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7534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docx

《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docx

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

潘家园那些神奇的淘书往事

1、一叶宋版一两黄金,要是一堆呢?

前几年常逛潘家园的朋友,喜欢书的都知道有个蔚县老乡老乔,六十岁左右,是专卖线装书的。

老乔卖书时间很久了,所卖的多是些四书五经类的平常货,大都是在山西收的。

东西虽然一般,价钱却要的很高,卖买没有什么起色。

一次老乔在山西收来两捆古书,约有四五十本。

带到太原石家庄等地卖了一周也没卖出去。

老乔心中懊恼,在从太原来京的火车上,一气之下打开车窗扔出一捆,再要扔第二捆时被列车员喝止。

接下来的是周六的黎明,潘家园的地摊,剩下的一捆以三百五十元卖出。

再接下来的是一周后老乔得知所卖的是宋版。

老乔依旧卖着他的四书五经,依旧操着浓重的口音漏出一嘴被烟熏黄的牙齿和买主砍着价,直到前年因煤气中毒去世。

2.一部书一辆拖拉机

京东有个宝坻县,出了一位大名人。

去过宝坻县的人,能从公路和房屋的好坏找到他家乡的村子,这大概就是所谓造福乡梓吧。

就在他家的邻村有一个老司,是个专门上潘家园倒腾古旧破烂儿的。

故事很简单,老司一千元买了一本古书,三千元在潘家园卖了。

很高兴,第二天带着儿子去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

(书是明万历刻本《观音慈容五十三现》)一年后买主找到老司,问他家里缺什么。

老司说缺一部拖拉机,买主给了他五千块,叫他去卖一部。

从此在潘家园很少再能见到老司的身影了。

3.奇异的搭配

买啤酒搭凉菜已是记忆中的事了,买书还要搭配更是不可理解。

朋友H在潘家园看到一部道光版朱墨套印史通削繁四册,外加四册残书,用一根绿毛线捆在一起,要四百块。

平均五十块一册,和卖主商量光买史通削繁四册三百块行吗?

回答很是干脆:

不行。

只好一同买下。

四册残书中便有前几年春拍卖的套印《三国演义图》一册。

4.赌气

在潘家园卖东西要有策略,有一句行话叫“绷”。

就是要和卖主比耐性。

不过这已是旧黄历了,现在的潘家园能人倍出,要是见到好东西,要马上就买。

一“绷”,就可能“绷”丢了。

而买主与卖主还是要斗智的。

卖主熟习了买主买东西时的心理,常能使买主很难受。

一部武英殿聚珍版《涑水纪闻》四册要价六百元,朋友Z想买,于是还价二百。

卖主不屑道:

五十块一本?

这可是清朝的书呀。

没钱就别买,看你就象是没钱的。

Z受了抢白与之理论,一来二去两人都有些急了。

卖主赌气说:

你要是能拿出一千块来,我这一麻袋书就全卖给你。

Z此时已无了读书人的腼腆,做出平生唯一的豪举,扔下一千元,把一麻袋书扛回家。

事后清点出闵刻套印《唐诗艳异品》一部四册,武英殿聚珍版从书十二部六十余册及无用残书一百余册。

5.来的早不如来的巧

潘家园以前叫鬼市,是说天不亮就开市。

在手电微弱的光亮下,人影晃动,宛若鬼影。

天不亮打着手电来的大都是做古玩生意的来抓货,卖主大多是邻省的老乡。

等到天亮就只剩下闲逛的和卖新工艺品的了。

要想买到好东西,天不亮就要来,才有机会的。

朋友T生性懒散,一日睡到十点才起,眼前灵光一闪,竟动了去潘家园的念头。

洗脸,刷牙,吃早点,坐车来到潘家园,时已十二点半。

外省来的摊贩已经在收摊了。

T看到一个老乡正把一函书收进包里,就上前要来看看。

是一部残书,雍正铜活字白纸印的《古今图书集成》还剩下八册。

老乡讲:

早上天不亮就有人给过一百块了,没卖。

你要想要加二十,一百二卖给你。

T掏钱拿书坐车回家。

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中央台二套当年有个艺术品投资节目,其中有访贤探宝的栏目,常有些收藏大家讲述自己的藏品。

其中藏书的朋友,事后每每讲到上了电视后再去买书,一但被认出后,价钱立刻要翻番,常有得与失的感叹。

常在潘家园卖书的小贩,亦有认人的本领。

书的好坏虽看不出,但要是买书之人是懂书的,这书必然是好书。

好书自然要贵。

一部康熙殿版《耕织图》要价六百元,卖主抬头看到懂书的D来问价,立刻改口为一千八百元。

D没有还价就买了。

此卖书人从此变为祥林嫂。

逢人便要述说:

我觉得翻了两倍已经很多了,不想还是卖漏了。

7.残书残价

十几年前,中国书店书市卖线装本残书,一元一册。

每天早晨开门时,都能看到百米冲刺。

因为是残书,所以很便宜。

不过据说事后中国书店为此引发了争论:

讨论败家子的问题。

残书究竟有什么价值?

我非版本目录学家,看不出来。

只是知道残的就是没有全的值钱。

我明白,书贩也明白。

W是个胖子,在潘家园看到一堆线装书。

因为胖,懒得弯腰。

就问摊主:

什么书?

全不全?

多少钱?

答道:

隔廉花影,不全,缺第四第十两册。

W听说不全,十分扫兴,转身正欲离开,摊主又说:

残书残价,一共还剩八本,你给一百块吧。

一翻讨价还价之后,以五十元成交。

W回家翻检,不仅书是全的并且是西谛旧藏。

摊主将书皮上大写的四看成了9,又自作聪明认为古书多是双数,因有缺第四第十两册之说。

8.李振常

古书讲究承传有序。

拍卖会上有名人收藏印章的书往往价格一路攀升。

记得一部道光套印《四书》,书店里不过标价一千二百元,摆了一年多才卖出去。

而拍卖会上有罗振玉印章的同一版本,卖到一万五千元,还没算佣金。

书贩老郭,山东人。

一日电话告知朋友J,有明初刻本《纂图互注荀子》一部,细说版本特征。

并说有“李振常”的藏书印。

相约周六于潘家园见面。

届时相见,因李振常不是名人,遍查工具书亦未查到,J以三千元买下。

书拿给我看,只见卷端藏书印文曰“季振宜”。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那年,北京市公安局列出五十三处治安重点地区,潘家园榜上有名。

但讲老实话,潘家园现在的治安真的很好。

喇叭里不时有防火防盗的提示,人群中也常能见到威武的保安。

还在潘家园见到只在电视里见过的专抓大案的公安英雄。

我要说的是以前的事,还是没有退路进厅的时侯。

有一群小偷横行市场,为非作歹,听说还出过人命。

月黑风高的周六黎明,书贩小林摆出了一部明万历宫抄彩绘本《天元玉历祥异录(或是“赋”记不清了)》,并对前来买书的S开价三万元。

在大学教书的S,摸着兜中干瘪的钱包,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一步一回头的离开了小林的摊位。

旋而,S见到了哭丧着脸的小林,书已被偷了。

半年后同样的月黑风高的周六黎明,S在潘家园以一千元买到了这部书。

S一直在找小林,想给他一些补偿。

今天也借此地,望知情者能提贡些线索,早日找的小林。

10.千金买马骨

潘家园有个买书人,买书常能给高价,且不论版本好坏,一率照收。

大有千金买马骨的气概。

当你看到一股清烟,一辆小50摩托来到潘家园时。

你的耳边马上就会听到书贩们兴奋的欢呼声。

书贩们的兴奋持续了大约三年,买书人得病死了。

书贩中又有了他藏书将要散出的消息。

其活着的时侯,我看过他的部分藏书。

中有一部《日本变政考》我很喜欢,书是当年康氏写了进呈给光绪的,一共有两部。

那一部前一阵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了。

而这一部,我又在其死后半年再次在潘家园见到了。

价钱不算贵,留着,也算是我对他的一点纪念吧。

11.向达的藏书

读鲁迅的孔乙己知道有往酒里掺水的,看闪闪的红星知道有往米里掺沙子的,来潘家园知道了书也能掺水掺沙子。

H和X是两个卖假画的,画虽是假的,可凭着两个人的经营,卖买做得很有声色。

卖画的同时,遇到其它能赚钱的东西两人也卖。

一次两人收到一批向达的藏书,,中有碛砂藏一册,明版书两部,清精刻四部,及一些向达的手稿。

朋友甲知道后上门去看了,东西真好,只是价钱没有谈拢,转天书在潘家园现身,再看到时,那两尺高的一摞书已化身为两大箱子约四五百册了。

所掺进去的是些石印的小说和些平装的文史书,全盖了新刻的觉明藏书之类的图章,价钱又比前日翻了两翻。

掺了水的酒无味,掺了沙子的米咯牙,书呢?

12.崇祯后五甲子

一部活字版的家谱,书品宽大,纸白墨黑,最后一叶赫然印着崇祯甲子某某印制。

明活字本,这还了得。

朋友乙买了,价钱虽然很高,但这可是明活字本呀。

有人讲收藏的乐趣都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乙也不例外,回家就拿出各种工具书,开始要弄个明白。

只第一步就有些蒙,崇祯朝根本就没有甲子年,再看书中竟有清朝年号,再细细的用放大镜看那牌记,才发现崇祯二字的下边有些异样,但崇祯二字绝对没有问题。

怀着一肚子的不明白,直到两年后,乙才在一次拍卖会的预展上找到答案。

明亡以后,朝鲜一直尊明之正朔,其刻书所用年号则标以崇祯后某某年,乙看到的是一部与其所买相同的家谱,牌记是崇祯后五甲子某某印制,推来已是1924年了。

乙的那部被书贩挖去了后五两个字,又将下边甲子某某印制上提,做假的心思是一流的,挖补的技术亦是一流的。

13.王文敏公幼时塾课

来潘家园的外国朋友很多,最有名的就是现在刚出了回忆录的希拉里了。

希拉里去潘家园我是见到的,雨后的潘家园,地上很是泥泞,前呼后拥着还要时不时和卖小鞋的妇女们握手,做第一夫人真不容易,记得她好象买了一把民国的小锡壶,不知是否写进了回忆录。

常来潘家园的外国人多是些住华使节,文化参赞之流,也有些留学生,我的朋友丙就是一位常去潘家园的日本留学生。

一个周日的下午,丙很兴奋的打电话叫我去看他刚在潘家园捡到的漏,一册薄薄的竹纸抄本,里面抄了些在明明德之类的八股文,封面上硃笔题写着王文敏公幼时塾课,卷端盖着阴文的王懿荣印。

丙的兴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为此还去了两趟王府井北面锡拉胡同王懿荣的故居。

我没敢告诉他在前一周我看到过这本书,不过那时书上还没有硃笔的题字和阴文的图章。

14.五香茶鸡蛋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诞日,也就是所谓的腊八节,这一天除了吃腊八粥外,还要腌制腊八蒜。

把蒜放到醋中,到三十那天蒜已被腌得醋一样的颜色,正好吃饺子。

北京的六必居有很出名的酱菜,京米粥佐以黄褐或是黑褐色的酱菜,在吃多了油腻后还是很开胃的,腌酱菜是用黄酱?

甜面酱?

酱油?

还请高人指点。

一日在潘家园的门口遇到刚买书出来的丁,他脸上的笑容告诉我他的收获,一番寒喧后,丁得意的从包中掏出他高兴的原由。

殿版的皇清职贡图,褐黄的书叶显示着年代的久远,折皱书皮上的水晕泛着历史的沧桑,看着他如花的笑容,听着他娓娓动听的买书经历,禁不住把书凑到鼻子前闻了闻,刚在早点摊上吃过的五香茶鸡蛋的味道再一次出现,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味道有点微酸,看来是佐料里放醋了。

15.光武有知人之哲

光武有知人之哲,以全二十八将之节。

二十八将各存捧日之心,以赞光武之兴。

张士保的云台二十八将图,画的很有老莲遗意,原版很难得到,民国间影印过数次,陶兰泉影印的喜咏轩本最为常见。

潘家园有过一册,民国间影印的,比陶湘印的好,墨色几可乱真,印鉴亦套红印制,版权叶印有民国某某年影印大洋四角。

书是好书,要价亦好,故摆了两个月,虽常被翻看,终未卖出去。

无数次的翻看加之摆摊收摊的折磨,代有版权叶的封底终于不知何除去也。

戊看到没有封底的此书,掩饰不住心中的狂喜,鼻洼鬓角连代着手心脚心一个劲的冒汗,涨红着脸问道:

这这书多多少钱,精明的摊主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把原价翻了一番报出,戊立马掏钱生怕摊主反悔。

16.我家的厨房

拍卖会上的托已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了,就连天涯书局也有托漏了的事,还有什么马甲论之说。

潘家园也不能例外,己是潘家园的老主顾,纵横驰骋十余载,阅书阅人无数,且仕途风顺,官越做越大,目下已有了专车,所买的书交与司机说一句:

拿到车上去,很是威风。

可怜十年风雨,直到现在己还是分不出木版还是石印,架不住有钱,只要是别人说好的,己就掏钱。

一来二去,只要己一出现,书贩就忙着找托,屡试不爽。

己所买的书编一本托书偶记,怕也该有十卷之多了。

私下与书商聊天,问道:

你们所买的房子有多少钱是从己那儿挣的?

答曰:

我家的厨房。

17.乾隆五玺

所谓乾隆五玺是:

五福五伥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鑑。

庚是大款,有的是钱,他们家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

庚从不在潘家园买书,不屑。

庚买书都是在拍卖会上,唐人写经啦,宋版啦,带五玺的啦,总之好的就要,谁让人家有钱呢。

其实潘家园也有好书,有位山右书商,常卖些带五玺的书,都是天禄琳琅注录的,印玺拿去比对,丝毫不差,但价钱要便宜到拍卖会的十分之一。

前日竟拿出晚唐捺印佛像,嘉德七月拍目上估价32000,他的只要600,何以如此不得而知。

那天差了一步没买到,不然虽是醋瓶比不过,藏书之白眉定与庚有一拼。

18.辛老师

天津人爱叫大姐,北京人爱叫大爷,嘴甜好办事。

当兵的爱听别人叫他首长,工人爱听别人叫他师傅,农民惨点听见叫伯伯就乐不可支了。

买书的人喜欢听的是叫老师,透着有学问。

辛老师喜欢研究易经,钳工出身的他已是著作等身,前些天还在探究新发现的孙子兵法,听说近来又改玩黄帝内经了,学问大了,没法子。

辛老师还爱给人讲课,无奈现在的学术体制不好,没有学校请他,只有给买书的小贩讲讲。

小贩很爱听辛老师的课,也常拿些书来请教,辛老师毁人不倦,小贩常对辛老师感叹道:

还是您懂书,货卖识家,这书只有归了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最后的结局就是辛老师把书买回去。

幼时曾有一首歌谣:

充大辈没好事,*******。

(后半句粗俗不堪入耳)

19.南屯小民刘后葱

藏书讲究承传有序,最直观的依靠就是藏章,有名人藏章的书价格要高于没有藏章的书,还有就是签名本。

藏章多是篆字,签名本也有许多字很潦草,很难认。

壬逛潘家园也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无大收获,一日徘徊中听到小贩间议论:

刘世衍是谁?

南屯小民刘后葱又是什么东西?

壬过去一看,是部坊刻的四书备旨,嘉道间刻本没有什么意思,只是有两方印,一个是刘世珩印,另一个是南邨小民刘石葱。

玉海堂的藏书壬是不会放过的,讨价还价后,书归了壬。

卖书的小贩我认得,有些见识,说起精刻本能讲出大字的孔子家语和小字的五代史,如此后葱的印章就有些靠不住了,况且是这种书。

20.传说中的传说

爷爷的爷爷是清宫里的太监,此一类的故事在古玩行里是老掉牙的套路了。

与时具进,故事也要创新,宫里的不行就来民间的。

若干年前,癸在潘家园见到半部明套印文致,价钱可观,如遇鸡肋,心有不甘。

问小贩能否找全,小贩说能是能,不过要等些日子。

因问为何?

又说书是我们村某家的,其祖上是前清的进士,现在他家里分家,这半部是阿二卖给我的,那半部在阿大家,你想要全的,得容我去买来。

他家这种有红字的书还有一些,你要的话我下次一并与你买来。

癸记起千金卖马骨的古训,便照小贩所开的价格买了这半部文致,憧憬着那许多部的闵刻,癸一次次听着那个小贩续讲着阿大阿二的故事,上次见到癸时,问起此事,答说快了,就快买来了。

捡漏是件美事,然而也存在着捡错了的风险,倘是花大价钱捡的,那也是一种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