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8790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docx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docx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的研究》

研究报告

北京市燕山教育委员会:

王大利

北京燕山教研中心:

李万增(执笔)

2005年9月

课题《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的研究》,是在课题《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课题于2002年提出,2003年在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中立项。

在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三年的研究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燕山地区德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德育工作,对于稳定中小学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思想进步、政治坚定、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中小学教育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历史使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

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人们传统的意识、观念、习惯、态度不断造成冲击,必然给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原有的德育理论和方法在新的形式下越发显得苍白和无力,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需要,造成德育工作相对软弱滞后,制约和限制中小学教育发展。

为找准燕山地区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燕山教委对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28.77%的学生希望教师、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少“唠叨”,多在实践中培养;23.04%的学生期待与家长、教师多交流,成为朋友,能够平等交流与对话,32.23%的学生希望自主学习,自己安排业余时间,希望施教者改善教育方法、创新德育手段,教育目标贴近未成年人实际。

同时51%的教师承认自己的教育方法还需进一步更新。

老师们认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对现实生活十分敏感,当现实生活与教师的说教不一致时,他们更愿意遵从现实生活的逻辑,而不是老师家长创设的虚拟的“道德情境”中“体验”出的预定的“道德意义”,教师面临“说”而不服,“灌”而难进的尴尬和困惑。

实效性差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德育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德育方法的创新,开创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中小学教育实际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与新方法是德育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近年来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和突出代表,对于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束缚,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德育和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整体工作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和方法不仅在学生的知识学习中发挥作用,也必然对学生身心成长,道德的发展造成影响。

德育和教学是相通的。

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方法,用于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创造研究性学习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的新的德育方法,代表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希望所在。

燕山地区已进行多年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形成了自己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

研究中发现,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将研究性学习和中小学德育活动有机结合,提出了《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行动研究,主要采取教育实验、调查、文献、经验总结等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德育理论及德育方法,借鉴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提出中小学德育新途径——研究性德育活动,构建中小学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基本理论。

通过分析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设计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建立中小学研究性德育活动的操作模式。

通过在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实验,研究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可行性。

通过观察、调查、测试等方法,检验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的效果。

通过经验总结、个案分析的方法,找到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充实中小学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基本理论,调整、完善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模式。

三、研究过程:

㈠、文献研究: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

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德育的内容、德育的传统和现实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西方的德育历来有民主的传统。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需要进行探讨的知识,人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和挑战的。

(1)”苏格拉底提倡的对美德的质疑和探讨,具有很强的民主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研究成分。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中小学德育,继承了民主的文化传统。

当今美国的中小学德育主要有“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为代表的注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以班杜拉等人的社会学习模式为突出代表的注重形式的榜样示范的社会学习德育模式”、“以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模式和库姆斯等人的价值分析模式为代表的引导学生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以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为代表的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①、多元性与针对性共存,使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更能有的放矢,德育也因此更具有个性化和人格化,为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创造了一定条件;

②、科学性、可操作性强。

注重科学的实证研究,从而把‘要这么做’建立在‘为什么这么做’的客观依据上,而不是从条条本本出发的主观设计;

③、各模式都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强调学生参与德育过程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培养积极能动的德育主体起到一定作用;

④、模式研究趋向于多学科整合,综合性强。

在继承历史上一些教育家的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从其他学科,诸如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中汲取营养,作为构建德育模式的理论支撑,特别是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这些模式在美国教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使美国在70年代后得以复兴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模式对中国德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也应看到,西方的德育过分重视个人的发展,忽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在学习、借鉴时不应全部照搬。

我国的德育传统更注重训诫和说教。

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教育家孔子“希望学生接受和服从,不喜欢学生提出疑问,不愿意进行辩论。

孔子的学生决不能象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对一个问题不断进行追究。

他讲授的不是伦理论证的方法,而是结论式的道德要求。

(3)”

当前我国的德育是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戚万学老师“把‘传统道德教育’理解为教育发展史上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道德思想的目的之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

如此理解和界定的传统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强制的教育传统。

它认定要传授给学生的那些价值是先定的、天然合理的。

教育的全部工作,不外是借助各种实质上是灌输的方法把这些价值传授给学生。

道德教育便是使学生想‘正确’东西,做‘正确’事情的事业。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这种教育曾长期占居主导地位。

在我国,即便是建国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所奉行的以‘听话’为标准、以‘服从’为目的的教育,都带有传统教育的色彩。

(4)”

戚万学老师在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活动道德教育”的德育形式。

“‘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

(5)’对‘活动道德教育’范畴的这一界定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

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作为目的,意谓活动、实践道德生活或使学生形成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指教育者应当把活动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道德之个体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

(6)”

北京师范大学的谭传宝教授提出了“争论状态”的德育方法,指出“所谓争论状态首先是指德育对象个体内心的斗争状态或‘研究问题的局面’。

当道德美的弹药积累到足够能量时这一状态就可能出现。

(7)”

现代世界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向之一,是“发展个体道德思维活动的探究能力逐步成为德育重点。

当今社会世界范围的价值多元化、价值相对论现象日趋突出,道德呈现出不确定性,只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传统德育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探讨、把握个体道德思维和个体道德探究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

(8)”因此,研究具体的活动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研究,应成为中小学德育研究的方向。

河北枣阳市实验中学的“体验”德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认识”。

在中小学德育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其只是“体验”德育模式研究的一个侧面,基本理论研究还不够,操作方法也比较单一。

“研究性学习”是指导学生通过研究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代表着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方向。

但从全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看,“教师在对活动的指导中也因过分重视‘科学研究’而轻视一些更具生活意义和人文价值的主题,将研究课题定格在理科的学科范围内,对课题中涉及的道德、伦理、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等人文因素视而不见;过分重视“研究”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内心体验的多维需求,即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及其内在关系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导致活动内容狭窄化,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养得不到均衡发展;甚至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学科知识的高、难、尖,演变成学科竞赛,成为少数学优生开设的课程。

(9)”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的研究》,力求将“研究性学习”扩展到道德、法纪、心理、伦理、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等领域,借鉴燕山地区《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研究》的成果,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研究活动,提高他们道德水平,发展学生个体道德思维活动的探究能力的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力求得出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㈡、建立“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基本概念:

“研究性德育活动”的概念,是建立在“研究”、“研究性学习”、“德育”、“德育活动”等概念的基础上的。

要界定“研究性德育活动”的概念,首先要界定“研究”、“研究性学习”、“德育”、“德育活动”等概念。

1、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对“研究”的解释有二,①“商量事情”,②“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显然,“研究性德育活动”中的“研究”,应为第二种解释,指学生“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活动。

“研究”在英文中的意思,和中文并不完全对应。

英文中的“Research”和“study”都有研究的意思,但含义有所不同。

Research一般是指专业研究人员的规范的科学研究活动,而study是和学习相近的一般研究活动。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很少能达到Research的程度,特别是初中和小学,学生的研究主要是Study的程度。

因此,“研究性德育活动”中的“研究”,一般只相当于英文中的“Study”。

2、研究性学习:

目前国内对“研究性学习”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类不同的解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霍益萍、张人红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0)”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的张肇丰老师也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11)”以上两种对“研究性学习”定义的方法是目前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在此理论基础上开展的改革与实验在全国各地广泛进行。

北京燕山教研中心李万增认为: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习’的解释为:

‘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和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是‘学习’。

如果学生通过‘研究’这种方式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学生进行的就是‘研究性学习’(12)”。

从各种“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三种定义中,前两种属于狭义的定义,相当于英文中的Research。

根据这种定义,“研究性学习”只能采取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方式进行。

这种定义目前在我国占主要地位。

后一种属于广义的定义,其外延即包括英文中的Research,又包括英文中的Study。

应用这种定义,“研究性学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燕山地区进行的“研究性德育活动”,属于这种“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

3、德育:

关于德育的内容,中西方的界定有所不同,西方现代德育主要指“道德教育或品德教育”,而我国现代德育的内容要比西方德育内容广泛的多。

按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的观点,“‘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13)”

4、德育活动

德育活动,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方式,把一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

5、研究性德育活动:

“研究性德育活动”的概念由“研究”、“德育”、“活动”等概念复合而成。

其中,“研究”表示活动的方式,即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实验、查阅文献资料等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

“德育”表示活动的目的,即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思想道德知识,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法纪意识和心理素质。

“研究性德育活动”,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和自然问题进行研究,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法纪意识和心理素质的活动。

在“研究性德育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指导育人的主体。

学生的研究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中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

研究不但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常用方法,也是人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扩大到中小学德育工作之中,借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其学习中、生活中的政治问题、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法纪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方法的研究,既是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更应成为中小学德育途径的新突破。

在中小学中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是要向中小学生介绍科学研究初步的方法,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访谈、实验、设计和制作等研究活动,较深入的了解各种社会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探索出一条崭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㈢、研究性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培训:

燕山教委成立了燕山地区“中小学研究性德育活动”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任组长,教委副主任和教研中心主任任副组长,组员包括中小教科与科研室全体成员。

并要求学校成立校长任组长,主管校长、德育主任、科研主任参加的领导小组。

燕山教委于2002年12月在燕山教委召开了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动员会,燕山教委王主任亲自做了动员。

下发《关于“研究性德育活动”的指导意见》(燕教政[2002]51号)。

对各校德育校长、科研室主任、德育主任进行培训,培训采取主体参与式的形式,通过讲解、讨论、对话的方式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的“研究性德育活动”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对“研究性德育活动”的认识。

燕山教研中心教育科研室又分别对课题实验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科研室主任亲自下校对教师和学生培训,为教师作理论上的专题报告,对课题实践操作做了详细的指导,向中小学生介绍科学研究初步的方法。

学校科研室又分年级对学生了培训。

㈣、各校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根据燕山教委的安排,在燕山教研中心教育科研室的指导下,燕山地区各中小学进行了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实验。

从各校上交的学生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研究性德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

1、参加活动的情况:

燕山地区7所小学、4所初中都参加了实验,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学生参加了研究性德育活动。

教委要求每校上交10份学生研究成果,从上交的研究成果数量可以基本反映参加的情况。

表3:

学生所在年级分类

年级

文章数

小计

备注

小学1年级

0

95

小学2年级

3

小学3年级

36

小学4年级

26

小学5年级

30

初中1年级

8

42

初中2年级

1

初中3年级

1

年级不明

32

合计

137

137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写作能力不强,故一年级没有上交研究成果,二年级只上交3篇。

其余年级都有学生上交研究报告。

参与活动的学生比较广泛。

2、学生在研究性德育活动中研究的内容:

从学生上交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学生研究的问题非常广泛,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涉及到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

学生研究专题中研究最多的是地区交通安全教育问题、小区居民养狗问题、节约用水、用电、用气问题、燃放烟花爆竹问题,都是燕山地区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表一:

研究内容分类

序号

研究内容

数量

备注

1

地区交通问题

32

观察、调查、设计

2

居民养狗问题

16

观察、调查

3

居民节水问题

14

实验、调查

4

燃放烟花爆竹

13

观察、调查

5

居民节电问题

9

实验、调查

6

文明礼貌问题

9

访谈、观察、调查

7

父母亲情问题

4

访谈、观察

8

学习问题

4

调查、访谈

9

环境卫生问题

3

观察、调查

10

节约煤气问题

3

实验、调查

11

纪律问题

2

观察、调查

12

其他

28

合计

137

3、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德育活动研究方法的类型:

从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学生使用的研究方法非常丰富,几乎用到了所有常用的方法。

其中,用的比较多的有调查、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

小学低年级主要用观察的方法,高年级、初中用调查、访谈、实验比较多。

表2:

研究方法分类

序号

研究方法

数量

备注

1

调查

58

小学高年级及初中

2

观察

27

小学低年级学生

3

访谈

17

小学高年级学生

4

论文

18

小学高年级学生

5

实验

12

初中

6

文献

3

初中

7

制作

1

8

建议书

1

合计

137

4、学生研究性德育活动的一般程序:

各校在组织研究性活动时,采用的一般程序是:

选择专题——组成小组——实际研究——撰写报告——交流推广。

①、选择专题:

研究专题选择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动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研究问题,教师再指导学生确定专题;二是由总课题组、学校或教师提出研究专题指南,再由学生选择研究专题。

在专题的选择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②、组成小组:

确定研究专题后,根据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组成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的人数根据专题的需要决定。

一般由3-6人组成,要求多人合作的专题人数增加,有些专题是由全班共同完成的;比较简单的专题,研究小组的人数也比较少,有些专题,可以一个学生独立完成。

③、实际研究:

实际研究一般在课外或在节假日进行,学生通过对其周围发生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对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人员进行访谈,对他们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实验,为解决问题设计制定解决方案。

④、撰写报告:

对于有写作能力的学生,要求他们撰写研究报告。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要求他们说明研究过程和研究体会。

⑤、交流推广:

交流和推广的形式由专题的特点决定。

对于参加人数较多,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专题,采用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对于联系社区生活的课题,鼓励学生将研究报告送交有关部门。

四、研究性德育活动取得的初步效果:

研究性德育活动尽管只有两年的时间,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实验效果。

1、学生参与研究性德育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各校领导反映,学生参与研究性德育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性德育活动一般需要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进行,许多学生克服困难参加,认真完成研究工作。

如向阳中学张帆、王学振、隗功建、柴轩绪、同学为调查燕山地区文明道德的情况,利用寒假期间连续几天到燕山地区4个社区对乱扔废弃物、随地吐痰、骂人大声喧哗、衣着不整、破坏公物、在社区内叫卖、纵容宠物随地大小便等现象进行观察,记录了130多个数据。

当时正值春节期间,他们冒着严寒,不辞辛苦,令人感动。

在各校开展的研究性德育活动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2、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明显增强:

学生在不同的活动状态下,主体性发挥的水平是不同的。

在传统的德育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主体性发挥的水平很低。

在研究性德育活动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研究,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高水平的发挥。

在研究性德育活动中,学生自主的设计研究方案,自主的进行研究,大胆的和家长、教师讨论各种问题。

如星城二小五年级一班刘乐莹同学对燕山公共汽车和路线的研究,自己设计研究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向乘车人员、公交车司机、售票员、公交车领导人员访谈,亲自乘坐各线路车次,定时定点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撰写出了2600多字的研究报告。

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3、学生在研究性德育活动中了解了社会,获得了对社会现实的真实体验:

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是德育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而在研究性德育活动中,学生亲自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观察、调查,访谈各种各样的人物,探求社会实际问题,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获得鲜活的、具体的知识体验,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如东风小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调查了燕山地区泉水被污染的过程。

他们从山泉开始,每隔100米取一个水样,通过对不同的水样观察比较,直观的体验到水的污染过程。

通过调查、访谈,他们了解造成泉水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减少和治理污染的建议,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了防治污染的方法,提高了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自觉性。

4、学生在研究性德育活动中学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传统的中小学德育中,是与非,美与丑,一般是由教师讲给他们,他们缺乏对是非、美丑辨别过程的了解。

在研究性德育中,教师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指导他们自己去研究,自己得到结论。

通过活动,他们不仅了解了是非、美丑,还学习实践了辨别是非、美丑的方法。

这对他们终生有益。

如星城二小学生进行的楼道课间秩序的调查,由学生观察记录学生课间追跑打闹的现象,分析课间追跑打闹可能造成的危害,提高了学生对课间纪律的认识,提高了他们遵守课间纪律,保持楼道秩序的自觉性。

5、教师在组织研究性德育活动中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首先自己要有研究能力。

在组织和指导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同时,教师们也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许多教师将研究方法用于自己的工作,写出了大量的论文或研究报告。

在本课题总结中,就收到教师论文85篇,近19万字。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考:

燕山地区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的“研究性德育活动”的研究,毕竟只有两年时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

1、研究性德育活动的基本理论还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充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学生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操作的程序和方法还须加强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有些学校出现程序不明确,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学生、教师的研究成果没有及时的收集和整理,研究工作没有得到及时的总结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3、组织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提高课题研究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工作实效。

研究性德育活动是我们对中小学德育途径的一种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