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7892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

《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

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

专题0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

【母题再现】

高考选题:

(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

“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变迁•习俗改变

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

(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

(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

(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

(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社会史一般是指从社会的视角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碎片,分析研究正史之外的小“历史”,就是平时所说的“边缘史”。

有关社会史的高考考察视角除了上述外,还可以从商人史、教育史、人口史、瘟疫史、抗震救灾史、福利保障史和社会公平道德重塑等方面切入复习。

社会史的内容进入到高考命题范围,不仅可以扩大中学历史教学的资源视野、拓宽历史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考点揭秘】

高频考点一:

近代物质生活变化

【例1】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

以上材料说明了

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

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

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名师点睛】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

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时代背景),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高频考点二:

近代思想观念的变化

【例2】(2015年北京卷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提倡“剪辫蓄发”是把辫子当做了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剪掉辫子是脱离清朝统治的象征,故选B。

ACD与题意相关,但是关系不大,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

【名师点睛】辫子在中国历史上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它是民族关系的象征,也是政治倾向性的表现,惟其如此,辫子给很多人带来了噩运。

这是个小切口问题,从这一细微之处考查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也隐性的考查到怎么对待传统的问题,命题者独具匠心。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查历史知识,使试题具有极强的亲和力。

【直击高考】

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的进步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材料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无关。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新中国新闻宣传制度

3.(2015年上海卷历史24)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

【答案】A

【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维新思想和三民主义;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报刊。

【课后反馈】

夯实基础:

1.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XX、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

这说明

A.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B.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D.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对人们过分依赖网络技术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材料中“脸书、微信、微博、谷歌、XX、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可得出反映的是信息技术,而“共享汽车”“‘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等信息说明了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故C项正确;“全球同步”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信息技术的影响

2.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

这主要反映出

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观念的变化

3.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4.周积明在《最初的世纪》中写道: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铁路占54%。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B.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C.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D.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是对材料的直接表述,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大量在中国投资建厂兴修铁路,导致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但不是导致“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铁路占54%”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从中国自行修建铁路,可知是中国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是思想观念变化导致的,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铁路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未普及,故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因素

5.“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答案】B

【解析】

考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概况及影响

能力拓展:

1.1888年,上海《申报》刊登的《洋场述见篇》中写道:

“电线递信,速于置邮,虽万里如一瞬,此等语,辄目之为海外奇谈,疑信者半。

”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不断涌现B.娱乐生活日益丰富

C.通讯近代化得到发展D.电话通讯得到普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考查通讯领域的近代化。

本题不是考查交通工具和娱乐生活,不能选A和B。

本题是考查通讯工具,材料是反映通讯近代化得到发展,但是电话通讯在当时尚未得到普及,本题不能选D而只能是C。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近代化

2.《管子•君臣》中说:

“衣服所以表贵贱也”,成语“衣裳之会”、“衣锦还乡”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服饰被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

以下关于中国社会服饰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最主要的功能是区分等级秩序

②辛亥革命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西装在中国流行开来

③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变迁

④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的服饰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错误的;②符合材料要求;③正确;④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改变

3.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

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

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

这说明

A.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B.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D.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答案】B

【解析】

考点:

现代科学技术·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4.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A.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说明影戏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故A项正确;三者形成鼎足之势,而不是以联合发展为主,故B项错误;引导社会舆论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发展模式的转型,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

5.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

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

这表明当时中国

A.男女的婚恋观差异明显

B.婚恋观逐渐趋向近代化

C.封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D.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我提升:

1.浙江卫视热播的2013年度《中国好声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其相关的人和观点成为瞩目的焦点。

这说明

A.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B.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和不断进步

C.该节目满足了所有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D.中国的爱情婚姻观又一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好声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见当今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故答案为A项。

BD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与材料主题无关;C项以偏概全,说法绝对。

排除BCD项

考点: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影视事业的发展

2.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亦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答案】B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经过

3.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

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

”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有

①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②年轻人思想不断解放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④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①“广泛”错误。

③已被摒弃,文中没有体现。

因此A、B、D三项错误。

材料中“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

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说明正②④正确,答案是C。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观念的变化

4.有学者记载,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辫子觉得怪异,都在发笑。

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

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

(海天、肖玮《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

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

【答案】C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批判儒家正统思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5.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有轨电车。

当时的上海人力车夫组织起来反对电车抢了他们的生意,并运来大量石子泥块,放入轨道槽中,以阻止电车通行,电车公司派人与人力车夫调解,又被打伤。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有轨电车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西方近代科技被国人逐步接受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题干材料显示,有轨电车在上海的发展遭到人力车夫的极力反对,正体现了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城市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

A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科技在中国受到抵制,B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动·交通工具·表现

6.张爱玲曾发出感叹: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导致“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的根本原因在于

A.清朝的专制统治压抑了女人对美的追求

B.清朝女人对民族传统服装特别钟情

C.“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的束缚

D.外国列强入侵,人们生活困苦

【答案】A

【解析】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妇女的影响。

【名师小结】

在解答有关近代物质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类的试题时,一是需要特别关注近代随着列强的侵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都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是需要特别关注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与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发生巨变,如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等,这是近代文明发展的表现,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