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导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2191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导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导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导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导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导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导言.docx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导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导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导言.docx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西方经济学教程第一章导言

第一章导言

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

也正因为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重要,所以它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

经济学家们常常谈论“大炮与黄油的矛盾”。

这是指,任何一个社会都拥有一定量的资源,并用于生产各种物品。

资源的量是一定的,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的量也是有限的。

多生产某种物品就要少生产其他物品。

为了简单起见,假设一个社会只生产大炮与黄油这两种物品,那么,多生产大炮就要少生产黄油,多生产黄油也就要少生产大炮。

这种“大炮与黄油不可兼得”的情况就是“大炮与黄油的矛盾”。

假定在一个社会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果只生产大炮可以生产15万门,只生产黄油可以生产5万吨,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之间,还存在着大炮与黄油不同数量的组合。

假设这个社会在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时提出了A,B.C,D.E,F六种组合方式,则可以作出表1一1

可能性

黄油(万吨)

大炮(万门)

A

B

C

D

E

F

0

1

2

3

4

5

15

14

12

9

5

0

可以根据表1一1,我们可以作出图1一l:

在图l—l中,连接A、B、C、D、E、F点的AF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大炮与黄油最大产量的组合,被称为生产可能线或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

AF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单位大炮要放弃多少黄油,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黄油要放弃多少大炮,因此,又被称为生产转换线。

“大炮与黄油的矛盾”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社会所能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

——社会在生产大炮与黄油的六种可能性中选择哪一种?

——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大炮与黄油的组合达不到AF线,而只能在G点上?

——如何使社会生产大炮与黄油的可能性超出AF线,例如,达到H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StudyObjectsofEconomics)

“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根源于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是由这种资源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一、为什么社会能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

稀缺性(Scarcity)

生产大炮与黄油需要各种资源(resource)(资本、人力、自然资源等)。

如果这些资源是无限的,能生产出来的大炮和黄油是无限的,那么,就没有“大炮与黄油的矛盾”,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

但谁都知道,人类社会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我们可以给稀缺性下这样一个定义: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wants)而言,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用我们所举的例子来说,一个社会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或侵略他国,所需要的大炮是无限的,为了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黄油也是无限的。

但是,能够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是有限的。

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资源有限性就是经济学中稀缺性的含义。

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稀缺性,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资源的多寡的。

这也就是说,稀缺性不是指能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的绝对数量有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足的。

资源再多也是一个既定的量,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与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也就具有稀缺性。

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正是稀缺性存在的表现形式。

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所决定的。

二、生产大炮还是黄油:

选择与资源配置

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有轻重缓急之分。

以大炮和黄油来说,也许在某一时期内社会更需要大炮,而在另一个时期内更需要黄油。

各种资源又有不同的用途,即既可以用于生产大炮,也可以用于生产黄油。

这样,在解决稀缺性问题时,人类社会就必须对如何使用资源作出选择(choice)。

所谓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选择”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物品与生产多少。

第二,如何生产,即用什么方法来生产。

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其经济效率并不相同。

第三,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这也就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和各个社会所面临的永恒问题,所以,选择,即“生产什么(what)”,“如何生产(how)”和“为谁生产(forwhom)”的问题,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问题。

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三、如何生产更多的大炮与黄油:

资源利用

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

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针对30年代的大危机不无讽刺地说:

当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时,“英国有三百万工人失业,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数字刚下降到原来水平的一半。

这种情况就是产量没有达到生产可能线(例如在图1一l中的C点上),稀缺的资源被浪费了。

而且,人类社会为了发展,也不能仅仅瞒足于达到生产可能线的水平,还要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大的产量(例如达到图l—l中的H点)。

这样,资源的稀缺性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资源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资源利用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即大炮与黄油的产量达不到生产可能线上的各点。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充分就业”问题。

第二,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这也就是经济中为什么会有周期性波动。

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大炮与黄油,即实现经济增长。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第三,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甚大。

这样,就必然涉及货币购买力的变动问题。

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由以上可以看出,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

正因为如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也许更恰当一些。

四、经济制度与大炮和黄油的生产

尽管各种社会都存在“大炮与黄油的矛盾”,都存在稀缺性,但解决稀缺性的方法并不同。

换句话来说,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

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

资源的充分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

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

也就是说,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用什么方法生产大炮与黄油,生产出来的大炮与黄油分配给谁都由中央计划来安排。

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依靠计划来实现。

当然,在现实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制度称为“混合经济”。

但市场与计划的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半,总是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以另一种为辅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经济效率高,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因此,许多过去采用计划经济制度的国家纷纷转向市场经济。

这也就是说,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制度。

既然稀缺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具体的经济制度,所以经济学的定义就应该是,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本书所介绍的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因此,西方经济学也就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利用,由此形成了各研究不同问题的经济学分支。

经济学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其中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与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是其基础。

本书所要介绍的内容正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一、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的英文为“Micro”,它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小”。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定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

居民户与厂商。

居民户又称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

厂商又称企业,是经济中的生产者。

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假设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消费者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研究居民户与厂商的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即以前所说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即在这种资源配置下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

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人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因为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第三,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在市场经济中,居民户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

价格象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

微观经济学正是要说明价格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也正因为这样,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要解释价格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第四,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individualanalysis)。

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就是价格这种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

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到的变量,例如,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等都属于这一类。

微观经济学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

就微观经济学而言,其基本假设条件有以下三点:

第一,市场出清。

这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

具体来说,物品价格的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资本价格)的调节使金融市场均衡,工资(劳动价格)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均衡。

在这种均衡的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

因此,微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充分利用为常态的情况下,集中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第二,完全理性。

在微观经济学中,最优化行为起了关键作用。

正因为每个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都是最优的,所以,价格的调节才能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

这一最优化的基础就是完全理性的假设。

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economicman),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

这就是说,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

只有在这一假设之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

第三,完全信息。

消费者和厂商只有具备完备而迅速的市场信息才能及时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以实现其行为的最优化。

完全信息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只有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之下微观经济学关于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是正确的。

但是,事实上.,这三个假设条件并不一定具备。

现代经济学家正是由这一点出发,对传统微观经济学提出了质疑。

本书所介绍的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还是传统的,是以这三个假设为前提的。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

其中主要有:

第一,均衡价格理论。

也称价格理论,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第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一的进一步解释。

第三,生产理论,即生产者行为理论。

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一部分包括研究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生产理论,研究成本与收益的成本与收益理论,以及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行为的厂商理论。

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个因素一供给一的进一步解释,以及对如何生产的论述。

第四,分配理论。

研究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

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问题。

第五,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的实现等问题。

第六,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但实际上,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完全竞争,但实际上不同程度垄断的存在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这样,市场机制往往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第二,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是自发的,其结果不一定符合社会的要求。

第三,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经济中的某些问题。

例如,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无法解决个体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正因为如此,就需要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更为广泛的内容。

诸如,产权经济学、成本一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

这些都是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微观经济学还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l.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的英文为“Macro”,它也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大”。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所组成的整体;不是树木,而是由这些树木所组成的森林。

这样,宏观经济学就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把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既定的前提,但30年代的大危机打破了这个神话。

这样,资源利用就被作为经济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一宏观经济学一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其他理论则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体经济中的各种问题。

宏观经济政策则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第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aggregateanalysis)。

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

这种总量有两类:

一类是个量的总和,例如,国民收入是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之总和,总投资是各个厂商的投资之和,总消费是各个居民户消费的总和,等等。

另一类是平均量,例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与劳务的平均价格。

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总量很多,其中主要有:

国民生产总值、总投资、总消费、价格水平、增长率、利率、国际收支、汇率、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等等。

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

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总量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产生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它的基本内容基于两个假设。

第一,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自从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就是在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中发展的,若干年一次的经济危机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第二,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人类不是只能顺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还能在遵从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之下,对经济进行调节。

进行这种调节的就是政府。

政府可以通过观察与研究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调节。

整个宏观经济学正是建立在对政府调节经济能力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前提是:

政府应该调节经济,政府可以调节经济。

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本书涉及的主要是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其中主要有:

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资源利用情况和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基本指标。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

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

第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把失业与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其原因,及其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

第三,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周期指国民收入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指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

这一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第四,开放经济理论。

现实的经济都是开放型的经济。

开放经济理论要分析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如何影响别国,以及如何受到别国的影响,同时也要分析开放经济下一国经济的调节问题。

第五,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宏观经济理论要为这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要为这种干预提供具体的措施。

政策问题包括政策目标,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政策工具,即用什么具体办法来达到这些目的;以及政策效应,即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作用。

应该指出的是;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运行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对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并由此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

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

当前最有影响的有三大流派:

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

以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在当代的代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以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和以美国经济学家R·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则主张自由放任。

本书所介绍的宏观经济学是以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为主的。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的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都是不同的。

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在于:

l.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

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

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这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把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个既定的存在,分析这一制度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这种不涉及制度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

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但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解,至今也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凯恩斯主义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

但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并不同意这一点,他们力图从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出清与完全理性这两个基本假设出发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并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学体系。

他们在这一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提出了一些理论,但至今还不能令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如何使微观经济学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StudyMethodofEconomics)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经济学自然也不例外。

用实证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称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而用规范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称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是什么”(whatis)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oughttobe)的问题。

在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时,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价值判断的含义。

在以上关于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定义中都涉及到了价值判断这个概念。

什么是价值判断呢?

《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的解释是:

“价值判断可被定义为对所认定的客观效力的赞成或不赞成的判断。

”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价值判断大而言之可以指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好坏,小而言之指某一具体事物的好坏。

所谓好坏也就是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还是有消极意义。

价值判断属于社会伦理学范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阶级性。

实证经济学为了使经济学具有客观科学性,就要避开价值判断问题;而规范经济学要判断某一具体经济事物的好坏,则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问题。

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于进行分析与预测。

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这一点也就决定了实证经济学可以避开价值判断,而规范经济学必须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第三,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规范经济学本身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

处于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第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

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所强调的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则是实证经济学,用规范的方法来研究则是规范经济学。

这种划分与强调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