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6392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docx

《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docx

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

重要产业链、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导向

一、重要产业链

序号

名称

产业现状

发展导向

1

光伏产业链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

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系统集成环节。

目前,我市光伏产业已形成从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装备制造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电池制造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在某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高效率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并网发电系统集成与装备配套等,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到2015年,该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

2

风电产业链

风电产业链主要包括风机叶片、齿轮箱、主轴、电机、回转支承、轮毂、塔筒、控制系统等零部件及整机制造两大环节。

目前,我市风电装备产业已具备年产600万KW主齿轮箱、4000台套发电机、主轴、塔筒、轮毂、回转支承等风电装备及1.5MW-3MW风电整机规模化生产能力。

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亿元。

“十二五”期间,在强化发展齿轮箱、发电机等优势装备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3MW以上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发和产业化。

至2015年该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600亿元。

3

优特钢产业链

目前我市优特钢产品门类齐全,部分产品市场覆盖率居全国领先水平,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0亿元。

“十二五”期间,围绕汽车、高铁、船舶、海洋工程、家电、电力、油汽输送、集装箱和工程机械等产品,加快发展特种钢、优质钢,提高深加工能力。

至2015年,优特钢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我市钢铁产业总量的95%。

4

特种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链

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具有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可循环利用等诸多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基础设施、建筑、通讯电子等领域,尤其近年在交通运输、航空、新能源等领域发展迅速。

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属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我市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产业总产值约15亿元。

重点围绕纤维和塑料界面和结合机理研究;增强热塑性塑料在航空、军事、及高科技领域应用开发;玻纤增强热塑性在线复合制品生产技术及工艺生产开展FR开展工作。

加强与省纤维增强塑料产业联盟联系,形成纤维增强塑料的原料及改性、制品及设备、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集产、学、研、用于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将达50亿元。

5

水污染防治产业链

水污染治理分为四个层次:

一级处理(格栅过滤粗粒物质):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较低,我市溧水、高淳、六合等地的部分中小企业都能生产。

二级处理(厌氧、耗氧过程):

用罐等装置加填料加曝气机等实现。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研发的厌氧耗氧一体化技术,在国内较先进。

三级处理(物理化学法,采用药剂和膜):

南京赛特环境公司研发的电解处理法可处理难于降解的COD,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我市九思高科公司、江苏久吾高科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研制膜及成套设备。

在线监测:

我市南京华都环保公司、南京德林环保仪器公司等多家公司生产COD监测装置。

“十二五”期间,以有机超滤膜、陶瓷滤膜、吸附材料和药剂及系列污水泵等为重点产品,以我市高校、科研机构为支撑,以废水治理环保工程为配套,建立废水治理和水体修复等设备、产品、材料及配套监测仪器研发生产基地。

重点推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污水处理厌氧耗氧一体化技术等尽快实现产业化。

引进一批国际、国内水污染治理先进装备、材料生产线。

6

物联网产业链

物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物联网产品制造、物联网软件、系统集成、运营与服务等环节。

我市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新型传感器、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各支撑领域具有基础优势,拥有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企业,形成“三核+多基地”发展布局,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406亿元,增长31%

“十二五”期间,以应用重点发展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产业领域,着力打造传感器与传感节点、射频识别设备、物联网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网络与内容服务、网络与终端管理、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产业,加快形成完整物联网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到2015,该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

7

集成电路产业链

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南京在产业的人才、技术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

南京集成电路产业以设计业为主,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占全省集成电路产业总量(803.95亿元)的2.46,其中设计业17.2亿元,占全省设计业总量(79.54亿元)的21.62%。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设计业。

以北斗芯片、电源芯片、通信芯片、视频芯片等为主攻方向,重点推进我市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

在高新区、徐庄软件园等有条件的产业园区,进行集成电路产业载体建设,制定专项集聚政策,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形成。

组织产业链招商,设计业重点引入台湾、上海、深圳的设计企业;制造业面向国际晶元制造巨头引入12英寸线以上项目。

至2015年,该产业链产值达到300亿元。

8

光通信产业链

光通信产业链主要包括光通信材料、器件、光通信设备制造和运营等,其中光通信器件制造是整个产业的基础。

2011年,我市光通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亿元。

“十二五”期间,以提高光通信器件、光通信设备制造工艺技术水平为方向,重点发展高速光收/发模块、光电耦合器、光有源器件、光电交换器件,以及光无源器件。

发展应用于下一代网络、物联网传感及其他特殊应用的新型光纤光缆,努力降低光纤预制棒制造成本,引导企业向高端领域、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加快产业化进程。

到2015年,光通信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9

平板显示产业链

平板显示的主流为液晶显示,我市液晶显示产业链较为完整,形成了以液晶面板、液晶模组、显示终端为核心,配套材料与专用设备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共有中电熊猫液晶(液晶面板)、和成显示(液晶材料)、乐金显示(液晶模组)、LG新港(液晶显示器、液晶电子)、夏普电子(液晶电视、液晶模组)等80多家新型显示上中下游各类企业。

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0亿元。

“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动液晶显示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大力支持6代线、10代线的发展,积极支持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LED背光源、液晶材料等高端材料和专用设备的开发与产业化,推进AM-OLED产品的生产及应用。

到2015年,液晶显示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00亿元,OLED显示产业实现200亿元。

10

半导体照明产业链

南京LED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基础材料如蓝宝石衬底、金属有机源、稀土荧光粉和中游的封装、下游的应用环节,在技术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南京在传统照明电器行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配套工业体系。

2011年全市LED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高光效、高显色、功率型白光LED产品的开发;半导体照明中高效二次光学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大尺寸超薄、动态平板显示新型半导体照明背光源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大尺寸蓝宝石衬底晶体及GaN同质衬底材料的加工和制作项目,支持GaN基材料生长和低成本器件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中、高端LED应用产品,优先发展室内照明灯具、城市道路照明灯具、户外装饰照明系统、汽车照明灯、大尺寸LED背光源、全彩显示屏、彩屏幕墙、太阳能LED应用产品等项目。

加强建设LED技术研发平台、LED认证测试平台和LED系统设计平台。

攻克一批制约LED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应用创新及产业化。

11

智能电网产业链

2011我市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0.8亿元,在该领域内我市已拥有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规模企业,形成了南瑞集团(国网电科院)、国电南自、南瑞继保等一批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国内知名品牌;自主研发产品屡获成果,电网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继电保护、自动化控制、信息系统集成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继电保护技术已位居国内领先地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出口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具备了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以及调度各环节上较完整的产品链,在国内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产业领域有着明显的整体竞争优势,2011年江宁经济开发区荣获“国家火炬江宁智能电网产业基地”称号。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常规发电关键技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和大规模储能关键技术、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技术、柔性交直流输电关键技术、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智能变电站设备关键技术、配电网设备智能化关键技术、分布式电源和微网控制、保护及接入关键技术、新型用电信息采集技术、智能用能服务关键技术、电动汽车充放电关键技术、智能量测关键技术、电网调控一体化关键技术、大电网多周期一体化发电优化调度关键技术等,到2015年,该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

12

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我市拥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6家,专用改装车生产企业16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约300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和规模生产格局,具有较为完整的集试制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带三基地”的汽车产业集群。

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0亿元。

“十二五”期间,以节能、环保、安全为发展方向,以发展中高档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为主线,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调优结构、提升品质、塑造品牌,实现乘用车上规模、商用车上档次、新能源汽车上水平、零部件制造上台阶,促进南京汽车产业调整、健康、持续发展。

到2015年,规划产销汽车200万辆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力争进入全国主要城市汽车产量前6位。

13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

我市船舶工业在“十一五”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行业地位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

在主流船型、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船用设备本土化配套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造船周期明显缩短,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

2011年我市造船完工量273万载重吨,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造船企业中,金陵船厂、武家嘴船厂、东泽船厂这三大造船骨干企业的工业产值总和约占全市船舶制造总量的四分之三。

配套企业中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甲板机械和舱室机械等产品,高精齿轮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系列船用主传动齿轮箱和可调螺旋桨,七二四所船用雷达、自动化船板焊接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到“十二”五末,我市船舶工业产业结构将实现优化升级,船舶制造与配套能力明显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至2015年末,该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300亿元,造船能力350万载重吨。

船舶产品重点发展10万吨以下的滚装船、集装箱船、多用途船、重吊船、化学品船、油船、平台供应船、散货船、汽车滚装船、半潜船、三用工作船及游艇等。

船用配套产品主要发展船用起重机、锚绞机、救生装置、分离机、液压深井泵、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转叶式舵机、新型舱底油污水分离装置、船用齿轮箱、可调螺旋桨等产品。

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重点发展起重船、打捞救助船、拖船、供应船等海上工程船舶和装备。

重点发展拖缆机、油气钻井平台定位系统、通信系统、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和油水分离等海洋工程装备的配套产品。

14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

我市轨道交通产业经过多年的孕育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批拥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水平较高的重点企业和自主产品,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分布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及制造、通信与信号控制系统设计及制造、供电系统设计及制造、道路和车站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咨询、检测、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实力排名国内前三位。

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5亿元。

“十二五”期间,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自主创新、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我市轨道交通产业整体竞争力强、产业链相对完整、综合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

重点发展车辆、牵引、制动、信号、供电、综合自动化、AFC、检测等系统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关键系统的自主国产化水平,实现城轨和高速动车产业双扩张,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2015年,该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15

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链

我市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中具有地理位置、产品制造、产业基础和科教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已初步形成了整机研发、动力系统制造、机体制造、机载设备制造、航空地面设施制造等比较完备的航空产业链。

正在加快推进以“一个基地、一个园区”为特点的产业布局,即以江宁开发区为核心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园中园)和中航科技城发展格局。

通过建设轻型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以及一系列为大飞机配套的重大项目,积极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8.5亿元。

“十二五”期间,将借国家大力发展民用飞机和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商机,重点发展与大飞机配套的航空机电设备(环控系统、燃油系统、液压系统、二次动力系统);以小、微型发动机和无人机为核心的航空轻型动力设备;以雷达和空域管制自动化系统等为主的航电设备;以及以中航工业机电系统公司为核心的研发中心、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

以大项目推动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把南京打造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研发产业化基地。

至2015年,该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700亿元。

16

工程机械产业链

工程机械产业链,我市在整机装配方面优势明显,尤其在矿山机械、煤矿机械、混凝土机械、盾构机等产业方面比较突出。

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盾构机、岩石掘进机、现代物流装备、大型建筑施工机械、煤矿机械等,加强为工程机械配套的关键部件等产品的研发制造。

到2015年,该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300亿元。

17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

卫星导航产业是全球范围内的新兴产业,2011年,南京市卫星导航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其中GPS产业45亿,占卫星导航总产值比重90%,北斗产业为5亿,占比重为10%。

全市企业近百家,产业链覆盖全。

产品主要为北斗和GPS系列,格罗纳斯有少量涉及。

北斗系列产品主要为北斗一代、二代用户机及模块,多为军方定制产品,在民品开发上则起步。

目前,已规划高新区北斗产业基地集聚发展。

“十二五”期间,重点聚焦“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按照“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的原则,以北斗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任务,以北斗产业项目引入发展为重要支撑,以北斗行业示范应用推广为重要依托,以区域北斗检测认证中心、北斗位置网信息中心、北斗芯片研发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为重要抓手,推动全市北斗产业链协调发展,逐步构建国内领先的卫星导航产业体系,将南京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北斗产业基地和行业应用示范区。

二、重点产业领域

序号

名称

产业现状

发展导向

1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产业和新医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主要涉及生物能源、生物工作、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领域,新医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小分子药物和医疗器械、生物试剂、医用材料等。

2011年,该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生物药、高技术生物试剂、组织与细胞工程产品等重大创新药物,主攻药物筛选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药效评价技术、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疫苗与抗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细胞工程及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积极培育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产品集群的发展。

至2015年,该领域主营业务收入将达1000亿元。

2

大气污染防治

汽车尾气治理:

我市江苏高淳陶瓷公司生产的环保蜂窝陶瓷国内领先,市场占有量20%以上。

电除尘:

我市国电南自公司仅配套电源和控制装置。

布袋除尘:

我市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年产滤料超过100万平方米,并能生产成套装置。

脱硫:

中环公司总包工程占国内市场50%。

二氧化碳治理:

南化集团研究院突破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成本控制世界领先。

“十二五”期间,做大做强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废气治理耐高温耐腐蚀环保滤材及装备、江苏高淳陶瓷公司环保蜂窝陶瓷、脱硫脱硝及粉尘吸附材料等重点产品。

重点发展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提高整机的技术含量和自控水平。

加快发展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封装与贮存、利用装备产品,重点推动南化集团研究院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尽快实现实用产品、并尽快形成产业化。

3

节能装备产品

主要产品有各种换热器、余热锅炉、低品位蒸汽轮机等。

我市企业有:

中圣科技公司、圣诺热管公司、南京汽轮电机集团的技术和产品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节能机电装备:

包括各种变频调速装置、各种节能电机和风机等。

我市企业有:

国电南自、南京日立产机公司、南京汽轮电机集团等。

高效照明产品:

LED技术和产品是将来照明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市除汉德森照明、吉山光电、华鼎电子公司、洛普公司、多伦公司几家组装和系统公司外,几乎没有什么龙头企业,这将是我市将来招商的重点。

“十二五”期间,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技术产品优势,实现产品升级换代,重点推动奥能锅炉、欧萨斯能源扩大节能锅炉种类、提高产品产量规模提供余热余压回收从产品研发、生产到工程总包的一条龙服务。

节能机电装备。

进一步做大做强国电南自公司高压变频系列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推动日立产机提高低压变频产品品种和产能;推动星飞冷却公司水动风机冷却塔大幅提高产品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高效照明产品。

重点打造以LED产品为主的高效照明产品集群,引进国际先进的衬底、外延、单色芯片生产线,鼓励汉德森科技、吉山光电等现有的封装、组装、系统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打造出一条技术领先、规模领先的完整LED产业链。

4

资源循环利用

大型企业的工业废气、余热全部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从2006年的88.47%持续增长到2008年的92.4%,此后几年,综合利用率一直保持在91%以上,主要是用来生产建材企业。

综合利用产值从2006年的约46亿元增长为2010年的约55亿元。

尾矿的综合利用;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综合利用。

5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具有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和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等特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三,被工信部授予首个“中国软件名城”称号。

已形成了以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为重点,徐庄、江东等省级软件园以及麒麟科技园为补充的软件产业集聚区,累计认定软件企业1087家,累计登记软件产品5883个,电力自动化、通信、智能交通等三大应用软件产品集群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2011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520亿元。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和新兴业态等产业集群,巩固和扩大智能电网、通信、智能交通等应用软件产品集群的国内领先地位,在基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加快“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自”软件企业,建设一批等对产业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高水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和集聚一批高端软件人才,大力提升南京软博会水平,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到2015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实现新一轮双倍增。

6

化工新材料

我市化工新材料具有一定发展基础,2011年,该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560亿元。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食品添加剂、饮料添加剂、电子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等高端产品,推进石化产业链、碳一化工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拉长,提升产业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水平,至2015年,该领域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

7

智能装备制造

智能制造装备通常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的统称。

近年来,我市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及智能专用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精密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制造装备,研制开发了超高压水切割机、大型高效数控插齿机、立卧转换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智能制造装备。

2011年,该领域实现总产值约387亿元。

“十二五”期间,以重点领域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工作为平台,围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培育发展,鼓励大型成套设备、高智能、高精度专用设备及部件向高端升级,进一步突破核心部件和工艺技术瓶颈,增强智能装备企业的自主设计、制造和配套能力。

到2015年,该领域实现销售收入将达到1050亿元。

8

新型建材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型墙体材料以年均高于15%的速度增长,南京建材工业已从生产水泥、砖瓦、灰砖石等传统产品为主,发展成为新型墙体材料(砖、板、块)、节能玻璃、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四大系列。

2011年,新型墙体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比例超过83%。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聚氨酯外墙保温板、高性能塑木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并满足多功能要求的精、深加工产品,力求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9

高附加值纺织品

高附加值纺织品领域涵盖新型纺织纤维加工、织造、印染后整理加工以及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的设计、加工、品牌建设、营销网络建设等全流程,是引领纺织工业高端发展的主体。

我市纺织行业技术水平、新产品比重及品牌建设等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高附加值纺织品比重较高,2011年,该领域总规模约135亿元。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以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产业用纤维、生物质纤维以及高性能的产业用纺织品,创造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工业高端发展基地。

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服装与开发应用化纤新材料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升服装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保持和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成我市的特色产业。

到2015年,总产值规模达到600亿元。

10

优特品牌食品

我市食品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地方特色的优质食品品牌。

2011年,该领域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80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是食品工业以“特色”和“绿色”为主要发展方向,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开发名优产品。

积极发展绿色饮料、天然饮品等,大力开发蔬菜果品加工和出口产品,扩大食品专用面粉、调味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

着力打造“雨润”、“桂花鸭”等南京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坚持走质量兴企的路子,以开展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为契机,努力大幅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和全国市场占有度。

11

名优轻工产品

我市名优轻工产品主要包括日用化学制品、皮革制品、印刷、家具、工艺美术、包装、照明器具等行业门类,200多个产品,千余种品种。

我市轻工业“十一五”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行业多、门类广、品种全这样一个显著特征。

2011年该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

“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轻工机械、玻璃、造纸、家具等基础行业,努力培育包装印刷、塑料、工艺美术等新兴行业。

推广信息化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增加产品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形成一批大力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