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6186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x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ocx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重庆交通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

二〇一三年一月

 

一、总体概况……………………………………………………………………………3

二、组织管理……………………………………………………………………………5

三、政策措施……………………………………………………………………………7

四、培养模式……………………………………………………………………………11

五、师资队伍……………………………………………………………………………19

六、校企合作………………………………………………………………………20

七、其他………………………………………………………………………………23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25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工作进展报告

一、总体概况

重庆交通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一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工为主、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

2011年我校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四个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2012级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专业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及学生规模如下表所示,其中部分优秀学生进入“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

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入学后即指定校内指导教师,原则上每位指导教师每级指导人数不超过5人,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本组学生的校内全部实践环节,并与企业指派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在企业的每个实践环节。

同时,在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共同开展“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评估、反馈与持续发展,有效推动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本科专业名称

学生规模

(人/年)

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名称

学生规模

(人/年)

土木工程

65

建筑与土木工程

20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60

水利工程

20

交通运输

60

交通运输工程

2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0

机械工程

20

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和“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管理、会创新”的培养方针,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和构建创新型国家为导向,借鉴发达国家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密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遵循“解放思想、开放借鉴、校企共赢、精心组织、持续改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

目前,上述四个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已实现了挂网,卓越工程教育正按照既定进度有条不紊地实施中。

二、组织管理

(一)组织架构

为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顺利实施,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工程教育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具体组织架构见附件1。

1.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及校企高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工作组由工作小组领导协调机构、教师团队、评价监督团队及学生群体组成,主要职责是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评估、反馈与持续改进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工作小组

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教务处处长和研究生部主任担任,成员由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教学副院长、工程教育专家、企业代表等组成;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

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计划各项工作的实施,就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遴选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联盟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

3.工程教育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立“工程教育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由从事工程教育的专家教授(含行业专家)组成。

工程教育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审定“卓越计划”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提出工程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监督和检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能落到实处。

(二)教学运行和管理体系

1.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

建立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执行机构、教学督导与评估委员会,三位一体,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协调运行的新型教学体系与管理体制。

围绕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质量,指导、教务、评估三方责任明确,相互制约与协调运行。

(1)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立法,即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必须是细化到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年级、每一门课程,做到具有目标性,可量化核查的标准。

(3)教学执行机构(包括校教务处、学院教务、教研室与任课教师、学工部门)负责实施该培养方案及其教学过程与管理。

(3)教学监督与评估委员会负责考核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

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培养方案之能力要求与标准,对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年级、每一个专业进行考核与评估。

2.以质量为核心,严格教学过程监控

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作过程中,坚持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全校上下明确职责,建立了适应教学质量保证系统运行的组织机构,通过“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监控”的原则实现教学质量各环节的逐级管理和监控。

(1)健全了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等制度,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监控。

(2)严格实施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

(3)严格实施领导听课制度。

(4)严格推行教授、副教授授课制度。

(5)实行学生评教制度。

 

三、政策措施

(一)经费保障

加大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学校为卓越专业列专项经费,2012年年度预算中,单列175万用于“卓越计划”,以确保经费的足额落实和专款专用。

同时,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训实习补贴、购买学生保险等费用。

除了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为本校“卓越计划”提供的专项经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工程教育改革项目:

为了保证顺利地实施卓越计划在启动该计划前和实施该计划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的经费。

在2012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中,资助了包括“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和“基于’卓越计划’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等与“卓越计划”相关的近10余项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满足“卓越计划”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需要,加强学生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

目前,已资助“卓越计划”所在专业建设1个国家级和2个省部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3)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优先资助“卓越计划”所在专业进行课程资源整合、相应教材编。

目前已资助包括《河流动力学与航道整治》、《现代综合运输系统》等4门课程开发、《隧道工程》与《桥梁工程》等2门高等教育卓越计划规划教材和近10门涉及卓越专业校级规划教材的编写。

(4)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2012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计52项,资助经费20.5万。

其中,与“卓越计划”所在专业密切相关的项目达10余项,如:

“隧道结晶的预防与处理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高效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等。

(5)教师培训、引进或聘请:

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引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行业知名专家,聘请校内教师作为学生学业指导教师,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等的开支。

(二)学生遴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生主要通过高考录取、校内双向选择等途径招收。

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本着“学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原则,从在校本科生中选拔成绩优良、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并且有志从事工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学生进入“卓越计划”学习。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在学生遴选过程中,实行了三阶段遴选学生。

初次挑选,依据高考成绩、外语水平、数学水平、面试/性格测试;学习过程中要求加入卓越班的挑选,依据各学期学习成绩、外语水平、奖励情况(包括学习、竞赛);在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如遇到以下情形时,按退出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处理。

这些情形包括:

受到学校处分、在校表现明显退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无法坚持参加计划中的各项讲座活动、项目工作、无法适应项目工作、违反企业实习条例、保密协议等规定。

交通运输专业:

成立了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工作小组,明确了选拔范围及人数、选拔的基本条件、选拔方式与成绩计算规则,对卓越班的学生实行了退出和转入机制。

详细内容见附件2-1。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

制定并实施了《“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办法》,见附件2-2。

土木工程专业:

结合学科特色,确定土木工程专业(隧道及地下工程方向)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遵循自愿报名、学业和综合素质情况优秀、具有实践潜力的学生优先进入,并实行学生淘汰或退出机制。

(三)学籍管理

实施“卓越计划”本科生阶段的学籍管理总体由教务处负责。

对于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由学校和企业按要求设立管理小组进行联合管理。

为了有效管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要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确保学生安全和学习收获。

为了规范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学校制定了“重庆交通大学学生企业学习管理规定”(附件3)。

(四)教师评聘与考核

1.教师评聘与考核

建立和完善与“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

对参加“工程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与考核将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逐步转向同时重视教师的工程经历、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和工程研发等方面。

对于企业教师评聘与考核,学校与企业协商确定企业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由企业推荐,各有关学院审核,提出任职人选,学校组织评审后,按条件进行聘任,由学校发放聘书。

2.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政策

对参与“卓越计划”、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的教师实施激励政策,鼓励相关教师针对“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推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加大奖教金支持力度,按需求设置专项奖励金,对在“卓越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予以奖励。

为增进青年教师对先进工程应用技术的了解,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制定并实施了《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教师赴大型企业锻炼暂行办法》(附件4),通过设立专门培训基金,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五)院系层面针对卓越计划出台的典型政策措施

1.制定并实施了《河海学院“卓越计划”校内学业导师管理办法》,见附件5。

2.制定并实施了《学生到企业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见附件6。

3.修订完善了各类专项奖助学金评选实施细则(试行)》,强化学术竞赛类、学术论文在奖助学金评定中的权重。

4.设立班主任制度

在每一个卓越班配置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由博士或者教授担任,主要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

四、培养模式

(一)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1.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密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求,遵循“解放思想、开放借鉴、校企共赢、精心组织、持续改进”的原则,确立“面向工程、校企合作、创新实践、立足行业、特色发展”的改革思路与理念,密切校企联系,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培养。

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注重打造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

2.主要措施

(1)制定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2)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例如,交通运输学院专业教师多次就“卓越计划”与新国线运输集团、重庆公交集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等10多家协作企业进行了交流、研讨,明确了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思路和相关课程。

(3)整合课程资源,编写适用教材。

(4)改革教学模式

广泛实行项目式教学方法,将一门或多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到工程项目中,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课程项目。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系统把握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从事工程项目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研讨、组织、演示讲解、团队协作和沟通等基本能力。

(5)推进考核模式改革

构建“多元多维”考核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程成绩由学生出勤、随堂测验、实验、大作业、期末考试等成绩组成;实践环节成绩由出勤、平时表现、总结报告、项目设计成绩、企业教师评价、学校教师评价等组成。

(6)以英语能力培养为目标,实现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将“大学英语”由原来的4个学期共计16学分缩减为2个学期共计8个学分,第三学期开设“英语视听说”(3学分)、第四学期开设科技与商务英语写作(2学分)和第五学期开设专业英语(2学分),第六学期开设专业双语课程,并在科技创新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中,融入英语文献查阅、翻译和口语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7)多措施、多区渠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创新8学分”。

通过以下措施促成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1)修订完善各类专项奖助学金评选实施细则,强化学术竞赛类、学术论文在奖助学金评定中的权重,优先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促进良好学风及浓厚学术氛围的形成。

2)将科研团队、科技平台、科技机制、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提高实践能力。

3)实施创新能力渐进式培养。

开设“创新工程”课程,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听取学术报告,了解行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参加数学建模、电子竞赛等活动;利用“本科生创新实验室”等平台,进行研究创新类实验自主开放实验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验研究技能;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调研、文献分析、数据处理、建模计算、实验测试等能力;申请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参加学校和全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培养专业方面的创新能力。

(8)制定并实施了《“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办法》

(9)制定并实施了《“卓越计划”校内学业导师管理办法》

(10)制定并实施了《学生到企业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

(11)修订完善《各类专项奖助学金评选实施细则(试行)》

3.成效明显

(1)完成2012级“卓越计划”学生的选拔工作。

(2)全面完成土木、港航等四个卓越专业“卓越计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和上网。

(3)进行了课程资源整合,“卓越计划”的课程整合和大纲修订也已完成。

取得了《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2门高等教育卓越计划的规划教材,立项建设《河流动力学与航道整治》、《现代综合运输系统》、《桥梁文化概论》等10门与卓越专业密切相关的校级规划教材。

(4)根据5名学生配1名校内导师的原则,完成遴选“卓越计划”校内导师工作。

“卓越计划”的学生两年后将配备企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制。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注重课程体系建设

在“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管理、会创新”指导思想下制定了合理的课程计划。

以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厚基础”体现在加重数学、力学等学科基础类课程的学时;“宽专业”体现在立足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的知识体系,将土木、海洋和工程管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适应宽广的工作领域;“强能力”体现在注重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和工程训练;“善管理”体现在注重学生的工程经济、项目管理和招投标等工程训练;“会创新”体现在课程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开放实验室,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创业活动。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组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组思路如下:

①学科基础和专业模块课程以“尽量扩宽”、“减少重复”为指导思想进行优化整合,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增大学生自学空间和时间。

②优化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将行业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教材。

③增加原课程的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学生学习、理解。

具体做法:

以港航专业课程《河流动力学与航道整治》为例。

①结合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河流动力学》、《航道整治》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编写新教材。

贯穿“平原与山区并重、整治与疏浚兼顾”的理念,加强了实用性强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的介绍,增加最新工程实例,注重港航专业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及课程教学的知识的系统性。

将两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教材,使课程内容的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增加原河流动力学、航道整治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程度。

②每章末增加思考题与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基于问题式有利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③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及制定相应整理措施的的能力,拟通过增加案例分析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④在吸收原重庆市航道工程学精品课程网站经验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素材,扩展课程内容,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求,建立课程资源网站,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的学习能力。

⑤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大纲、教学周历等基础性教学资料,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3)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广泛实行项目式教学方法,将一门或多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到工程项目中,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课程项目。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系统把握机械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从事工程项目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研讨、组织、演示讲解、团队协作和沟通等基本能力。

其中,主题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强化学生的构思、设计、实现、实施等阶段的工程经验。

(4)实施情况

经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目前,《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已列入高等教育卓越计划规划教材;《河流动力学与航道整治》已列入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课程开发项目,相应教材将于2014年12月出版。

《河流动力学与航道整治》课程大纲见附件11-1。

(三)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在核心主干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式,讲授内容侧重主要知识架构,而不求教材知识讲授的面面俱到,鼓励学生根据教材主要知识架构开展拓展学习。

同时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相关规范、习惯设计手法、设计文件、网络资源、阅读资料等的引导和学习。

这些内容是目前教材中所没有的,限于学时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学习。

这相当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查阅学习资料,并完成相关作业,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以专业核心课程“海岸动力学”为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增加实用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港口航道与海岸专业海岸动力学课程组讲授一些具体海岸工程项目,如广东岭澳核电站的防波堤、港珠澳大桥的人工岛等。

也注重讲授一些热点事件,如去年日本海啸对海岸地带的影响等。

同时介绍一些课程组成员进行的相关科研项目,如加拿大Bamfield某河口异重流的现场测量等。

还邀请正在进行毕业设计的4年级学生,给同学们介绍毕业设计中遇到的海岸动力学问题,如板桩墙上波浪力的计算等。

这些实用素材将弥补现有教材在实际内容方面的不足。

2.学习实用工具,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港口航道与海岸专业海岸动力学课程组介绍实用的海岸动力学工具,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著名水动力学分析软件SMS的海岸动力学模块CMS-WAVE,以及海岸工程在线计算工具CRESS(http:

//cress.nl/)等。

此外,课程组也向学生介绍了美国海洋及大气管理局(NOAA)的波浪数据。

通过下载和研究NOAA的波浪数据,学生将掌握实用的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已经在小作业和大作业中应用这些工具。

对这些实用工具的学习和应用,也锻炼了学生面对新挑战时的适应能力。

3.引入综合作业,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在2012年的教学中,课程组安排了一次综合作业,围绕波浪对美国纽约州ShinnecockInlet的影响,要求学生开展三阶段的分析工作。

首先,在临近的NOAA测点下载并分析波浪数据,包括实时和长期数据。

然后,在网上搜索信息,总结ShinnecockInlet的形成原因和演变历程。

最后,利用CMS-WAVE中的示例模型,并根据在临近NOAA测点下载的波浪数据,模拟波浪在ShinnecockInlet周边海域的传播和演变。

该综合作业的内容贯穿了海岸动力学所覆盖的大部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鼓励灵活思维,培养科学决策能力

“海岸动力学”课程组在各种作业中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因素时的科学决策能力,以及独立思维和工作能力。

作业不设标准答案,允许学生进行合理假设。

课程组鼓励引导学生从各种资源中搜索相关信息,根据获得的信息识别可能的解决方案,充分理解各种解决方案的后果,从而做出合理假设和决策。

5.改革考核模式,保障课程改革成效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的核心主干课程均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由出勤情况、随堂测验、实验成绩、大作业(设计型、探索型的课外作业,如调研报告、小论文、小设计等)和期末考试等共同组成。

考核内容和各部分所占比例见表2。

表2《港口水工建筑物》课程考核内容及比例

序号

考核内容

比例

备注

1

出勤情况

5%

2

随堂测验

25%

共5次

3

课程实验

10%

4

作业

10%

5

期末考试

50%

合计

100%

 

五、师资队伍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团队运行机制、科研教学融合机制,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健全青年教师培训、教师企业实践、教学改革激励等机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课程开发、学术研究、工程实践”4大能力。

(一)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遴选

校内专职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和具有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企业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学校制定政策,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以上(包括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参加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

同时,严把教师教学上岗准入关:

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应经过至少一年半的岗前锻炼和培训。

岗前培训考核通过后才能担任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

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

(二)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选派高校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选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学习,提升其理论水平;对参加“工程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与考核将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逐步转向同时重视教师的工程经历、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和工程研发等方面;加大奖教金支持力度,按需求设置若干专项奖励金,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奖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