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6729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docx

《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docx

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doc

对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

内容摘要: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

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的。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转变,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着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在10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在社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信息化程度仍然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

关键字:

信息化 中国 信息产业 变革 差距

   发轫于20世纪中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科学技术革命。

它以无比强劲的冲击力、扩散力和渗透力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改变了世界。

随着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加工、传输等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进入了以“信息”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时代。

即便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革命的巨大推动力也使中国社会信息化的车轮飞速转动。

一、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滞后,信息化进程的起步也因此延迟了许多。

中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大约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在此以后,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信息化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不过,由于所处的物质基础、技术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尤其是在早期,中国学者在表述信息化概念时,比较普遍地将侧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和经济活动方面,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完整的描述。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我国学术界有关信息化的看法整理概述如下:

   

(一)“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说。

所谓“3c”即指计算机现代化、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现代化。

此说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现代化、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现代化这三化的统一。

这是因为,信息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的现代化,还要有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否则就无法实现信息化

   

(二)趋同说。

此说认为,信息技术在通信、网络管理和计算机运用中正在走向一种“趋同状态”。

当今世界工业标准的发展与使用,以及电信管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增长是信息化的根本标志。

信息技术的趋同在计算机、电信和网络工业中的发展,即开关和发送的数字化、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网络智能的分散化以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电信和信息服务,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进入信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三)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性总称说。

此说认为,行为合理性是指人类活动按公认的合理准则与规范进行;通讯现代化是指社会活动中的信息交流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上进行的过程;计算机化是指社会组织和组织间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或控制)、传递、消亡是处在广泛地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设备管理下进行的,而不是在仍较多地保留着手工或其他机器设备状态下进行。

就技术而言,现代通信技术又是处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下实现的。

因此,社会计算机化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是否进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计算机化是指计算机应用的先进性与广泛性。

   (四)多层次说。

此说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

从内涵的角度考察,它包括多个层次,一方面指信息化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

从外延的角度考察,它指只有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基础上的信息环境,才能称之为信息化环境。

   (五)应用和推广说。

此说认为,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

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

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

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

这种观点的着重点是信息技术,强调的是其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六)时间和空间转换中的新阶段说。

此说认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

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

信息化不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

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的。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转变,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着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信息化将导致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革命,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

信息化对于工业化社会而言,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由传统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社会演进的过程。

   在上述对信息化概念的表述中,比较完整和全面的是第六种观点,因为它关注到了信息化过程中,在技术之外的那些非常重要的非物质因素。

不过,我们感到,对信息化这个概念的表述还可以更简略、更直截了当一些,即:

信息化就是在信息技术革命催动下,以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以信息生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那么,信息化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动态过程。

二、中国的信息化

   由于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不同,信息化起点不同,世界各国的信息化内容也不尽相同,因而它们各自的信息化过程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就像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与信息产业发达的日本、美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不一样,信息化的起点也不一样。

对我们中国这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国家,这个过程很可能比较漫长。

因此,在低水平的工业化基础上起步的中国信息化之路虽然可以参考、借鉴日本和美国的信息化经验,但不能依样画葫芦,来个“拷贝不走样”。

我们认为,中国的信息化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应该大力发展作为信息化物质基础和支柱的信息产业,并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传统工业的起飞和更新换代。

因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问题是决定信息化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

所以,中国的信息产业要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所指出的那样:

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应该全方位地在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扩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用信息化成果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再次,在进行技术革命的同时,应该把信息化看作是一场改变思想观念、增强信息意识的社会革命。

因为从本质上讲,信息化既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是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以无处不在的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尤其是对中国这个由落后的或者已在衰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先进的信息文明并存的国家来说,信息化也应该是改变和消除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狭隘落后的思想意识,提升信息意识的过程。

三、差距分析

   中国信息化进程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下半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应该说,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的信息化已大见成效。

在2001年香港《财富》全球论坛上,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披露了中国社会信息化的主要成果和近期发展目标:

截至2000年底,中国的电话普及率已提高到20.1%,电话用户总数超过2.3亿户,互联网用户达2250万户。

今后5年,中国信息产业将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固定、移动电话网规模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5亿用户。

而在此前不久,也有媒体报道说,中国信息化水平已进入了亚洲前十名。

   毫无疑问,在短短10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在社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

因为,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信息化程度仍然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

(一)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数字鸿沟”有加深迹象

   何谓数字鸿沟?

简单地说,数字鸿沟就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也就是由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出现的差距现象。

中国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就存在着这种数字鸿沟。

   2000年,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员曾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编制了信息能力指数来测算信息能力大小。

他们根据构造的信息能力指数测算基本模型和指数体系,对世界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能力进行了测算和比较。

测算的结果表明,美国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是世界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日本信息能力指数得分为69.97分,居第二位;澳大利亚得分为65.59分,居第三位。

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处在信息能力较低的国家行列,得分都不满10分。

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13%以下。

其中,中国的信息能力更低,得分仅为6.17分,仅为美国的8.6%;就是与韩国和巴西相比,也分别只有它们的15.3%和40.2%。

在进行比较的28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在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利用方面排在亚洲前列外,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均只能忝列末位。

   更让人震惊的是,还有数据表明:

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美国在传统工业经济方面的差距虽然缩小了,但是在信息经济方面的差距却反而越拉越大。

1995年至2000年,中国电脑拥有量1590万台,平均每万人有88台电脑;美国电脑保有量1.641亿台,平均每万人拥有近5000台电脑,普及率是中国的55倍。

1995年底,美国网民数量为600多万人,2000年7月,已经达到1.37亿人;1995年底中国网民数量为8万人,2000年实际数量为1000万人左右,差额仍然有13.7倍。

近年来,在由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nternationalManagementDevelopment)所作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排名也连年下滑:

1998年排名第13位,1999年大幅度下降至25位,2000年又下降至28位。

今年,有关IMD对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的消息虽未看到,但继续下滑的趋势可能仍未遏制,因为已有消息传来,在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中,中国的排名又比去年下降了2位,跌至33位。

IMD有关科技竞争力的排名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这种差距正在扩大。

   造成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信息产业的结构还不尽合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信息化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信息人才(尤其是信息管理人才)短缺,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公众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够,等等。

(二)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中国信息能力虽然处在极低的水平上,但在中国国内,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域之间的信息化也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

这种地域性信息化不平衡现象的表现是,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地。

例如,在中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如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到2000年上半年,家庭电脑普及率已达到40.6%,而没有电脑的家庭,有62.5%已有购买电脑的意向。

即便是已有电脑的家庭,也仍有近22%想购买新的电脑。

最近,又有媒体披露,仅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网用户数就占全国总数的62.33%,而排在后十名的省市加起来也只有4.36%。

如果按域名来计算差距更大。

这种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事实说明,不仅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数字鸿沟,而且中国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也已严重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三)作为信息化核心的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近年来,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的概念虽然经过媒体特别是众多自我标榜电子商务网站的炒作,让不少人知道了电子商务的功能,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等原因,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中国仍然阻力重重。

例如,在15000家左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有五分之一的大中型企业只有少量计算机,除了用于财务或当打字机外就没什么用处了。

整体发展的情况更糟。

目前,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登记的 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不到10%的企业拥有一定的现代化信息手段。

除此之外,在我国发展电子商务还存在着金融体系支撑不足、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交易安全缺乏保障、中文信息太少、商业模式简单抄袭美国等种种制约因素。

因此,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电子商务目前还停留在对安全、保密、认证、法律等是否成熟可靠的讨论探索阶段,实际应用很少,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仅为美国的0.23%,“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

(四)全民信息意识薄弱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国的信息能力虽然还很低,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毕竟也已有30多年的历史,信息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实力。

何况,尽管我国计算机的普及率可能还远不到10%,但就绝对数而言,其拥有量也不能算太低。

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的使用率不高,没有做到物尽其用。

计算机的主要功能,特别是可以与其他计算机联网、通信,从而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功能被闲置。

大多数计算机只是用于简单的文字处理、财务统计或者游戏等较低层次的信息处理工作。

即使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一些信息服务部门,长期以来,除少数机构外,其信息系统、数据库等也处在技术水平低、规模小、资源少的状况下,而且还大多是自成体系、以内部服务为主的封闭系统,没有向社会开放。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宝贵的计算机设备被大材小用,信息资源被人为闲置,更反映出某些部门的“信息化”只是徒有虚名。

尤其让人感到可悲的是,随着近年来因特网热潮的兴起,政府和企业纷纷上马“上网工程”,但在热热闹闹“烧”了大量人民币之后,不少花费了好大精力好不容易建起的网站,却转眼间就像汪洋中一只无人照管的小舟,其内容长年累月少有更新。

有些网站,只贴上几张照片,没头没脑地挂上几篇早已过时的领导的讲话稿,就没有了下文。

这种极不负责的做法无异是在自损形象。

以上种种事例,反映出在人们的思想中普遍存在着信息意识淡薄的现象,并由此导致中国社会的信息化工作常常浮光掠影似的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尽管我们落后了,尽管我们有差距,但我们的信息化市场是庞大的,我们也是有能力赶上并超过的。

这就是我们的思考,这就是我们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