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7182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docx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docx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

 

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数学学科三年级上册

 

整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年,三年级第一学期又是中年段的起始学期,因此,三年级教材承前起后,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增长、心理和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考虑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以后的长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和一、二年级四册教材相比,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从内容上有了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内容比重的变化,在这一册教材里,一共安排了10个新授单元,在10个单元里,第1单元除法,第二单元认数,第四单元加和减,第七单元乘法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这5个单元教学的是认数和运算。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是常见的量。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八单元观察物体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

另外,第九单元是统计与可能性。

10个单元里,认数和运算占5个单元,其他单元也占5个内容。

和前面教材比,认数和运算的比重稍有下降,其他内容的比重稍有上升。

这册教材里,认数和运算的比重下降,并不是认数和计算不重要,可以淡化,而是在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学习其他方面的数学知识,拓开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个变化是实践活动类型搭配的变化。

在这一册教材里,前后安排了5次实践活动。

其中,“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这4次实践活动都是操作型的活动。

5次活动里4次是操作型的,考虑到中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强了,他们喜欢实践,他们能够实践,因此,在实践活动的类型上也发生了变化,希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

第三个变化,新开辟了两个栏目,一个栏目是“你知道吗?

”,结合所教学的知识,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料,介绍一些生活常识和社会知识。

“你知道吗?

”这个栏目是根据标准的要求编写的。

数学课程标准说,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说数学不但是知识,还是人类的文明,因为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发现、逐渐创建、不断提高完善、整理系统的。

所以,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表现。

让学生知道、体会数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知道。

新开辟的第二个栏目是“思考题”。

这些题源于教材的基础知识,又高于基础知识。

这些思考题是弹性的教学内容,是为了满足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部分学生学习的需要。

这些思考题有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的训练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逆向思维,有的给予学生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答问题的技巧,有的给学生提供了寻找规律的机会。

我们一方面不要把思考题变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要求,不要把思考题列入考试的范围。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

思考题的教学要重过程,不要过多的重视结论,要给学生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今天没想到,明天继续想,明天还没想到,后天还可以继续想。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思考,还要鼓励一部分学生请教已经解出来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单元

第一单元

篇目

除法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个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会用除法与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除法运算意义以及相关运算性质的感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类推、归纳的能力,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在进行口算、笔算,以及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主动发现错误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除法的学习,并且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首先以首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唤起学生的记忆,使之能较为自然的接受并掌握较复杂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继续学习多位数除法奠定基础;也能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除法与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9课时

教学难点:

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关键:

1.会用除法与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掌握

3.用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作业:

完成书本“想想做做”与“练习一~练习二、复习”。

活动设计:

1.在教室找一找,你能创造出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如:

每组的人数分配)

2.在具体操作中(分小棒)理解算理。

单元

第二单元

篇目

认数

1.使学生通过数数、操作、计算、解决问题等活动认识万以内的数,知道记数单位“万”,知道十个一千是一万,知道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根据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含义,正确口算整千数相加、减整千数以及整千数加整百数与相应的减法;能合理灵活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记数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估计意识,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千以内的数,掌握了千以内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数的认识的自然延伸,是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十进制记数法形成更为丰富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认数的具体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感,发展抽象思维。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能进行简单的整千数的加、减运算;能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知道相关记数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关键: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正确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减整百数。

作业:

完成书本“想想做做”和练习三。

活动设计:

找朋友、比一比

让学生自选一个万以内的数做成头饰,包括整千数、整百数和其它四位数。

1.找朋友:

让戴有整千数和整百数头饰的学生先做游戏,让他们自由组合,其余学生抢答结果。

2.比一比:

让戴非整千整百的四位数头饰的同学自由组合(可以是两个人一组,也可以是三个人一组),其他同学把他们按大小排高低。

单元

第三单元

篇目

千克和克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逐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遇到有关质量的问题,在他们心里已经有了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对质量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而且衡量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他们将会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并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

教学关键:

认识千克和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

作业:

完成书本“想想做做”和练习四。

活动设计:

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让学生掂一掂身边的物品,然后估一估它的重量,最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

单元

第四单元

篇目

加和减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反对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反对意识和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这里的笔算加、减法,并且商场玩具柜这个学生喜爱的场景入手,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样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习惯。

通过学生对某些物体和商品的价格核算,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加和减的已有基础,便于确定数学教学的起点。

课时安排:

7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积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

1.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作业:

完成书本“想想做做”和练习五。

数学活动设计:

根据学生使用的学习用品情况,学生自我创设生活和学习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景和信息组成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决。

单元

第五单元

篇目

24时记时法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之间的换算。

2.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

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法的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

学生对学习数学比较感兴趣,特别喜欢比较直观、生动、有  趣,操作性强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

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活动化、大众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记时法。

教学难点:

会正确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作业:

完成书本“想想做做”和练习五。

活动设计:

活动:

生活中,有很多时间的运用,在校园里找一找,并且说给同组的学生听。

单元

第六单元

篇目

长方形和正方形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征,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的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显示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作业:

完成书本“想想做做”和练习六。

数学活动设计:

活动:

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

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

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

猜一猜:

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

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单元

第七单元

篇目

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各位上乘积都不满10),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通过把三尾数看作相应的整百数,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积累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会用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习本单元乘法的重要基础。

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相比,学生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会遇到下列一些新情况:

1.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一位数除了依次与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相乘外,还要继续与百位上的数乘,即还要进行几百乘一位数的运算。

这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2.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往往会个位向十位、十位向百位连续进位。

这里虽然没有新的内容,但却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3.三位数的十位上可能是0,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会碰到三位数中间的0乘一位数,这是学生尚未学习的知识。

课时安排:

11课时

教学重点: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注意把笔算与口算、估算相结合。

作业:

完成书本“想想做做”和练习七~练习八、复习。

教学活动设计:

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计算需要。

例如,由同学们的团体操表演的情境引出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笔算,等等。

单元

第八单元

篇目

观察物体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根据观察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

这是确定教学的知识起点。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根据观察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难点:

能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根据观察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关键:

教具应该大一些,便于学生观察和教师演示,学生用学具按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体会到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鼓励学生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的过程和结果。

作业:

完成书本“想想做做”。

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教室内的书橱、文具盒等物体组织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体会看到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的面数可能是不同。

教学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三项学习活动。

单元

第九单元

篇目

统计与可能性

1.使学生通过活动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学会在活动中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增强统计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初步学习了收集、记录、分类整理信息以及用简单的表格或涂颜色的方块表示统计的结果,还在摸彩球、玩转盘、抛圆片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重点:

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收集到的数据;认识到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活动方案,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关键:

首先明确游戏方法,然后明确记录方法,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教学时要注意六点。

(1)每次任意摸1个球。

(2)摸的次数要多。

(3)估计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时,要让学生在口袋里的红球和黄球个数相同的现实情境下,联系经验思考,不但要估计两种颜色的球可能各摸到的次数,而且说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估计。

(4)要指导学生记录。

(5)要组织学生交流。

(6)要组织学生反思。

作业:

完成书本“想想做做”和练习九。

教学活动设计:

让学生玩摸球游戏,口袋里装了红球和黄球,这两种颜色球的个数相等,让学生在摸球活动中体验摸到红球的机会与摸到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

摸牌游戏,从四种花色的牌摸到的次数差不多,到红桃花色的牌摸得的次数比其他花色的牌明显多,能使学生感受由于条件变化会引起可能性的变化。

下棋游戏,正方体上涂红色的面比涂黑色的面的个数多,红色面朝上在棋盘上走的格子比黑色面朝上走的格子少,最后结果是拿红棋的人经常获胜。

单元

第十单元

篇目

认识分数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学生认识的数都是整数,认识分数是学生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

数是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创造的。

学习动机起于兴趣、源于需要。

因为学生有分东西的经验,所以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始教学分数力求引发学生的认数需要。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

会比较大小,计算简单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与具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教学关键:

学生一方面在自己的操作中继续体会1/2的含义,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其它分数的意义。

作业:

完成书本“想想做做”。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3/4”,2/4留给学生自己学,让学生看着图形自己理解2/3、3/5和5/9的意义,。

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3/8涂上红色,2/8涂上绿色。

在涂颜色的活动中,从两次一共涂了8份中的5份,理解3/8+2/8=5/8,又从涂的红色比涂的绿色多8份中的1份,理解3/8-2/8=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