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0127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21世纪,职业教育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最佳的外部条件,如果仍按老路前行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对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进行研究与探索。

笔者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方面着手研究,表明对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必须指向人的发展,必须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必须关注现实生产与生活,必须充分尊重市场,积极融入市场,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技能培训课程开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就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技工学校作为技能培训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尽管目前已形成了初、中、高级培训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及机械、电子、航空、电力、石油、冶金、铁路等30个部门和系统。

但回顾技工学校教育20余年的发展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它走的是一条曲线型的发展道路。

技校的创办从70年代末开始至今,无论学校数、学生数、教职工人数、专业数变动都非常明显。

据统计,到1996—1997年时达到顶峰,学校数为4467所,在校学生数达193.1万,而到2002年3月,全国技工学校数降为3470所,在校学生数仅为134万。

而进入21世纪,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呈快速发展的趋势,我国的经济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为强劲的需求,特别是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高速增长的态势,因而当前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最佳的外部条件,如果仍按老路前行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个核心,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得不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作一定的研究。

课程设置一般指各级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学时数。

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基本依据是:

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因而我们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从这两方面加以讨论。

知识结构

按知识结构设置课程,就必须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核心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技工学校应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实际需要,科学、灵活地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有意义地组织实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指向人的发展。

课程是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转化的信息载体,在这个载体里,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还要有在过程和方法中蕴涵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

一句话,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存的作为“知识文本”和“技能文本”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人的发展为主线,从多个维度设计和编制课程。

既要重视课程内容的目标和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建构;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建构。

也就是说,把课程内容当作一个信息材料,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在提高智能素质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

事实上,我们已经意识到:

在过去的“面向用人单位需要”的思想指导下,单一地传授知识技能,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觉得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不理想”。

这是因为,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

任何一个职业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角色,其次才是具有特殊性的职业角色。

试想,一个模特专业的学生,难道仅仅练习“走步”和“展示”,就能成为出色的模特吗?

当然不能。

换而言之,即使是这样特殊的职业角色,也必须具有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等。

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不能把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的一项指标,还要设计完成这项任务的其它指标——过程和方法,以及在过程和方法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大量的是中等技术人才,他们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因而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点,必须设置适当比例的专业理论课,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但只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还不能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因为有些知识是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生成的。

就像我们学习游泳,如果只从理论上学会了游泳的基本要领,而不经过呛几口水的体验,恐怕是难以学会的。

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注重研究性。

一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研究思考的机会和空间;二是创设职业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只有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才能在探究中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也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但这些将来的劳动者,不是仅仅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就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需要的,毕竟,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

唯有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潜能。

才能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跨学科、泛学科的能力强的扩展型人才。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没有学科知识与内容的交叉与综合是难以实现的。

所以,新型的劳动者必须具有综合的职业素质结构,具有能够从事多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当中,适应企业的改造、重组、创新的需要,也才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我们职业技术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能简简单单的只设置几门专业课程,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相反我们要设置适当比例的文化课,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又学习了相应的文化知识,并且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样才能为学生更新知识和接受继续教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真正具有应变、生存、发展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从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也为我们学校今后大发展赢得更好的声誉。

值得说明的是,文化知识之间,专业基础知识之间,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之间,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综合,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只有如此,才能把研究和综合在课程内容中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中综合,在综合中探究,从而才能在保持“专才”的同时加大“通才”化力度,也才能提升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整体素质!

从芬兰职业教育的重点改革目标可以看出芬兰职业教育的“通才”化倾向:

建立一个知识化社会;普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推进语言学习和教育国际化;强化IT领域的培训;提高教育提供和教育水平的标准;防止边缘化。

我们国内的职业教育虽然说与国外的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可以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从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求出发,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我们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应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安排上,我们尊重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主动瞄准市场需求,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特点和专业建设需要,我校试行了“以技能操作为核心、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

“宽基础”包含二层含义:

(一)专业教育有较高的文化起点。

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是学生的能力、素质、科学世界观发展的必要基础。

基础越扎实,形成的发展后劲的“能级”越高。

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也为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宽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建立有较大的专业口径的知识和技能“平台”。

“活模块”也包含二层含义:

(一)三大知识技能模块:

(1)文化基础模块。

(2)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模块。

(3)多个专业方向模块。

每个模块内的内容可增删,不同学制不同生源层次可变动。

(二)学生学完知识平台后,对专业及各专业方向有所了解,减少了盲目性和幼稚性,教师根据社会就业形势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模块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片面追求知识系统性、淡化操作的教学模式,把多门专业课的内容有机整合和重新组合,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操作性强、带有明确任务的活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六步教学法”,通过明确目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下达任务、实际操作、综合评价六个步骤,突出了技能操作的核心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三用二学一创”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用中求创”。

学校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在学习动力、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性,丰富了重点专业建设的内涵。

如我校的技工班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一年级文化、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到二年级时对根据学生选择对专业重新划分,可选择机械专业或电专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二、能力结构

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就要求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强专业技术课程,对必要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突出核心技能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从而接轨企业,真正为就业服务。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职业学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生源质量必然呈现出多层次状态。

忽视这个基本现实,用一种模式、一个尺度、一样的要求,把中考总分差距百分甚至几百分的学生,放在一起实行“一锅煮”,结果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差,无法用应有的标准把好考试和毕业关,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都差。

同时,由于很多学校经济上负债累累,专业硬件建设和教师待遇无法保证,师资队伍相对薄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只能作为一个口号。

因此,要在短时间内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出现突破性进展,必须克服教条主义的束缚,实事求是地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我校按照分类教学、分别要求的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按发展方向,分为就业技工班教育和升学高职班教育;按培养内涵,分为理工科类技术型(如机电、电子等)和文科类服务管理型(外贸、市场营销等);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根据生源素质分类制定不同的要求。

例如,我们对理工科类技术型专业和班级提出了在一、二年级要特别重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的要求;而对于文科类服务管理型专业和班级,则要求强化对初中文化基础课的弥补,适当降低高中文化课要求,侧重人文知识的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硬笔、普通话等四项技能培训。

对升学高职班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高分率和本科升学率;而对就业技工班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专业等级证书的考核过关率(技能掌握程度)和就业质量。

只有从我们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他们的现有水平设置相应的课程,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关注现实生产、现实生活。

现存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曾经起过积极作用,这也是职业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较之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似乎存在着某种滞后性,这与课程内容的陈旧也不无关系。

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重知识、重原理,知识偏多、原理偏难。

既有悖于培养初、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初衷,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其考试分数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试图在职业教育阶段为学生“补课”,只能是事倍功半。

怎么办?

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开发出自己的特色——关注现实生产,关注现实生活,为现实生产和生活服务。

只有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

实践证明:

职业教育同样能发挥人的个性特长,促进入的发展。

较之于培养大学生的普通教育,各有各的特色。

多元智力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教育者可以从开发学生的强项智力人手,带动其弱项智力的发展。

这就启发我们,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以开发职业角色需要的知识技能智力为主,带动或促进其它各项智力的发展。

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

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需要深人研究和亟待改革的实践课题。

只有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如我校部分学生,特别是个别春季班学生,进校时文化知识分数几乎没有,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只是让学校帮助管教,只要不出事就行。

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对他们教育时就避开其弱项——文化知识,利用本校的通俗易懂的校本教材(钳工、车工技能操作手册等),让他们对技能方面产生兴趣,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开发其强项,带动其弱项,培养出合格人材。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充分尊重市场,积极融入市场。

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是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提。

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尊重市场,积极融入市场,顺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把握市场脉搏,切入产业发展的亮点,开设新专业,建设品牌专业,推进特色专业,同时保持长线专业在稳中求活、求新、求变,这就增强了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从而增强我们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理念,学习先进的经验,完备并及时调整现有专业的教学计划,增强教学计划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岗位的针对性,既体现对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又体现“必需”与“够用”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兼顾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计划既要有规范性,又要有灵活性,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选择性。

从而增强学生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力,使他们永远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面向市场,开门办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而且也能有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

(四)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这也是经济与社会的客观要求。

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我们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德国采取双元制,培养出了具有较高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它成为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美国、加拿大CBE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和职业能力等级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也可为我们所选用,但我们也不能盲目照搬,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的核心都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教育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我们所有教师的职责,但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台高效播种机,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的课程甚至成了师生双方“你说我做”的条例,限制和束缚了学生潜能的释放。

相反,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渔”而并非授之以“鱼”。

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也才能使之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当然,仅仅有了自学能力还不行,因为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我们惟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江泽民同志也曾强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进入21世纪,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觉到,民族的振兴要靠创新,国家的富强要靠创新,人民的富裕同样也要靠创新。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当然也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所以说我们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更应该承担起创新兴国的重任。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所以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有认真学习,积极开拓,努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才能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国家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但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想真正干出一翻事业,还必须具备自主创业能力。

90年代开始,芬兰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特别重视创业教育以便使受教育者增强自主就业能力。

所有专业的课程设计中都包括了有关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课程,以使学生尽可能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职业岗位群的特征。

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虽然不能完全按照芬兰的模式来进行,但我们可以借鉴其教育经验,加大创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企业、了解社会的机会,提高其自主创业的能力,为其将来有一个更加美好、辉煌的前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新世纪的起点上,用新的教育理念加以重新审视,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确实急需不断地完善,为此,我们必须对职业教育课程加以改革。

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体现在优、实、新三个字上。

优,就是优化课程设置,淡化中职课程体系的所谓完整性,形成适应并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

实,就是课程设置要在“实用”上下功夫,突出理论的应用和技术开发,加强宽而新的课程,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发展起到接口作用。

新,就是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使课程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发适应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

附:

某某技工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及核心课程模块框架

(一、)我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实施性)

 

学年

学期

1

2

3

4

5

6

周学时

实习

理论

实习

理论

实习

生产实习

课程

 

 

1

政治

2

 

2

 

2

 

 

 

实习基地生产实习

2

体育

2

 

2

 

1

 

1

 

3

语文

5

 

 

 

 

 

 

 

4

数学

5

 

3

 

 

 

 

 

5

物理

5

 

 

 

 

 

 

 

6

英语

4

 

 

 

 

 

 

 

7

微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5

 

8

机械制图

5

 

5

 

 

 

 

 

9

机械基础

 

 

 

 

6

 

 

 

10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4

 

 

 

 

 

11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5

 

12

钳工工艺学

5

 

4

 

 

 

 

 

13

车工工艺学

 

 

 

 

2

 

2

 

14

电工基础

 

 

5

 

 

 

 

 

15

电子技术基础

 

 

 

 

6

 

 

 

16

电力拖动

 

 

 

 

6

 

 

 

17

电机与变压器

 

 

 

 

 

 

5

 

18

数控加工基础

 

 

 

 

 

 

6

 

19

钳工实习

 

 

 

7

 

 

 

 

20

钳、电、车工(数控车工)实习

 

 

 

 

 

9

 

9

21

心理健康教育

1

 

每周理论总课时

33

 

25

7

23

9

24

9

合计

每周总课时

33

32

32

33

 

 

 

 

 

 

 

 

每学期开设理论课程门数

8

7

6

6

附表:

机械加工技术附表

专业模块〈一〉——“机械加工技术”模块

类别

编号

课程名称

课时数

各学期学时安排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专门化课程

1

工艺工装设计

36

3

2

机械设备修理工艺学

48

4

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36

3

4

数控机床加工技术

48

4

小计

14

其中:

1.工艺工装设计:

选用校本教材,主要讲授成形车刀、孔加工刀具、铣刀、数控刀具与自动线刀具的设计、各类机床夹具、高效及自动化夹具的设计,夹具精度与结构工艺性、组合夹具与可调整夹具等内容。

2.机械设备修理工艺学

选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的教材。

主要讲授机械设备修理工艺理论知识、机械零件和部件常用的修复工艺技术、典型机械设备修理工艺、机械设备修理的质量检验和试验等内容。

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设备修理一般工艺问题的能力。

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选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的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主要讲授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及滚珠丝杠的公差、齿轮转动的公差、尺寸链和角度、圆锥、键、花键、螺纹及齿轮等几何测量技术。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了解有关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能正确地解释和标注图样上的常见的公差,能用极限与配合原则,采用类比法正确选择合理的极限与配合,掌握一般零件的测量方法。

4.数控机床加工技术

结合《数控机床加工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刚》,选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的教材——《数控加工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程序编制及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应用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一种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

专业模块<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模块

类别

课程名称

课时数

各学期学时安排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1

机械制造技术

36

3

2

数控机床及应用

48

4

3

机械CAD/CAM

36

3

4

机械设备控制技术

48

4

小计

14

其中:

1.机械制造技术:

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明耀和张兆隆主编的教材。

主要讲授刀具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机床夹具的基本原理;金属切削机床转动、结构及原理;钻床、镗床、刨床、铣床、磨床的特点、运动和应用范围;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加工精度、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加工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综合分析等基本理论。

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理论知识,了解典型零件加工的常规工艺和适用的先进工艺技术,具有编制、实施工艺规程、设计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