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正意踏实学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3143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诚心正意踏实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诚心正意踏实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诚心正意踏实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诚心正意踏实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诚心正意踏实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诚心正意踏实学习.docx

《诚心正意踏实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诚心正意踏实学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诚心正意踏实学习.docx

诚心正意踏实学习

诚心正意踏实学习

米卢执教国家队冲击世界杯的时候,有句名言叫“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用在学习上也是一样,自从我对学习的态度改变以后,我的整个生活都改变了。

我们来讲座的状元朋友无一例外地认为踏实的求学态度是制胜的关键,其实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奋斗史,只不过每个成功者在追忆往事的时候对这段历史采取了不同的品味方式,或歌或泣,或庄或谐。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记取毛主席的忠告:

学习的问题是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

下面由李晓鹏同学主讲:

诚心正意踏实求学。

  一、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习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家外资企业招骋一个业务经理,有两个人去应骋,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一个是地质专业的博士。

两个人都顺利地通过了面试。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公司老板,你会挑哪一个?

我想很多人都会挑那个本科生,因为他年轻,专业又对口。

但结果是那个地质学博士被聘用了。

  大家也许会认为这个老板脑子有问题,或者说是想招个博士生进来装点门面。

但那个老板却不这么认为,你听一听他的解释。

他说:

这两个人面试时给我的印象都差不多,实际上,那个本科生给我的感觉还要好一点,但短时间内的这一点直觉上的差别不足以让我认定那个本科生更优秀。

所以我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判断。

我之所以选择那个博士生是因为我认为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一个人能通过层层考试读完博士至少说明他有三点过人之处:

  1.他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有着极为严谨而庞大的逻辑体系,要想把地质学学通,通过各种考试,论文答辩,逻辑思维显然不同凡响。

  2.他能够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要考到博士,需要读大量的书籍、背大量的材料、做大量的题、写大量的论文,一个办事拖沓、生活没有规律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3.他有很好的自制力,能够排除多种干扰,办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而这三点,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至于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并不多,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三点优势,学习工作中所要用的知识不会有任何困难。

我当然不是说那个本科生就一定没有这样的能力,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我对他们都不了解,显然博士文凭给我的信息量更大,也更可靠。

  大家觉得这个老板的话有没有道理?

实际上,这个事例已经作为信息经济学的经典案例写入教科书,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

  我举这个事例就是想让大家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

我记得我读高三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登了一篇批评高中语文教育的文章,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如何如何的要不得。

我当时语文正学得不好,头痛得很,看完它后极有同感,觉得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

特别是其中有一句:

“如果让鲁迅、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师来考试,恐怕也及不了格。

”让我觉得特别解恨,充分说明语文成绩和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没有关系。

但是到了大学以后,我有了很多空余时间读大量的古文、名家散文、哲学等,还自己创办了一份刊物,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

毫无疑问,我的文学水平是大大提高了。

因为经常出去给高三学生讲课的缘故,我把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拿出来做了一遍,结果觉得简单无比。

古文阅读毫不费劲,以前最让我摸不着头脑的科技短文的阅读也觉得一读就通,答案清晰了,45分的选择题只错了一个,是找错别字那道错了。

后面的阅读理解也是正确无误。

当然,作文我没有写,但我想以我现在写文章的水准,绝不会低于56分。

  看,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我的文学修养提高了,阅读范围广了,经常写文章了,语文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我再想:

如果真的让鲁迅、郭沫若去参加语文高考,他们到底能不能及格?

我的回答是,肯定不能,因为有很多东西他们没有学过,并且任何考试除了考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外,必然有一定的应试技能。

但是,我又想,如果让他们跟着高三补习班补习一个月,他们肯定能考高分。

因为他们文学底子好,知识面广,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做事情,踏踏实实地学东西。

有了这两点,区区一个高考,绝对不成问题。

二、正确看待“考试第三名”

  现在有一种说法十分的流行,就是说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读书的时候考试肯定不能进前三名,或者说前三名都成不了大事,这种说法可以说既是一种谣传,又反映学习中的一种片面的心态,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两个例子,一个是克林顿,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学校三名,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优秀学生的评选等没有一次落下过。

还有一个是叶利钦,他在自传中就说自己的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从小学到中学只有一次考试有一门课拿的不是5分,还是因为和老师闹矛盾被故意扣的,现在想起来都懊悔不已。

这两个人,两个总统,两个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掌握大权的男人,都是学习的时候名列前三名的人,不知他们在会晤的时候有没有交流过学习心得。

  那又有没有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长大以后而成大事的呢?

当然有,比如说俾斯麦,他年轻时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什么首相,统一德意志。

不过想赶快把学业混完,然后娶个老婆,回去经营他父亲的庄园。

所以他直到32岁都一事无成。

但后来他改变了想法,打算入伍,于是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作风。

想在市政府谋取一个职位,但必须通过律师考试。

他非常讨厌法律,但当他认识到这是自己从政必须过的一关后,就强迫自己认认真真地学起法律来,并终于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考试,从此走上了辉煌的铁血首相之路。

  我知道,有很多同学跟我一样看过一些名人传记,但得出的结论却跟我不同。

比如他看俾斯麦,他就记住俾斯麦是如何的不学无术,酗酒打架,却忘记了俾斯麦决定步入仕途后以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通过考试的经历。

这种心理可以称之为“选择性记忆”,人的记忆特征都是这样的,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过目即忘,也对于一些比较怪异的东西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你在大街上走着,有成百上千个面孔从你眼前闪过,你都不会留意,这时候突然有一张美艳绝伦或是面目可憎的脸出现了,你一下子就会被他(她)吸引,甚至过了一周、一个月都不能忘记。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和他的付出成正比的,本来你一直靠辛勤的学习获得不错的成绩,但突然有一次你学得很努力,却没有考好,而旁边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同学却考好了,你就容易记住这一次反常事件而忽略以前很多次正常的情况,从而得出结论: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学习是否认真都无所谓。

又比如说,班上大部分成绩好的人都是靠不懈的努力取得好名次的,但偏偏有一次一个不努力学的人考进了年级前三名,于是一般人就容易记住这一次“奇迹”,在他面临是认真学习还是出去玩电脑游戏的时候,心里就冒出来这个场景:

某某不好好学习还考得很好呢。

却不会记起,班上前十名中至少有九个是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

清华、北大、人大这些著名高校的学生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但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有那么一两个违法犯罪或者跳楼自杀的,经媒体一炒作弄得路人皆知,好像这里的人全部是一群书呆子或者偏执狂。

从人格上讲,他们即使不比同龄人高尚,但也绝不会更低下,但他们在知识能力上显然远高出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所以,面对考试,大家要有积极认真的态度,高分高能是普遍现象,高分低能是特殊情况。

一张高考试卷,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在考查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应试技能,实际上却是在考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做事情有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能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能不能抵抗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干扰。

有了这样的素质,即使你现在学的知识将来全都用不上,你还是能成功。

  所以你要把学习的过程看成训练你作为一个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的一个过程,学习的目的——高考当然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有它独立的价值。

这才是我们应对学习和考试的正确态度。

我记得在高一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就告诉我们要善于不断地为自己寻找挑战,挑战自己的毅力、能力等。

比如今天晚上尤文图斯打拉齐奥,你很想看,实际上每周看一场球也不会怎么影响学习。

但你突然一想,我每周都看,今天就是不看,再找点数学题来做一下。

不是说多做几道题可以收获多少,而是故意锻炼一下自己做事情的毅力和排除干扰的能力。

如果你真的做到了,甚至隔壁可能传来阵阵“好球、哎呀”的叫声,你也能“我自岿然不动”。

晚上躺在床上,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有的同学本来在家里复习得好好的,但一个电话打过来叫他出去打球,他想都不想就答应了,或者虽然不敢出去,但坐在书桌前却再也学不进去了。

这种人抗干扰能力差,你别看他在屋里学一天,却一无所获。

你如果像前面说的那样多锻炼两次,有了成就感,对自己有信心,自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抗干扰能力。

所以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学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过程,有了这种素质,学知识自然也不会是件难事。

  我高一高二的时候就曾经在这个问题上误入歧途。

那时候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市重点中学,难免有点得意忘形。

因为在初中学得并不算特别用功,我也犯了前面所说的“选择性记忆”的毛病,那些埋头苦干的日日夜夜因为太过平常而被忘却,每周星期六下午、晚上溜出校园去打电子游戏、看录像的事却印象深刻。

在跟我那帮兄弟们一起玩的时候,常常陶醉于他们对我“不用功也能考年级第一”的夸奖。

他们越这么夸,我就越得意,就越要故意做出不好好学的姿态出来给大家看。

当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天才,不学也能考高分,要是努力学习才考高分,那简直是一件极丢面子的事。

当时我有两个理论,一个是“学了能考好的人是人才,不学就能考好的是天才”。

第二个就是前面讲的“成大事者不能进前三名”。

  所以当时我怎么办呢?

首先是尽量不要听课,其次是尽量不要做作业,第三是要尽量地玩。

那上课怎么办呢?

以物理课为例,一上课,老师叫拿出教材,说我们今天要讲第某章第某节,我就把教材翻到那一部分,把那一节看完。

一般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固定,讲完一节就指定《学习指导》上相应的部分。

所以我花10分钟看完书,就把《学习指导》拿出来自己做。

做完后,发现才过了20分钟,然后就把报纸翻出来看看。

那时候我比较喜欢看的是《杂文报》,看完之后还要东问西问谁要看,还告诉大家:

你们看,我没有听课,更没有做笔记。

至于课后老师发的一些卷子,则根本不做,交之前随便找一个物理成绩尚可的来抄一抄就行了。

课余时间就用来踢足球、打电子游戏、打台球、打PS等等。

反正刚从一个偏僻小镇来到县城,新鲜的玩艺儿多得很,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

刚来的时候还摸出去打街机、打台球,过了不久就打那种SONY的磁卡足球,到了高一下学期末的时候又有了PS,我们称之为“打光碟”。

高二的时候玩电脑游戏,先是红警,然后是星际、帝国,后来又进网吧。

在玩游戏这方面,可以称得上与时俱进了。

有时候有什么精彩的球赛,比如那时候风头正劲的佛罗伦萨打国际米兰,我就和几个哥们半夜摸出去住旅社,一个人一晚上10元钱,就为了看一场球。

后来教室里装了电视,但11点要熄灯赶人,并且里面有红外线监控器,保卫处可以监控各间教室有没有人。

我不晓得从哪本书上看见锡是反射红外线的,于是我就和一个姓曾的哥们收集了很多香烟盒内的锡纸,把红外线监控器包了个严严实实,发现它的灯果然不亮了。

于是从寝室里把被子、床单、枕头都搬到教室里来,晚上悄悄地看球赛。

1998年AC米兰2∶0战胜佩鲁贾夺冠那场比赛就是这么看的。

看完以后把桌子一拼,拼成一张大床,铺上床单裹上被子就开睡。

第二天6点趁大家来上早自习之前起来,把桌子拉回去,把被子拿回宿舍。

还有很多类似的名堂,反正是够不像话了。

  讲到这里,我想再重申一遍“选择性记忆”的道理。

讲我怎么玩怎么不学习好讲,大家听着也有趣,但实际我同时也在学习,只是不够刻苦不能持之以恒而已。

比如某次考试考得很糟,我又像被刺激了一下,努力学习两个星期。

所以我高一高二那个不太理想的成绩也是我学习的结果,而不是玩的结果,大家不要被我误导了。

三、“态度决定一切”

  经过这么几学期的折腾,我果然如愿以偿地从未进过前三名,不仅如此,而且是离前三名越来越远了。

分班的时候我是以班上第四名的成绩分进来的,经过半学期的刻苦学习升到了第三。

但后来就不行了,落到第五、第六,最糟糕的一次是到了第十。

家里给我施加压力,我也受了点打击,赶紧努力学了半学期,以第四名的成绩分到文科班。

分科以后又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并且那个时候全国上下一片声讨应试教育之声,我也毅然加入了这个行列,觉得高中教育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对语文教育的批评更是深得我心。

现在想起来,虽然很多批评是有道理的,中国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确实需要作更多的改革。

但是,当时我对应试教育的反感,不是基于一种理性的反思,而是基于一种逆反心理,甚至成了我为自己的成绩上不去找到的借口。

现在大家正处在整个12年学习的冲刺关口,一定要谨防这种心理作怪。

年轻人勇于批判现实,立志改变现状是很好的,但千万不要让这种批判成为自己偷懒的借口,不然就很危险了。

即使是不能同意我关于高分高能是普遍现象的观点的人,也须牢记俾斯麦的例子,下定决心冲过高考这道关口。

  当时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为了使自己全面发展,首先决定练字。

每天两篇,并且专用语文课的时间来练。

我还是挺有毅力的,坚持了一年,包括寒暑假,所以现在我的字还算比较漂亮。

后来又喜欢上了写诗,特别是喜欢朦胧诗,成天捧着一本《朦胧诗选》在课堂上读得心旷神怡,全然不知道老师在上面讲些什么。

读完朦胧诗又读了余秋雨和余光中的散文。

  我这一番“全面发展”的结果,就是成绩的全面滑坡,最气人的是居然连作文成绩也未能提高。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高三上学期,高二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数学居然没有上90分,也就是说没有及格。

其他各科也纷纷争创历史新低,班主任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说:

“你李晓鹏现在还不努力就迟了。

”说得我有点醒悟,不过最终让我改变态度的还是我的历史老师给我讲的一番话。

  那是一节历史课上完之后,历史老师突然走下讲台叫我跟她到办公室去一趟。

到了办公室,她叫我坐下,然后问你这次历史没有考好是什么原因。

我答不上来,她又接着说,我观察你很久了,发现你上课老是走神,不认真听讲,是不是?

我又不说话。

她说,其实你的脑筋非常聪明的,据我观察,班上现在排名在你前面的几个女生都不如你。

但她们为什么能考得比你好,就是因为她们能认认真真地学习,而你老是投机取巧,不肯好好学。

现在虽然已经是高三了,但只要你能好好学习,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追赶,一定能够超过她们。

  这段话之所以让我如此感动,不仅在于它的内容,还因为我从没想到历史老师居然会如此关心我。

她平时一般都是准时来上课,上完课就走,很少会找学生谈心。

并且还喜欢经常变换发型和服饰,给人的感觉是对学生不太关心。

可没想到居然对我说这样一番话。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床上躺着想了很久。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信息经济学”是什么东西,不知道克林顿、叶利钦、俾斯麦的事迹,对其中的道理,看得不是那么深入。

但我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的一本棋谱上的几句话,是关于向读者说明为什么爱下象棋的人应该多读棋谱的——有的人喜欢说:

“我从来不读棋谱,可是棋照样下得很好。

”但这样的人不妨想一想,如果他能在有空的时候读一读棋谱,学习一些经典的棋路,岂不是会下得更好?

我按照现在的态度学习尚能维持在班上前十名,如果我能端正态度,认认真真地学,岂不是可以把名次提得更高?

我又想到班上那几个成绩比我好的女生,她们确实是在非常努力地学习。

从小到大,大人们就给我们灌输这样一种观念(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反正我们那些地方比较盛行):

男生读书后劲强,女生开始厉害,随着年级的升高就不行了。

但实际上,当时已经到高三了,不管文科理科,第一名都是女生,而且重庆地区的文理状元已经连续好几年被女生垄断了,真不知这样的论调从何说起。

反过来想一下,也许正是因为女生从小就被这样一种危机感所包围,才在学习上踏踏实实,不敢卖弄小聪明,不敢投机取巧,反而学习上保持了对男生的优势。

而我因为从小就学习好,街坊四邻无不夸奖我头脑聪明,将来要做大官或发大财,所以虚荣心太强,有些好高骛远,不肯老老实实地学习,满足于一些小的成果,成绩才老是上不去。

  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我对待学习和考试的态度就完全改观了。

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努力学习,用我们班主任的话来说,就是:

“李晓鹏终于开始有学习的样子了。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努力,我终于没有辜负班主任和历史老师以及其他信任我、关心我的人的期望,在高中最后一次考试,也就是高考中取得了整个高中三年惟一的一次年级第一,比第二名多出二十多分,顺利地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有人听到这里,心里说:

哇,你小子历害,平时不学无术,到了高考时刻一出手就拿年级第一,简直就是“非人类”,要不就是有什么学习的秘技。

  前面我已经讲了,我脑筋确实不笨,但绝不至于聪明到想考第一就考第一的程度,说到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那倒是有的,一句话:

踏踏实实地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

  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任何比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率、见效更快的学习方法。

  比如说我的作文成绩,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半期很不好,我想了许多办法,读了很多指导作文的书,也读了不少高考范文,还读了名家散文、诗歌等,却没有一点用处或者说见效甚微,60分的作文老是拿个四十五六分。

在高三下半学期我只用了两周就迅速提高到保证每次拿52分以上。

方法很简单,我把我最喜欢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阳关雪、洞庭湖、废墟、柳侯祠以及其他一些写得好的段子,背了一遍。

就这么两周的功夫,比你费尽心思去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评分标准、老师的判卷心理都要有用得多。

  最费力的方法就是最省力的方法。

  最慢的方法就是最快的方法。

  最笨的方法就是最聪明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你已经和成绩好的同学拉开了距离或者感到时间紧张了,一定要认真体会这几句话。

  很多人将英语听力视为畏途,不管怎么练,就是上不去。

可是有一个人,一点都不懂英语,通过自学,一年以后就成为英语翻译。

这个人就北京逆向英语学校的校长钟道隆先生,这个速度可以算是神速,可以说已经逼近了一个中国人学习英语速度的极限了吧。

那么他如此速成的秘诀是什么呢?

也是用的“笨”办法,他从最简单的ABC开始,听任何听力材料都要坚持把内容用笔写出来。

第一遍听不懂听第二遍,第二遍听不懂听第三遍,就这么反复地听,直到能把每一个单词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为止。

一年下来,听完的磁带放了一箱子。

有很多同学是什么时候练听力的呢?

睡觉的时候,特别是在宿舍里,戴上耳机还可以屏蔽室友的高谈阔论。

刚开始的时候还能马马虎虎地听懂一两句,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什么也不知道了,然后把耳机一关,睡得还挺快,听力材料成了催眠材料了。

有的人一学期下来还是在听那一盘磁带,有的人走马灯似的换,什么原声电影、美国之音、疯狂英语,全都“睡”过一遍了。

两三年下来,随便拿出一盘他听过的带子,还是一句话也听不懂,到了考场上还是听得一头雾水。

这样的同学想节约时间,实际上却大大地浪费了时间,想在“不知不觉”间把听力搞上去,结果却养成了一听英语就想睡觉的习惯,这才真正叫得不偿失呢。

  所以,要想练好听力,就要每天拿出专门的时间,一心一意地听,那怕有一个单词没有听懂,也不能算听“过”了。

这个方法,刚开始时间会很慢,很烦人,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总会先慢后快,进步惊人的。

就像钟道隆用这样迟钝的方法一年就听完了一大箱子磁带,诸位学了这么多年英语,不知完完整整地写下听过的英语磁带有没有超过一百盘的。

你们比比看,到头来到底是谁的速度快,谁的效率高?

  前几年有本书叫《学习的革命》,炒得很火,号称用他的方法一天可以看完八本书,还有很多很多种神奇的功效。

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去买了,我就没有买,因为我不相信那一套。

我们宿舍有人读完了之后果然能够一天看八本书了,看什么书?

漫画书。

学习的方法当然要遵守科学规律,漫无目的地努力只会事倍功半,要想一跃十步,只能摔得很惨。

我还好一点,虽然也曾经被虚荣心所迷惑,但一旦发现不行了,还能最后下定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重新开始。

有的同学经过一番好大喜功之后,发现快速成功的梦破灭了,却再也不肯亡羊补牢,反而怨这怨那,沉迷于武侠小说或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那就危险了。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把英语学好的例子,大家知道托福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上600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有个人想考托福,但他英语水平一直很差,那他怎么学呢?

他花了一年时间,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的所有课文背了个滚瓜烂熟。

你随便抽哪一课,比如说第12课,不用说课文的标题,他就能一字不漏毫不停顿地背出来。

然后去考托福就考了630多分。

后来到美国留学,美国的教授第一次给大家布置作业叫大家交一篇论文。

他很快就写了一篇交上去了。

过了一天,教授叫他到办公室去,然后把他的论文拿出来问你这篇文章是不是抄的。

他说不是。

教授说不可能,这样的文笔流畅的文章就是一直在美国读书的大学生也写不出来,你刚到美国不到一个月,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说实话,这个教授也蛮不讲理,明显有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意思,你怀疑人家的文章是抄的,你得找到证据呀。

这倒好,举证责任倒置,叫人家证明为什么不是抄的,不过这也跟咱们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关,中国人考托福考GRE的分数世界第一,但很多人到了美国连日常交谈都很困难。

  这个人这时候怎么办呢?

他说,好,我证明给你看。

他就把新概念拿来递给这个教授,然后就从第一课开始背,果然一字不差。

背了不到六课,这个教授就哭了起来。

这个教授为什么哭啊?

是不是因为发现自己冤枉了好人而良心发现?

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因素在里边。

不过教授自己解释说,我想到新概念里面这么好的文章,没有一个美国学生背过,却被一个中国学生背了,让我很难受。

不管他这种难受是出于什么心理吧,反正他不再会怀疑这个学生的文章是抄的了,也不再敢随便歧视中国学生了。

  你看,新概念大家都看过吧?

英语老师都叫大家背过课文吧?

怎么托福630分就那么难考呢?

就是因为大家都太浮躁,很多人都买了一大堆什么英语学习报、疯狂英语杂志,还有其他课外英文读物,但全都是浮光掠影地弄一遍,一篇文章,一边看英文一边看译文,弄个半生不熟就算看过了。

什么叫浅尝辄止,这就叫浅尝辄止。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在替新概念打广告,叫大家都来学新概念,其他的统统不要再看了。

其实不管哪一种英语教材,哪一本英文课外读物,哪一篇英语文章,你静下心来,真正一字一句地把它弄懂、背熟,可能你这样做一天看下来只能弄完一篇300字的短文,而以前一天可以“看完”一本英文读物,但两者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不是教材的选择问题。

  米卢执教国家队冲击世界杯的时候,有句名言叫“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用在学习上也是一样。

自从我对学习的态度改变以后,我的整个生活都改变了。

  首先,我决定不再在寝室里住下去了。

因为跟那几个兄弟混得太油,人家叫你去打PS,约你出去看球你好意思不去?

我对几个朋友绝对没有讨厌的地方,跟他们一起玩是件高兴的事。

但现在不能再打“不学习也要考好”的歪主意了,寝室的环境让我无法和过去的种种不良习惯完全断绝关系。

我是考虑再三才决定出去住的,因为学校附近的房租是150元每个月,对我的家庭经济情况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

但我最后还是决定了,家里也同意了。

  我记得在高三的时候看过刘墉写的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说他在教学生画油画的时候,尽管一个学生家境贫困,但他仍然坚持让这个学生买最好的成套的画笔,而不是让他买普通的橡皮和毛笔替代。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在学习的时候更加专心致志,明白自己来学画的代价是什么,自己因为走神而乱画一笔的代价是什么。

结果这个学生果然倍加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颇有点“破釜沉舟”的味道。

当然我不是说学习应该大把大把花钱,但也让我感觉到一个人要端正学习态度,也必须明白自己马虎的代价。

我的老家在一个穷山村,村里有一户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特别贪玩,成天不好好学。

家里不管怎么使劲都没力法,觉得这两个孩子再读下去也没有意思,就让他们辍学回家,到大山沟里去砍柴,砍了两天这两个孩子受不了了,叫嚷着要回去上学。

回到学校以后这才正经八百读起书来,这一读就一发不可收拾,双双考上大学(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现在兄妹俩已经双双成为重庆地区两家很有影响的电脑公司的总经理了。

  所以我决定让家里花这么多钱租房让我出来一个人住,也有这样的目的在里面——让自己必须为懒惰付更高的代价。

四、要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搬出来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