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四单元历史测试题教师用卷.docx
《初一第四单元历史测试题教师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第四单元历史测试题教师用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第四单元历史测试题教师用卷
绝密★启用前
初一第四单元历史测试题
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
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 )
A.秦朝、汉朝B.秦朝、西晋C.汉朝、西晋D.西晋、北魏
【答案】B
【解析】秦朝结束混乱不堪的战国时代,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西晋结束三足鼎立的三国割据时代,三分归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和西晋的共同点。
本题以统一的朝代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掌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
2.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 )
①统治者组织开发江南
②北方多战乱
③江南经济发达
④北方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
【解析】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多和民族矛盾尖锐,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故选B.
本题考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多和民族矛盾尖锐,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3.东晋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迁D.司马睿
【答案】D
【解析】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东晋的建立者.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司马睿建立东晋.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能体现民族融合的措施是( )
A.颁布均田令B.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官
C.迁都洛阳D.革除旧俗,吸收汉人文化
【答案】D
【解析】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中最能体现民族融合的措施是革除旧俗,吸收汉人文化,所以D符合题意.A北魏孝文帝之所以推行均田令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其政权统治,所以排除.B实行官吏俸禄制,为严惩贪官,所以排除.C迁都洛阳,主要是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故选D.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另外向学生说明,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后改名元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涿鹿之战D.城濮之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烈的交战,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故选B。
6.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
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D
【解析】《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时期,活字印刷出现于宋朝,②③不可能出现在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里.
故选D.
本题考查历史常识.曹植为三国时期的人物.
要知道情景创设模拟经历类题目相关史实在限定时间之前的可以,之后的错误.
7.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 )
①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
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
④都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①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④都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四个内容都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注意灵活看待战争影响.
8.三国政权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B.吴-蜀-魏C.蜀-吴-魏D.蜀-魏-吴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蜀国在263年为魏所灭,魏文帝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266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280年,西晋军队灭到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故选:
D。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掌握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
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废掉魏国皇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
本题考查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三国灭亡的时间。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的成就出现在( )
A.数学方面B.农学方面C.地理学方面D.医学方面
【答案】A
【解析】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故选A.
本题考查祖冲之的贡献.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数学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总结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表现有: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先进技术
③手工业有快速进步 ④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下移民和当地的民众共同努力之下,大量荒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现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使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有快速进步。
④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是出现在西汉初期,排除④。
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表现有①②③。
故选A。
11.小明同学寒假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回来告诉同学们:
“我去的城市号称‘六朝古都’,三国时它叫建业,而东晋时则叫建康。
”小明同学去的是( )
A.北京B.上海C.南京D.杭州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东晋时则叫建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康是今江苏南京。
孙吴时名建业,东晋改成建康。
故选:
C。
本题以小明同学寒假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三国鼎立的有关内容。
12.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出处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本次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
A.西晋和东晋B.西晋和前秦C.东晋和前秦D.东晋和陈
【答案】C
【解析】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东晋和前秦。
故选:
C。
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
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与相关成语典故。
13.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下列哪个王朝与西晋的“骤起骤灭”最为相似( )
A.西汉B.东汉C.三国D.秦朝
【答案】D
【解析】据题干表述可知,西晋是一个“骤起骤灭”的国家,这表明西晋短暂统一后迅速亡国,秦朝历二世而亡,西晋与秦朝相似。
故选:
D。
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知道秦朝与西晋的“骤起骤灭”最为相似。
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自哪一朝代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
【答案】C
【解析】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西晋统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晋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
1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
A.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B.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C.加强对经济和政治的管理D.推行学习汉族的文化风俗政策
【答案】D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推行学习汉族的文化风俗政策。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
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故选:
D。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16.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D)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北人大量南迁的知识。
依据所学知识,西晋后期,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故选D。
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B.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C.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答案】D
【解析】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他迁都的最重要原因是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只是巩固统治的表现形式;统治阶级采取的所有措施都是巩固自己的统治。
故选: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注意扎实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等。
18.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是( )
①编钟②“画圣”王羲之③顾恺之的“女史箴图”④兵马俑⑤石窟艺术
A.②③④⑤B.①③④C.③④⑤D.③⑤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不符合题意;②“画圣”王羲之这种说法不正确,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不符合题意;③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中国东晋绘画作品,符合题意;④兵马俑是秦朝时期的成就,不符合题意;⑤石窟艺术是北朝统治者下令开凿的艺术,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③⑤符合题意。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语“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利用排除法,所给的五个事件中哪些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可直接排除,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
19.如图所呈现的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影响有( )
①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②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确立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④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A
【解析】图片反映了魏晋时期民族迁徙的情况。
魏晋时期北方的民族迁往中原,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较多,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分析图表,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行辨析。
2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修建水利工程
②南北水旱技术结合
③犁耕和粪肥的推广
④小麦的大面积种植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小麦属于北方农作物,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的小麦栽培技术与南方的水稻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而不是大面积推广小麦的种植。
故④不正确,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故选:
C。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小麦属于北方农作物,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的小麦栽培技术与南方的水稻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而不是大面积推广小麦的种植。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
A.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大融合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者
D.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提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本题以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关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点。
22.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都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C.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的“承认土地私有”、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故选C。
23.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在军事上依靠王敦。
甚至在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
这些发生在( )
A.西晋B.东晋C.宋D.梁
【答案】B
【解析】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在军事上依靠王敦。
甚至在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
这些发生在东晋。
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
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
故选:
B。
本题考查了东晋。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东晋建立的相关史实。
24.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下哪种历史现象的结果?
( )
A.民族融合B.长期分裂C.民族矛盾激化D.连年战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融合已经形成趋势,后来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所以答案选A。
故选:
A。
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2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下列哪位书法家作品的赞誉:
A.王羲之B.颜真卿C.张旭D.赵孟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王羲之的作品。
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飘若浮云,矫若蛟龙”,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故选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26.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创新是贯穿古代史的一条明显主线。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记述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
材料二: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三: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源:
学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
料一所说的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变法的哪一条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2分)
(2)材料二、三的内容是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改革有什么重要历史作用?
(3分)
(3)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以上两次改革有何相同的历史作用?
(1分)
(4)从上述改革中,你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2分)
【答案】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1分)奖励军功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北魏政权面临的统治危机,维护北魏的政权。
(1分)改革加速了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1分)
(3)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言之有理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1分)
(4)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改革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要善于学习、吸收别人先进的科技与文化;要勇于改革,锐意进取,不畏艰险等。
(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
由题干中“《史记商君列传》”可知此次变法是商鞅变法。
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在土地制度方面采取了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的措施。
其中奖励军功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和利益。
(2)此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
由题干“北魏”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可知此次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北魏政权面临的统治危机,维护北魏的政权。
这次改革加速了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3)此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属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的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也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4)此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习历史要从中看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材料中的改革都顺应历史潮流,尊重客观规律,推动了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发展;学习、吸收别人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并勇于改革,锐意进取,不畏艰险。
故只要回答的时候围绕这些即可酌情给分。
27.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
根据如图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局面的建立者是谁?
为开发南疆,秦朝在南方兴修了那个水利工程?
(2)读图二,西汉政府在E处设置了什么机构?
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历史意义?
(3)读图三,写出A、B、C所代表的政权名称。
D处发生的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写出该战争名称。
(4)读图四,指出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主要原因?
中原地区的人们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什么影响?
归纳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5)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
(1)图一是《秦朝疆域》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秦朝建立后,为开发南疆,秦朝在南方兴修了灵渠,促进了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图二是《西汉疆域》图,读图可知:
图中E处指的是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地区的事务.西域都护的设立,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使新疆地区成为是中国的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图三是《三国鼎立形势图》,读图可知:
图中A政权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指的是吴国.图中B政权地处成都平原,指的是蜀国.图中C政权地处黄河流域,指的是魏国.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进行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图四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中原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中原地区的人们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魏国南方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主要因素是:
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的政治环境稳定,战乱少,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5)读《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图、《三国鼎立形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
故答案为:
(1)秦始皇(嬴政);灵渠.
(2)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使新疆地区成为是中国的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A、吴国;B、蜀汉;C、魏国.D、赤壁之战.
(4)为了逃避北方的战乱;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的政治环境稳定,战乱少,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5)秦汉:
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解析】
(1)本题以《秦朝疆域》图为依托,考查的是秦朝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
(2)本题以《西汉疆域》图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域都护设立的知识.
(3)本题以《三国鼎立形势图》为依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知识.
(4)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为依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
(5)本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