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7025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陶渊明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陶渊明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陶渊明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陶渊明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渊明的资料.docx

《陶渊明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的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渊明的资料.docx

陶渊明的资料

归去含凄凉,欢歌有余痛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

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

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

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

‘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

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

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

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

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

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

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

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

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

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

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

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

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犀相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写蓝天白云,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

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于所止。

“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

无论是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觉察罢了。

诗人在另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

“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

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

“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

“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

“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三)、交往出游之忧。

文章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

纵读诗文,我们不难体会诗人身体力行、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不过,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文字全是“欢乐其表,忧痛其里”的曲折暗示。

先说诗人的交往对象。

亲戚农人,诗人可以和他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有远离官场的淡泊,有共享亲情的温馨,可是,诗人心性高洁,与世相违,风流雅致、高标独步,这远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认同的,和乐欢悦的交谈之中饱含世无知音的隐忧。

文中“乐琴书以消忧”无疑又暗示了一点,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愁解忧,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

再说诗人的出游方式。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

”孤舟独往,自娱自乐,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有时翻越崎岖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观,人迹罕至,诗人情有独钟,乐而忘返,这又何尝不是暗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呢?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

特立独行,遗世独立,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

最后看看诗人的所见所感。

“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决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偶尔一泻,绝对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

一个年迈体衰、生命苦短的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叹,还能有什么呢?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诗人貌似平和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下,其实充满更多的世无知音的苦痛、遗世独立的绝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我们读陶文,切不可乐而忘忧啊。

(四)委心乘化之愤。

文章第四段卒章显志,抒发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

我们固然强化了对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守节养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过,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说自己乐天安命,坚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

“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

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写自己醉情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

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绝决。

综上所述,我认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一句话,诚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的“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品读陶文,沉浸在山水田园之中,切不可忽略了诗人的隐痛衷曲。

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

在他生活的当时,他只是作为一个合于雅道的隐士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虽然曾和周续之、刘遗民一起被称为“浔阳三隐”,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对陶渊明有所认识。

至于他的作品,在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当时,是与贵族文坛格格不入的。

在宋齐山水诗盛行的时代,他的淳朴淡泊的田园风光也不合于贵族欣赏名山大川的口味,而他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同样和当时“富艳难踪”的文风大相径庭,所以仍然得不到重视。

到了梁陈时期,锺嵘、萧统才开始重视他,但还是十分有限的。

锺嵘《诗品》将他列为中品,萧统《文选》选录他的作品也不过寥寥数篇。

可是从唐以后,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广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内容是复杂的。

因此不同方面的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的作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他诗歌中所表现的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教育了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为伍。

唐代大诗人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诗人高适在做封丘尉时,对“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现实无法容忍,也“转忆陶潜归去来”,要学陶渊明那样与污浊的现实一刀两断。

在强敌压境或政治十分黑暗、社会变革即将到来的时候,他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他的疾恶除暴的精神,也给作家以巨大的支持与鼓舞。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在一首《水龙吟》词中高声唱道:

“须信此翁(指陶渊明)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

”处于从封建社会末期转向旧民主主义革命初期转折点上的诗人龚自珍也曾赞许陶渊明说:

“陶潜诗喜咏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舟中读陶诗三首》)他的桃花源理想对后代也有积极的影响。

北宋进步的政治革新家王安石曾歌颂这个社会是“虽有父子无君臣”,对“闻道长安吹战尘”的现实表现了深沉的感慨。

康与之的《昨梦录》写一出世人世界,显然是模拟《桃花源记》,其中也提出“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台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均之。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衣食于他人耳。

”这是封建社会里决不能有的。

另一方面,陶渊明诗中平静安谧的境界,逃避现实的思想也对一些作家起了消极的作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晚年退隐生活中,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谪居海南时期,都酷爱陶渊明,实际是在他那超脱现实的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虽然白、苏在一定时期内对现实态度消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自己,但这种影响作用无疑也是存在的。

宋以后许多过闲居安逸生活的地主,喜爱陶渊明,也都是从这一方面出发的。

  陶渊明的艺术影响同样是广泛的。

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风。

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少没有表示过对他的创作的企羡和受到他的艺术的熏陶的。

李白说: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说:

“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说: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说: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清人沈德潜谓:

“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唐人祖述者:

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说诗碎语》)仅从陶诗对盛唐、中唐一些诗人的影响中,便可以体会到陶诗艺术影响的广泛了。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他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了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躬耕垄亩 吟咏田园

——陶渊明与他的柴桑故里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东晋时浔阳郡柴桑县(今九江市西南人)。

他生活在充满战乱的时期,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

13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与其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气节。

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他毅然作出这一抉择。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

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

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

“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

”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据旧县志记载:

彭泽县治在现今的湖口县江桥乡柳德昭村南的凤凰山下。

当年城内有玩月台、九曲池、洗墨池等名胜。

陶渊明常与江州名人在此吟风赏月,议论时政。

后人在此建祠塑像,纪念陶渊明的高风亮节。

故址现仅存玩月台遗迹。

    当年,陶渊明是在“洋洋平津”的鄱阳湖上挂上归帆,回到柴桑故里的。

归途中,他“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现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行船靠岸,他远远望见家门,就狂喜地“载欣载奔”,而后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他走进后园,看到“松菊犹存”,更为兴奋。

于是他“携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他甚至感到村子周围的树木和溪流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他对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陶渊明饱蘸激情之笔所写的《归去来兮辞》一文,叙述了他辞官归里的原因和归途中的感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文情并茂。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赞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陶渊明刚回家时,由于有僮仆,只偶尔参加田间劳动,以消愁解闷。

后来,家境贫困,雇不起僮仆,非亲自务农不可。

他早出晚归,春种秋收,承担全部农活。

对于读过书,当过官的封建文人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妻子瞿氏,与他志趣相同,安贫乐道,励志耕耘。

田野上时时出现“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情景,被当地人民传为佳话。

    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当年所居的上京村,即现今星子县的玉京山,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地貌特征。

从星子县城乘车至此只需半个小时。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登东皋以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他在诗中所写的“东皋”、“西畴”、“斜川”等遗址均存。

东皋是一个石岗,这里有陶渊明的石刻。

西畴是一片田园,至今庄稼茂盛。

“斜川”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港,至今清流涓涓,流向鄱阳湖。

鄱阳湖中有一座小岛——落星墩,是陶渊明吟咏过的“曾城”。

    陶渊明在与乡邻“披草共来往”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家中场院,挈壶相至,只鸡相邀,谈天说地,“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这个时期,陶渊明写了不少描绘田园风光,抒发自己隐居躬耕愉快心情的诗文,如《归田园居》的五首。

其一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可是,好景不长,陶渊明退隐上京第三年即义熙六年(410)6月,家中不幸失火,八、九间茅屋转眼化为灰烬。

一家老小只能寄居船上,赖以栖身。

原有的僮仆早已辞退,生活十分潦倒。

但灾害和穷困吓不倒陶渊明,他在诗中写道: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一年后他举家迁移到二十五里以外的南村(又名栗里,后名陶村,在星子县境内)。

新居在庐山虎爪崖下。

村前有柴桑桥。

桥下流水潺潺。

五棵柳树环绕宅前。

他与邻居及好友颜延之等在农事之余,常在新居里畅怀饮酒,纵谈今昔。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诗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二句,为后世传诵,脍炙人口。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陶渊明的一生是在诗酒中度过的。

归田以后,他更是“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酒后赋诗,直抒胸臆。

在《饮酒》二十首里,有不少为人传诵的佳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所蕴藏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他以孤松自喻,勉励自己保持卓然不群,洁身自好的操节。

    这个时期内,陶渊明依靠劳动度日。

除了耕田灌园,还织过席子,打过草鞋,卖过蔬菜。

由于农田常遭水、旱、虫灾,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仍极为困苦,有时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境。

生活尽管困苦,但他固守穷节,不改初衷。

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

陶渊明已几天揭不开锅,饿得起床也很困难。

檀道济劝他再入仕途,陶渊明仍婉言辞谢,并对檀道济派人送来的米和肉,谢绝接受。

    在陶渊明的晚年,江州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在饥寒中挣扎的陶渊明,多少希望有一个无君、无臣,没有赋税,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供乡亲们安居乐业。

一个理想的社会在他脑海里酿醖。

在《桃花源记》(并诗)里,他描绘了一个“春蚕收长丝,秋孰靡王税”的“世外桃源”。

据有关学者的考证。

这个理想世界的原型,有可能是庐山汉阳峰下的康王谷。

    1986年秋,参加全国陶渊明研究座谈会的代表们考察了康王谷。

它位于园田居和五柳居之间,山高、谷深、地险、林密,传说是楚康王避秦乱隐居之所。

康王谷口双峰高耸,一水中流。

谷口路窄,前行三、五里豁然开朗,田畴纵横,鸡犬相闻,山溪两岸,屋舍俨然,簇簇山桃,临流照影。

学者们惊叹:

这里真像桃花源。

谷内有姓陶的村子,自谓陶渊明的子孙。

他们捧出“陶家酒”,款待访陶人。

    陶渊明在穷困潦倒中走完了自己一生的道路。

元嘉四年(427)11月,他带着问心无愧的高傲与世长辞。

他生前交待家人,处理后事“省讣却赠,轻哀薄敛”不发讣告,不收赠礼,以朴素的仪式,安葬于家乡的面阳山。

    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人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

    后人游庐山,常去面阳山凭吊陶墓。

离陶墓不远有濯缨池,陶渊明生前常在此洗涤。

池旁有一块巨石,赫然横卧,传说陶渊明酒醉后,常卧石上,人称“醉石”。

在九江县沙河乡蔡家洼,有陶渊明祠和纪念馆。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

  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直品格。

《和郭主簿》诗说: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饮酒》第八首说: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

诗人在《咏贫士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

《咏贫士》第一首说: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辉?

”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

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驰逐名利的颓败士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

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

《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

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

“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

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怀古田舍》诗说: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

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

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

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

《于西田获早稻》诗说: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

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有会而作》说: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

《读史述·屈贾》中说:

“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他也是希望能做稷契一类的人物的。

当他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或者用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

《杂诗》第二首说: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

诗人也一直没有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

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诗人大呼“明明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