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五课程文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4752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五课程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模块五课程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模块五课程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模块五课程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模块五课程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五课程文本.docx

《模块五课程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五课程文本.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块五课程文本.docx

模块五课程文本

模块五:

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北京师大附中白幼蒂张文燕

研讨问题一:

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与编写体例

1.世界近代史的起讫

张: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断限,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

《课标》是如何定位的?

依据是什么?

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将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定位:

16世纪前后至19世纪末。

首先,从史观的角度来看。

苏联学术界:

以决定社会发展形态转变的某一个重大政治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准。

一般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

欧美学术界:

70年代以前,一般都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

例如,以英·乔治•克拉克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美·帕尔默科尔顿的《近现代世界史》为代表,均以欧洲历史为中心,基本上以文艺复兴为开端。

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史观越来越影响西方的学术界。

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为代表,突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传统世界史体系,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关联和不同文明之间的跨文化互动,认为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于新航路开辟。

中国学术界:

曾长期受到苏联五种社会形态观影响,以英国或法国或尼德兰革命为开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学术交往的扩大,日益重视历史的横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吴于廑先生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的论述,对“世界历史”学科做出了定义:

世界历史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今天,这一思想已经为国内学术界普遍接受,也成为《标准(实验稿)》和修订后的《标准》的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其次,从客观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

而导致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和重大事件,几乎都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密切相关。

世界近代史也是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历史。

没有文艺复兴,没有新航路的开辟,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

上述重大事件都发生在1500年前后,因此,以16世纪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至于把近代史的下限定为一战前,将在现代史部分论述。

2.世界近代史主要内容概述

张: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需要理解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这主要反映在《课标》修订稿世界近代史的导言中。

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在世界近代史内容的导言中,概述了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并将近代史划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4世纪至17世纪的资本主义产生及初步发展的历史。

早在14世纪,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等资本主义萌芽就已经稀疏地出现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

14世纪中叶盛行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于16世纪传播到西欧。

15世纪至16世纪西欧开辟新航路的海上探险活动,早期殖民掠夺随之而来。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第二阶段:

17-19世纪资本主义确立与发展。

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经过革命、俄国和日本的统治者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第二,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

由于牛顿力学体系的产生等成果,为工业革命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

第三,整体世界形成。

随着欧美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西方资本主导、并不断扩大着世界市场。

第四,近代资本主义的矛盾。

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激化了与无产阶级的矛盾,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殖民侵略与掠夺激化了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总之,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也是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的历史。

3.世界近代史的体例编排

张:

这次课标的修订,很重要的是体例的变化。

从专题史的体例改变为通史体例。

修订后课标的通史体例具有什么特点?

白:

(1)纵向发展的历时态进程

注重时序性,突出主要线索:

世界近代史的体例编排,是按照时序,根据世界近代历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并向世界扩张的特点来编写的

点线结合的呈现形式:

课程设计思路,即“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史实;‘线’是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线结合,勾画出近代人类向资本主义演进的过程;以及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趋势。

(2)横向空间的共时态并列发展:

在同一历史阶段:

不仅包括各主要国家国家,而且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侧面。

总之,通过纵向历时态的发展与同一阶段共时态的并列发展,勾画出世界近代史的整体结构体系。

研讨问题二:

世界近代史的整体学习目标

张:

这次课标的修订继承了原有的“课程目标”的理念。

对于世界近代史来说,三维目标的整体设计有哪些要求呢?

白:

1.知识与能力

《标准》主要提出两个要求:

第一,要求掌握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人物:

如华盛顿、拿破仑、马克思、恩格斯、玻利瓦尔、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

历史事件:

如航路的开辟、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等。

历史现象:

如文艺复兴、“三角贸易”、两次工业革命等。

第二,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标准》所选择的知识要点,是围绕世界近代史的两条主要线索展开的:

一条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条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2.过程与方法

关于历史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关于活动建议: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图片分析、绘制图表、故事会、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活动的过程,感悟历史、加深认识、提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树立历史是非观念和正义感。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

批判和否定剥削者、压迫者和侵略者,以及支持后者反抗前者斗争的正义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正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第二,初步树立历史进步意识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资本主义与封建制度相比,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它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但是它是建立在广大劳苦大众的剥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掠夺的基础上,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违背了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

第三,初步形成民主与法制观念。

世界近代史也是一部人类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不断进步的历史,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为此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从而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意识。

第四,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一方面:

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求真、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培养不盲目迷信权威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勇于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

另一方面:

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避免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第五,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通过学习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文明成果和历史选择。

研讨问题三:

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白:

为了有利于老师们理解世界近代史的“内容标准”,我们解析时将其分为五个部分:

14-17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17-18世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制度的建立;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的三股革命潮流;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科学与文化成就。

每部分一般从“课程内容标准分析”、“重点难点解析”、“教学建议”方面进行分析。

前三个部分因内容庞杂,增加了“单元指要”。

在解析中,力争做到既有理性认识,又有可操作性。

一、资本主义的兴起(14-17世纪)

【单元学习指要】

白:

14世纪至17世纪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在思想、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现象或重大事件?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张:

14世纪中叶盛行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于16世纪传播到西欧。

14世纪,资本主义形式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就已经稀疏地出现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

15世纪至16世纪早期西欧各国开展了开辟新航路的海上探险活动,随之而来是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掠夺。

这一切,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课程内容标准分析】

白:

如何从三个维度理解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掠夺:

张:

课程标准:

●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从租地农场、手工业工场等生产组织的确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社会的

重要变化。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依据课程标准:

关于文艺复兴:

知道但丁的《神曲》,了解《神曲》对中世纪教会的抨击,对市民阶层情感和理想的表达,理解其结束中世纪、开启新时代的革命性意义。

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代表作,初步了解其所具有的反封建的战斗性及其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理解人文主义思潮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初步认识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形成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作用巨大。

关于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

知道14世纪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沿岸的某些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法国的佛兰德尔等地的手工工场,以及英国农业中出现的租地农场的生产情况;初步理解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与封建经济的本质不同。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

知道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史实,了解海洋探险活动的动机和可能性;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

关于殖民掠夺:

知道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16、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等新兴殖民国家的扩张与争夺。

通过“三角贸易”,了解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识殖民掠夺的野蛮性和残酷性,资本主义的贪婪性和扩张性,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重点难点解析】

1.文艺复兴——从文艺复兴对人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看其实质

白:

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是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下兴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古希腊具有什么样的人文思想?

为什么14世纪的思想家要提出复兴希腊的文化?

这一时期的人文思想又具有什么特点?

张:

(1)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内涵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源地在古希腊,核心内涵是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

它激发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古希腊文明辉煌的重要因素之一。

(2)中世纪神学世界观下人为信仰而生

对于稳定秩序、安慰人心、促进社会发展都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神学世界观下,人是有原罪的,在现实社会中必须忍耐忏悔,死后灵魂才能进入天堂。

它着眼于彼岸,来世,这就放弃了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人只是上帝的奴仆,人的价值被压抑、贬低。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概括起来,就是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从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借用与基督教对立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古典文化来表达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的实质不是复古,是继承了其合理内核之后的再创新,标志着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兴起。

(4)文艺复兴与中世纪、基督教的关系

今天的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不意味着否定宗教,更不意味着与中世纪一刀两断。

这一点在但丁的《神曲》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2.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白:

14-16世纪,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意大利、法国、尼德兰、英国的一些地方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形式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它们具有什么特点,与封建经济到底有着怎样本质的不同?

张:

(1)手工工场的特点

分工生产;雇佣劳动。

生产者经常从事某一生产环节的劳动操作,技术日益熟练,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和骨干。

(2)资本主义租地农场

14—16世纪兴起。

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与封建庄园经济相比,变化表现在:

所有制——从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到私有制过渡。

剥削方式——从封建剥削到雇佣剥削。

经营特征——从自给自足到为市场而生产,即商品生产。

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

【教学方法建议】

1.设计活动,体验历史——体验“三角贸易”中奴隶的悲惨遭遇

白: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

通过体验三角贸易的野蛮与残酷,有助于树立历史是非观念和正义感。

张:

体验的前提:

通过提供各种材料或者讲述,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

在体验“三角贸易”中奴隶悲惨遭遇前,先应引导学生了解“三角贸易”的背景与内容。

了解具体情况后,带领学生体验三角贸易的野蛮与残酷。

具体活动建议:

由教师或一两个学生扮演奴隶贩子,让班里的多数学生们扮演黑人奴隶。

模拟戈雷岛奴隶市场,先看牙口进行挑选,选择其中四分之三送上“运奴船”(四分之一在关押中被折磨致死)。

“上船”的孩子们模拟运奴船情况,一个一个紧挨着坐在狭小黑暗的空间,持续一段时间,严格限制其活动,体会当年奴隶在运奴船中的不幸遭遇。

其中,陆续挑选身体较弱的学生(占60%)模拟生病,被抛入大海。

一定时间后,余下40%下船,进入“矿山”劳动,选择其中4/5在矿山繁重的劳动中“死亡”。

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发表感想。

2.提供资料,即时探究——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白:

即时探究是指在课堂学习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相关资料,由学生分组依据资料提取、整合、阐释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对历史的认识的过程。

即时探究,有助于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张:

即时探究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论从史出,所以必须先提供相应的图文资料,由学生依据资料分组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

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给学生多角度多类型的资料,并在学生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时给予学法指导。

比如孤证不立,注意材料的价值等等。

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提供的相关资料主要有:

第一组:

对美洲:

西班牙在美洲殖民掠夺的文字资料。

第二组:

对欧洲:

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示意图;欧洲金银数量变化统计图表。

第三组:

对世界: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想象画《欧洲人的餐桌》;清前期玉米红薯推广示意图;西方人对世界认识的示意图。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17-18世纪)

【单元学习指要】

张:

17、18世纪,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时代的主旋律。

首先从宏观上了解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突破腐朽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新兴的资产阶级反抗专制压迫要求掌权。

在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领导以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采取暴力方式夺取了政权,然后利用政权运用法律形式,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课程内容标准分析】

张:

如何从三个维度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白:

课程内容标准:

●通过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立宪君主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活动,初步理解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大致经过,理解革命纲领以人为本、反对专制的特点,通过宪法性质的文件理解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第二,了解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并能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第三,通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

资产阶级提出以人为本,追求人权,反对专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的进步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重点难点解析】

1.英国为何最早建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张:

英国是最早迈入近代社会门槛的国家。

为什么英国最早建立了以议会为主导的君主立宪制?

“议会”这一问题涉及了历史背景、革命过程及其革命成果,是需要理解的重难点问题。

白:

(1)《大宪章》与早期的议会——议会制度的奠基

英国号称“议会制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当时的议会是封君与封臣相互协商的机构。

1215年英王约翰与大贵族签署的《大宪章》,是议会走向法律化、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文件。

其中有两条影响深远。

第一,国王不得擅自征税。

第二,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自由。

《大宪章》的主要意义在于:

它以成文法的形式强化了国王与贵族的契约关系,含蓄的体现了王权有限和法律至上的精神。

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并为用法律限制王权奠定了基础。

1265形成;1343英国议会的两院产生。

中世纪,虽然王权受到议会多方面的限制,但是从整体来看国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国王有的召集、解散议会权;把持着立法方面的最终决定权;政府官员只对国王负责。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7世纪,伴随着工场手工业和租地农场的发展、以及海外殖民掠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下议院的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问题上与主张君权神授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1640年召开的会议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要以立法的形式抵制国王随意征税并扩大议会的权力,揭开了革命的序幕。

革命是以议会与国王对抗形式而展开的:

1648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打败王党军;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通过了对国王进行审判的决议,在群众坚决要求下,查理一世于1649年初被处死;经过反复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宣告了革命的结束。

所谓“光荣革命”,是指议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新国王,由于整个过程没有发生流血冲突,而是以双方妥协的和平政变的方式进行,因此西方学者称之为“光荣革命”。

1640-1688年的革命,使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英国国体发生了转变,这是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前提条件。

(3)《权利法案》——议会主权的确立

1689年,威廉接受了由议会拟定好的《权利法案》,正式登基。

依据《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等,从立法、税收、司法等方面限制王权;同时又将议会拥有的“自由”和权利保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从而使英国从“王权至上”转变为“议会至上”。

议会主权的确立实现了英国政体的转变。

《权利法案》的实施为在英国完善新的国家政治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美国1787年宪法的三大原则与政治体制的创新

张: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

“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通过对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分析,看看它是如何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

白:

(1)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分权

根据宪法,美国的国家结构由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

首先,联邦享有国家主权。

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各州的宪法和法律。

其次,各州享有管理内部事务的高度自治权。

需要注意的是:

州不是由联邦政府设置的行政区划,而是联邦的成员,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的政治实体。

联邦与州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的权利。

在18世纪后半期,当世界上的大国处于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的时代,独有美国创建了联邦制,这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2)三权分立原则——国家机关职能的分权制衡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长久的自治传统,以及对历史上大权在握的政府首脑实行专制的忧虑,一致同意将三权分立作为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

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可以防止少数人专政,对于防止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有积极的作用。

美国是第一个运用孟德斯鸠的理论在中央机构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

(3)共和制原则——在幅员广阔的国家实行共和政体

“共和”一词拉源于拉丁语res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务”。

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美国是近代全世界第一个在幅员广阔的土地上建立共和制的国家。

(4)局限性

第一,承认了奴隶制度的合法性。

第二,对选民资格的限制。

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没有财产的白种男人,一概被挡在了门外。

3.等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

张:

“大革命”是法国革命者对自己进行的事业自豪的称呼。

由于它反映革命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的情景,遂被保留下来,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大革命与法国阶级矛盾的特点和革命指导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白:

(1)森严的封建等级

18世纪末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矛盾。

大革命前夕,法国封建等级森严。

社会成员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是是特权等级,统治阶级。

第三等级由资产阶级、手工业工人、城市平民和农民构成。

其中资产阶级处于有钱无权的地位,他们强烈求享有政治权利,改变妨碍经济发展的制度,在未来的革命中成为了领导阶级。

手工业工人、城市平民收入低微、生活困苦,成为革命中突击力量。

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0%,只占有全国1/3左右的土地,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其他封建贡赋,很难维持温饱,是革命中的主力。

被特权等级压迫的地位使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与人民结成联盟。

正因如此,三级会议的召开是大革命的导火线;《人权宣言》成为大革命的纲领;而且这也是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把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推上了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2)《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宣言的核心内容是否定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人权和法治。

使原来属于思想意识的观念,演变为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条款,使天赋人权变成受法律保护的公民权利,以人民主权取代君主主权。

它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后来还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前言。

(3)公民意识的焕发与对政治的直接参与

大革命将法国各个阶层的人都卷入进来,动员之广,介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各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其原因,首先是来自国内外的封建统治阶级方面的阻力太强。

其次,源于启蒙思想的传播,特别是卢梭的人民主权说的影响。

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如果统治者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并认为,人民主权既不可以转让,也不可以分割,主张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根据这一观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极力提倡人民对政治的直接参与。

这一方面激发了群众的政治热情,一再把革命从危急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

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很容易走极端。

迫于群众的巨大压力,议会的决议往往不得不随波逐流,也发生了滥施恐怖的惨剧。

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都为后世依法治国所汲取。

【教学方法建议】

活动课:

我看拿破仑

张:

拿破仑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式人物。

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他毁誉纷纭,至今不衰。

一位外国史学家增感叹道:

“在拿破仑的名字后面,永远有一个‘?

’”。

学生对拿破仑也非常感兴趣。

通过讨论或辩论拿破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