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9288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docx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docx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

名称

颛顼帝喾陵

时代

史前时期

类别

古墓葬

所有权

国家所有

使用人

颛顼帝喾陵文物

景区管理委员会

所在地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西

海拔高程

50米

经度

114°45′13″

纬度

35°43′50″

保护级别

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管理机构

内黄县文物旅游局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城南30公里梁庄镇三杨庄村。

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隶属滑县,1940年新置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

颛顼帝喾陵坐北面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17万平方米。

顺中轴线发现有御桥、山门、祭拜殿、陵冢等主体建筑遗迹。

墓冢位于務隅山之阳,东、西排列,两冢形制规模基本相同。

墓冢周围残存元代护陵墙。

颛顼陵、帝喾陵前墙镶嵌有标志碑。

嫔妃墓区位于務隅山之阴。

1986年在陵墓区和祭祀区对沙丘进行了清理,发现元、明、清历代御祭碑碣165通。

唐至清代建筑基址15处。

经考古钻探在陵东南和陵北分别发现龙山文化陶片、红烧土块、贝壳、灰坑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颛顼帝喾陵是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帝王陵寝为一体的名胜古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物遗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以及我国史前史的研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申报

对象

文物

构成

清单

文物名称

文物类别

保存现状

颛顼陵冢

古墓葬

帝喾陵冢

古墓葬

接官厅

遗址

较好

祭拜殿

遗址

东配殿

遗址

西配殿

遗址

唐建筑基址

遗址

较好

二门

遗址

山门

建筑

宋井

建筑

较好

御桥

遗址

一般

嫔妃墓

遗址

一般

唐代陵寝主事居住区

遗址

较好

甬道

建筑

围墙

遗址

较好

自然与人文环境

1、自然环境

(1)气候

颛顼帝喾陵所在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春季干旱少雨,冷暖多变,风沙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干冷,雨量少。

(2)地貌

颛顼帝喾陵所在地区属黄河冲积平原,亦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全县面积1161平方公里,全部是平原,地形平坦,起伏较小。

海拔高度在60-70米,土壤肥沃。

(3)地质

该陵区附近的地层,为第四系黄土普遍覆盖,基岩未曾出露,境内地层发育不全。

地质构造为华北地区坳陷区内黄古隆起部位,其主要矿产资源有磁铁矿和石油天然气等矿产。

盐、碱、硝是内黄县历史上主要矿产。

(4)土壤

颛顼帝喾陵所在地区的土壤:

上层为耕土层,二层为黄沙土,三层为水流冲积层,四层为浅黄土,五层为生土。

土壤分为潮土类、风沙土两个大类,6个亚类,11个土层,31个土种。

(5)水文

颛顼帝喾陵所在区域的水系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黄河故道部分改道为硝河。

西边有卫河流经。

其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6)植被、动物

植被:

颛顼帝喾陵的所在地,目前原始植被甚少,除耕作地带,多为次生草本植物群落,灌木丛和疏散乔木,或为人工栽植用材林、经济林、固沙林及少量天然薪炭林。

树木主要有枣树、刺槐、泡桐、榆、杨、柳等;林果主要有红枣、苹果、桃、梨、杏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西瓜等;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类、谷子、红薯等。

动物:

该陵区所在地的主要野生动物有野兔、刺猬、蛇、灰喜鹊、野鸡等。

家养的动物主要有羊、马、牛、猪、狗、鸡、鸭、鹅、鸽、猫等。

(7)陵墓周围的特殊景观

颛顼帝喾陵东侧500米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杨庄遗址”。

解放初期栽植的5万亩槐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天然氧吧。

不仅为颛顼帝喾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风景和幽美环境,而且为游客提供了一处返璞归真的田园、休闲场所。

2、人文环境

(1)居民状况

目前在颛顼帝喾陵的周边区域内,分布有三杨庄村、二杨庄村。

村内常住居民4000多人。

(2)产业状况

该陵墓所在地是黄河故道,地广人稀,因此,种植面积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调整,三杨庄附近的农副业红枣、花生、尖椒形成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

林果业也在经济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3)交通状况

该帝陵所在地的交通非常便利,东侧有“东前路”旅游专线从中穿过,距北侧的“濮鹤高速公路”仅⒈5公里。

(4)环境变化、主要环境问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增加。

尤其是近几十年,企业的突飞猛进,使该陵区周围的大气和地下水污染受到影响,水土流失也影响了该陵区的环境风貌。

文物本体状况

颛顼帝喾陵位于務隅山之阳,坐北面南,东西排列。

东为颛顼陵,西是帝喾陵,两冢大小相同,均为南北长66米,东西宽52米,高25米的封土冢。

目前,已发现下部残存元代砌筑的护陵墙,刷红色,残墙高约1.2米,两冢相距60米。

颛顼陵前墙镶嵌有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颛顼帝陵”和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颛顼陵”两通标志碑;帝喾陵前墙镶嵌有明嘉靖七年(1528年)“帝喾陵”标志碑。

两陵前均有青砖铺设的纵横甬道。

祭祀区位于颛顼帝喾陵冢以南186米处的高台上。

经清理发现唐大和四年修建的近方形院落基址,南北长47米,东西宽42米,占地面积1974平方米。

整个院落由山门、棂星门、东西配殿、祭拜殿和碑廊组成。

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

祭拜殿从残存情况可知,房顶塌陷,残墙高2.8米。

面阔5间,东西长20.5米,进深8.4米,为出前檐的悬山式建筑,后有神门通向陵冢。

东、西配殿各3间,均南北长10米,进深6米,残墙高1.5米。

棂星门3间,仅留基址,东西长7.4米,进深8.5米。

山门比较完整,由三个半圆形拱券门组成,中门宽1.8米,进深1.7米,高2.8米。

两侧门大小相同,宽1.2米,进深1.7米,高1.8米。

山门至祭拜殿之间铺设三条甬道。

围墙由山门两侧向外延伸,前墙拐角处呈弧形。

东西两墙与东西配殿后墙相距3米,北部与祭拜殿后墙衔接。

在祭拜殿西北处留角门,西墙北至南11米处有一侧门。

残墙最高处1米,厚0.48米,用蓝砖白灰砌造,刷红色。

接官厅位于祭拜殿西侧50米处,发现房基、砖铺地面、无字碑和流芳百世碑。

唐代陵寝主事居住区位于祭祀区西侧130米处。

发现有房基、围墙、石磙、门枕石、锅灶等遗迹遗物。

宋井位于祭祀区西南30米处,从井内挖出二龙戏珠碑首、“棂星门”条石及宋代瓷片、瓦当等遗物。

御桥在陵南800米处。

系清代建筑,为三孔青石拱桥。

现存桥基、望柱、栏板及虎形柱头等构件。

嫔妃墓区位于颛顼帝喾陵冢北950米处,经考古调查发现5处墓冢遗迹。

御祭碑碣多出土于祭拜殿内和东西配殿前后。

仅祭拜殿基址内就有碑碣46通。

目前,初步发现元、明、清历代碑碣165通。

这些碑碣大部分保存完好,其内容多是历代帝王派遣特使祭拜颛顼帝喾的御祭碑,还有重修颛顼帝喾陵的记事碑、标志碑等。

据有关文献记载,这里还应有唐、宋及其以前历代王朝来此祭典的碑碣。

如《宋史·礼志》载:

“徽宗正和二年,定历代陵寝,祭高阳、高辛于澶州。

”《明史·礼志》载:

“洪武四年祀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滑祀颛顼、高辛。

”《滑县志》载:

“历代王朝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

唐代柱础和宋代覆盆形柱础出土于祭拜殿。

在柱础榫口内发现唐“开元通宝”和宋“淳化元宝”等古钱币。

并在倒圮的堆积物里发现唐代黑釉筒瓦和宋、元、明、清历代瓦当。

龙山文化时期陶片发现于陵北650米和陵南150米处。

同时发现红烧土块、贝壳等文化遗存。

颛顼﹑帝喾为我国五帝中有重大影响的帝王,随着对颛顼帝喾陵的宣传,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对其均有高度评价,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撰文指出:

“颛顼帝喾二帝被确认为是我们华夏民族功德卓著的远祖,并且还有大量历代祭祖的碑碣等文物保存在二帝陵前。

因而颛顼帝喾二帝陵也应得到重视和保护。

”2006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颛顼帝喾陵考察时明确指出:

“颛顼帝喾陵虽是传说时代,但它所保留下来的文化内涵完全符合申报国保标准”。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华夏人文始祖祭祖节”,颛顼帝喾陵现已成为华夏后裔和海内外侨胞寻根朝觐、观光、旅游的胜地。

颛顼帝喾陵所在的位置为黄河冲积平原,由平原、沙地、陂洼三种地貌组成,尽管景区周边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比以前有所好转,但风沙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水源不足等因素,是对颛顼帝喾陵周边地区的环境形成一定威胁的主要问题。

 

历史沿革

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俗称高王庙(因颛瑞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建庙而来)。

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隶属滑县。

1940年新置高陵县(即因二帝陵而得名)。

1949年划入内黄县。

1958年大跃进时期,陵地周边建设林场,第二年,划归鹤壁矿务局林厂使用至今。

颛顼、帝喾陵历史久远,传统祭祀活动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汉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建庙,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修,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重修,元代后又多次修葺。

昔日建筑雄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是《滑县志》著名的十二景之一“鲋岭松楸”。

历代王朝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

如《明史·礼志》记载:

“洪武四年,谕中书省,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滑祀颛顼、高辛”等等。

此外,群众性祭祀活动历史悠久,至今尤盛。

然而,到了清代末期,帝陵被黄沙湮埋,直到1986年、2003年,经过两次清沙,才得以面世。

1978年元月25号,内黄县革命委员会公布“颛顼帝喾陵”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颛顼帝喾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评估

颛顼、帝喾是我国古代“五帝”中的第二帝和第三帝,距今约4500至5000年。

范文澜先生称“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

”徐旭生先生称“帝颛顼生当原始社会的末期,氏族制度即将解体的时候”,“帝颛顼是一个有革新能力的大人物”,他的“改革虽然只限于宗教范围以内,可是对于文化的进展也有好的影响”,“直到帝颛顼才以宗教的势力明确规定男重于女,父系制度才确实地建立”。

基于此,足以证明颛顼、帝喾为华夏人文始祖。

1、颛顼帝喾陵为帝王陵寝

目前颛顼帝喾陵的考古发现与文献史籍所载二帝活动的地望年代相吻合,其规模的宏大,文物古迹之众多,足以显示它的历史之悠久,文化内涵之丰富和很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学术价值。

同时它大量的历代祭祀碑碣,也为研究帝王陵寝、古代祭祀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二帝陵遗址是一处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陵寝内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和夹砂红陶以及红顶碗陶片,证明为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无疑,并发现了龙山时期的文化遗物。

此地为古代顿丘所在地,距此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时期的墓葬,内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形。

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年代相吻合,因此,二帝陵对于我国史前史的研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3、御祭碑碣数量之多,为我国古代帝王陵寝所少有

陵寝初步发现了165通历代帝王及民间的祭祀碑碣,在我国古代帝陵中也是罕见的,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怀念和崇敬。

这些碑碣不仅是研究历代官职、祭祀文化、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难得的书法艺术和石刻艺术瑰宝。

相关研究情况

颛顼帝喾陵距今5000年的历史,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二、第三帝。

碑刻记载:

汉代建陵,唐代建庙,明、清又多次修葺。

关于颛顼帝喾的地位、地理位置、历史功绩在文献《史记·五帝本记》、《华夏·历代帝陵》、《先黄汇典》、《山海经校释》、《重修滑县志》等都有记载。

但由于该陵冢没有经过发掘,陵墓所处的时期为传说时代,因此,对颛顼帝喾陵的学术研究很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资料整理和发表情况

《颛顼帝喾陵遗址初探》    刊载《安阳古都研究》河南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