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3742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1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docx

《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docx

第18课两次工业革命

第18讲 两次工业革命

明备考方向

握主旨精要

课程标准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本讲主要讲述了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工厂、公司、垄断组织成为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方面,向全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把亚非拉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考纲要求

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背景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局较稳定

雄厚的资本

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圈地运动、黑奴贸易

充足的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巨大的市场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18世纪中期最大的殖民国家)

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丰富的资源和原料

英国本土煤铁资源丰富、殖民掠夺

2.过程

(1)开始标志: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结果促成了纺纱技术的革新。

(2)主要发明:

①动力领域:

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解决了动力问题,使机器普遍应用于生产生活部门。

(工业化)

●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能集中在城市中。

(城市化)

②交通运输业:

富尔顿(美)—汽船(1807)、史蒂芬孙(英)—蒸汽机车(火车)(1814)

(3)完成标志:

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3.影响

⑴生产力: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⑵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手工工场与机器生产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在手工工场里,生产仍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而机器生产是使用机械化劳动;手工工场的规模要小于机器生产;手工工场是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

⑶社会经济结构:

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⑷阶级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分化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⑸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兴起,逐渐取代了重商主义思潮。

⑹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初步形成。

欧美列强成为工业生产的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拓展:

各国工业革命起始时间

英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

法美:

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

日俄:

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拓展:

自由主义思想在英国确立的过程

⑴1825年英国解除机器出口的禁令。

⑵1846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除谷物法。

⑶1852年英国宣布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基本国策。

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以降低关税为内容的自由贸易时代。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政治

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政局较为稳定。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技术

欧美科学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

资本

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

劳动力

劳动力素质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

2.发源地:

美国和德国

3.成就

①电的发明和应用:

电气时代

(德)西门子:

1866,发电机。

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美)爱迪生:

19世纪70—90年代,发明电灯、电车、留声机、电影放映机、改进电话。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带来交通工具的革新。

卡尔·本茨(德国)——汽车(1885年);莱特兄弟(美国)——飞机(1903年)

③化学工业的发展:

科学家们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④通讯技术的进步

(美)贝尔,1876,电话;

(英)莫尔斯,1837,有线电报;

(意大利)马可尼,1896,无线电报

⑤钢铁工业的进步。

制造业和建筑业中钢铁逐渐取代木材和铁。

4.特点

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发明主要来自科学家的科研机构。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

科学和技术结合不紧密,发明主要来源于工匠的生产经验总结。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发明大多是科研成果,量多质高。

⑵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在多国同时发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

首先发生于英国,并以英国为主导。

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俄国、德国、日本)。

⑷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和新兴工业领域。

5.影响

⑴生产力: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注意:

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写法不同。

⑵工业结构:

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

⑶工业部门:

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

⑷生产组织: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

⑸世界市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⑹国际关系: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

[拓展提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指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体系(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体系)和殖民体系(指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凯伊的飞梭。

(×)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2.“工场”和“工厂”在组织形式上是一样的。

(×)

前者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后者实行大机器生产,集中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3.手工工场与机器生产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

(√)

手工工场与机器生产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在手工工场里,生产仍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而机器生产是使用机械化劳动;手工工场的规模要小于机器生产;手工工场是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

4.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阶段,开始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垄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垄断组织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有计划生产,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6.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的发电机,而电力的广泛应用则是人类进入“电力时代”的标志。

拓展:

垄断组织

垄断是指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一个大企业或少数几个大企业对相应部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独占或联合控制。

⑴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⑵垄断组织发达的两个国家是:

美国和德国

⑶形式: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⑷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⑸影响:

①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言人。

③使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拓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

②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③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交流的频繁。

④人口与资本的流通。

⑤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2、形成过程

⑴古代人类社会几大文明呈点状分布,处于相互隔绝、独立发展状态。

⑵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联合,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目的的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⑷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加强了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评价

⑴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亚非拉国家成为他们的经济附庸。

欧美列强主要生产销售工业制成品,而亚非拉地区则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⑵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各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促进了人群大规模流动和融合,也促进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扩大(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文明地区的交流)。

⑶从道德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西方列强对其他国家的宰割、奴役的产物,不仅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而且使它们成为欧洲国家的经济附庸。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由于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在瓜分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

列强的瓜分狂潮也激起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如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义和团运动、朝鲜人民反日斗争、埃及苏丹反帝斗争、拉美民族民主革命(海地、秘鲁、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西)

 

以新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整体史观

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文明史观

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近代化史观

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社会史观

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

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问题(人口膨胀、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资源耗损问题

生态史观

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例1] (2012·安徽高考)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解析] 材料大意: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工业革命的进行成为必要,也是促使工业革命进行的直接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最终确立西方国家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因此符合题意的答案为A。

[答案] A

[例2] (2012·江苏高考)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解析] 根据时间“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可知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新兴的棉纺织业在生产技术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珍妮机”),进而对原棉的需求量增加,因此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不断增加,故选C项。

A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D项应该是机器生产。

[答案] C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如例1

2.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和影响,如例2

预测角度

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近年对本考点考查的试题较多,多以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呈现,主要命题角度有:

(1)从英国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是英国崛起的重要表现,是英国政治、经济、科技、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辩证分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促进作用

1.(2012·沈阳质检)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

作者意在强调(  )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解析:

选C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由此可见能源和市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答案为C。

2.阿萨·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中写道: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

”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的理解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B.工业革命改变了全球的贫困面貌

C.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D.工业革命加快了西方的殖民掠夺

解析:

选B “奇迹”对应A项;“污浊的排水管”对应C项;“野蛮人”对应D项;B项所述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到体现。

3.1852年,曼彻斯特被授予皇家宪章。

“……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

……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

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

”对此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曼彻斯特人主要指工业资产阶级

B.工业革命使它鹤立鸡群

C.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D.表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选D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世界被瓜分完毕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一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的。

材料仅仅涉及到英国产品遍及世界,属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现,故D项不正确。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

领域

以轻纺工业为主

以重工业为主

动力

蒸汽动力

电力

能源

石油

新兴工业

纺织业、及其制造业

采煤业、铁路运输业等

电力工业、石油开采加工业、化学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等

交通工具

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

输出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生产组织

确立工厂制

确立公司制、垄断制

发明者

发明创造者大多是工匠

科学家或科技人员、工程师

成果

多数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多数是科研产物,量多质高

开展国家

从英国开始,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慢。

在多个国家同时展开(美德是中心),

见效快。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拓展: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

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反抗:

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层面

社会

生活

衣、食、住、行、民俗观念近代化

[例3] (2012·上海高考)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D.煤炭与钢铁

[解析] 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例4] (2011·海南高考)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

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

上述现象说明(  )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解析] 注意关键词“巨型企业”,体现“生产集中”,“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则说明电力这一新兴工业得到了发展,故选C,其它选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 C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例3

2.考查垄断组织的形成及特点,如例4

预测角度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本考点的考查主要的命题角度有:

(1)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以及垄断组织的形成等主干知识

(2)以全球史观为视角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关系

(3)从社会史观入手,考查经济发展与近代民主政治、思想文化观念的联系

4.“垄断”这种经营方式产生于一个“新时代”,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新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

解析:

选C “垄断”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题干中的“新时代”应是“电气时代”。

A项属于蒸汽时代,D项属于信息时代,B项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与题干相符合的应是电力的使用,答案为C。

5.《西方社会史》中说:

“19世纪晚期,整个欧洲有一次‘残酷体育’的大衰落,例如斗牛和斗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体育的比赛,其中赛跑和足球是最受欢迎的。

”这段描述说明(  )

A.现代奥运会是19世纪晚期出现的

B.传统体育运动随工业革命而衰落

C.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现代体育兴起

D.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文明的进步

解析:

选D 赛跑和足球取代斗牛和斗鸡反映出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与工业文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D项正确。

B项表述错误,A、C两项与材料无关。

(2012·大纲全国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

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

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

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宠。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思维流程]

1.审设问,明确阅读重点

本题共有两问,一是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的背景,二是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意义。

2.定时空,锁定答题范围

由材料和设问可明确界定时空范围是1851年的英国。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1)问:

可从英国的工业实力及世界市场的密切联系的角度回答出背景。

(2)问:

从局部(英国)、整体(世界)和新事物(首创世博会)等角度谈意义。

4.读材料,获取有关信息

(1)略读材料,明确层次大意:

本题材料共有两段,第一段材料主要说明了英国举办“万国博览会”的目的和影响,第二段材料具体介绍了“万国博览会”的展品。

(2)精读材料,细研关键语句:

①“显示国力”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成为“日不落帝国”

②“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

③“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

“万国博览会”在展示英国国力强盛的同时,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来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奠定了基础。

④“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

机器制造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带来了英国工业水平的提高。

⑤“铝制品、橡胶、……电动马达”

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在不断发展提高

5.扣教材,条理作答

[满分之答] 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

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

[状元纠错本]

1.美国人沃尔特·李普曼指出:

“在近代……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

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点是以前的人们所未曾认识到的。

”这说明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  )

A.工业革命是棉纺织技术的革命B.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的革命

C.工业革命是机器制造业的革命D.工业革命是电力技术的革命

答案:

C

2.“交通运输愈发达,商品流转愈迅速、愈频繁,单个的、地方的和民族的市场结合的进程就愈快。

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的生产机体的发展也就愈迅速。

”“整个的世界经济的生产机体”完全形成的时间是(  )

A.14、15世纪B.16~18世纪

C.19世纪中期D.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答案:

D

[易误点提醒]

1.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重工石化为支柱的工业化。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如果某些生产领域并不需要根本的技术改良,工业革命无疑地就会被推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技术改良对工业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B.工业革命并不需要技术改良

C.工业革命的影响仅限于生产领域

D.技术改良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

解析:

选A 题干材料的含义是某些生产领域需要根本的技术改良才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因此技术改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A。

B、D两项的含义相同,皆错误;C项错在“影响仅限于生产领域”,工业革命还影响到生活、贸易等领域,排除。

2.(2012·衡水质检)当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

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

“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

”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道:

“是力量,陛下。

”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

A.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C.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D.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解析:

选B 材料中的“力量”是指改良型蒸汽机。

蒸汽机推广的直接作用是B项。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打破了人类对水力等自然力的依赖,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ACD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