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2196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docx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docx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

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

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

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

(1)突出季节特征;

(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答题示例:

【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答题点拨】特点要答出手法特点及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

(1)特点:

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的景象。

(2)作用:

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

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有: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答题示例:

【2008年浙江卷《乌米》(俄阿·马·高尔基)】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参考答案:

(1)手法:

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2)作用:

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三、环境描写寓意题

景物的寓意:

双关含义,表面(本义)义、象征义、比喻义等。

例题:

(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含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环境描写特点题

例题: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特点:

描写和煦的阳光、流淌的河水、溢香的麦秸以及游戏着的狗,突出了秋日乡野静寂怡人、温馨祥和的特点。

(2)作用:

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愉悦舒适的心情,为下文主人公悲剧命运形成大的“反差”作铺垫。

五、环境描写赏析题

例题:

(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②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第二部分情节类题型】

一、情节梳理题

(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二)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例题1、2010年广东卷《面包》: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

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例题2、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 end#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

参考答案:

五一节董师傅在校园内领小翠游湖。

例题3、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参考答案:

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小说阅读《想象》第15题: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二、情节作用题

(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题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

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

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

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情节安排(艺术)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线索的安排

1、结构全文的线索:

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分析线索的特点:

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A、双线结构:

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B、寻找途径:

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考题示例:

【《中了大奖》(日本多爱子)】本文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

试分析本文的线索特点。

参考答案:

文章以“大奖”为线索结构全文,是双线结构。

明线:

丈夫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

暗线:

妻子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

两条线索在最后的两封信中融合,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

(二)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

一波三折。

作用: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看:

首尾呼应。

作用:

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看:

A、倒叙式。

作用: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B、设疑式。

作用:

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C、写景式。

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4、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

作用:

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

作用:

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

作用: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

作用:

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三)情节结构安排(情节运行方式)

情节运行方式:

(1)基本模式: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设置悬念

(3)埋下伏笔

(4)铺垫照应

(5)摇摆:

一波三折。

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6)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

考题示例:

【《爷爷的宝藏》[美]劳拉?

乌朗】小说通过哪些方式运行情节?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设置悬念。

“藏宝图”的发现引起布丽姬特的极大兴奋,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②摇摆。

小说的情节框架其实简单,但寻找宝藏的过程却跌宕起伏,极尽摇摆之能事,让“宝藏”不那么容易找到。

③伏笔与照应。

“藏宝图”上的日期与下文依靠日期找到宝藏等情节形成照应。

④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花一番波折找到的宝藏竟是几个铁做的士兵,大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爷爷的形象。

(四)提问形式主要有:

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艺术点+体现点。

所谓“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如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2011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小说阅读《翻浆》第11(3)题:

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

①前后铺垫照应。

路面翻浆的交待与后文行车状况的前后铺垫照应,凸显了故事的环境;“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前后铺垫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

②悬念迭出,情节跌宕。

青年的突然出现,引起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扣人心弦。

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扣人心弦。

④在高潮中结尾,余味无穷。

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震撼,引人深思。

四、情节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

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

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

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例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遗璞》第11(4)题: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第三部分人物类题型】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情感的概括归纳能力,解题思路: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

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一)概括、分析人物特征

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或: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

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答题示例:

【2012年湖北省七市(州)(孝感、宜昌、黄冈、荆州、襄阳、十堰、恩施)高三四月联考现代文阅读《貂皮大衣》第17题】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最终被奢华所累(个性特征)的资产阶级女性(身份)的形象。

①她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觉得幸福快乐;②最后又为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焦头烂额,千方百计想摆脱却不得。

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

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

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

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

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答题示例: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血的故事》第11(3)题】“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有担当,明大义。

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

②执著隐忍。

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

③幽默乐观。

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二)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

提问形式主要有:

1、概括、分析人物心理

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

A、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B、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D、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E、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

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心理,有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景来分析。

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心理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1)某某内容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题示例:

【2010年广东卷《面包》】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体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

①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欲掩盖真相的心理。

②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

③“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体现了他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妻子确实吃不饱;另一方面,不接受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

(2)概括某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题示例:

【2011年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2、概括、分析人物情感

(1)某某内容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答题示例:

【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与关爱。

(2)学生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3)学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感召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1、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

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

揭示、突出主题。

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

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

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

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

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性隐性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