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期末联合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祝考试顺利★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星云集的“大片”未必好看
一直高歌猛进的国产电影今年暑期遭遇票房滑铁卢,国产片总票房相比去年同期的79亿元缩水约32亿元,下滑近四成。
这一趋势直到国庆档期仍未扭转。
表面看来,这是缺乏制作精良的现象级“大片”导致市场疲弱,但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资本力量的过分扩张使电影产业出现结构性失衡。
事实证明,资本力量一家独大不利于提升内容质量,任由资本肆意逐利很可能会毁掉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
电影票房造假就与近年来互联网资本大举进入电影产业有直接关系。
在资本的介入下,电影产业传统的融资模式、创作模式和发行放映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互联网资本使电影产业获得了充足的资金,能拍摄此前难以想象的大场面、大制作,网络购票的便利和“票补”降低了票价,刺激了观众的购票热情,使电影市场出现爆炸式增长。
但与此同时,对赌式的分账合同、电影收入的期货化也给“偷票房”“买票房”“幽灵场”等违规行为打开了大门。
更有甚者,利用影片票房影响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从中牟取暴利。
到这一步,电影作品成了金融工具,其本身的创作质量已经不重要了。
《叶问3》片方之所以要自买票房5600万元,就与其采用“互联网+金融+电影”运营方式密不可分。
在资本逐利本性的推动下,影视行业谈故事的人少了,谈融资上市的多了。
创作心态日渐浮躁,有的影片从剧本策划到拍
摄完成到宣传上映只有半年,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现在不少观众总结,越是明星云集的国产片越不能看。
因为明星云集就意味着影片投资主要花在了明星身上,剧本内容很可能苍白肤浅,制作方面很可能粗制滥造。
电影当然离不开明星,演艺精湛的明星往往是票房号召力的保障。
片方为明星开出高价有其合理性。
但一部电影的投资如果70%花在了主演明星的身上,显然越过了合理的界限。
实际上,影视明星收入过高已经不仅仅是文化行业的事,而是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缩影。
某明星一场婚礼花掉上亿元,某明星近期的离婚官司所涉及的财产总额超过5亿元,某明星一部电影的片酬是1亿元……有人说,明星是稀缺资源,为稀缺资源出高价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但他们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明星资源具有天然垄断性(明星与明星之间难以相互替代),用这种垄断优势介入价格谈判,必然会获取高于其本身价值的溢价。
影视行业造就了一批亿万富翁,却没有造就与之相配的优秀作品——市场在这里失灵了。
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那种完全交给市场自由竞争就能实现出人才、出精品、出产值的“多赢”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事实是:
资本不受节制就必然膨胀,进而伤害行业和社会。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文艺繁荣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力量,但这不意味着对资本失去警惕。
我们提倡限制资本、限制明星高收入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希望建立一个政府、资本和社会彼此平衡的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健康、公正的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电影今年暑期遭遇票房滑铁卢,其根本原因就是国产电影缺乏制作精良的现象级“大片”,从而导致的市场疲弱。
B.事实证明,电影仅靠资本力量一家独大是难以提升内容质量的,资本肆意逐利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也是不利的。
C.当前我国电影产业中出现的票房造假现象,这与近年来互联网资本大举进入电影产业有着直接的关系。
D.互联网资本使电影产业获得了充足的资金,网络购票的便利和“票补”降低了的票价,这些使电影市场呈现“繁荣景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下出现的利用影片票房影响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进而从中牟取暴利的状况,这就表明电影作品成了金融工具。
B.如果影视行业谈故事的人少,谈融资上市的人多,在这种日渐浮躁的心态下,其创作的作品质量是不会高的。
C.现在不少观众的看法是,明星云集的国产片质量不高,因为那些影片剧本内容苍白肤浅,制作方面粗制滥造。
D
.演艺精湛的明星往往是票房号召力的保障,片方为明星开出高价也有其合理性,但应该有一个限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影视明星收入过高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文化行业的范围,成为了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缩影。
B.有人认为明星是一种稀缺资源,为稀缺资源出高价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这是一种不理性的看法。
C.因为市场经济的不完美性,那种抱有完全交给市场自由竞争就能实现出人才、出精品、出产值的“多赢”想法,是不实际的。
D.如果我们能建立一个政府、资本和社会彼此平衡的体制,就能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健康、公正的环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九旬叶嘉莹:
舞诗弄词是一生
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袒露心声:
“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而实际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
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
他们原本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的饮水词人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
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
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狱。
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
我放弃过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
”叶嘉莹似自问又似自答,伴以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
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
叶嘉莹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与做研究有关。
上个世纪60年代,她来到哈佛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时间中,最让叶嘉莹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学的总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丰富,少有比肩。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
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
”于是,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
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其实很早之前,叶嘉莹便在台湾的三所大学、两个电台讲学,当时外国汉学家前来“取经”,都能听到她的名字。
久而久之,国外大学都请她去讲学。
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能以流利英文授课的学者起先并不懂得多少英语。
叶嘉莹坦率地说,那是被“逼”出来的。
初到温哥华,叶嘉莹每天查英文生词到两点,然后第二天去教书。
也曾有人担心,叶嘉莹会不会因为英文不通,被学生赶下台,但奇妙的是,不只学生喜欢听,连听过叶嘉莹讲演的教授都说她是教书的天才。
红学家冯其庸认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上,叶嘉莹的成就之高是当今首屈一指的。
而台湾的历史学家汪荣祖指出,某种程度上,叶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
她不但写出了重要的学院派论文,还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对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
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诗人或学者不愿去做的事情。
她把投身诗词教育当成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她最多时曾同时在三所大学教书。
她说,自己现在的身体已经到了衰老的阶段,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可是只要有人希望她教下去,她仍愿意尽力。
“我现在已经归来啦。
”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
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国。
”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一位晚辈记得,有一次他们几个人送她到机场。
进入登机口后,她一个人拎着那么大一个包,身影孤独。
这样一个瘦弱老人的身上,担负着一种东西。
30年来,她不断往返于祖国大陆、台湾、加拿大。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②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
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温家宝贺叶嘉莹九十华诞)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在古典诗词领域的成就,加拿大皇家学会授予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
B.虽然不曾丢弃恩师的授课笔记,但在“白色恐怖”时期,考虑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叶嘉莹在当时完全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古诗。
C.在哈佛期间,图书馆的人允许叶嘉莹在闭馆后留在里面看书,能够工作到天黑,这跟与她合作的教授的叮嘱是有关的。
D.叶嘉莹尽管最初英文不好,但依然能够吸引学生来听她的课,这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同时又体现了她自身的素养。
5.叶嘉莹先生在古诗研究中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分)
▲
6.叶嘉莹先生不仅在诗词领域成就巨大,她的人格魅力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请结合文章谈谈叶嘉莹先生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5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熊孩子”卡尔
卡尔是一个9岁英国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到中国来工作后,他随着爸爸、妈妈也来到了中国生活。
卡尔有一张红红的脸蛋,脸上长着一些小雀斑,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像飘逸的鬃毛。
校长告诉我,卡尔从小就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能讲出一口较为流利的汉语,这样他来中国上学,也就能很快地能适合新的生活。
班上来了个外国男孩子,同学们一下兴奋起来,大家动不动就对他冒出一句:
“hello,howareyou!
”卡尔也回一句:
“fine,thanks!
andyou?
”
第一天上课,班长喊了声:
“起立!
”全班同学“刷——”地一下,像一阵风似的,全都站了起来。
我说了句:
“同学们好!
”同学们回答道:
“老师好!
”
可我发现,卡尔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他两眼望着全班同学齐刷刷站起来,一脸茫然的样子。
我只好叫班长用英语喊一句:
“Stand up!
”
可卡尔依然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好奇地东张西望后,问道:
“为什么要起立?
”
我哭笑不得地解释道:
“起立,是表示一堂课开始了,大家都要精力集中,准备认真上课!
”
卡尔听了,似乎没有听懂,还是一脸茫然的样子。
我问道:
“你们英国上课不喊‘Stand up’吗?
”
卡尔耸耸肩,两手一摊,说道:
“不喊!
”
我对同学们说道:
“两国国情不同,所以卡尔不站起来,应该可以理解,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一名外交官。
一天,上自习课,我让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复习功课。
过了一会儿,我回到教室,惊讶地发现班上只有几个女同学了。
我问:
“人都到哪里去了?
”
一个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