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4665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docx

《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docx

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

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

1、简答:

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P69-p70

第一,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第二,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第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

第四,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简答:

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

p70-p71

第一,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第二,权力集中的程度高。

第三,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第四,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3、简答:

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三个特点:

p71-p72

第一,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第二,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第三,行政法制逐步建立。

4、简答:

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P84

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王权的发挥。

5、简答:

皇权主要包括:

p94

1)最高立法权;2)最高司法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5)最高人事权。

6、简答:

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利过大所采取的措施p120

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首先是将再向议事之所从尚书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降低。

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规定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三品”、“同平章事”,便不能充当宰相,致使尚书省长官丧失当让宰相的资格,尚书省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第三是尚书省内部进行全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群攻,如规定尚书细务属左、右司,大事应奏着才关白左右仆射,使左右仆射的行政权又为其下级官员左右丞所架空。

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

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宁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此举提高了中书、门选两省的地位。

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中书舍人对口处理上述六部来文,并负责提出处理意见,其中兼草诏旨的“知制诰”幼犬封还尚书仆射的进呈文件,并有权参与宰相会议。

7、简答:

简述隋唐对钱袋地方政府行政图纸调整的主要内容

1)对地方在行政层级进行调整。

监狱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州郡设置的失控而造成中央对地方管理难以应付的历史教训,隋唐支出将与地方管理的周均线三级体制变革为州(郡)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郡)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道,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2)消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隋唐以前,地方长官由自辟属吏的权利,佐官属吏与主官之间关系亲密,其权势甚至超过中央直接委派的官员。

一旦出现割据局面,这些属吏很快就可转变为割据着的政府班子。

隋统一中国后,为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了地方自薜属吏的制度,将管理的任免权一律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清华了中央集权,地方的自主权则大为缩小。

8、简答:

简述隋唐时期行政监督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监察机构的主见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

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

4)参与司法审判。

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

9、简答:

简述隋唐确立科举制有何意义

1)隋唐废除了门阀政治下的玄关制度——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即通过分科阿克哦是选拔人才,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有本质区别。

2)在科举制度下,士人可不必经举荐二而直接报名参加考试,由国家择优录用,这该变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既有利于网罗治国安邦所需要的人才,也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需要。

1、论述:

浅述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

P74-p75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

这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这种管理管理制度从结构上讲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官员的录用管理;二是官员的行为管理;三是官员的待遇管理。

第二,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

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时人所讲的“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原则。

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

比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儒家治国思想倡导君主“修身以道”,从汉朝起就有儒生给皇帝和太子讲授经典的制度。

10、简答:

简述宋朝行政决策会议制度的具体形式。

P142-143

1)会议(朝会)制度发展到宋朝已十分成熟宋朝会一直到可分为例行常朝、便殿议政和临时朝议三大类。

2)例行常朝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

3)便殿议政是皇帝在便殿召见宰相、枢密使等中枢官员商议军国大事的一种会议形式。

4)临时朝议是皇帝就某种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政求决策方案的会议形式,主要有皇帝亲自主持的朝议和皇帝授权宰相等高级官员主持的廷议。

11、简答:

简述元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建树及弊端p164

1)元朝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如《设立宪台格例》、《察司体察等例》、《行台体察等例》等。

2)元朝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

首先,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

其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不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如宣政院、大宗政府、皇宫事务机构等进行监察。

这些都无疑影响了监察机构正常功能的发挥。

11、简答:

简述元代官员入仕途径主要有哪些p164

第一,一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吏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

第二,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

第三,读书做官。

有两条途径:

一是供授,;二是科举。

第四,承荫制度。

蒙古贵族拥有世袭特权,其他官员子弟也有承荫的机会。

12、简答:

简述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标准有哪些?

P165

元代官员考核分两种形式:

一是对全体在职官员的考核;二是对某一任期届满官员的政绩考评。

对全体官员的考核由吏部会同监察机构共同主持。

考核地方官员以:

1)所在地的户口是否增加2)荒地是否开垦3)诉讼处理是否公正4)治安是否良好5)赋税征收是否公平。

13、简答:

简述从角度讲内阁制度和宰相制的区别p168

1)从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

2)从低位上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却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气法定的直接下属,有些阁臣品质还低于六部尚书。

3)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而明朝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个人的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权,而不具有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遵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实行,且其权利受制于皇权,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作用和权利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14、简答:

简述时代官员选拨的主要方式p198

1)荐举。

荐举是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径。

2)学校。

学校也是明初一条重要入仕途径。

官员子弟和民间学业优异者可入国子监学习,后又在地方上建立里府、州、县学,其中成绩优异这可保送国子监学习。

3)科举。

明朝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4)其他选拨途径。

承荫制度,即子弟依靠父兄功绩获得做官资格;由吏而官野史一条入仕途径,政府各机构吏官经三次考核合格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获得担任低级官员的资格。

15、简答:

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制度p199

清朝对地方的监察采取双轨制。

一方面由十五道监察御史按道对地方政府实行监控,对各级地方官员执行监督。

另一方面清朝还有一系列地方监察系统。

总督、巡抚例兼右都御使和右副都御史,对所辖地区地方政务富有监察责任。

由此可见,清朝地方监察体制依然沿袭了明朝同一区域多种巡察的方式。

16、简答:

简述清朝官员选拨的主要制度p200

1)科举2)学校3)荐举和捐纳4)世职和荫叙5)吏道

17、简答:

简述清朝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p201

1)亲族回避2)职务回避3)地区回避

18、简答:

简述近代中国行政体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05-206

1)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2)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

3)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简答:

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p207--211

1)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

2)民主的形式和专职的实质3)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

4)军政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5)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

6)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

20、简答:

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p212-214

1)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

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1、简答:

简述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管理经验有哪些p214

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行政机关领导成员,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

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和廉洁的原则,实行首长职数限额制和大体平均的供给制。

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4)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实行调差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22、简答:

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也有许多独创性的经验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

2)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行政事务的管理。

3)实行民主决策,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4)实行精兵简政和逐级负责,提高工作效率。

5)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

6)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奖惩,干部的福利待遇以不高于熟练劳动者所得收入和以奉养为原则。

23、简答:

简述“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实施了哪些改革措施p220

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3)在行政运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24、简答:

简述盛京改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226

1875年,盛京改制的方案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其内容:

1)削盛京五部为兵、刑两部,使其专管旗地官庄行政,同时裁去府尹,由盛京将军兼管兵、刑两部机奉天事务。

2)在地方州县官员选用上,破除满汉界限,量才录用,并将办理地方案件之权归于州县,不在于城守尉等旗官会办,从而消减了八旗组织对地方行政的管辖权限。

这次盛京改制是东北地区行政由军事统治向民政管理转换的开始。

24、简答:

简述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p232-233

第一,中央各部实行专任之法,做到权责一致。

第二,加强各部尚书的行政权力。

第三,建立办公会议制度。

第四,行政执行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25、简答:

简述清末行政官员任用制度的三项重要的改革p237

一是停止捐纳。

二是裁汰书吏。

三是职官分纪

26、简答:

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p239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府,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按照西方民主共和国的模式改革中国政体的一次大胆尝试。

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基本上是依据“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起来的总统制政府。

临时政府的行政系统由临时大总统、行政各部和直属机构组成。

27、简答:

简述南京临时政府建制有那些显著特点p240

第一,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第二,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第三,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28、简答:

简述广州国民政府的行政体制与陆海大元帅大本营比较有哪些显著特点p252

第一,“以党治国”的原则更为明确。

第二,采取委员合议制。

第三,实行党政合一的“一权制”。

29、简答:

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论乱的原因p270-271

其一,体制混乱,期限不清。

其二,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其三,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

气死,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30、简答:

简述文官的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p276

1)文官非受刑罚的宣告、惩戒法的处分不得免职

2)文官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任同等以下职位。

3)文官的免职或休职须得上级长官执行。

31、简答:

简述国民政府成立后威力保证行政决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p286-287

1)改委员会议制为首长集权制

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

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32、简答:

简述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监督有哪三个发展趋势p287-288

第一,取消人民的监督。

第二,加强国民党的监督。

第三,扩大监察院的监督范围。

33、简答:

简述抗战期间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p301

第一,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

第二,推行行政三联制。

第三,实行分层负责制。

第四,推行幕僚长制。

第五,改进公文处理办法。

33、简答:

简述行政监督的新形式p303

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2)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控制

3)国民参政会的监督4)巡回督导团的监督

5)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34、简答:

简述”行宪“后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p312-313

1)总统处于行政决策中枢的地位。

2)行政院的决策。

3)国民党对行政决策的控制。

35、简答:

简述行政执行的困难p313-314

1)领导班子不力。

2)系统缭乱。

3)指挥失灵。

36、简答:

简述行政监督的方式p314-315

1)国民党的监督。

2)政府内部的监督。

3)对施政过程的监督。

37、简答:

简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p320

第一,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

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应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有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第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门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建设也贯彻了这一原则。

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对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

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的集中。

第三,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

其一,精简行政机构。

其二,严格编制定员。

其三,减少副职,不设虚职。

38、简答:

简述苏维埃政府的行政监督体系p323-326

1)人民群众的监督2)工农检查机关的监督3)主管部门的监督4)审计监督

39、简答:

简述主管部门的监督主要采取的三种形式p325

第一,由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规定统一的时间和要求,各自进行自上而下的工作检查。

第二,上级领导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深入基层,实地检查和指导下级政府的工作。

第三,下级行政机关按时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工作。

40、简答:

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工作程序和规范体系,有哪些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p334-335

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指挥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

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

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41、简答:

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监督p336-337

1)共产党的监督2)参议会的监督3)行政系统内部监督4)群众民主监督

42、简答:

简述群众民主监督主要有哪三种形式p337

一是平时监督。

二是通过群众团体进行监督。

三是选举过程的监督。

43、简答:

简述抗日根据地任用干部的标准p338

1)拥护并忠实于边区政府施政纲领;

2)德才资望与其所负职务相称;3)关心群众利益;

4)积极负责,廉洁奉公。

44、简答:

简述未来解决政权建设迅速发展和行政干部严重不足的矛盾,人民民主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p349

1)结合民主选举,大量选拔工农积极分子,充实各级基层政权;

2)从军队中抽调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战士留在解放区担任行政干部;

3)通过增设副职,为夺取全国政权储备干部;

4)通过举办各种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为新政权培养和早就干部;

5)争取和改造旧政权人员,特别是旧政权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以解放新政权建设的需要;

6)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加民主政权,发挥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45、简答:

简述1946年10月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的《各级行政干部任免暂行办法》,规定担任行政干部的基本条件p349

1)拥护与实行民主政府的施政纲领;

2)忠实于人民事业,并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3)大公无私,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恪尽职责。

46、简答:

简述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有哪三个主要特点p350

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二、论述题

1、论述:

浅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P91-p92

第四,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第五,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基础。

第六,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

第七,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

第八,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首先表现在各国君主名号的升级上。

其次表现在君主对权力结构控制方法的调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机构中实行文武分职制。

2、论述:

试述景汉中央政府如何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p101

第一,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第二,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设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的自治的方式。

第三,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程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管理加以监督。

第四,持节领护官。

这是汉朝对背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如匈奴中郎将、西域都护、护鸟横校尉、护羌校尉等,这些武官对少数民族证券只采取武装江湖而不干预其内部事务。

3、论述:

试述宋朝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p144-145

(一)台谏趋于合一

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是批评君主,掌握谏诤言事权。

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宋真宗时设言事御史,神宗改制后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弹劾百官之权,哲宗时规定台谏官同时上殿,台谏官职责开始混杂,到南宋时台谏合一。

台谏合一使得监察的锋芒集中于各级官员,特别是宰执收到严格监督,这和专制皇权提高的趋势是相适应的。

(二)赋予台谏官以特权

从庆历年间开始,不在用现任宰相推荐者为台谏官,后又取消了执政者亲属担任台谏官的资格,至北宋末年形成定制。

从此以后,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挂的任免“必有中旨”。

台谏官由此脱离了相权的控制,成为皇帝加强专职权利的工具,其权利得到强化。

(三)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宋朝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察,而且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

宋朝监察官员权利虽然很大,但同时也处在被监察的地位上。

在地方行政监察上,路之各监司不仅相互监临,而且还要受到下属府、州官的监督。

4、论述:

试述明代六部的构成及主要职权p169

明朝六部自全分明,各有其司,并可对外发号施令,具体执掌和组织情况如下:

1)吏部职掌全国人事大权,负责核定各级机构的编制,选拔、任免、考核各级官吏;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个一人为副,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

2)户部执掌猜拳,长官全国户口、土地和赋税事宜,同时也负责管理漕运、茶马、赈济和盐政等于财政有关的事务;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个一人为副,下设按当时省区划分的十三清吏司,分管各省财政事务。

3)礼部执掌礼仪、祭祀、宴、科举、外交和官印制造诸事务,同时还兼管皇族事务。

4)兵部主管武官人事、军用物资的管理和供给。

5)刑部为司法机关,专注审判,其职能和唐宋刑部不同。

6)工部主管营造制作、农田水利诸事务。

5、论述:

试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p207--211

1)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

2)民主的形式和专职的实质3)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

4)军政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5)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

6)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

6、论述:

试述人民民主政权积累了哪些行政管理经验p214

1)试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

2)加强党对政权的领导,保证行政管理的正确方向。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建立民族地区民主自治政府。

4)加强决策咨询,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

5)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6)实行人民监督制度。

7)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保持行政机关的廉洁。

7、论述:

试述“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及遇到的阻力p231-232

采取的措施:

1)任用新派人士。

除重用康有为、梁启超外,又赏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事宜;2)对举办“新政”有力者予以奖励。

如对积极推行“新政”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多次给予奖勉;3)对举办“新政”不力者加以指责。

4)对掣肘“新政”的旧党予以打击。

如申斥文悌,将礼部尚书怀塔布等革职。

遇到的阻力:

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

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

8、论述:

试述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及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p244-246

采取的措施:

(一)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

(二)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三)行政执行中的种种阻力

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首先,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破坏。

其次,临时政府内部成分复杂,意见极不统一。

第三,“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

第四,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难以将决策贯彻下去。

9、论述:

试述抗战期间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p301

第一,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

第二,推行行政三联制。

第三,实行分层负责制。

第四,推行幕僚长制。

第五,改进公文处理办法。

10、论述:

试述行政执行的困难p313-314

1)领导班子不力。

2)系统缭乱。

3)指挥失灵。

11、论述:

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p320

第一,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

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应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有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第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门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建设也贯彻了这一原则。

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对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

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的集中。

第三,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

其一,精简行政机构。

其二,严格编制定员。

其三,减少副职,不设虚职。

三、名词解释

1、名词:

p85-p87

巡狩:

是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

朝觐:

是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

朝会:

是诸侯间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