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8836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docx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docx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课题:

《论语》十则

课时:

两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准字音,明确字义:

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

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

1、字词。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

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

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

(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

没错。

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

(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

对,就是文言文。

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

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

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

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二)集体通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四)精读课文,分则讲解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

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

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

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

时常地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

名词,朋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

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

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

生气,发怒。

⑦君子: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

“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

同样、也是。

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

“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

“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

“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

(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

(“乐”因:

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

(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

——有修养。

问学生:

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

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

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

“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

领悟。

③可:

可以。

④以:

凭借。

⑤为:

作为。

2、翻译

孔子说:

“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

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

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

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

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

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大家猜一下:

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答案是:

被偷走!

)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

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

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

有一句老话说:

“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

”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

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

——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

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

答案很简单:

他积极思考!

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

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

有害。

2、翻译

孔子说: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

“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

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

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

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

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

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

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

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

“由诲汝(rǔ)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

教导

②女(rǔ):

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

通“智”,明智。

④之:

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

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

“由!

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

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

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

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

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

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

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

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

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

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

”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

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

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板书

不知:

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诵读,导读新课

(二)精读课文,分则讲解

第七则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

“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

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

——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

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

(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

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

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

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

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

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

(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

引孔子的话:

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善:

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不善:

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焉:

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第一个“之”:

指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善者;

第二个“之”:

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习。

5、板书

善:

从之

不善:

改之

第九则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

严寒时节。

②凋:

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

然,后。

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

然,这样。

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

“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

“毛泽东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

”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

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

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

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

他说: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

人如松柏,松柏如人。

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

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

遵照它。

③其恕乎:

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

“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

”孔子说:

“大概就是恕吧?

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

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

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

(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

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

——有宽广的胸怀。

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

“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

(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

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平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

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谋谋划、筹划事情。

②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

旧注曰: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

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而”的用法:

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

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

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4、讲解

问①:

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

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

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

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

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

(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习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习乎”讲学习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

1、讲解

问①:

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

(任贤齐,学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

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

毛泽东主席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

“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

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

(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

(向某人看齐,像他学习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译: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问③:

上一则曾子说每天要“自省”,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见古人很能自我反省,从而提高。

那为什么自省呢?

后半句,谁能解释一下?

给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

(后半句翻译:

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2、翻译

孔子说: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3、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强调做人要懂得“以人为镜”。

第八则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1、疑难字词

弘毅:

刚强,勇毅。

2、翻译

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肩负沉重,路途遥远,已实行人德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

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讲解

这一则我们从字面意思看是比较好理解的,没有那么多晦涩的词。

(一一讲“弘毅”、“任”即责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为”这个词,与现代汉语完全不一样,应翻译为“以之为”。

这个结构,必须把某个名词插入其中,看句子,那应该是:

“以仁为”自己的责任。

这么说理解吗?

明白这个结构的用法了吗?

读这一则,谁能想到两个成语?

(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同义词:

负重致远、全力以赴。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方才停止。

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

奉献了一切。

同义词:

鞠躬尽瘁)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身怀抱负的人就该有坚毅的态度。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1、谈谈你对《论语的理解》

2、搜集关于孔子以及《论语》的历史小故事

 

温馨提示:

华图教师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售前电话:

4006-01-9999

010-*******

资格证QQ群:

248126741

教师招聘QQ群:

6004954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