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4200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

《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

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目标定位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基础——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核心点一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形式

项目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

对岩层

的影响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或断裂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

的影响

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思维拓展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这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核心点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风力和流水,其具体内容列表总结如下:

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流水侵蚀

形成地下漏斗、暗河、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例:

雅丹地貌)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

滨海地带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海滨地区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纬或高山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核心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类岩石的概况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成

特点

应用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其过程可归纳为如下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类型1内力作用

                   

 据科学家考察:

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000多米,但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844.43米。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C.变质作用D.流水作用

(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

A.搬运作用B.内力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3)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削高填低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

(1)题,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而形成的。

(2)题,在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过程中,还同时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

第(3)题,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

不同的内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如下表:

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变质作用

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次要形式

岩浆活动

喷出地表时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

主要形式

变式练习1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壳运动上属于水平运动的是    ,属于垂直运动的是     。

(2)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③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不相似的是(  )

A.华山B.泰山C.庐山D.天山

答案 

(1)①② ③④ 

(2)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处岩层发生的明显的弯曲,③④处岩层发生了明显的上下运动。

(2)从图可以看出③处为一地垒,此处往往会形成断块山,我国主要的断块山有华山、泰山、庐山等。

类型2外力作用

                   

 一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如下几幅地貌景观图片,并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从能量来源看可知上述作用都属于    ,它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总趋势是           。

(2)A、E图是    地貌,E图景观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高原,成因主要是     ;B图是最典型的     地貌,如我国的     ;C、F图是    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D图为     地貌。

答案 

(1)外力作用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2)流水侵蚀 黄土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保护,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黄土极易受侵蚀

流水堆积 崇明岛(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 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 西北内陆 冰川侵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景观图的分析认知能力,通过地貌特征的分析,了解外力作用的形式。

对于此类景观图,应抓住图中的隐含信息及地貌的典型特征,从最熟悉的景观入手,联系具体的地区景观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这些地貌。

A为峡谷景观,B为河口三角洲地貌,C、F为干旱地区的沙丘、风蚀柱地貌,D为冰川侵蚀地貌,E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

外力作用的四种方式互为条件、密切联系。

地貌上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岩石经风化就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

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动力进行搬运堆积的可能。

外力作用的地貌一般有具体的地貌形态,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结合相应图示理解记忆。

变式练习2 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答案 A

解析 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风化作用。

风力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在地表沉积起来,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

类型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据此回答

(1)~

(2)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答案 C

解析 煤炭是在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因此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煤层本身就是沉积岩层。

(2)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答案 C

解析 可根据课本中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进行分析。

从岩浆开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成为岩浆岩。

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或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沉积岩是岩浆岩、变质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的,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又成为新的岩浆。

据此判断C项正确。

变式练习3 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分析回答

(1)~(3)题。

(1)1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岩浆

(2)2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岩浆

(3)如果3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3的箭头②、③代表的是(  )

A.上升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D.重熔再生

答案 

(1)D 

(2)A (3)B

解析 由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可知: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都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都能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经重熔再生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结合该示意图判断1代表岩浆,2代表岩浆岩,3代表沉积岩或变质岩,4代表变质

岩或沉积岩。

                   

1.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B.垂直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水平运动造成的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分别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二者的关系。

2.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

答案 B

解析 “狮身人面像”位于干旱的沙漠地区,风化和风蚀作用显著,流水作用不明显,故选B项。

3.沉积物颗粒不分大小,杂乱堆积,主要发生在(  )

A.河流冲积扇B.黄土沉积

C.海岸沙滩D.冰川堆积

答案 D

解析 风力、流水、海岸的堆积都具有分选性,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

而冰川堆积往往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4.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答案 B

解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地壳破碎,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强烈侵蚀,河流下切形成大峡谷。

5.下列地形区中,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  )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

C.喜马拉雅山D.内蒙古高原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解答容易存在下面的错误思维而误选A,高原、山地,因地势高于周围地区才成为山地,因而都是由于地壳相对周围地区上升所致,属垂直运动形成的地貌。

故水平运动形成的地貌只有A项华北平原可选了。

上述思维错误,主要是忽略了“地壳水平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褶皱山脉。

而华北平原的形成,主要是由河流堆积作用而形成的。

读“某种地形示意图”,完成6~7题。

6.形成该种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地壳运动

7.该种地形在我国哪个地区分布最为普遍(  )

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图中谷地为“U”形谷,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

第7题,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地貌广布。

8.下图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

A.AB.BC.CD.E

答案 C

解析 各种外力作用形式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就是这一过程的联系网络。

搬运作用搬运的物质是风力作用和侵蚀作用的产物,所以它与风化、侵蚀作用相关联。

又因搬运途中由于速度或其他因素导致物质逐渐堆积,故搬运作用与堆积作用相关。

9.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其成因是            。

(2)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      。

(3)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    。

答案 

(1)西北内陆 风力作用强烈

(2)E、D、C

(3)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解析 读图可知A是风蚀蘑菇,它是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据图判断D岩层覆盖于E岩层之上,年龄较新,又因C侵入E、D岩层,说明C岩层年龄更新,因此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E、D、C。

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花岗岩侵入属于岩浆活动范围,因此该地区发生的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按照能量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按发生的过程来看,有的地质作用进行得十分迅速,有的却十分缓慢。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质现象中,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看,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

A.地震B.火山喷发C.雅丹地貌的形成D.温泉

2.下列地质现象中,从地质作用的发生过程看,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

A.海啸B.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地震D.火山喷发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雅丹地貌是形成于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看它属于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而其他三者都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

第2题,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十分缓慢。

而其他三者的发生过程十分迅速。

北美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是一个古老的山地,该地区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现在高原海拨只有1000米左右。

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结果B.外力作用的结果

C.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D.以上都不正确

4.若阿巴拉契亚山脉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则其外力作用主要为(  )

A.流水的侵蚀作用B.风化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的堆积作用

答案 3.C 4.C

解析 通过资料可知阿巴拉契亚地区埋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所以可以断定本区的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在很早以前为一古老的地槽,后来由于地壳抬升而形成山地,在第四纪时期北美大陆被冰川所覆盖受到了强烈的侵蚀作用,故海拔较低。

5.下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⑥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  )

A.①喷出岩 ②岩浆 ③侵入岩 ④变质岩 ⑤岩浆岩 ⑥沉积岩

B.①岩浆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沉积物 ⑥喷出岩

C.①喷出岩 ②沉积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岩浆 ⑥侵入岩

D.①喷出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 ⑤沉积岩 ⑥沉积物

答案 B

解析 地幔上部存在着软流层,从软流层喷出的岩浆(如图中①)一部分直接喷出地表,冷凝成喷出岩(如图中⑥);另一部分未上升到地面,便冷凝成侵入岩(如图中②)。

先形成的喷出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在较低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沉积物(如图中⑤),这些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如图中④)。

喷出岩、侵入岩和沉积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如图中③)。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示意图”,回答6~7题。

6.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②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7.地表风化壳厚度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6.B 7.B

解析 岩石风化作用与水分和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但在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但在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从图中的④到①、③到②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作用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的地区风化壳最厚。

8.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____过程,形成A__________岩,A受到________作用,形成B________岩。

(2)A和B岩石,在________条件下,发生③________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________岩。

(3)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④____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________。

(4)从________________到形成各种________________,又到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

(5)在以上地质作用过程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属于内力作用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答案 

(1)冷却凝固 岩浆 外力(侵蚀、搬动、堆积) 沉积

(2)高温、高压 变质 变质

(3)重熔再生 岩浆

(4)岩浆 岩石 新岩浆

(5)② 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变。

从图可以看出,A由岩浆转变而来,故A为岩浆岩。

①为冷却凝固作用。

A、B、C都经过④变为岩浆,故④为重熔再生。

B、C根据位置可以确定,B在较高的位置为沉积岩,C在较低的位置为变质岩。

则②应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