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4851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docx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docx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

(1)

  《暗恋桃花源》在这个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平静的小城一时妇孺相告、一票难求。

朋友送来两张珍贵的戏票,不由分说偕夫人正装出席,剧场内已是锦衣笑语,满堂熠熠。

  这本戏在华语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经久不衰,真是难以想像。

之前我问看了首场的一个学生,他兴奋地告诉“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谢娜没来”。

观演中途收到朋友信息询问演出效果,答曰:

搞笑的,无厘头。

剧终谢幕后,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剧场,不像是看了一场喜剧之后的简便表情。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

  年轻朋友是去看明星。

本戏主打明星牌,营销很成功。

每个大牌后面都有大批的粉丝。

黄磊在暨阳湖边游览,我远在香港的女儿即实时微信询问他是怎会在港城的。

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场内就无来由地一片掌声,网络时代明星的感召可见一斑。

这个世界变化快,好剧本也要会推销会吆喝。

正如近期在影院热影的几部片子(《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简称富二代),质量不高却也简便票房过亿,还不是靠了几个当红小哥靓女的号召力。

  成人们是看赖声川。

赖大导演真是不赖,这位出生台湾的加州大学戏剧博士掌控驾叹舞台和剧本有着神奇的功力,他满脸大胡子满脑子创意,在国际获奖无数,被誉为剧场导演之翘楚。

本剧故事确是挺难叙述的。

说的是有《暗恋》和《桃花源》二个剧组为争抢一个舞台进行彩排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

《暗恋》反映的是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滩,一个东北青年和一个昆明姑娘相遇相恋,因战乱而离散,直到四十年后的台北,男主角临终病危时仍放不下他的初恋。

时空跨度很大,是一出现代感情杯具。

  《桃花源》走的是怪诞、穿越的路数,以陶渊明的同名游记作为背景进行戏说,说是武陵打鱼人老陶与美貌妻子春花婚后不育,春花和袁老板偷情私通,老陶愤恨出走误入桃花源,在其中过了十天梦幻般的时光,再回到武陵时却发现一切全都变了……。

要把这二个混身不搭的剧情和剧组生生组合在一台戏中,冲突错乱,比较反衬,古代现代,严肃搞怪,使这部戏成为经典话剧,真的全赖“老赖”,确实是功力不凡,叹为观止。

  观众最终看到的其实是自我,是自我的内心。

开场时正襟安坐看故事、等明星,中段时无厘头、全场哄笑,最终伴着思索默默离场,对这出130分钟时空交错的大戏竟一时思绪纷呈、无从评价。

当明星远去,从戏中戏里走出来,思维的焦点不由得引向自身,审思起感情和婚姻、家国和命运、现实和梦幻这样宏大而恒久的命题,体察个人的生活境地和身处这个时代的情怀,从而超越了舞台剧情,通向生活真谛和生命意义的终极。

  所谓真谛和终极意义,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我体会就是三句话:

多欲得苦,简单是福;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善待亲情,珍惜缘分。

  多欲得苦,简单是福。

桃花源,人称世外桃园,或许正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梦想境界。

那里鲜花纷呈,笛声悠扬,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情欲泛滥;人们扑蝶嬉乐,生活简单,在那里人与人、与自然以及与自我的灵性和谐相融。

所谓的净土可是如此。

环顾周边现实,人们总是被贪欲、物欲和情欲所包围,总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义无反顾、飞蛾扑火,结果是迷失自性,得到的还是虚幻、是苦果。

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春花、袁老板这样的人物。

  运命无常,随遇而安。

坐在秋千上的云之凡沉浸在感情的甜蜜中,对未来充满着期望,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已捧在手中的感情会无缘无故地丢失,也无法预期和掌控自我跟随命运的舢舨最终会漂向何处,更不可能明白国家的分化和时代的变迁了。

如沧海一粟般存在的人们,在历史和国家的尺度面前,个人命运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

作为天之骄子,人们常常会误认为自我无所不能十分伟大,能够随心所欲主宰自然,其实人类是自然之子其生存与周遭一切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在大自然、大时代这个巨轮上,人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在时间的河流边,我们总会不由得唏嘘和感叹。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时应势、趋利避害,与其怨天尤人、随波逐流,不如虚怀若谷、随遇而安。

  善待亲情,感恩当下。

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十分地偶然,我们能有此生感知当代社会、体验生命历程,就已经是十分地幸运和富有了。

不要对自我所拥有的不以为然,也不能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对自我的不如愿不知足而埋怨不公,其实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上苍的恩惠和造化,当下的身心、财物、亲情都是宝贵财富,一丝一缕、一花一草都应珍惜并感恩,活着、工作着、经历着,这就是美丽,就是幸福。

佛说人生有生、老、病、死、爱离别、求不得、怨长久、放不下等“八苦”,产生烦恼的是贪、嗔、痴、慢、疑等人性弱点和欲望称为“五毒”。

其实我们和剧中人一样,都在其间纠结、折磨、挣扎和沉沦。

惟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惟有感恩、惜福,才会有欢乐。

真谛摆在面前,不离不弃,伸手可得。

领悟不易,践行更难。

真要感激赖声川和剧组在这个完美晚上带给了我们欢笑、思索和启迪,并鼓励我们不断在人生旅途中求索、前行。

  另外,舞台上还有个神秘的红衣女子游离于剧情内外,她来自何方,她隐藏着何事,她要寻找何人,她和我们有何干系……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

(2)

  看完这个话剧《暗恋桃花源》,我们跟随着镜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暗恋桃花源》。

矛盾的冲突和协调,现实与梦想的差距。

  从矛盾的冲突和协调方面来说。

不论是作品本身的音乐与布景还是人物的性格。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暗恋与桃花源两个不一样的剧组,一个“杯具”,一个“喜剧”,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舞台效果,可是作品本身将其音乐处理的很好,在两个剧组换场的衔接处,音乐的轻重缓急处理的十分好,既不会让人感觉突兀也不会太平淡而显得乏味。

并且在开始的时候暗恋剧组的音乐节奏缓慢,桃花源剧组节奏则明显欢快,转而到后半场则恰恰相反,变成暗恋剧组节奏激进,而桃花源节奏趋缓。

这也在剧情上给人一种带动。

之后,在人物性格上,也有体现出矛盾的冲突与协调。

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个处于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板则是爱意浓浓,人物表现力比较平缓。

然而,老陶在经历了桃花源之后,像是受到了某种熏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气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变得舒缓,给人心平气和的感觉。

而相比较下,春花和袁老板生活在一齐,经历了相处的磨合,不仅仅没有过上想象中的生活,反而是变得落魄潦倒,从而人物的性格爆发,十分具有表现力。

这也是体现了矛盾的冲突与协调。

  从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方面来看《暗恋桃花源》。

暗恋剧组,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感情。

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板的最初梦想,甚至是那个一向在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

  首先,从暗恋剧组来说,开头,江滨柳将一切都计划好了,那些信,那些爱意。

在他的梦想中,他和云之凡在一齐只是时光的问题。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云之凡没有回来,而他也没有联系上云之凡,过往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

在他重病之时,最终,他见到了云之凡,可是,不仅仅是他,我们也都同样意识到了,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有了妻子,而云之凡也嫁人了,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甚至子孙。

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不明白江滨柳的心理,可是,设想一下自我在当时的情境中,那些感情或许我们也能体会一二。

云之凡在江滨柳的心目中,可能不单纯只是年少时的爱恋那般简单,那是他的青春,是他的冲动,是他年少时的梦想与憧憬,那是一些比简单的感情更重要的东西。

另外,我觉得江滨柳对于他此刻的妻子也不见得是没有感情的,或许那是比感情更让那个人割舍不断的,比如亲情,比如职责。

之后,再看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板之前对未来有着多么完美的向往,有孩子,有欢笑,只是现实让他们变得穷困,堕落,所有的所有都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个样貌。

而老陶去了桃花源,他才是最终真正的胜者,他经历了比现实完美的桃花源,被现实逼迫的看清了现实,这才是我们的社会想要让我们学会的。

而疯女人,她一向在寻找刘子骥

  ,可是刘子骥却从没有出现过,刘子骥好像就是那梦想一般,让人不断的寻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这个结局收场。

导演在此处想要告诉我们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吧。

  最终,我想要说,作品和现实还是不一样的,现实往往比作品表达的更复杂,更残酷,可是我们不得不应对。

艺术,****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对于《暗恋桃花源》的一些理解和想法,谨代表个人观点。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3)

  杯具《暗恋》——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杯具不悲!

两个原本独立的叙事文本,阴差阳错的集中于同一戏剧舞台上。

严肃与荒诞、内敛与夸张、秩序与混乱、悲伤与欢乐,梦想与现实,纵横阡陌,水乳神交,完整独特的电影结构,却皆直指:

期望……寻找……等待……逃避……,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试论感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为相思;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为相聚;悲哀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魂照影来,是为回忆。

这样三段式的故事,上演了多少代,不知还要继续到何夕?

哪管才智超群的男儿,或是冰雪聪明的女子,个个甘情绪愿的闯入情关,枉死离恨。

只是可叹,谁又会是谁的桃花源?

生活与时代,莫非原就是一般混乱!

嘻笑玩乐,至悲至喜,荒诞之中不断撞击的矛盾,便是生命永恒的秩序,也未可知!

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桃花源是两人的爱恋,他们在战乱失散后都曾寻找过对方,但直至浊世半生方见到孤光残影的对方……。

老陶误入桃花源,却终似莎士比亚说的“温暖的茅屋,胜似无情的宫殿”忘不了他的春花,出来后又迷失了桃花源……。

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满,现实中却为具体而琐碎的生活彼此撕扯与埋怨。

其实,他们亦曾象江与云“执子之手”那般期盼过“与子偕老”,而真到一齐时,才发现所谓的完美竟是镜花水月。

原先,纵使有海誓山盟,终归敌可是时光的磨蚀!

那么,江滨柳与云之凡即便真的就一向在一齐,必须就会幸福长久吗?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结尾曾写道:

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两个词里——期望与等待。

小说主人公在冤狱中毫无放下期望,最终在等待中赢得了复仇与重生。

李碧华则写到:

世上之所以有矢志不渝的感情,忠肝义胆的气概,皆因为时光相当短暂,方支撑得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旷日持久不容易,一切事物之完美在于“没时光变坏”。

显然,赖声川的“桃花源”更象是能指进而所指着后者。

正好似含苞待放的花蕾,默默等待着盛开怒放时的惊艳,然而就在前夜遭遇一场暴风雨的突袭,所有的期望与等待统统化作了乌有!

还没来得及散发的馨香就这样被无情的驱散,不知谁会来掩埋堕入泥淖的残躯。

  戏剧《暗恋》的导演试图借舞台来重现心中的她——“一朵美丽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于演员的表演。

江滨柳想来就是导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发云鬓也无缘再见到“她”,无非透过幻象聊以慰藉。

仅有身边的女助理义无反顾的陪着他疯,陪着他痴!

一个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剧场执着地寻找着情人刘子骥——这正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终场也没结果。

剧场的管理员絮叨着“十分钟!

我这辈子不明白等了多少个十分钟了!

”片中每个人都困扰于自我内心的纠结,都在期望着什么,寻找着什么,等待着什么,最终却又逃避着什么。

  值得推敲的还有女护士的主角。

当江滨柳追忆多年前的难忘旧情时,女对于他的长情大感费解。

她拉出自我的男朋友小陈——“两个礼拜以前分手了。

这两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长什么样貌啊?

可怎样想都想不起来哎!

”他们之间似乎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旧时人们穷尽一生寻觅的神圣感情,今人是轻而易举的得到了么?

这天的感情较之过去是不够纯粹了么,还是因为得到容易而不被珍惜了呢?

有说:

生活的梦想就是梦想的生活。

可推,梦想的生活就无生活的梦想,因为已经梦想实现了。

没有梦想的生活就是梦想的生活?

这听起来就象文字游戏的悖论,却道出了梦想与现实的尴尬。

生命与感情,试问,谁的价更高?

平平实实的生活维系着生命的历程,感情是否只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过客或是梦想的奢侈品,给平实点缀些色彩与活力。

过后,没有它,依旧需要生命的常态。

  中国人迷恋也极善于把玩文字的谐音之妙。

“桃”与“逃”,“柳”与“留”都是经典的汉字谐音字义转移。

戏剧《桃花源》的导演在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大动肝火。

美工解释说,这叫“留白”。

“留白?

”导演深表困惑。

美工继续补充:

“这种留白很有意境啊!

”“意境?

”导演拒斥同时甚至带点恐惧的语气。

“留白”与“意境”本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透过导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式“重读”,其好处已经兼容到了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个性是最终他极为郁闷且一脸无辜地大声追问:

“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么?

”这分明是对老陶是“逃”还是“留”艰难选取的迎面质疑?

观众也在不经意的乱象涌动间再次参与了剧情发展。

  两个剧组在一个舞台上划界同台飚戏是影片的高潮部分。

按说必须局面失控,事实却是某种“美丽的混乱”。

两个剧组的台词竟然能够相互自然的无缝对接,并且神奇的“潜台词”深意补充。

例如一段中,护士说:

“你还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

”老陶插:

“我怕她在等我。

”另一段中,袁老板说:

“不要回去,你回去只会干扰他们的生活。

”护士插:

“我是说云小姐如果真的的来的话,事情可能会更麻烦。

”老陶插:

“这话怎样说?

”护士插:

“因为你可能会更难过。

”由于两剧在感情母题上的冥冥暗合,电影的“缺席的在场”与戏剧的“现场感”、“间离性”不露痕迹的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影片尾声,江滨柳与云之凡最终见面了,其实两人早年阔别后很快就一向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了,最近的时候可能只隔一条街道,却咫尺天涯,重逢无门,真真造物弄人!

红颜云鬓换化作白发苍苍,当初的青春梦想被生活消解成了无言的唏嘘!

偌大的上海二人能够相遇,小小的台北难倒了他们!

亦或他们就应感激命运,他们把对方最好的时光定格在了各自的记忆里,并在生命的尽头做出一个了断……。

“这些年来,你有没有想过我?

”尘封已久的往事被慢慢打开,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被深深触痛。

人啊,最在乎的竟是被人在乎!

  漫漫人生,上下求索,感情啊,到底是出喜剧还是杯具?

从戏剧中看人生,那是苍凉;把人生当作戏剧,那是荒唐。

到底还是戏剧归戏剧,人生归人生。

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却恍惚于二者间,走到底都不会明白自我所坚持的是对?

是错?

然而,最初却决绝得容不得自我回头张望……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4)

  在上《艺术概论》课程时,老师给我们观看《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深有体会,这则故事分为《暗恋》和《桃花源》两场剧。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最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抛开形式,该剧资料上的主要部分其实都不算新颖,甚至是老生常谈得能够,说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伤剧加上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

《暗恋》里的江滨柳给我的感觉像极了《雷雨》里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郁郁寡欢周朴园,需要以一个女人为借口来摆脱堕落于现实的可悲。

典型的精神出轨型知识分子,与那位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先生恰有几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换成了一个叫云之凡的白茶花一样的女人。

相比之下,《桃花源》这出喜剧倒是俗得多了几分真实感,让人忍俊不禁。

软弱的老陶因为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反而误入太虚幻境一般的桃花源,与理想生活来了个无厘头邂逅,过了几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细看这两出剧,情节资料虽则完全不一样,却处处存有建构-解构关系。

如《暗恋》里的江滨柳与云之凡满怀着感情出场,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里则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与叫骂。

又如两出剧一同排练的时候,虽然两方面的台词几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却完全不一样。

《桃花源》里的老陶执意想念现实中的妻子,而《暗恋》里的江滨柳却在幻想记忆里的恋人。

能够说《桃花源》的整个情节设计就是理想对现实的打岔;《暗恋》则正好相反,江滨柳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却要在现实中苦熬。

这种一边建构一边解构的资料安排让人措手不及,最后只能怀疑一切:

到底是现实更好还是理想更好?

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了,解答变得徒劳,思想陷入深渊,仿佛进到一间逼仄的小房子里,退无可退。

  就应说对于“现实-理想”这一主题的反复拷问是我最喜欢《暗恋?

桃花源》的地方,陶渊明式的理想主义显然过于虚弱,美其名曰憧憬着一个完美的理想,实则这一理想却是以全然丢弃现实为前提的,是乌托邦式的。

江滨柳作为现代陶渊明式的知识分子,把感情作为理想的唯一寄托物,40年来日思夜想,实际上却一边娶妻生子什么都不误,可见其亦有软弱妥协的一面。

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无疑把云之凡当成了精神补品,用相思这样隐性的自我折磨来虚弱地对抗现实,在显然更像是一种逃遁,而非追求。

老陶和江滨柳的不一样即在于老陶是个十分现实的人,即使他误入桃花源,也仍然记挂现实中的一切,想要回来。

他的愿望是把桃花源里的三人生活方式移植到现实中,为此他甚至咽下戴绿帽子的屈辱,在这一点上他无疑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

当然,那里的江滨柳和老陶无疑都是符号化的人物,他们给出了人们在应对“现实-理想”这一问题时可能出现的两种不一样反应,但无论他们的经历有何不一样,最后都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

  江滨柳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看到了40年后的云之凡,但云之凡并没有给他他要的感情。

老陶回到了武陵,春花和袁老板的生活鸡飞狗跳,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老陶的愿望落空,却无法重回桃花源。

在那里,赖声川对于现实的尊重程度几乎到了冷酷的地步,陶渊明式的逃遁已经完全站不住脚,理想的分量让人唏嘘,现实则充满讽刺和伤感意味,使人啼笑皆非。

  对于《暗恋》及《桃花源》而言,其实质即是对现实的一再确认,而非对理想的重构。

但从《桃花源》这段里,赖声川还是放了一些对理想的想法在里面。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春花和袁老板是一对暗地偷情的狗男女,但到了桃花源里则成了惊为天人的恩爱夫妻,可见赖并不是个性看重道德化社会之下的伦理观,他把这种伦理观念放到理想的园地里给彻底颠覆了。

之后他又竭力美化桃花源里的三人生活,无论从布景还是在台词等等方面都有意识地把观众拉离地面,给人仿若上天作神仙的感觉。

这其实是他对于神性的一种膜拜,刻意排除人性在桃花源里的种种体现,从而突出神性的普遍存在。

也许在赖声川看来,所以理想,即是神性的,而非人性的。

在人性的世界里,没有理想可言,也自然没有人可逃遁之处。

  在整部剧中,《暗恋》和《桃花源》的资料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大部分演员的表现重心都落在这上方,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双重虚构的资料。

说它双重虚构,是因为它不仅仅对观众而言是虚构,对于整部剧而言,也是虚构。

赖声川在《暗恋》与《桃花源》之外,构建了另一重真实,以此来虚化这两出戏的剧情,并在那一处“真实”中设计了一个喊着“刘子骥”名字的疯女人。

不得不说这个疯女人的设计十分巧妙,她不停叫喊寻找的刘子骥便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那个终生寻找桃花源未果的“南阳刘子骥”。

且不论赖是否认可“桃花源”式的理想,但他对于刘子骥这个人物本身却是有着必须立场的,至少他并非认为这是无好处的。

于是他把关于刘子骥的资料设计到一个疯女人身上,并透过这个女人的嘴巴确定了刘子骥和剧中现实部分的关联。

女人说,刘子骥曾与她在南阳街上吃过一碗酸拉面,她记得,于是要不停地找他。

女人以与刘子骥极其相似的执著姿态寻找着什么,或许就是《暗恋?

桃花源》里的理想圣地?

  正如导演赖声川所说:

“《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

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

  当时光被叙事填满的时候,我们会暂时忘记它的空洞和残酷。

戏剧大概就是这样的手段之一。

人们需要这样的安慰来反观自身的处境,来寻找到久已被变幻无常的生活打碎的梦。

  现场的哭泣和笑声证明,当叙事元素在舞台上跳跃,人们的心灵在叙事所带给的新的时空范围内,碰触到了某种被无意中淡忘已久的情愫。

我们需要戏剧来告诉我们一些事情,需要以一种温柔的和美学的方式来承认一些真相,并重新鼓起勇气去应对我们命该遭遇的一切。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

  “想不到啊,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块儿,小小一个台北把我们拦住了”是江滨柳感叹命运的安排不隧人愿;“我先生很好,他真的很好”是云之凡告诉对方我过得还算幸福;“我真的要走了”让他直面了现实。

四十余年的怀念该是怎样的怀念啊,可是那相见的一刻,心中的山茶花回不去了,一生的梦幻就此清醒。

  暗恋的江滨柳、误入陶花源的老陶,心中都放不下那个曾经,只有回去了,看到了她的现今,看到了不曾有自己出现过的那些岁月,才会明白,你在远足的同时,她和有她的世界并没有静止。

阴差阳错也好,诟病不改也好,你的桃花源她不可能了解,你的经年苦思也只能锁在心田。

这是个悲剧也是个喜剧,悲喜交加。

  话剧看得不多,之前看过恋爱的犀牛,然后就是一些学校里的毕业戏了,感觉把剧本上的东西表现在舞台上,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文字立马就生动起来了。

虽然这个戏中,有两场戏搅在一起,还借用演员的口,互相批评了一下:

暗恋的导演说,桃花源的喜剧毁了他的偶像陶渊明,而桃花源的导演说,觉得暗恋的悲剧看得他想发笑。

很想知道,剧本的创作过程是怎样一个过程,把那样一些体会、情愫,通过舞台可能的形式得以表现出来,然后设计嘲、对话、人物、背景、服装、道具等等等等。

  戏中有戏,更是有难度,我觉得很新鲜,也很受戏中人物感动。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