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8173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x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x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

摘要

本文从多个经济角度分析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形成差距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如何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提出了若干政策,经济,体制上的对策;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东西部差距现状对策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不例外,各国大都把缩小地区差异作为首要或主要目标。

比如韩国为了缩小南北差距,决定将首都从汉城向南迁移数十公里,以此来减低经济过分集中于汉城,并带动南部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也会带来严重后果,比如意大利由于南北差距过大,北部民众游行示威要求撇下南部独立,南部由于相对贫困,黑手党活动猖獗,社会动荡不安;我国东西部差距逐渐扩大已严重影响到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影响到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影响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团结。

而且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所以要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差距及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思考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对策。

一、我国东西部发展的现状及差距

(一)GDP方面

西部大开发五年间,12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超过了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并且连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我们以为如次规模的西部大开发,如此的发展速度,至少会停止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但认真盘点之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

从人均GDP来看,西部人均GDP从1998年的498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63美元,增加33%,而同期东部人均GDP由1998年的1212美元到2002年的1704美元,增长41%。

从GDP增长率差距看,1998年为100,东部1998-2002增长指数分别是:

7.36%、20.51%、32.85%、44.59%。

西部为4.82%、13.7%、24.59%、36.2%,西部与东部的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但西部与东部增长率的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

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综合性指标,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地区收入水平。

(二)投资方面

在西部地区投资的格局中,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占有绝对比重,非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比重甚微。

根据近几年来西部的经济发展数据,可分析出西部地区的投资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十分严重。

有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2年,西部固定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全国投资增长率为31.1%,而西部省份内蒙古投资增长率超过了130%,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

实际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年来,针对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的60个重大建设工程,国家投资总规模就为8500亿元人民币,这其中,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占有绝对比重。

这些投资大多涉及基础设施领域。

截至2003年底,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累计也获得了500多亿元的中央投资。

  然而有意思的是,2000-2003年3年间,国家投入西部的国债资金为1600亿元,约占全国三年国债发行总额4500亿元的35%,按人均投资比例看,略高于全国人均的比重。

但这些投资竟约有50%左右用于在东、中部采购设备、材料,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东、中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此相对应的非国有投资、外贸和吸引外资领域,单就外商投资比重来看,1997年至2002年,西部三个省的外商投资每年均在20个亿左右徘徊,这与东部沿海一个中等城市的外商投资规模相似,其间的差距可想而知;而非国有投资在西部投资中的比重大至为4%左右,东部通常为60%,数字落差巨大。

(三)外贸方面

在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东部地区企业有159家,占79.5%;中西部地区7家,占3.5%;中央企业34家,占17%;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东部地区有412家,占82.4%。

中西部地区31家,占6.2%。

中央企业57家,占11.4%。

很明显,无论中国出口200强还是进出口500强的入围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2003年,在中国进出口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的大背景下,出口大省(市)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合计出口328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5%。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广东加工贸易出口额突破100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48.9%。

而地处“长三角”的江苏、上海、浙江出口分别增长53.7%、51.3%和41.5%,增速居全国前列。

这一年,有一个背景很值得一提,那就是西部地区出口增幅最高,西部出口增长37.9%,比东、中部分别快3.2和6.3个百分点。

即便是这样,差距仍然巨大。

  2004年,中国进出口的突出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继续高速增长,而其中凸现出的明显特征依然与东部密切相关,在此,东部沿海地区依然占据出口主导地位。

(四)产业状况

以2003年为例,东部继续发挥全国工业发展引擎和发动机的作用,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提高了3.4个百分点;西部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为8.2%,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五个工业经济大省(市)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64%,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已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经济更快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迅猛升级,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增长的附加价值高。

东部已形成了强大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扩张的能力,再加上新一轮国际资本和高科技产业向中国东部转移的重大机遇,内在动力的鼓动,外在机遇的降临,加速着东部的发展。

西部地区,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工业化基础薄弱,与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西部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

同时,发展状况并不景气的国有企业往往在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国有经济的落后发展恰恰制约着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旦国家投资减少,政策变动,对西部的触动会远远高于东部。

(五)生活水平

近几年的一些统计数据不断证明,在农村居民收入领域,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

2002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东、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76元和1771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6.5%。

东部地区增速明显低于西部地区。

由此,东西部之间农民收入的比例关系由2001年度1.97:

1缩小为1.91:

1,西部农民收入与东部差距在缩小。

但农民收入实际数额的差距依然很大,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农村地区。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专家计算出的中国31个省区市人群健康指数表明,该项研究涉及了4大类内容27项指标,其中包括人寿状况、身高状况、疾病状况、文化素质等要素,从计算出的各区域居民的健康指数来看,可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健康指数划分为五个等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基本被划入“一等区”,其健康指数在40.0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都在70岁以上,常见病死亡率较低,人的文化素质较高;而广大西部地区基本处于“三、四、五等区”,健康指数在25.0~35.0之间,甚至在25.0以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0~69岁,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死亡率较高,受教育程度偏低。

(六)市场化程度

东西部的市场化程度指标差距巨大,东西部的市场化程度相差幅度在50个百分点以上,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市场化进程最快,而北京及周边地区及大连等东北地区市场化进程次之,中西部地区最慢。

所以必须分析其中的成因.

二、东西部差距巨大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瑷珲――兰州――腾冲一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

造成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经济基础条件差,经济结构不合理。

80年代实施“沿海优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三)政策原因

从投资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

国家投资较少。

上看,因为解放初期的投资重点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投资积累较多,所以投资总额远远少于东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东、中、西“梯度发展理论”的影响,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并以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在招商,财政,税收,法制等政策上实行倾斜扶持,提供了软环境上的强大推力。

(四)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下,这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则更低。

据《经济参考报》1996年1月5日报道,1995年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3161元/人,上海为58555元/人,北京、天津、江苏、广东为3000元/人,内蒙古仅为26956元/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上海的46%。

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是落后地区经济和社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

(五)市场化程度

东西部现有差距的主因是私营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同。

西部地区“欠发达”的根源是“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袁钢明在一次论坛上明确谈到,中国西部的许多省份如新疆、贵州、甘肃等省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稀有资源。

如果能按市场规则运行,可以轻松快速地发展。

若参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依靠“市场化手段”对西部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交易,那么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全可能让西部富起来——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富集地区,多数都是富裕地区。

如果确如专家们所说,看来市场化程度将成为缩小东西差距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指标。

三、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对策

(一)缩小地区差距的宏观政策

必须制定明确的区域政策目标,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只有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提出明确的政策任务和要求,才能确保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才能把区域开发和有关政策落到实处。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将加快西部发展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纳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做到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相结合,区域倾斜与产业倾斜相结合。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政策总的目标是,在为各地区提供公平发展机会的前提下,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大调控力度,尽快缓解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进一步把东西部差距缩小到适度的范围内。

围绕这一目标,首先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必须正视东西部差距的现实,充分认识解决东西部差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又应当明确,我国东西部差距的解决,只能在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国力的增强,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加强,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来逐步进行,而不能一步到位,不能用牺牲东部和整体发展的办法来寻求和换取西部的发展。

在政策取向和选择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应当调整发展战略,即由差别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从外部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扶持和政策倾斜,帮助西部地区打基础、调结构,使西部地区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保证东西部差距不被继续拉大或拉得很大,进而缓解东西部差距拉大的趋势。

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西部地区自身的努力和国家以及发达地区的扶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使地区差距逐步缩小,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

(二)缩小地区差距,必须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

实行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解决地区差距最为重要的条件。

落后地区只有借助于政府的力量,靠行政这只“看得见的手”,才能尽快起步,加快发展,并最终缓解和解决差距。

对我国来说,加快对中西部地区的调控和支持,就是要实行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的有机结合,对落后地区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

这些调控措施包括:

实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和建设投资,调整工业布局以引导某些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增强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此外,为保证西部开发有相应的资金保障,还必须建立西部开发促进基金和西部专项开发基金。

加大西部的对外开放,并提供倾斜政策,引导外资西进。

取消地区壁垒,促进东西部的经济,技术上的合作。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调控能力,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从行政手段干预为主向经济、法律手段调节为主的转变。

这种转变,并不是降低了国家调控能力和水平,而是通过经济体制和法制的完善,营造一个公平优效的市场环境,利用这个环境,达到市场调节为主的良好局面。

(三)缩小地区差距,必须着力培植落后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点”的培育,带动整个“面”的发展,这一点也是国外加快落后地区开发的重要做法。

对我国来说,一是可以考虑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尽快在西部地区发展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使之能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二是可以考虑在西部地区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性质和效应的加工贸易区、经济协作区和经济开发特区,其性质如同早期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一样,可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西安市的科技水平,人才的集中度,旅游资源的丰富,在全国位于前列;新疆的喀什位于中亚的中心,可以作为中亚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

云南昆明正好处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国的前沿枢纽城市,发展潜力巨大,四川的成都,绵阳,以及直辖市重庆通江达海,有较强的制造业实力,可以建立一批这样的城市,起到承东启西,接南联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

(四)缩小地区差距,必须积极引导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进行经济技术联合和协作

发达地区必要的支持,是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对我国来说,这种支持需要更多地以联合和协作的形式出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东部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从我国各地的发展看,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已有相当的实力来帮助和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

从经济总量看,1995年广东、江苏、山东三个沿海经济大省的国内生产总值都超过了5000亿元,各省1%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相当于甘肃、贵州90%和80%的国内生产总值。

加强东西部联合,国家可以统一协调政策,实行东西部省市和地区之间的目标结合和结对扶持,促使东西部之间在互惠互利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技术联合和协作。

事实上,我国东西部之间在客观上也存在着优势互补的条件。

加强东西部的联合和协作,不但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有资源优势,东部有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在我国发展过程中能源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而西部有丰富的资源,除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风能,水能,太阳能也相当丰富,要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正是这一举措的具体实施。

东部要对西部的资源开发,使用提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五)缩小地区差距,必须重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国外的经验看,加快落后地区的开发,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

特别是交通、通信、水利等投资比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应在通盘考虑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给予重点扶持和安排。

在投资方式上,借鉴国外的经验,除了国家投资外,还应当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乃至个人和外资共同投资和建设。

通过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乃至起飞创造必要的条件。

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防止东部和境外的污染型工业转移内地,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和无烟产业(旅游业、信息业、服务业类),要严厉治理“三废”,植树造林、加强长江、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等。

(六)缩小地区差距,必须重视建立区域经济的管理机构及监测系统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除了要有宏观政策强有力的调控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外,还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一方面要通过这个机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宏观调控政策,监控地区差距实情,监督落实有关规划和措施;另一方面要通过这个机构,对区域开发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诸如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必要的协调。

对我国来说,也需要建立面向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和监督系统。

以此协调有关政策的实施,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

同时,对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距、居民生活水平等相关指标进行监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机构仅是管理咨询机构,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在市场。

(七)缩小地区差距必须积极发展西部特色的地区经济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在全国探测出所拥有的矿产资源种类中,西部占了绝大多数种类,而且很多矿产储量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是居于前列的。

广大西部地区应当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改善和促进工业工艺技术水平,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完善产品体系,建成若干个可以以点带面的具有西部特色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中西部有许多优良牧场,积极投入开发,可以借助西部科研优势,发展特色高技术畜牧业,并将它高度产业化。

西部有驰名中外的旅游资源。

陕西、甘肃、新疆是古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其他省份也是旅游资源众多。

政府和民间资本应积极合作,合理开发利用,发展高科技旅游业,造福旅游区居民。

西部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西部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绚丽多彩的文化和习俗,如果将之也开发利用起来,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就是大力开发民族度假村,将之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办大办好。

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八)缩小地区差距必须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到西部工作创业,提高西部经济发展水平

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是提升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农村人口城市化,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二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劳动力的转移。

一方面,要加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居民素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劳动者的素质,将直接影响生产力水平的高低,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教育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于城市劳动力,而且面临着高文化水平劳动者不愿留在农村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机会平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积极改变现行户籍制度。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户口流动限制政策。

农村居民进城和城镇居民流动受到这种政策的严格限制、束缚。

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农村必须加快以城市化为中心的结构调节,摒弃城乡限定的户籍制度,实现城乡通开的户籍制度,积极推进以农村人口城市化为目的的户籍制度改革。

靠市场创造就业机会,解除户籍制度对要素农转非的约束。

在加快西部城市化的基础上,要积极创造优越条件,鼓励人才到西部工作创业。

一般来讲,当影响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因素等同的条件下,人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东部地区吸引和吸纳较多的人才,有效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每年培养了数十万的大学生,但是长期以来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留在西部的不多。

针对这种现象,西部地区要实现总体上的均衡发展,就要积极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创造便利的就业机会,提供优厚的工作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工作创业,促进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九)缩小地区差距离不开中部地区的崛起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既是东部加快发展的腹地,又是西部大开发联接东西部的桥梁,中部地区的经济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经济的走向和格局,塌陷的中部不利于西部的经济发展,反之则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怎样缩小东西部差距,真正的出路还在于依据国家现有力量在策、体制和实际的财力物力上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走东西部共同、和谐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向书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张向达《中国收入分配与经济运行》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3]毕世杰《发展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00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

 

班级:

2002工商本科班

学号:

2002AAH13033

姓名:

宫本源

指导教师:

胡跃红

 

2005年3月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

 

学生姓名:

宫本源

学号:

2002AAH13033

所在函授站:

长沙

班级:

2002工商本科班

指导教师:

胡跃红

完成日期:

2005年3月

 

目录

中文摘要…………………………………………………………………………1

关键词…………………………………………………………………………1

绪论…………………………………………………………………………2

一、我国东西部发展的现状及差距………………………………………………2

(一)GDP方面…………………………………………………………………2

(二)投资方面…………………………………………………………………2

(三)外贸方面…………………………………………………………………3

(四)产业状况…………………………………………………………………3

(五)生活水平…………………………………………………………………4

(六)市场化程度………………………………………………………………4

二、东西部差距的巨大原因……………………………………………………4

(一)自然条件……………………………………………………………………5

(二)历史原因……………………………………………………………………5

(三)政策原因……………………………………………………………………5

(四)劳动力素质…………………………………………………………………5

(五)市场化程度…………………………………………………………………5

三、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对策……………………………………………6

(一)宏观政策…………………………………………………6

(二)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6

(三)着力培植落后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7

(四)积极引导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进行经济技术联合才协作……………………………………………………………………………………7

(五)必须重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8

(六)必须重视建立区域经济的管理机构及监督系统………8

(七)必须积极发展西部特色的地区经济……………………9

(八)必须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吸引人才到西部工作创业……………………………………………………9

(九)缩小地区差距离不开中部地区崛起………………………………10

四、参考文献……………………………………………………………………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