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桂防突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4343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桂防突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三桂防突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三桂防突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三桂防突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三桂防突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桂防突设计.docx

《三桂防突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桂防突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桂防突设计.docx

三桂防突设计

古蔺县三桂煤矿

 

 

编制:

王选俊

二O一一年三月八日

 

会审栏

会审部门

签名

日期

审核

生产部

机运部

通风部

安监部

总工程师

会审意见:

 

为了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依靠科学、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为依据,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煤与瓦斯突出实行综合治理,为此特编制三桂煤矿防突设计。

一、企业概况

1、矿区位置及交通

古蔺县石屏乡三桂煤矿位于古蔺县石屏乡三桂村五社境内,主井口坐标,X=3104738,y=35602848,z=802。

矿山主井口地理坐标:

东经106°02,44,,,北纬28°03,08,,。

矿山距石屏乡2km公里,距古蔺县城41km,古蔺县城距泸州175km。

矿山距太平渡码头10km,经赤水河太平码头下行174km至合江县城并入长江,交通较为方便。

2、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古蔺县石屏乡三桂煤矿属私营合伙企业,法人代表徐杰,矿长黄国富。

3、“五证”情况

矿井“五证”齐全,依法取得了《采矿许可证》证号:

5100000420681,有效期至2014年7月。

《煤炭生产许可证》证号:

X220405037,有效期至2014年7月。

《营业执照》注册号:

5105002701543。

《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

5105250759B,有效期至2010年8月。

4、工作制度及人员配置

井下采用“三、八”作业制,每班工作8小时,全矿现有职工236人,其中矿长1人,副矿长3人,技术负责人1人,管理人员3人,专职安全员3人,特种作业人员共38人。

5、安全管理体制

矿井安全管理机构健全,成立了以业主任组长,矿长、技术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有8人,均从事煤矿行业多年,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设置了安全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安全员3人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二、矿井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及气象特征

三桂煤矿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接壤部位,属四川盆地南缘盆周低、中山地貌类型。

山体呈近东西走向,属于中切割构造剥蚀中山地貌区。

受构造和岩性的影响,砂岩地层分布区呈单斜山和串珠状山岭、砂岩、泥岩分布区形成纵向横地,部分地段比较开阔,是当地的主要耕地和居民区。

本区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受大气环流和地貌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造成地区气候垂直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平均气温13.7—17.8℃,年降雨量761.8mm。

2、地质特征及构造

①地层

矿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1)煤系,其上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灰岩,二叠系下统区仙关观(T15),其下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1)厚77.28—103.17m,平均厚87.0m。

根据岩炭性特征,分为三段。

三段(P213):

厚74.09—54.29 m,平均厚61.13m,上部以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下部以细粒砂岩为主,富含菱铁矿结核。

本段含煤6—11层,可采煤层C19、C17、C14、C12煤层,在矿区范围内均属可采煤层。

二段(P212):

厚43.6—16.2m,平均采23.66m,由灰炭至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细砂岩,其中以泥岩为主。

中部夹一至数层方解石比细砂岩,本段常见结核状,星散状、浸染状黄铁矿。

C25上部砂质泥岩,常含薄层状黄铁矿。

含煤多达五层,其中可采煤层分为三层,为C25、C23,C25铜矿煤位于底部,层位及原度均较稳定,常为含星散状黄铁。

一段(P211):

厚9.17—0.2m,平均厚3.34mm,为浅灰——深灰色高岭石,含黄铁煤矿粘土岩,颜色从下到上逐渐深,岩性比较单一,上部含植物化石碎片,顶部常见黑色碳顶泥岩。

上部有时可见一层深黑色碳质泥岩。

硫铁矿下部较上部好,下部为聚晶团块状,星云状,花枝状黄铁矿,中部为花枝状,结核状、菊花状黄铁矿及矛头白铁矿,上部为白铁矿。

②构造

矿区位于川南东西构造体系与黔北华夏系构造复合部位,古蔺县背斜为其主要构造,以次级构造梯子岩背斜为西界,李家寨背斜为东界,全程延伸约10km,歪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矿区位于古蔺复式背斜北翼东段之次级褶曲——李家寨背斜北西翼中段,为一宽缓的单一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南西向,倾向3100—3300,倾角200左右,西部平缓,东部较陡,浅部较平缓,深部较陡,倾角可达到300以上,显平缓的波状起伏。

煤层赋存情况

矿区范围内可开采的煤层有7层,煤层高度变化小,属稳定—较稳定煤层,煤层平均倾角220,三桂煤矿的《采矿许可证》限采煤层为C25、C24、C23、C19、C15煤层。

由上至下的主采煤层特征如下:

C15(Y4)煤层:

俗称“三层铁煤”,厚1.40m,以条带状亮型煤为主,单一结构。

C19(Y3)煤层:

俗称“糠煤”,厚2.80-1.60m,以条带状光亮型煤为主,单一结构。

C23(Y22)煤层:

俗称“打铁煤”,厚1.20~1.10m,下部半暗型煤、暗淡型煤中常含亮煤条带呈马尾丝状,复煤结构。

C24(Y21)煤层:

俗称“三层子”,平均厚0.80m,下部为条带状-线理状半光亮型煤,上部为均匀状暗淡型煤,煤层结构简单。

C25(Y1)煤层:

俗称“铜矿煤”,厚1.60-1.20m,以线理-条带状光亮型和线理~条带半亮型煤为主,结构简单。

矿区煤层均为低变质单一的无烟煤(A),Y1为低-中灰、高硫、低磷煤,Y21为中至富灰、高硫、低磷煤,Y22、Y4、Y5、Y6为中至富灰、低至中硫、低磷煤,Y3为低灰、低硫、低磷优质煤。

熔点均为高熔~难熔。

煤层顶底板

C15(Y4)煤层:

顶板常见为灰色细粒砂岩,底板为灰色粘土岩。

C19(Y3)煤层:

顶板常含薄层状菱铁矿砂质泥岩、泥岩,底板多为灰色粘土岩、炭质泥岩。

C23(Y22)煤层:

顶板常见灰色细粒砂岩,底板为灰色泥岩。

C24(Y21)煤层:

顶板为高岭石泥岩或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底板为灰色粘土岩。

C25(Y1)煤层:

顶板常为深灰色砂质泥岩,以富含结核状黄铁矿及数层薄层状黄铁矿为其特征,底板为炭质泥岩、粘土岩。

三、矿井开采范围及邻矿井关系

矿井由13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范围,开采深度为+780—+1000m,矿井走向长1150m,倾斜平均宽350m,面积0.4107km2。

矿井下方古蔺华阳煤矿,东部银叶煤矿,西部是利源煤矿。

四、矿井开拓方式及采区巷道布置。

1、开拓方式

本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主平硐井口位于井田西边界,标高+802m。

2、煤的坚固性系数和破坏类型

煤的坚固性系数为1—4,煤的破坏类型为Ⅰ类、Ⅱ类(破坏煤)、Ⅲ类(强烈破坏煤)。

五、邻近矿井发生突出的概况

与我矿相邻的东段煤矿在2003年7月发生过小型突出,突出煤层为C19煤层。

突出煤量270吨,涌出瓦斯4570m3,突出地点标高+640米,与地面垂高180米,突出地点煤层距上部C15煤层垂高13米,距下部C23煤层垂高9米。

突出煤层厚度1.9米,倾角26°,煤的坚固性系数为0.6—1,煤层瓦斯压力0.76Mpa。

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8.06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52.21m3/t。

煤的破坏类型为Ⅲ类(强烈破坏煤)。

突出地点地质情况复杂,有一斜交断层和褶曲,软分层厚度0.7米,但瓦斯初速度与钻屑量都不超标。

现在东段煤矿已把钻屑量的指标下调为不超过5㎏/m,瓦斯初速度的指标下调为不超过4L/min。

六、本矿井的基本情况

本矿井没有发生过突出,只是邻近矿井在开采C19煤层时发生过突出,而本矿井田范围内的C19煤层与邻近矿井的C19煤层同在一个煤系,所以本矿井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按突出矿井管理。

七、矿井通风、瓦斯及主要灾害情况

1、通风方式

本矿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方式,由+802主平硐进风,+958m风井回风。

2、通风设备、通风设施及通风的路线。

风井安装有2台型号为

FBLCZNO11-2×45的主要通风机,一台运行,一台备用。

风机配用电机为功率2×45kw。

新风经主平硐、提升下山至两翼采区向各用风地点供风,掘工作面回风通过两翼回风上山汇入总回风巷,经+958m风井抽出地面。

主要通风机风量为1190m3/min——2023m3/min,矿井总进风量为1860m3/min,总回风量为1890m3/min。

矿井共有永久风门和调节风门4组,风井安全出口、主要回风之间联络巷安装有两组正、反向风门,侧风站6个,风桥1处。

3、瓦斯

2007年10月1日泸州市安全技术检测中心鉴定结论为;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6.06m3/t,绝对瓦斯涌出量45.2m3/min,鉴定为高瓦斯矿井。

4、煤层爆炸性

矿井现开采的C15、C19、C23、C24、C25煤层均无煤层爆炸危险性。

5、煤层自燃发火倾向

四川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对本矿井各煤层自燃倾向鉴定为Ⅲ类,属不易自燃煤层。

6、冲击地压

矿井开采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冲击地压的灾害。

八、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安全技术措施

煤与瓦斯突出的内在因素是应力,瓦斯和煤的物理力学性质,而外在因素是形成集中应力和产生突然卸载的条件。

为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必须改善其内在因素,消除形成集中应力和突然卸载的条件,为此本矿设计采取区域防突和局部防突综合性技术措施,在开采技术上采取“三区配套两超前”的格局,消除突出的危险性,防止突出的发生,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结合我矿实际,编制防突设计并实施。

1、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根据煤层瓦斯压力或瓦斯含量进行区域预测的临界值

瓦斯压力P(MPa)

瓦斯含量W(m3/t)

区域类别

P﹤0.74

W﹤8

无突出危险区

除上述情况以外的其他情况

突出危险区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下列内容:

(一)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矿井必须对突出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区域预测)。

经区域预测后,突出煤层划分为突出危险区和无突出危险区。

未进行区域预测的区域视为突出危险区。

区域预测分为新水平、新采区开拓前的区域预测(以下简称开拓前区域预测)和新采区开拓完成后的区域预测(以下简称开拓后区域预测)。

结合矿井开采情况,老提升下山西翼的C19煤层已经开采,东翼只开采了局部区域,所以,只对东翼+740~+800M水平进行区域防突设计。

(二)区域防突措施;

区域防突措施采用开采保护层(即C19煤层的上覆C15煤层)和预抽煤层瓦斯两类。

(一)开采保护层时,同时抽采被保护层的瓦斯;

(二)开采近距离保护层时,采取措施防止被保护层初期卸压瓦斯突然涌入保护层采掘工作面或误穿突出煤层;

(三)正在开采的保护层工作面超前于被保护层的掘进工作面,其超前距离不得小于保护层与被保护层层间垂距的3倍,并不得小于100m;

(四)开采保护层时,采空区内不得留有煤(岩)柱。

特殊情况需留煤(岩)柱时,经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并作好记录,将煤(岩)柱的位置和尺寸准确地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每个被保护层的瓦斯地质图应当标出煤(岩)柱的影响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采掘工作前,首先采取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

当保护层留有不规则煤柱时,按照其最外缘的轮廊划出平直轮廓线,并根据保护层与被保护层之间的层间距变化,确定煤柱影响范围。

在被保护层进行采掘工作时,还应当根据采掘瓦斯动态及时修改。

(三)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采用残余瓦斯压力指标进行检验,如果没有或者缺少残余瓦斯压力资料,也可根据残余瓦斯含量进行检验,并且煤层残余瓦斯压力小于0.74MPa或残余瓦斯含量小于8m3/t的预抽区域为无突出危险区,否则,即为突出危险区,预抽防突效果无效;也可以采用钻屑瓦斯解吸指标对穿层钻孔预抽石门(含立、斜井等)揭煤区域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进行检验,如果所有实测的指标值均小于表4的临界值则为无突出危险区,否则,即为突出危险区,预抽防突效果无效。

但若检验期间在煤层中进行钻孔等作业时发现了喷孔、顶钻及其他明显突出预兆时,发生明显突出预兆的位置周围半径100m内的预抽区域判定为措施无效,所在区域煤层仍属突出危险区。

当采用煤层残余瓦斯压力或残余瓦斯含量的直接测定值进行检验时,若任何一个检验测试点的指标测定值达到或超过了有突出危险的临界值而判定为预抽防突效果无效时,则此检验测试点周围半径100m内的预抽区域均判定为预抽防突效果无效,即为突出危险区。

(四)区域验证。

在石门揭煤工作面对无突出危险区进行的区域验证,应当采用本规定第七十一条所列的石门揭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进行。

在煤巷掘进工作面和回采工作面分别采用本规定第七十四条、第七十八条所列的工作面预测方法对无突出危险区进行区域验证时,应当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一)在工作面进入该区域时,立即连续进行至少两次区域验证;

(二)工作面每推进10~50m(在地质构造复杂区域或采取了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以及其他必要情况时宜取小值)至少进行两次区域验证;

(三)在构造破坏带连续进行区域验证;

(四)在煤巷掘进工作面还应当至少打1个超前距不小于10m的超前钻孔或者采取超前物探措施,探测地质构造和观察突出预兆。

当区域验证为无突出危险时,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进行采掘作业。

但若为采掘工作面在该区域进行的首次区域验证时,采掘前还应保留足够的突出预测超前距。

只要有一次区域验证为有突出危险或超前钻孔等发现了突出预兆,则该区域以后的采掘作业均应当执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2、局部防突措施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二)工作面防突措施;

(三)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四)安全防护措施。

(1)、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判定

在煤层内从事采掘活动过程中,只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突出危险工作面:

①、地质构造带,包括断层、褶曲、顶底板破碎带等;

②、煤层赋存条件急剧变化的区域;

③、采掘应力迭加的区域;

④、在工作面预测过程中出现喷孔、顶钻、夹钻、卡钻、吸钻、喷瓦斯等现象;

⑤、工作面出现明显突出预兆。

(2)、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根据各煤层的瓦斯地质条件,煤层掘进工作面可采用钻孔瓦斯初速度法、钻孔法和煤体结构观测法预测预报工作面的突出危险。

①、采用钻孔瓦斯初速度法,具体步骤:

A、在巷道断面中,在煤层的软分层内距巷道两帮0.5M处各打一个平行于巷道掘进方向、直径42mm、深3.5m的钻孔(如下图);

 

B、用专门的封孔器封孔,封孔后测量室长度为0.5m;

C、判定突出危险性的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临界值qm,当qm值≥5L/min时,应确定为突出危险工作面。

当某一个水平的煤层巷道的掘进,经预测qm值均小于5L/min和该煤巷的煤层硬度大、瓦斯涌出量小、也未发生过倾出、压出和突出的情况,即可确定该水平以上为非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对非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②、采用钻孔法预测预报工作面突出危险性:

A、钻孔布置:

预测孔应布置在煤层中煤体相对最软的分层中,有软分层时布置在软分层中,孔深一般为15—20m,孔径42mm,孔数一般不少于3个,即巷道中线方向和两帮各一个。

但当煤厚大于或等于2.0米时,则布置两排预测孔,孔数不少于5个,按五花眼布置。

预测孔控制范围为巷道断面及巷道轮廓线外不少于2m(指煤层内)。

在有地质构造的区域,在施工测孔之前,必须先打探摸孔,摸清前方煤层赋存状况,再根据煤层情况布置测孔。

B、参数测试及工作指标:

主要测试参数有:

钻屑量s;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其工作指标按表2执行。

钻孔法预测预报工作指标

表2

参数名称

单位

工作指标

突出危险

突出威胁

最大钻屑量(smax)

Kg/m

≥6

<6

最大瓦斯涌出初速度(qmax)

L/m.min

≥5

<5

参数测试:

钻孔开孔施工至2.0米深度开始,钻杆每往前方推进1.0米,将孔内钻屑全部收集用弹簧秤称其重量,同时每打完一根钎子(1.0)测定一次瓦斯涌出初速度,测量室长度为1.0米,测试的准备时间必须保证在2分钟之内完成,每孔测试的数据按要求填写在防突预测预报单上,测得数据按表2判定工作面前方的突出危险性。

若预测时只有瓦斯涌出初速度(q值)超限,但无明显衰减,而S值未超限且无其它突出预兆的特殊情况,可采用瓦斯衰减程度作为判别煤层突出危险性的辅助指标。

瓦斯衰减程度(Zsj)按下式计算:

Zsj=q5/q1

式中:

q5——第5分钟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L/min;

q1——第1分钟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L/min;

钻孔瓦斯衰减程度判别煤层突出危险指标表3

表3

名称

判别指标

突出危险性评价

备注

Zsj

≤0.55

突出危险

Zsj

>0.55

突出威胁

C、钻孔施工:

钻孔施工采用煤电钻配以上1.0米麻花钻杆,直径42mm的钻头,人力推进施工。

D、安全屏障:

若预测为无突出危险,又未发现其它突出预兆,则留不少于5m的安全屏障超前距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组织生产。

若预测为突出危险必须采取超前钻孔排放和顺层局部抽放等局部防突技术措施消除其突出危险。

3、在突出危险区,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即使测试参数未超限也应视为突出危险,仍必须实施防治突出技术措施。

A、在突出煤层的地质构造破坏带,包括断层、褶曲。

B、煤层厚度急剧变化或异常变化的地带。

C、施工钻孔时,发生喷孔、卡钻、响煤炮、煤体变冷等突出预兆。

D、煤层产状、赋存条件、煤层倾角急剧变化地段。

E、煤柱应力集中地段和采掘应力叠加的区域。

F、区域预测预报为严重突出危险地段。

(3)、防治突出措施

①、超前钻孔排放措施:

当预测有突出危险时,在碛头用钻机或电煤钻施工顺层排放钻孔,孔径25mm-114mm。

用电煤钻施工排放孔时,孔径75mm,孔长9-20m;用钻机施工时,孔径84mm-114mm,孔长20-50m。

排放钻孔控制两帮外不低于5.0m,有严重突出危险时,控制巷道断面及两帮外加宽到8.0m。

排放孔布置在软煤分层中或钻孔超标的部位。

当煤厚低于1.8m时,布置一排排放孔,一轮措施孔数为13个;当煤厚达到1.8m及以上时,布置两排排放孔,一轮措施的孔数为25个左右。

A、煤层平巷小直径密集钻孔的布置原则:

a、煤层赋存状态:

煤层厚度一般为1.6M,煤层倾角20°左右,巷道断面内的煤层倾斜长为2.3M。

b、控制范围:

应控制到巷道轮廓线外5M。

c、排放半径R:

在软分层中布置6个钻孔,R值取0.68M。

d、排放时间:

一般为8小时。

煤层平巷小直径密集钻孔实施方案:

a、钻孔尽量布置在煤层的软分层中。

b、钻孔在巷道的中间位置,分别距两帮0.5M,孔间距为0.26M。

c、钻孔深度15M,至少不低于10M。

d、钻孔直径

=42mm.

e、钻具:

127V手提式电煤钻。

钻孔布置参数表

孔号

孔中线夹角

钻孔深度

(M)

钻孔间距离

开孔距

终孔距

1

15

0.26

1.36

2

5.2°

15

0.26

1.36

3

10.3°

15.2

0.26

1.36

4

15.2°

15.6

0.26

1.36

5

19.9°

16

0.26

1.36

6

24.4°

16.5

 

煤层平巷小直径密集钻孔示意图

 

剖面图平面图

 

B、煤层上山小直径密集钻孔布置原则:

a、煤层赋存状态:

煤层厚度一般为1.6M,煤层倾角20°,上山宽度2M。

b、控制范围:

应控制到巷道断面轮廓线以外3M。

c、排放半径R:

上山布置5个钻孔,排放半径R取1M。

d、排放时间:

排放时间为8小时。

煤层上山小直径密集钻孔实施方案(同煤层平巷)

煤层上山小直径密集钻孔参数表

孔号

孔中心夹角

钻孔深度

(M)

钻孔距离

开孔距(M)

终孔距(M)

1

左28°

17

0.25

2

2

左14°

15.5

0.25

2

3

15

0.25

2

4

右14°

15.5

0.25

2

5

右28°

17

 

煤层上山小直径密集钻孔示意图

 

C、超前钻孔排放局部防突技术措施

经钻孔法预测为突出危险,采取超前钻孔排放技术措施,消除其潜在的突出危险性。

a、首先探明煤层厚度,掌握煤层变化情况。

b、由防突专门人员现场标定钻孔参数,施工人员严格按要求施工。

c、排放孔应布置于软煤层中,钻孔数量视构造煤厚度而定,原则是做到终孔位置的孔距小于排放直径,保证控制范围以内的煤体充分、均匀卸压。

d、钻孔深度以20——30米为宜,孔径42——75mm。

排放钻孔有效排放半径应逐渐实际考察确定,暂可按42mm钻孔的排放半径为0.5——0.7米,75mm钻孔的排放半径为0.7——1.0米执行。

排放孔应不少于5个。

e、排放孔的控制范围应包括巷道断面和巷道断面轮廓线外四周(指煤层内)不少于3m。

f、钻孔采用强力煤电钻施工,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将探钻的参数和异常情况详细记录(孔深、方位角、倾角、开孔位置、钻屑量、温差、有无喷孔、卡钻、煤炮声)。

g、施工完毕,防突人员将各种参数填入防突措施报告单上。

h、针对实际布孔情况,对“空档”部位采取补充措施,保证工作面前方煤体不留“孤岛”,做到均匀卸压。

i、在超前钻孔施工前应加强工作面支护,打好迎面支架,背好工作面。

j、布孔顺序为平巷应先上帮一侧,后中孔,再下帮一侧,布孔方式为软分层较厚采用正倒三角形交替布置。

排放孔施工中出现喷孔应多拉煤粉,利用喷孔排放瓦斯,当喷孔严重时,则需停止施工,待风流中瓦斯浓度降至1%以下时,方可恢复施工。

(4)、措施效果检验

A、实施超前钻孔排放技术措施8小时后,必须对排放效果进行检验,仍采用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进行校验。

B、措施效果检验步骤、方法与预测预报采用小钻孔法相同,钻孔不少于2个,孔深15——20m,孔径42mm。

钻孔应布置在两个措施孔之间,控制巷道轮廓线外不少于2m。

检测孔方式、参数及指标与预测相同。

C、检验时,如检验的指标都在临界值以下,指标未超限并未出现其它突出预兆,则认为措施有效,留不小于5m超前距执行安全防护措施组织生产。

D、检验时,若仍具有突出危险,则认为措施无效,必须采取防治突出的补充措施,必须补打排放孔或延长排放时间,然后再进行措施效果检验,若检验属突出威胁且未发现其它突出预兆,则留不少于5m超前距执行安全防护措施组织生产。

(5)、采煤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

①、预测预报

采煤工作面同样采取煤体结构观测法和钻孔法预报煤层的突出危险。

A、煤体结构观测法

在工作面煤层赋存稳定,掘进表明煤体结构正常,瓦斯涌出变化不大,有可靠的资料证实煤层无突出危险的正常地段,可采取煤体结构观测法组织生产。

煤体结构观测的方法和指标与前述的相同:

工作面每推进15——20米,防突专门人员现场观测煤体结构,并采样测定ΔP和F值,计算其综合指标K值。

当K<30时,工作面预报为突出威胁,仍采用煤体结构观测法;当K≥30时,预报为突出危险,立即采用钻孔法预测工作面前方的突出危险性。

只有经连续不少于两次钻孔预测为无突出危险时,方可再采用煤体结构观测法预报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

B、钻孔法

钻孔布置:

预测孔布置在相对最软的分层中,沿回采工作面并垂直工作面煤壁每隔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