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6050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docx

《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docx

小学教师中级培训作业

重返学生时代

这次参加这个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它让我有机会重返到学生的时代,而这次学习的方式是特别的,既没有三尺讲台,也没有面对面的师生问答,我们靠的就是一条网线,除了感觉现在教学课堂的空间跨越性外,更让我感到现在的教育技术正在不断地向先进方向发展,更加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压力,以前总是说“要交给学生知识,教师必须要先拥有一桶水”,而到了现在,何止是一桶水那么简单呢?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强调每一堂课堂都要让学生有所得。

而我这个学生,从开班到现在,让我有兴趣的就是:

究竟如何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实现一个完美的整合。

我想,这就是我参加这次培训的一个目标吧。

反思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一个“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架构”,现在还不属于成熟阶段,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紧扣“学教并重”、“以人为本”等理论的指导。

从案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以“教”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了一系列“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而当中信息技术体现出一种辅助性的作用,并没有太多花俏的东西,让这一堂课达到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想,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的“度”,当然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都不同,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度”上也是有所偏重的。

比如说,语文课,利用信息技术来设置情景或者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这些都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科学课,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相关的实验步骤,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英语课,由于英语本身是属于一种外国语言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英语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总之,不论是什么要和哪个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始终要围绕新课标中的重要原则,这好比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文,一定要有一个方向,围绕一个中心,这样才不会轻易跑题。

我想,只要我们心里清楚这个原则之后,再进行整合,那应该会比较容易把握好这个“度”,这样在今后的学科设计中,就会避免过于追求课件的精美,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模块二

教学实施始于学生

在安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前不久我们学校对我们青年教师进行了磨课,我在两个班都选用了差不多的教学设计,但是教学效果却是截然不同。

经过反思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问题的所在,由于我自身基本功、特长、课堂调控能力、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劲头。

再由此展开思考,都是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做足功夫,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其中“备学生”是最难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我们不能轻易触摸,要做好充分的预设。

从安老师的案例里,让我更加肯定了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开始。

安老师通过两份调查表得出了效果不同的原因,从调查表一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安老师所考虑的面是比较广泛的,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包括听、说、读、写)、生活习惯到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情感,所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内外表现,然后通过数据的统计,最终得出结论:

两个班的学习风格不同导致的。

我认为安老师的分析得很合理。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

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同时,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

这样,我们才可以比较准确地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哪些知识点只需要点到为止。

对学生的了解越深入,对于教师的教学实施就越会水到渠成。

评《幸福是什么》

好的课堂离不开好的教学策略

这是一堂优质课,教学相长,教师成功地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都收获不少。

我想这有赖于汪老师好的教学策略,能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自主性融汇得天衣无缝。

一、精心的导入,激发学生

汪老师选择的导入应该是属于情景设置导入法,首先《幸福拍手歌》与课题的主题很吻合,其次,这首歌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幸福,这为课文《幸福是什么》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感情基调,幸福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

这些都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幸福的思考。

二、精心设疑,顺水推舟

汪老师是一个经验很好的老师,在这堂课里,老师并没有充当一个“牵牛者”,而是一个真正的引导着,学生异口同声地读出了课文对幸福的定义“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学生能找到,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如何让学生回归文本中呢,汪老师一个追问“那他们是怎样弄明白这个道理的呢?

”见学生们都不做声,汪老师知道是时候进入到下一环节了,于是她说: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读”一直都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我们也明白汪老师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

接着,汪老师来一个顺水推舟,马上抛出了一个问题:

“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

”所以,经过小组合作后,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慢慢地透彻了。

三、精心拓展,感悟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着它的生活意义,而教师也不是单纯地为教书而教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道理。

我想学生在他们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压根就不会思考如此深奥的问题。

因此,如何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来谈幸福呢?

汪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的部分,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来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感到幸福,在他们畅谈完自己的亲身经历后,我想他们对今后的生活是充满感恩的,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莫过于如此了。

从此看来,在一堂好的课,首先要学会选一种好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这是我需要向汪老师学习的。

由于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难免会存在一些遗憾,我认为假如汪老师在学生汇报并互评完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可以小结一下:

哪个学生说的更合理,平常有什么概括的方法?

这样会更好,毕竟四年级的学生也要学会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Wesbquest评价

融会贯通的WebQues

WebQues模式教学,这是教育时代发展的产物,比传统的教学更具自主性与前瞻性,但仍具有传统教学方式的共性。

一、围绕“三维目标”展开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但是教学的宗旨始终是不变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三维目标”展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价值观)。

从杨老师的案例中,WebQues模式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各个模块活动,从“目标的确立——任务模块——过程模块——资源模块——评价模块”,在整个过程中,无一不是在实现“三维目标”,教师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宗旨

从杨老师的WebQues模式教学设计,仍然不露痕迹地体现了教学的本质——“以人为本”:

1、学生在明确研究方向后,学生开始自己去组队解决问题,从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这三个角度出发,这是一种思考的自主。

2、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解决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学生需要自己去查阅资料,这是一种解决能力的自主,包括知识、沟通、合作等等。

3、在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需要针对个人、小组队员进行评价,这是一种评价的自主。

三、不离“教——学”互动模式

认真细看,杨老师所设计的始终是走着“教——学”互动模式的轨迹。

1、学生每个研究任务的确立都是经过教师精心确定的,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转化的能力、思维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等,在整个过程中杨老师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是起到一个监督作用的,以免学生出现对课题研究的偏离。

2、WebQues模式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资源对与学生来说是关键。

因此,杨老师在这时所充当的角色就像一个资源搜集者,为学生所提供的是源源不断的知识海洋。

3、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评价的作用,因为评价就是一种情感价值感的体现。

在WebQues模式教学中,杨老师花了不少心思,最后决定,把小组的评价和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这都是对学生的肯定,学生获得的是一种成就感,这能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WebQues模式教学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的,始终不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本质,但是它又具有前瞻性,因为它整合了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思想,在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不断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挖掘这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潜在的能力。

评价《战争与和平》

阿桑老师知道战争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通过快乐与冲突来凸显生活中的“不和平”,接着举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抛砖引玉式地引导国家之间的“不和平”,最终让学生明白体会到“和平”的重要性。

整个教学思路是清晰的。

但是从教学目标去思考和衡量,这堂课的重点部分是不够突出的。

1、阿桑老师的导入很精心,但是却花费了25分钟的,只剩下15分钟来举出生活中水资源的问题,一堂课下来,没有点出“战争和和平”的主题,一直在围着“水资源”,感觉像是在做自然学科的研究性课题。

2、阿桑老师让孩子们自由组合为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在收集足够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策略,并要求下一次上课的时候进行汇报。

小组合作一直都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阿桑老师的做法是对的,但是她的这种合作方式有点过于形式化,首先,目标不明确,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会显得困难,整个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得不到实施。

其次,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不到位,没有考虑到贫困生该如何去开展。

3、第二课时,阿桑老师带上专业的水资源部门的管理员,这会给学生带来很多信息,是好的。

同时,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能有所获并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接着,阿桑老师引出“国家冲突”的问题,最后小结:

为了避免冲突,人们使用了“协商”的方法,让冲突双方都有利可图,使“冲突”平息下来,达到一种平衡,并强调说这种平衡状态就是“和平”。

在教学目标上,阿桑老师突破了难点,而且研究性的学习也体现出来了。

但在时间分配上,就让人觉得重点不够突出。

而从文本性上,阿桑从未让学生在文本中去感受,因此,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上也是比较狭窄、浅显的。

4、我认为,由于时代的距离,学生很难亲身感受战争给人们和生活带来的灾难性,因此,可让学生搜集中国的历史资料来了解,让学生一边搜集,一边整理成篇,写一篇关于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让学生在资料中去感受,我想这个实践性的小组收集会更合适这个课题。

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相信学生一定会搜集到一些关于战争的照片或者资料,我想这些正是给他们心灵上带来震撼的。

在震撼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该对“战争”说写什么?

说一说面对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该怎样做?

我想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战争的灾难性,也会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附中研究性学校评价方案

看完了邹老师的方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完成一份研究性评价方案的过程是艰巨而长期又复杂的,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

同时,邹老师也为我们提了一个醒,在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一定要重视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并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

从邹老师的研究性学习评价评价方案中,我们可以发现方案基本上中多以量化形式出现,实质上就是数据证明,像其他老师提出的那样加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是必要的,这样的评价才算是比较全面的。

而这个定性的描述相当于一份民意测试,这主要在学校、教师、社会与家庭多个方面去展开,而在写评语或这制定调查表时,应该从对象的态度、能力(思维、创新)、学分成绩等方面考虑。

而在社会方面,我认为还可以将学生的课题上传到网络资源中,通过网友的浏览量与下载量来提供一个衡量数据也未尝不可。

每个研究性学习的阶段,都是学生获得的发展的机会,因此,在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的每个主体都不容忽视,尤其是学生,我们也更加应该让学生去把握这个机会,而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论文答辩就是一个很好的舞台,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表述的语言与个人的思辨能力,这些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反馈信息。

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一直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要求,而现在推行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最合适的学习方式。

只要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抛出后,教师会通过多样的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解决问题,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学生同时会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体验,这样也是紧扣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此时,学生面对的不再是现成的、陈述性的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目,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

因此,我认为要使研究性学习更加有效,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关键。

我们都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一种“教——学”互动的方式,要让整个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教师的引导是重点,这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预设出来,因为那样会牵着学生走,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的思维轨道,学生就会产生依赖。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难把握的一点,所以我们只能先为自己定下一些原则:

1、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必须立足于适度、有价值和富有挑战性2、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知识运用于转化的能力,是一个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发生与研究方向偏离的现象。

模块二感言

小结所得,期待新知

我们常常让学生要做到“温故而知新”,于是,今晚我让自己回想自己参加中级培训以来有什么收获,不敢说自己对这门课程很了解,但是最起码开始慢慢地了解,做到模块二,我也收获颇多的。

一条网线,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进行网络学习,一个平台,我们尽情讨论和交流自己的看法,一个网络导师,不断给我们指点迷津,一切都进行得如流水般顺畅,这些靠的都是信息技术,我不禁惊叹信息化时代的先进。

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已经成为社会中一股热潮,在学习中,我了解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相信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尽管现在操作起来有点难度,我们不能逆水而行,而应该让自己尽快去适应。

在模块三的学习未开始之前,导师已经告诉我们,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要进行一些关于电脑程序操作,导师在给我们打预防针,我更觉得是在考验我们处理困难的能力。

我认为这个培训的难易程度的设置是合理的,由浅到深,让我们慢慢地积累新知,然后慢慢地转化,因此对接下来的Frontpage网站设计有点担心,但等我们学会了,那将会成为我们的一种才能了,所以还是期待的心情去迎接。

模块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质疑导入

1、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注意生字“崛”字的写法,齐读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问。

2、是什么原因使年仅12岁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出示一个关键词(中华不振)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出示自读要求:

同学们,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中华不振,请同学再次自读课文找找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2、学生自读课文,汇报所画的句子。

3、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租借。

(出示课文句子)

4、这就是租借,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借,现在我们一起到租借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出示相关的图片和句子)学生谈感受。

5、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

(出示视频),有感情地朗读。

三、感受少年周恩来坚定的报国心

1、过渡:

在租界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回来后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他在沉思什么呢?

2.他在沉思中树立了怎样的远大的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出示句子)。

四、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过渡:

这就是周总理一生许下的诺言,学生接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也是他一生的目标,接下来请欣赏视频:

你是这样的人。

2、欣赏视频:

你是这样的人。

3、学生谈收获。

五、拓展阅读

1、出示关于周总理的书籍。

(出示书名)

教学反思: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性,学生无法亲临其境去感受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因此学生对于周恩来所定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是无法理解的,为了上好这一堂课,借助信息技术是唯一的出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好是实现这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仍然会提醒自己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使用多媒体更多的是为了创设情景,以及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于是在分析课文、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时,我会出示课文的重要段落、关键的词语、社会背景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视频;在拓展课文内容时,我会出示相关的句式并进行补充,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发表个人看法;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会出示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目。

这样的方式,唤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堂课上下来,教学效果也不错。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努力去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模块三

说起有效教师,让我想起了加里.D.鲍里奇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当中所提到的要实现有效教学,关键就是要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只要教师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有效教学,那这个教师就是有效教师,而所谓的“有效教学方法”无非就是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也就是说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先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过滤,就拿信息技术来说,不是每一堂课都适合用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一片倒,有时所带来的效果是事倍功半。

对于搜索到的资料,要像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但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预防误用的方法就是慎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确实给教学提供了新生的血液,令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刺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确实是教师教学中的好帮手。

往往新生的事物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好与坏是一个统一体,因此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时,也会造成一些误用现象。

一、形式主义

由于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的方式还没有全面普及,但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因此,很多教师在没有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情况也会选择这种方式,正所谓“人云亦云”。

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源没有经过过滤就照搬,这种“照搬主义”更多只是一种形式,这只会限制教师的思维,感觉教师就被别人的思想牵引着,长期下去,只会抹杀教师的个人风格。

二、本末倒置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特性,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不同的学科。

现在新课标提倡并强调要实现跨学科教学,要实现这个宗旨,信息技术就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这样却造成了另外一番局面。

由于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数字化资源教学的精致,使课堂变得越来越花俏,语文课像是在上美术欣赏课,音乐课,一堂课下来,一点语文味都没有。

这个时候,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这是我们教学的本质吗?

我倒觉得有点本末倒置了。

这样看来,误用数字化资源教学带给教学的更多是负面的影响。

因此,为了预防出现这些误用的现象,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慎用。

2、你会怎样组织这些素材形成一个课件?

假如让我来组织这些素材,不是素材用的越多,效果就会越好,所以我会用图像、文字、视频和声音这些素材。

首先,《五彩池》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只要是向读者展示了五彩池的美丽,学习的重点除了让学生欣赏五彩池的美丽,更加是想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的形成原因,因此,我会先给学生出示五彩池美丽的图片。

接着,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五彩池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文字的表述是比较枯燥的,没有很好的想象力是想不来的,因为我们要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实象,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会更好!

最好,出示文字,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

模块四作业

1.王荣老师是如何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呈现教学信息的?

2.“模拟星系运动”的实验录像有什么作用?

3.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讲授这堂电学课有哪些好处?

4.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主题探究型学习?

教与学相得益彰

王荣老师这一堂课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得相当的“妙”,信息技术的使用显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分的精美与花俏,给人一种充实感。

整个教学过程,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一切都开展得自然流畅。

妙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生动形象的电学场景后,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已经被一连串的现象再现和逼真的视听感觉充分地激发起来。

我认为在一上课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妙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物理规律具体化,引导并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生动形象的电学场景已经达到意犹未尽的感觉,接着王荣老师随即抛出一个问题:

小学时已经学过的最简单的起电方式是什么?

学生踊跃地讨论起来,开始投入到电现象的学习探索中去。

妙在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带电体吸引通电小球的实验,可以说是这一堂课的重点,因为这是学生思维对活跃的时候,学生可以提出很多疑问并尝试去解决,在教师的点拨下,对这个物理规律的理解就是真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机械式死记硬背的理解。

在结束前,王荣老师在结束全课前又放映了一段“模拟星系运动”的实验录像,这是利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学生课后能自己动手制作的趣味实验示例,考察的依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

生动有趣的“电子称象”

教与学的脱节

这一堂课的构思是创新的,因为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比较强。

但是,从教学效果去分析,让人觉得这堂课不像是语文课,一点语文味道都没有。

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教与学已经脱节了,更谈不上是一次成功的自主研究学习了。

老师没有发现上网和玩游戏的同学,也没有发现一直没有完成基础自测的同学,这哪能说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呢,我想应该也是信息技术的管理不到家,让老师顾及不到。

学生在自测和游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在学习,纯粹是游戏,虽说电脑对学生的操作有一定的反馈,但是这明明是一堂语文而不是电脑课。

整堂课下来,让人觉得老师在自己教,学生在自己学。

博客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实施的是一种“教”与“学”的行为过程,关注的是学生、教师与知识之间的对话,因此,我想从两方面去谈博客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过博客,我们对知识信息可以用筛选并选出精华的,对学生来说,既是过滤了不良信息,又为学生提供恰当的信息储量。

其实,我觉得博客与WebQues的模式存在很多相同之处,都是通过网络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通过博客,学生可以浏览自己所需要学的知识与信息,完成教师设置的讨论或者作业,因此教师在教方面,没有面对面的提问,也可能得不到即时的回答,给学生保留了充足的思考时间。

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的就是教师是被导状态,学生是主动状态,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学生在整个过程觉得不是机械化地接受书本上现成的规律,他们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主要在博客里找到反馈信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需要进行一些讨论与交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也可以从他们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这样的互动方式是出于一种无声的状态,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发言,这与真正的课堂对比要表现得自然无畏。

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实质上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了,整个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秩序的、环环相扣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担心的,那就是现在信息网络的发达,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复制答案,那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很虚构了。

设计量规的步骤:

看完沈老师设计量规的过程,让我感受到要设计好一个好的量规必须要注意很多细节方面,如在评价小组活动中,经过周全的考虑,最终才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

制定计划、信息收集质量、信息收集渠道、任务分担情况、小组合作情况、内容的准确性、调查报告。

看来几次之后,我也慢慢清楚设计量规的过程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1、要明确主题。

2、根据主题去考虑可能评价要素,既要考虑小组活动,又要考虑个人能力,总之就是必须考虑整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