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2181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教案苏教版必修1

一、专题内涵解说: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

“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

第一部分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

三篇文章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可以概括为“读”——“学”——“思”。

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二、教学建议:

1、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文本研习,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

2、阅读产生世界影响的《安妮日记》,用探讨的方法,了解青年一代对战争罪恶的深层思考;

3、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4、专题学习要求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3、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4、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5、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会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能起草简要的报告。

四、课时安排:

(总计8-9课时)

遭遇战争2-3课时

黑暗中的心迹3课时

历史画外音1课时

写作实践2课时

五、预习安排:

(充分利用图书馆及互联网资源)

(一)课下搜集与战争相关的的文学作品及图片资料。

(二)《一个人的遭遇》全文阅读(见语文读本)。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

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

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

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

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问题探讨: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阐述“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这一主题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

为下文张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

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

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

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3、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时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你如何理解?

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

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4、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

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

读书学习,“读什么?

”是个基本问题。

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

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

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

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此问可进行延伸:

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

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

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

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

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5、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

(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

)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

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6、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

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

“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7、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

你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吗?

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

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

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

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三、课后思考:

比较中国文人俞平伯先生与黑塞的读书观有何异同。

读书的真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不仅有关连,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而已。

游历者,活动的书本。

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

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

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动机的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即为功名富贵,依日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书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

读书空气的称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

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

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

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

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

文言谓之好利。

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

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

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

纪回答得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

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

古人说:

“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

退一步说,以名为利。

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

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

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

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连。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

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方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这是国文程度显著的低落,别字广泛的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不大好办的事情。

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段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

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表迹上。

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

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

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孔孟》,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

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

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有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

历史事实具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现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

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

用功的人难道没有?

即有少数人的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

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

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

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也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支了。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提问:

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

(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四.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检查字词及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

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

《师说》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 重点、难点分析

(一) 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 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