事与人们对待灶界老爷的态度相吻合,使神仙少了仙气,而增加了人情味,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4.节选部分第④段具体描写“我家的灶山”,母亲的行为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

答:

参考答案:

母亲将不供神像的灶山作为教育儿女的工具,孩子在外犯了错,必须在灶界老爷面前说实话,显出母亲的虔诚与聪慧。

            对应学生用书P109

(时间:

40分钟 分值:

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柴爿(pán)      饭镬(huò)

轮廓(kuò)弧线(hú)

B.喷香(pèn)作兴(zuò)

燎眉(liáo)嘎嘣(ɡā)

C.落难(nàn)螃蜞(qí)

茭白(jiāo)洗涮(shuā)

D.盥洗(ɡuàn)饭粢(cí)

砧板(zhēn)坐骑(qí)

解析:

B项,“燎”读liǎo;C项,“涮”读shuàn;D项,“粢”读zī。

答案:

A

2.选出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

A.汇报  垂涎  郑重其是  灵芝双燕

B.模仿弥漫烟熏火燎无法明状

C.版本吉详蒙浑过关喜鹊登梅

D.烘手掩蔽疏密有致清秀悦目

解析:

A项,是—事;B项,明—名;C项,详—祥,浑—混。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是靠日常持久锻炼积累的,“临时抱佛脚”想拿高分不大现实。

B.蒸糕总是在年关将近的日子,取个“蒸蒸日上,高高兴兴”的美意,漏屉是很犯忌的。

C.做事要全面考虑,不能目无全牛,丢三落四,弄个尴尬境地。

D.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回来还想说假话蒙混过关,母亲就会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地把我们叫到灶间,用一种严肃的低声说:

“当着灶界老爷的面,你再说一遍……”

解析: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高超。

答案:

C

4.下列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李浩下班刚回到家,就看见爸爸和他的表弟在院子里拾掇花圃,于是放下手提包,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

B.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后,中原王朝对西域实施了有效的管辖和治理,使者往来、朝贡、丝路贸易、移民、求法等活动,使中原和西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联系密切。

C.滴滴打车软件对很多司机来说是改变既有习惯的新生事物,对接单的时间、地点、路程需要有细致的编排和了解。

D.不仅秋海棠是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花、叶、茎、根均可入药,可治疗咽喉肿痛、吐血、月经不调和胃溃疡等病症。

解析:

A项,表意不明,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他的表弟”是说“爸爸的表弟”还是“李浩的表弟”呢?

指代不明确。

C项,并列词语语序不当,句中存在先“了解”后“编排”的逻辑顺序。

此外,暗换主语。

D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秋海棠”之后。

答案:

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D.⑥②③①④⑤

解析:

由文段开头句中“今天”和结尾句中“昨天和明天”可知文段涉及“今天”“昨天”“明天”三者的关系。

由开头话题“今天”可排除A、B两项。

④句应排在⑥句之后,由此,可排除D项。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②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

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

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

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③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④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

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

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

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

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

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

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

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⑤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

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

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

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了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朝着通往村里的小路。

在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

汉子们的疲劳顿时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

⑥炊烟还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

不论到了天南海北,不论你是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

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拥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⑦当我们忆起母亲,她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

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正在炊烟里忙碌。

⑧我突然想起“人烟”这个词。

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

在千里荒漠中的孤独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

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⑨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中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起一棵参天大树。

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

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

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⑩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一种记忆了。

这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6.赏析文中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6分)

答: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以从分析词语使用的准确、生动,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方面考虑。

本句描写炊烟采用“在……在……在……”的排比句式,“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炊烟的形状和变化。

参考答案:

这句话用拟人兼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炊烟的无所不在及其多姿的形态。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眺望,乡间的炊烟都使你感到亲切、温暖。

作者选用几个具象化的地点“房屋的脊梁上”“树梢的鸟巢旁”“胡同的拐角里”,使得炊烟的所在有了具体的依托之境;又用“盘旋”“飘荡”“踱步”写出其袅袅变化之状,读来亲切、形象,充满诗意。

7.根据文章第②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4分)

答: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设题句子的位置,它出现在段落的结尾,有总结上文的作用,答案可从它前面的句子中总结。

参考答案:

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没有炊烟,城市的人们无暇留意炊烟。

8.作者借写乡村的炊烟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点简要概括。

(4分)

答:

解析:

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整体把握,看作者围绕炊烟写了哪些人和事,体会在这些人和事中蕴含的感情。

文章写了童年、汉子、游子心中的炊烟,在这些人事中蕴含着对炊烟的浓浓深情。

参考答案:

①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②对幸福温暖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③远方游子的乡土之思。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6分)

答:

解析:

文章的结尾一般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呼应标题、深化主题等作用,解答本题要联系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

①照应文题,前一句点“炊烟”,后一句点“遥远”;②呼应开头部分,与“怀念”“遐想”遥遥相应;③深化主旨,抒写长久不见炊烟的遗憾,表达作者对炊烟所代表的乡村生活的怀念。

三.语言运用(10分)

10.仿照画线的句子,在空格处写上与前面意思连贯的句子。

(5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

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句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参考答案:

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 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 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5分)

莫言说:

“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

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答: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莫言语言中“伴随着我成长”“民间文化元素……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等词句,据此不难概括出其观点。

参考答案: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或故乡对我的文学有很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