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五 实现人生价值.docx
《项目五 实现人生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五 实现人生价值.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五实现人生价值
模块二
人生教育
需
学时
审阅人
授课课题
项目五高职生实现人生价值问题研究
学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作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人,并通过深入探讨价值问题,激励学生择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教学难点
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授课方法
讲授讨论提问
教具仪器
粉笔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内容分析、授课提纲
附记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到位情况,稳定学生情绪,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高职生实现人生价值问题研究
课堂导入:
什么是人生?
带着这几个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探讨关于人性论的话题!
我先个大家讲一个关于古老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讲述的: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兽,传说她在古埃及的提佛城郊外守着路口,对过路者提出一个谜语,猜不中的就要被她吃掉。
这个谜语就是:
“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
”谜底是人。
后来俄狄浦斯从那里经过,猜出了谜底。
于是,斯芬克斯就把自己杀死了。
由神话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
人到底是什么?
人怎样生活算是有意义、才算是“值得”?
因而弄清人生价值的涵义、内容、评价标准、实现方式等问题,以便指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有人生价值观,乃至对个体人的一生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专题。
讲授新课
任务一人生观与世界观
1、世界观:
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2、人生观:
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它涉及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
3、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辨证关系
世界观与人生观在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社会作用三方面是不同的,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不能以世界观代替人生观。
人生观受制于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
世界观对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都有指导意义。
人生观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对世界观有积极的反作用。
人生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对世界的看法,具有科学人生观的人能自觉地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任务二: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一)人生目的的内涵
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名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
(二)人生目的层次性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教育程度、思想文化水平及世界观是不同的,因而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不相同,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目的。
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生目的有三大类型:
一是为个人求权力、求享乐的人生目的;二是为个人和全家求温饱的人生目的;三是为人民大众求解放谋幸福的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不仅有不同的类型,还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当今社会中大体存在着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这种人生目的主要表现在真正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境界的先进人物身上,他们在思想上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他们的行为,总是体现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把维护集体利益、为社会做贡献当作自己最重要的天职。
第二层次,先公后私,即先人后己的人生目的。
具有这种人生目的的人,他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能注意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时,以集体利益为重,并在此前提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
“先公后私”与“大公无私”,都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它同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两个阶段,没有本质的不同,但两者在程度上有差异。
第三层次,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人生目的,即“合理利己主义”的人生目的。
这种人生目的,表面上好像在利己的同时也照顾了别人的利益,以利己为主又兼利别人,在利己的同时又不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其实不然。
这种人生目的的核心是利己,利他只是利己的手段。
第四层次,自私自利的人生目的。
具有这种人生目的的人,一切都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私利为转移。
他们行为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生则计利,死则留名”、“人生在世,行乐而已”便是这类人生目的的写照。
正因为人们所寻求的生活的内容和意义不同,决定了人生目的在性质上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卑劣之分。
只有那些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人生目的,才是科学的、崇高的人生目的,反之,则是非科学的、卑劣的人生目的。
(三)人生目的的作用
正确的人生目的对人的一生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一,人生目的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向和道路。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幅画卷,这些画卷有的光彩耀目,有的质朴感人,也有的卑鄙肮脏。
如果说一生的行为是这幅画卷的墨线,那么人生目的就是这幅画卷的灵魂。
周恩来的一生可以用为中国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
而周恩来一生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从他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透视出来。
所以说。
高尚伟大的人生目的决定着奋斗奉献的一生,平淡务实的人生目的决定着碌碌烦琐的一生,卑鄙下流的人生目的决定肮脏罪恶的一生。
第二,人生目的决定着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外在表现。
是人在对待人生道路上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和情感倾向,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激发出顽强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居里夫人的科研生涯中,她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最终取得了辉煌胜利。
居里夫人这种积极顽强的人生态度来自她崇高的人生目的,这就是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不断奋斗!
第三,人生目的决定着人生价值。
由于人的价值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而人的行为受制于人的目的,所以,一个人的人生目的是否正确、人生志向是否高远,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大小。
目的远大,则人生价值相应就大;目的渺小,则人生价值相应就小;目的肮脏,则人生价值就呈负面表现。
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点着人们一生的航向。
当人生航船启动的时候,一定要慎择人生目的,使人的一生朝着一个正确的目的前进。
(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名言】列夫托尔斯泰:
“为自己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意见活着的人,渺小;为别人幸福活着的人,高尚。
”
17岁的马克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14岁的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课堂活动:
你活着是为了追求什么?
【视频:
徐本禹的人生追求】
任务三: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的内涵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二)人生态度的类型
1、积极的人生态度:
(1)是热爱人生,乐观向上;
(2)是有强烈事业心:
(3)是百折不挠的精神。
2、消极的人生态度:
(1)与世无争型——对人生、对社会抱悲观态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于是他们学习上高呼“60分万岁”,生活上松散拖沓,没有时间观和纪律观,人际交往上独来独往,漠不关心他人,更谈不上交上挚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什么都无所谓”.
(2)享乐自私型——抱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信条,君不见,大学城外往往餐厅、舞厅、台球厅、礼品店、游戏机厅、卡拉OK厅生意兴隆。
“消费发烧友”、“麻将先锋”、“舞林高手”出入其间。
“甚爱必大费”(老子语),沉湎于物质追求,必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无暇追求人生的大志了。
(3)惟我独尊型——自认才高八斗,轻视他人,自我意识极度膨胀且嫉贤妒能,别人被他认为是“阿斗”。
“人之生,不能无群”这是中国古人告诫后人的至理名言。
不借助他人,不依靠社会,个人成功的机会太少了。
(这是一种误导人生的错误人生态度)
(二)端正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2、人生当务实。
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并从人生实际出发,透过生活中的多种复杂
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用积极的行动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
3、人生当乐观。
一个人热爱生命、乐观向上,体现了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
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奠定了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
4、人生当进取。
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以积极进
取、开拓创新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就能在战胜困难和挫折、开拓人生新境界的过程中领悟美好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视频:
洪战辉】
任务四: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与人身价值
1、什么是价值,从经济学角度和从哲学角度来看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克雷洛夫的寓言,公鸡面对大米和砖石它选择什么,很清楚他要选择大米,而哲学家局这样一个例子,一头驴非常饥饿,面对青草和黄金他选择什么,选择青草这是毫无疑问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公鸡和驴的眼里,大米和青草比砖石和黄金有价值呢?
而我们人类肯定认为砖石和黄金更有价值,这就是由于不同的需求,所以,在我们哲学领域里面需求决定了他的价值判断,那么从我们的哲学角度来看,什么是价值呢?
那么不外乎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一种关系,什么关系呢?
就是人们对待外界事物能不能满足他的需要,能满足他的需要就有价值,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就没有价值,从这种关系来断定价值。
价值的定义就是:
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说明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
由此可见,价值表示的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在这里,主体是认识者、行为者、实践者,主体只能是人,包括个体、群体和自我。
而客体是主体的对象,也就是认识对象、行为对象和实践对象。
客体可以是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种精神及其载体,可见,价值揭示了人与物,人与精神,人与人的现实人生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关系。
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
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是构成价值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缺一不可。
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永远是主体,而物则永远是客体,因为只有人才具有主观能动性,才是认识与实践的主体。
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自我和他人,个人和社会,都可以互为主客体。
价值就产生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价值是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如做事说话经常要考虑“有没有用”、“值不值得”,这里的“用”、“值”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
当我们从事学习、交往、生活、娱乐和休闲活动的时候,人们就要考虑这些活动的功用,以及它的善恶、美丑等等对这些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
有一次,我和几个同事去吃饭。
吃完饭我们一个男同事要回东校去,那时候晚上7点多了,没有公共汽车了,他就想坐那种电动的三轮车回去。
这时候,我们一个女同事就建议他不要坐那种车,因为她觉得不安全,她建议男同事坐人力三轮车回去。
可是男同事却觉得,他一个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让别人辛辛苦苦蹬车,他心里会很难受,让他坐人力三轮车,他宁愿走路或打出租车回去。
对于这种想法,女同事很不同意,她觉得人家出来蹬三轮车就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的,坐他的车又不是白坐,让他赚到钱不是在帮他么?
她这么说也很有道理。
对于他们两个的争论,你是怎么看的呢?
为什么?
大家讨论一下。
2、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也就是说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准,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社会的经济成分,人们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所以社会上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价值观。
其中既有反映时代要求、进步的,也有过时的、落后的、腐朽的。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以宽阔的胸怀积极的吸收各种价值观和文化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价值导向方面的指导地位,以保证我们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忽视或是背离这一价值导向我们就可能误入歧途。
这里我们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境:
一次空前的灾难即将降临,地球将遭到毁灭,人们都在寻找避难所。
你是避难所的负责人,这时有12个人要求避难,但由于条件不允许,你只可以收留6个人。
你必须指定谁留下。
这12个人分别是:
13岁的初中生,智商很高;已经怀孕的妇女;你以前的好朋友,因为犯罪被判过刑;带枪的警察;教师;女医生;着名的历史学家;建筑师;运动员;不愿和妻子分开的科学家;科学家有严重疾病的妻子;能歌善舞的女明星。
现在就请你选择6个人,一会我请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实际上,你选择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你的价值观,无论你作出的是什么样的选择。
(二)人生价值的内涵。
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其实人的价值也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性。
不过,在人的价值中,主体与客体都是人。
人之所以具有价值,就在于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或其他行为,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的价值不是反映人与物的关系,而是反映人和人的关系。
第一,从人类整体看,人的价值在于人类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人类优于其他一切生物之所在。
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人是价值的创造者,没有人类就没有价值,因而人在世界中有最高的价值。
孔子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莎士比亚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就是指人类在世界的崇高价值。
第二,从个体角度看,人的价值在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当个人作为价值客体时,与之对应的价值主体有两种:
一种是他人、群体和社会,个人的能力及其创造满足他人、群体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社会价值”;另一种主体是“自我”,这时,一个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个人的能力及其创造满足自我的需要,形成“自我价值”。
在这一层意义上,人的价值也叫人生价值,这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于包括自身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
人作为主体,是有思想、意志和行动能力的社会存在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能够发挥其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一定的目的,遵照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事先安排自己的行为,进行改变环境、创造历史的活动。
人生就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和发展自身的积极奋斗的过程。
人的社会存在,是作为价值的存在。
这种价值存在的根据,就人类来说,在于人类在整个宇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个体来说,在于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就人的本质而言,并不是对人的价值的全面规定。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涵义: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如果一个人的活动仅仅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丝毫不顾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情况,也是很难持久的。
这样的“为别人”也不可能绝对化,因为任何人不索取都是无法维系生命存在的。
只有少索取多贡献的人,才是现实生活中高尚的人。
简而言之,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人自我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生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人生的自我价值的一个最基本的表现,珍爱自己的生命,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对自己的一生充满了自信、充满了自尊,充满了自豪。
大家都知道张海迪吧?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
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张海迪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她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了经济独立,能够满足她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就是实现了她的人生价值。
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写到:
“经历了很多年,有一天我忽然想,其实我没有残疾,我的心一直在舞蹈,我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方式,就是自己的心灵之舞。
”
(张海迪还作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她先后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等等荣誉称号,社会给了她相当的尊重和满足,张海迪实现了她人生的自我价值,她是一个残疾人,她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们大学生呢,哪怕遇到生活中的一点点挫折,一点点困难就想不开了,跳楼的有之,脖子上挂根绳子的也有之,这是不是太过于漠视生命了呀!
)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发展,个体的发展不仅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的包括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就是它的社会价值。
刚才我给大家讲了张海迪,她虽然高位截瘫,但仍然自强不息,不仅满足了自我价值的需要对社会也做出了她独特的贡献,所以他的人生同样具有社会价值,一个自然的人既然是社会的一员,就应该立足于社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为社会做奉献,这才说明他对社会有意义,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也会对他的存在给与正确的评价,)
在深圳,有一个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传诵:
他的名字叫丛飞.他的人生只有短暂的37年,但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我不能成就整个世界,却可以尽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他在11年中资助了178名贫困生和孤残儿童.如果加上一次两次资助的人数以千计.11年来他的足迹遍及贵州、四川、湖南、云南的贫困山区,走到哪里,捐到哪里.他在山区义演时,到山寨里捐光了最后一块钱,连身上的衣服都脱下来送给了老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感人事迹。
今年4月20日,丛飞因胃癌去世,年仅37岁,临终还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却留下了10多万元外债。
有一种心情,只有在奉献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有一种感动,只有在沉寂的时候才能被察觉。
丛飞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的人生价值却无法估量。
如果说所有人都是被“抛”到人间的,那么自丛飞内心感动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摆脱了生命的被动与无意义。
他用自己的行动重新创造了自己,也成就了他人。
(丛飞的一生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一生,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爱心不仅温暖着接受资助的孩子们,也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的人,这就是丛飞的社会价值。
)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
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
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
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价值更为根本。
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
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因此,在我们说某人的价值时如果不特别说明,往往指的是他的社会价值。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学习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方法。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视频:
徐本禹】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行动才能化为现实。
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财富,通过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大学生有知识,有能力,有热情,只要肯于实践,就一定能够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但是面对着录取通知书,他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到贵州山区去支教。
我们看一看,他是怎样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徐本禹的义举广受赞扬,并带动了众多志愿者。
从免费乡村教师到成为“体制内”的志愿者,徐本禹获得了社会承认,给支教地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活力。
同时,他的行动引起社会关注,使当地有几百位儿童受到资助。
现在,徐本禹已经回到学校读研。
他曾经支教过的大石小学由原来的危房搬进了新的教室,小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他离开之后,新的志愿者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一棒一棒地接了下去。
贫困地区孩子们受教育的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
像徐本禹一样,有很多的志愿者将自己的青春、激情、甚至生命奉献在那些渴求知识的贫困孩子身上,他们一起演绎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虽然徐本禹已经回到学校,但他仍然关心着贫困山区的学生,在假期经常去看望他们。
这是徐本禹的博客,同学们有空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