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2802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docx

《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docx

平原小学刘好杰金点子案例

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金点子

成功案例申报表

单位(全称):

昌乐县红河镇平原小学

类别

教法及学法指导

题目

课改下教师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参评主体

刘好杰

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满腔热情的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的把握和冷静、理智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根据原因,结合实践提出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要恰当

(四)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

(五)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第一、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

第二、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六)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效果

1、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县市区意见

 

市评审意见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满腔热情的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的把握和冷静、理智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从当前的教育形势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盲目的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

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合作学习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足够培训,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好自己的合作学习。

这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

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

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

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

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四)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

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

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五)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我认为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是对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而造成的。

因此,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全面完整理解其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以上问题原因的分析,结合实践,特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

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

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

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中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

在数学课堂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自己的学生,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问题必须具有一

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通过复习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后,我先让学生猜一猜:

“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特征?

(举例说明)”学生交头接耳一阵后,争着发言:

生1:

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

例:

33、36、39。

生2:

个位上是奇数的数能被3整除,例:

21、123。

生3:

不对,13、19都不能被3整除。

……

课堂顿时议论纷纷。

那么到底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呢?

接着我采用“学生考老师”的办法,一个学生任意报一个数,其余学生用计算器做除法,比比看,谁判断得又快又对。

当学生报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我迅速作出回答,并带出一串数,让学生去验证。

如:

学生说“345”,我就报出“354、435、453、534、543”(同时将能被3整除的数一一板书)。

学生对老师又快又正确的判断既感到惊讶,又产生疑问。

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发现这个规律吗?

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情绪高涨,主动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

不一会儿,不少小组学生欣喜地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与它们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有关……

师:

你们想说说这个规律吗?

让学生归纳出结论后(见下图),并再次同桌合作,一个报数,一个用计算器验证。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供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面就会广泛,合作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要恰当

小组合作学习要富有成效,除了设计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外,还要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恰到好处地把握合作的时机。

这种时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学生产生“愤悱”心理时,及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1)班有男生20人,比女生多1/4,女生有多少人?

结果有了两种不同的列式:

①20 (1-1/4), ②20(1+1/4)。

究竟谁对谁错?

又错在哪里?

我不下结论,让学生自己来讲:

生1:

男生比女生多1/4,也就是女生比男生少1/4,所以男生的(1-1/4)是女生人数。

生2:

算式①的结果女生人数是26人,这是不可能的。

应该是30(1+1/4)。

生3:

我列方程来解:

X+1/4X=20,女生是16人。

……

学生独立思考,各说各的理由。

但关键问题:

男生比女生多1/4,是不是女生比男生少1/4呢?

学生产生了疑问,处于“愤悱”状态。

我抓住这个时机,及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有了独立学习的基础,又有对寻求问题解决的渴望,结果学生各抒已见。

不仅弄清了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多的是女生的1/4,而且理解了要反过来说的话:

“男生比女生多1/4,应该女生比男生少1/5”的道理。

选择在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展开合作学习,效果好。

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建立起一种自主、合作、交流的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和谐发展。

2、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及时组织合作学习。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完全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剪剪”“拼拼”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自己去发现探索规律。

这与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步步为营、丝丝入扣的拼剪活动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

前者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增强了学生自我表现欲,让不同学生的不同见解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有不少学生想到了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后都能转化为一个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这是多么有创意的见解。

而后者仅是当一回“操作工”而已。

因此,在实验操作时进行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分享合作的成功,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凸现出来。

3、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合作学习。

比如: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中,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百分数表示的意思。

由于学生收集的百分数来源于生活,且形式多样,因此,学生发言踊跃。

思维,在争论中擦出火花;知识,在交流中不断增殖;情感,在协作中和谐发展。

虽然“什么是百分数”这一抽象概念教师一字不讲,但“百分数的意义”这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融合着生活实例,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体验。

(四)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

讲述的目的主要有三: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

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述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太少,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

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可采用例子或图例来增加讲述的清晰度,必要时在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信他们理解了讲述的内容。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出示卡片:

一人抓);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如果抓最少的意义不大(出示卡片:

抓一把,尽量多);3、再让两仨人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出示卡片:

“猜粒数”);4、再由一个人数一数有多少粒(出示卡片:

数一数);5、讨论:

抓一把花生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

(出示卡片:

数一数)。

这样把教材操作部分的步骤交代清楚。

由于环节多,学生记不住,就出示卡片帮助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这样,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展开。

当然,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适当灵活调整。

(五)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则是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一个重量方面。

第一、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

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受到这种从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有生机。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如三年级数学中,有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难点时,我就向学生提问:

这里为什么要加上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是0可不可以呢?

你能否想个办法证明一下?

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情绪,学生就自觉的议论起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自觉的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第二、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的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发生一定困难,急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

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如: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区分大小月时,我就根据板书向学生提出,你看着我们刚才的观察结果,你想说什么?

有的说31天的是大月,也有人说小月以及平年、闰年等知识都从学生口中讲出来,再通过思考什么是闰年呢?

引发学生的一阵骚动,在通过合作探究交流,争辨获得有关的新知。

这样既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巩固知识,又通过合作交流感受到这其中蕴含着的数学哲理。

(六)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

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

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

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总之,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

如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

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

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

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

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四、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2、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

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

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要注意宁少勿滥,抓住契机。

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五、问题解决的效果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

它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获得一定的收获。

1、小组合作学习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共同探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学生间以共同的问题为目标,以严格有序的分工合作为相互联系的纽带,他们共享学习资源,共闯学习难关,共同收获学习成果,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

2、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生生间的互动,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

3、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走向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