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0441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5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docx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docx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

本期为第一期,报告正文如下:

  国内大部分直销银行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直销银行1.0时代。

直销银行1.0是指传统零售银行业务互联网化、用户自助化,该阶段直销银行是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的简单延伸,具有以产品为中心、注重“存投贷支付”产品服务、以零散获客为主等特点。

  第一节直销银行1.0运营模式

  考察我国100多家直销银行,1.0时代的直销银行主要存在三种运营模式:

一是纯自主线上综合平台模式:

不设实体机构,仅利用电话银行、互联网营销平台、网上银行和移动银行等电子化渠道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客户开户无需去到实体网点,在互联网上操作就能完成,开户成功后即可享受直销银行金融服务。

二是“自主线上综合平台+线下自助门店”模式:

采取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方式,线上渠道由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电子服务渠道构成;线下渠道则是布放VTM、ATM和缴费终端等多种自助设备,客户可借助门店的自助设备与银行客服人员进行实时视频对话,并完成开户、开卡等步骤,客户在现场拿到银行卡后即可办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

三是“自主线上综合平台+第三方互联网企业”模式:

直销银行通过此模式在线上建设综合平台,同时与有经验的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形成合作联盟,通过共享大数据信息等方式,对客户和产品进行共同开发。

  第二节直销银行1.0功能服务

  从功能服务来看,直销银行1.0主要有金融产品交易、借贷服务和生活服务三大类。

在金融产品方面,行业内超过半数直销银行提供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和非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

其中货币基金占比最高,银行理财排在第二位;部分直销银行还提供保险、贵金属和外汇等理财投资服务。

在贷款端,超过半数直销银行部署了贷款功能,各直销银行积极创新该业务,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打造自身特色,如平安银行在汽融贷方面提供车贷、车险、延保等一揽子金融产品,南京银行推出“你好E贷”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支持手机App7*24小时自助申请。

丰富多彩的生活服务板块也是直销银行提升客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的另一条主要途径。

超过半数直销银行,支持生活缴费,少数直销银行支持信用卡还款,极少数直销银行提供票务、医疗和出行等方面的服务,例如民生直销银行生活服务、南京银行“你好+”增值服务板块等,为客户提供缴费充值、医疗、旅行、网上商城等服务。

  直销银行1.0在发展初期,有助于提升银行获取增量用户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运营成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功能单一、产品同质化、高替代性等问题逐渐暴露。

网络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生态,加速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

直销银行有望升级到2.0版本,主要表现为经营主体独立化,产品服务专享化、定制化场景化、生态化。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2017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第三节直销银行1.0业务规模

  从规模来看,直销银行1.0时代,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在2016年底均已超过300万户,2017年6月末上行快线客户数突破千万,民生银行于同年12月初超1000万。

资产规模方面,江苏、光大等多家银行管理资产已达小几百亿元,民生银行资产增长最快,2017年10月中旬跨越1000亿元大关。

然而与传统银行业相比,无论是从客户数量还是资产规模上看,直销银行业务规模仍然较小,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四节直销银行1.0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直销银行引入中国后经过4年多的发展,尽管市场需求旺盛,在产品丰富度、用户数量和资产规模等方面均领先直销银行发源地国家,但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监管政策趋严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加强,发展中的问题愈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机制需要变革。

我国直销银行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上都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1)非独立法人经营模式不利于直销银行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直销银行除百信银行外均无独立法人资质,从长远来看,缺乏独立规划和自主研发权等将成为未来直销银行发展一大掣肘。

具体来讲,国内直销银行大多以传统银行的一级或者二级部门形式存在,附属于母银行,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大部分银行没有构建专属的产品研发团队,更未实施独立的成本收益核算,受母银行传统体制机制影响,很难快速迭代做出成效。

  独立法人地位的缺乏使得直销银行很难建立起独立的运营机制,因而只能选择与母银行共享推广渠道、产品研发系统、风险控制体系、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与后台服务等资源。

与母银行的资源共享,导致产品和业务模式在创新、合作、推广等方面自主性不强,加之没有构建独立的成本收益核算体系,无法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精准的成本收益考核和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另外,由于未建立独立的产品研发部门,产品开发、设计等权责由非直销银行部门负责,这种机制下,产品设计和开发路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母银行研发理念和机制的影响,难以针对互联网用户需求研发出创新性、个性化强的产品。

而且部门之间协调沟通成本高,开发周期长,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在与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竞争中优势全无或者不明显。

  

(2)层级制管理导致市场响应效率损失严重。

出于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国内直销银行机构设置和业务管理模式在传统银行体制内运行,实施的依然是层级制管理模式,无论是人才招聘引进、激励晋升还是业务创新和调整、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均需要层层审批,与互联网金融文化和理念格格不入。

而互联网公司多采取扁平化组织架构,快速决策、迭代开发,市场敏捷反应能力强。

  (3)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共用一套考核机制,与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律相悖。

国内众多直销银行仍沿用传统银行考核机制,即以创利来衡量直销银行贡献度,并据此配备开发和市场推广等资源,而互联网用户拓展规律,一般是先投入培育用户,通过跑马圈地,把流量做大;然后采取综合化手段,精心经营用户,提升用户价值,赢得收入回报。

传统银行模式下的直销银行经营,多了些急功近利,少了些对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和敬畏。

因此,中国直销银行亟需按照互联网思维和理念,构建起助推而不是掣肘直销银行快速发展的考核机制。

  2、产品服务能力亟需提升。

与互联网企业提供的线上金融服务相比,我国直销银行在产品种类、销售渠道、用户体验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产品种类单一,同质化程度高。

在产品单一方面,我国直销银行围绕客户“存”、“投”、“贷”、“支付”四方面需求,推出了存款类、投资理财类、贷款类、便民缴费类产品,大部分直销银行的产品种类较为单一,每类产品序列下的具体产品数量偏少。

在直销银行用户体验调查中,有44%的用户认为直销银行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以贷款业务为例,调研结果显示,只有52.2%的直销银行上线了贷款类产品,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城商行为主,而且存在产品数量较少、种类雷同等问题。

如果产品过于单一,将会导致大家围绕同一客户群体开展恶性竞争,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如果产品过于单一,互联网用户的其他大量真实金融需求容易被忽略,由此造成供需结构不匹配和金融服务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产品过于单一,直销银行服务客户的能力和创利来源窄狭,收入结构不合理,将不利于做大收入规模,也增加了经营风险。

  在产品同质方面,直销银行产品的同质性主要表现在横向(不同银行间)与纵向(本行内)两方面。

从横向的同质性来看,目前各家直销银行上线的产品,不管是存款型还是投融资型产品,同质化程度都相对较高,产品类型普遍集中在货币基金、智能存款、定期存款、理财产品、贷款产品五类。

从纵向的同质性来说,直销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在母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或实体网点均有相似产品提供,如果把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同质化产品排除在外,仅有四分之一的直销银行有自己独立的产品。

  直销银行产品普遍集中于存款型产品和投资型产品,増值服务也仅仅局限于生活缴费和信用卡还款等,这直接导致了直销银行相对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优势的不明显和市场规模难做大的问题。

就投资型产品而言,主要集中在货币基金等低风险活期理财产品,且均呈现出风险较小、期限较短、收益较为稳定的同质特征,同业之间的产品类型极为相似。

直销银行产品在市场中不仅面临着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而且还要应对同业其他直销银行同质化产品的竞争。

而产品的同质性会引发诸多的危害。

一方面,直销银行产品同质性强、区分度低、可替代性强,会导致提升客户黏性和忠诚度的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直销银行没有特色金融产品与显著特征来提高辨识度,大多直销银行选择在初期通过提高资产收益或降低贷款成本的方式来培育种子客户,而同质化竞争的大量存在会导致获客成本与客户经营成本的大幅増加,长此以往,高成本市场拓展模式将成为直销银行发展的沉重负担。

  

(2)销售定位不清晰,推广难度大。

目前国内直销银行服务客户的产品主要是母行的线上产品,与电子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差异性不明显。

与母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柜台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存款相比,只有直销银行余额理财货币基金产品优势明显。

无论直销银行销售母行产品,还是售卖自身特色产品货币基金等,都参与了对母行客户的争夺和对母行存款和资产的分流,对传统银行增存和做大资产体量形成压力。

因此,传统银行的零售银行部等与直销银行客群交叉较大的部门及其客户经理,推广直销银行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部门之间矛盾升级,这使直销银行O2O获客模式面临巨大困难,迫切需要谋求市场拓展模式的新突破。

  (3)用户体验参与机制需要完善,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直销银行具有纯线上的特征,其服务的客户群体集中在年轻、愿意尝试新生事物的互联网用户。

这类群体很在乎使用体验和售前售后服务。

而国内直销银行受到母行传统经营文化的影响,在产品设计、用户在线交互以及售后服务跟踪和反馈等方面,并未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用户参与产品设计、体验测试功能和服务、通畅的客户需求和建议反馈机制以及快捷的投诉工单处理机制等,或者需要健全完善,或者需要从零开始新建,这些机制的不全或者缺位,不利于直销银行良好口碑的形成和用户黏性的增强。

  一是便捷性不够。

国内直销银行产品服务普遍存在便捷性有待提升的问题。

不同于国外监管部门对直销银行账户与传统银行账户的同质认可,我国直销银行相关政策在账户权限与远程开户方面并未完全放开,实体银行卡与直销银行电子账户在功能服务上差异明显,而且开立直销银行电子账户要求客户必须绑定一张实体银行卡进行验证,验证环节多,而且非绑定卡入金或者向非绑定卡支付,需要前往柜台完成面签,使原本纯线上的服务无法实现完全线上化,给客户办理业务造成极大的不便。

  二是缺乏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

目前国内直销银行的客户服务体系较为落后,在登录直销银行界面后,除初次使用时弹出的产品介绍外,客户办理业务全程都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完成,客户服务仅限于银行呼叫中心的电话服务,缺乏在线客服或者智能客服提供及时帮助和疑难解答。

这种缺乏实时交互的客户服务体系,一方面会导致银行无法通过智能客服过滤通用疑问,增加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人员解答压力。

另一方面,客户在办理直销银行业务过程中,遇到疑惑或者困难难以得到及时解答和帮助,业务办理积极性或者成功率会降低,从而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三是尚未构建流畅的问题反馈机制。

由于直销银行的纯线上特征,客户办理业务主要依靠自己查阅业务流程,并根据系统提示自助办理,全程无银行人工干预,这是直销银行最鲜明的特点。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直销银行服务缺少温度,需要在客户办理完业务后对客户进行售后调查与信息收集,传递银行服务温度的同时,了解客户对产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不但有利于提升客户对直销银行的好感,还能促使产品服务不断完善,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构建和实施销售跟踪和反馈机制,对直销银行的服务提升十分紧迫和重要。

  第五节直销银行1.0市场竞争对手

  国内直销银行诞生之时,便面临着与国外直销银行发源地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国外推出直销银行,是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1998年到2000年,因为发现互联网与传统银行业务结合能碰撞出不同的商业模式,而在国内这一商业模式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实践,国内发展直销银行更多地是追赶第三支付机构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方支付App功能已然十分完善的当下,即使直销银行能加速追赶上第三方支付App的功能、用户体验,也早已错过了积累用户规模的互联网红利期。

参考一些官方数据与行业研究结果可知,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至今,主要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1、获客能力更强。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获客能力上较一些同类型金融服务机构存在两大优势,分别是市场占有率和客户认知度上的先发优势以及深耕场景带来的变现效能优势。

  

(1)第三支付机构发展互联网化业务较早,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用户红利期,已发展了海量的用户规模。

国内首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诞生于1999年,首家直销银行诞生于2013年9月,比前者整整晚了4年;而截至2013年1月,央行累计发放了223张第三方支付牌照。

同时,类似微信红包的“现象级”产品不仅在第三方支付内部市场份额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也截留了同类金融支付服务市场中大部分客源:

2017年12月26日,易观发布的《2017年第3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9.5万亿元,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交易规模合计份额高达93.1%,并且仍然保持着万亿级规模的增长速度。

  

(2)第三方支付业务已深入电商、社交、理财等场景,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可以利用既有用户资源持续实现流量变现。

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例,2013年余额宝出现后,理财马上成为新的规模增长点;2016年,以春节微信红包为契机,点对点转账成为交易规模的增长新动力;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提升,用户的购物和商旅支付习惯向移动端迁移,场景将拓展到网络购物、线下商超购物、公共缴费、手机话费充值、公共交通支付等诸多领域。

  2、用户体验更优。

在金融服务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覆盖了“存、投、贷、汇”四项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

在“存”和“投”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已建立起以“宝”类理财为代表的体量非常大的货币基金产品申购业务体系;在“贷”业务上,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推出了自有的贷款产品,如支付宝“借呗”、微信“微粒贷”等,甚至部分采用了线上信用卡的模式;在“汇”服务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社交网络的高频场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转账服务。

  同样是提供金融服务,在用户体验上,商业银行直销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互联网企业相比差距明显。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投资理财产品自余额宝诞生后普遍沿用“所见即所得,所见即可用”的交互理念,把过去的基金术语做出了产品级的分割和解构,实现了“简单留给客户,复杂留给系统”。

信贷消费金融产品多数依托电商数据和支付数据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和信用评估体系,实现了全线上申请审批放款,且贷款门槛较低,操作指引清晰;在转账支付业务上,第三方支付实现了与众多银行合作从而实现一站管理众多银行卡,同时,第三方支付应用内社交关系的建立为转账带来便利,有逐步替代以往银行卡转账优先地位的趋势。

  反观直销银行,纯线上贷款因电子账户开立需要五要素验证导致客户体验急剧下降,支付转账业务由于Ⅱ类户向非绑定卡转出或者从非绑定卡入金需要面签等监管要求而大面积受影响。

但是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其所衍生出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板块,在存贷汇三大块业务的开展过程中没有这么多制约因素,因此业务丰富度较高的综合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业务单一的直销银行替代性极强。

民调显示,在选择可以替代直销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时,33.7%的用户选择了蚂蚁金服,超10%的用户选择了P2P平台、京东金融和腾讯理财通,然而仅有8.2%的用户认为直销银行不可替代。

  3、运营模式更灵活。

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互联网模式起家,公司组织架构多扁平化,在运营上能实现快速决策,在产品创新上采用滚动开发机制,市场响应速度更为敏捷。

  第三方支付市场巨头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都在2010年前后改制事业部、子公司经营模式,实现组织扁平化。

扁平化组织与传统的科层制组织有许多不同之处。

科层制组织模式是建立在以专业分工、经济规模的假设为基础之上的,各功能部门之间界限分明。

这样的组织必然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而扁平化组织中的员工直接面对客户,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可以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

  在互联网行业基本得到公认的是以“产品线”划分公司组织架构为最理想最高效的模式,在此模式下一个产品的所有参与者受共同价值观的驱使,所有人的节奏和目标理应一致,“事业部”组织架构即是如此,各事业部其实是相对独立的产品或产品群体系。

当某个事业部即使在市场竞争中遇到瓶颈,也可以快速地调整事业部的结构和方向,甚至放弃,以便更灵活的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4、新兴技术应用快速。

第三方支付机构对新技术极为敏感,能较快投入研发和实践。

如通过各种认证识别技术完成整个购物过程的无人超市,推广线下POS消费信贷的“白条闪付”,基于点对点实时支付、将支付融入社交的视频转账,基于区块链安全认证的新型跨境支付等。

2017年10月11日至14日,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云栖小镇主办云栖大会,主题为“飞天·智能”,聚焦了目前蚂蚁金服的主要金融成果,包括金融智能大脑、区块链技术、智能风控蚁盾、芝麻信用、ZOLOZ金融级可信身份核验平台、蚂蚁金融云等。

金融科技的率先应用将助推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互联网企业更加快速、全面、细致地捕捉用户需求,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由此可见,在当下互联网金融的风潮中,直销银行需针对改善自身体制、适应用户习惯等进行改变。

如在设计过程中应更多的契合用户生活场景,团队建设应注重吸纳有互联网金融经验且有创意的人才,落实“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产品研发理念,提高产品研发效率等。

  第六节直销银行1.0用户情况分析

  根据2017年9月最新调研显示,直销银行1.0用户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服务对象主要为年轻群体,年龄集中在25到35岁之间的用户超一半,其中男性用户较多。

从具体年龄分布来看,使用过直销银行的用户中90后、80后群体的比例分别为23.6%、54.9%,高于了解过但未使用过直销银行群体中16.5%、50.6%的比例。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2017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

发展直销银行旨在不改变用户用卡习惯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客户去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排队所浪费的时间,而这方面与年轻用户追求简单方便的需求不谋而合,同时年轻用户对于新产品的接受能力也比较高。

因此,直销银行在25到35岁的消费者中大受欢迎。

在性别上来讲,理财需求度较高的男性对于直销银行的热情也更高。

  2、直销银行用户人均月收入主要处于3000-8000元之间,占比达到了50.1%。

对比使用过直销银行的群体和了解过但未使用过直销银行的群体,前者收入水平高于后者。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2017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

目前直销银行产品以“宝宝类”货币基金、定期理财产品为主,处于3000-8000元月收入的人群对于这种小额的理财需求旺盛,除选择钱包类App外,直销银行是其进行理财的不二选择。

拥有银行背景的直销银行相比于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钱包类App里“宝宝类”产品所不同的是,直销银行里的资产想要在消费时使用比较困难。

因此即便是直销银行的安全性比较高,消费者也不会放弃钱包类App。

  针对优质用户,直销银行可以提供适合该群体的增值服务,更广泛地挖掘用户价值。

结合直销银行用户年龄分布来看,直销银行的受众群体更多的是年轻、优质人群。

针对这一情况,直销银行可围绕该群体开展针对性强的营销活动,以吸引这部分群体。

  3、用户使用直销银行投资理财的金额占其全部理财金额比例偏低,过半数的用户只有20%占比。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2017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

直销银行的商业理念本是通过减少固定成本来提高理财收益率,从而吸引用户投资。

但是目前,中国直销银行因为政策限制,没有独立运营也无法脱离母银行的物理网点,其金融产品收益率仍与传统银行处于同一水平,比照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产品,其收益率偏低。

这也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在直销银行投资额偏低。

  4、在问及消费者对于直销银行的认知时,26.4%的消费者认为没有物理网点的银行最符合直销银行理念,56.1%的消费者认同直销银行是“不用排队的银行”这个看法。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2017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

直销银行从2013年正式在中国诞生,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宣传后,大部分消费者对于直销银行有了类似“没有物理网点”、“不用排队”等较为直观的认识,但是仍有部分用户对直销银行的理解偏差很大,比如15.3%的用户甚至认为直销银行“是一种违法行为”。

因此,要加强直销银行特点和优势宣传以及正面引导和解释。

  5、对比互联网金融机构与直销银行,虽然59.2%的消费者都认为拥有银行牌照是直销银行的优势,但是谈及他们认为的直销银行最显著优势时只有22.3%的消费者选择了银行牌照,有23.9%以及23.7%的消费者认为直销银行最显著的优势是其刚性兑付能力以及理财产品的可靠性。

而认为银行更懂金融及所积累的数据能够在银行体系内使用是直销银行显著优势的用户比例较低,仅为15.1%和14.5%。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2017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

在理财时,大部分消费者属于风险厌恶者,乐于选择更可靠平台、更稳妥的投资方式,因此消费者会选择直销银行多半是因为其具有的银行背景。

而且金融机构最爱标榜的金融专业性及数据价值其实并不受消费者的重视,消费者选择直销银行的核心原因还是对银行及其刚性兑付能力的认可。

  综上可知,直销银行1.0时代,用户对其最满意的几方面分别是:

资金安全性、银行的背书以及客服的质量。

直销银行作为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的新模式,拥有银行的品牌和资金背书,安全性相对较高。

且由于目前直销银行仍旧是银行的一个内设部门,在客户服务方面与商业银行还处于同一系统,因此,消费者对于其客服质量好评颇多。

总体上来看,银行系直销银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比较好,无论是品牌还是服务都有较高的竞争力。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2017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而直销银行1.0在用户体验方面的短板在于,目前国内直销银行功能较少,除去信用卡还款、理财的基本功能外,其他产品及服务并没有获得用户认可。

直销银行由于支持服务较少,面对其他综合性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力不高,这是影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用户需求的愈益多元以及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发展变化,直销银行亟需顺应时势、优化升级,解决1.0时代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向业务发展多元化、特色化、场景化、生态化以及经营模式独立化方向发展,开启直销银行2.0时代。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2017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第二期:

  第一节直销银行2.0发展背景和机遇

  直销银行从欧美国家发源到引入中国生根发芽,从最早的少数几家发展到目前的100多家,从一开始的弱监管到当前的强监管周期,背后都有深刻的政策、市场和技术缘由。

  1、逐渐完善的监管环境为直销银行2.0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监管政策对直销银行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鼓励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电子账户成为标配模式。

根据央行261号文件对II、III类账户功能的界定,电子账户将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