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
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
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要知道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
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需要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和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B.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C.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选择”的心态。
D.这是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的思想观念。
2.下列解说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人类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和而不同”,就能“天下大同”。
B.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明。
C.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D.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一定会受到某些人的非议、抵制或可能的猛烈的攻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发达国家拥有强势文明,却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异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盲目排斥。
C.异文化并非完美无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判断它的精华和糟粕。
D.人类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必须力排对“美美与共”的抵触,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答案】1.C2.C3.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周,字宾王,清河茌平人也,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落拓不为州里所敬。
武德中,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酒,不以讲授为事。
刺史达奚恕屡加咎责,周乃拂衣游于曹、汴,又为浚仪令崔贤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
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
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
常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
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每与臣言,未尝不以忠孝为意。
”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注)门下省。
六年,授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帝以常何举得其人,赐帛三百匹。
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
太宗尝曰:
“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
”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所亲曰:
“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
昔苏、张、终、贾,正应此耳。
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耳。
”十五年,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
十八年,迁中书令。
太宗伐辽东,令周与高士廉、刘洎留辅皇太子。
太宗还,以本官摄吏部尚书。
二十一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太宗尝以神笔赐周飞白书曰:
“鸾凤凌云,必资羽翼。
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
周病消渴,弥年不瘳。
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每令尚食以膳供之,太宗躬为调药,皇太子亲临问疾。
周临终,索所陈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
“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
”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
太宗为之举哀,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马周传》)
注:
直,译
“进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落拓:
豪迈,不拘束
B.遂感激西游长安 感激:
不满,气愤
C.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草:
起草
D.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
敕:
整治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为浚仪令崔贤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
②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
③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
④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
⑤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①③④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周任博州助教时因每日饮酒,不以工作为重,屡次受到责怪,不被尊重。
B.使马周得以发挥才能的机遇是他离开家乡投奔到中郎将常何家中,并替常何书写奏折,经常何推荐,得到唐太宗赏识。
C.贞观十五年后,马周频繁调职,官职有升有降。
皇帝更曾御笔题赠马周,以示朝廷对他的嘉奖。
D.马周机敏,善于分析处理问题,长于陈述奏章,不愿揭示君主过失以博取身后之名,有淡泊功名的节操。
7.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
(2)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
【答案】4.D5.D6.C
7.
(1)常何因为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类条目写了20多件事,让他把这些奏报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
(2)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了一会儿马周还没有到,唐太宗就多次派使者去催促他。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
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但十分好学,尤其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
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每日饮酒,不以讲课作为正事。
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周游曹州.汴州,又被浚仪县令崔贤首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西游长安。
住在新丰旅店时,旅店主人只照顾其他商贩而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主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
后来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让他上奏,每一条都是切中时务的。
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
“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的。
每次和我谈话,没有不以忠孝作为主旨的。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
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进入门下省。
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
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
太宗曾经说:
“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
”中书侍郎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
“我经常会见到马周论事,援引事例,谈论古今,讲重点删繁琐,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加,没有一字可以减,听起来洋洋洒洒,使人忘却疲倦。
以前的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正是这样啊。
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
”贞观十五年,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
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
当时唐太宗远征辽东,让马周和高士廉.刘洎留下来辅佐太子。
等到太宗回来,让马周担任吏部尚书。
贞观二十一年,又晋升为银青光禄大夫。
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
“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
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
马周患有消渴病,多年不曾治愈。
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
病情加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
“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
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成开成二年,作者的弟弟杜凯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前往扬州探视。
按唐制,作者因假逾百日而被迫离职。
8.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禅智寺的“静”,请就前三联作简要分析。
9.尾联别开生面,用热闹的扬州来作陪衬,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8.①首联以“蝉噪”反衬其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风秋雨则烘托出寺的冷寂。
②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以青苔满阶、白鸟徘徊,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③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9.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与禅智寺的静寂落寞作对比,暗示作者的身世感慨与凄凉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2)鹏之背,____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乙选考题
注意: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
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
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
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
她绕着墙走过去。
叫谁呢?
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
算了,叫刘安婶吧。
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
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
“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
”后来她招工回城。
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
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
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
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
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
声音该传不进去吧?
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
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
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
但她却“对”得怕极了。
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
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
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
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
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
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
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
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
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
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
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
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
是母亲?
是妻子?
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
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
喊吧!
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
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B.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
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C.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备感孤独。
D.“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
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2)故事中“风雪夜归”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概括。
(3)结尾一句“原来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处?
请简要分析。
(4)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
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B、D
(2)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
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
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
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3)①突出主题。
说明有人留门,表现人间并不像夜归者所揣想的那么冷。
②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使故事有了更深的意趣。
③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④蕴含深意。
人们常常在心理上虚掩着一道门,轻轻一推即可打开,那面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4)比如,同意“匠心独运”,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同意“拖沓之笔”:
几个人物作用雷同;都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回忆往事,手法单一。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当时在上海的他:
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
凡事认真。
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
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
“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
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辜负?
”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
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
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
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
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地地道道的一个留学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
凡事认真。
学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
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
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
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
这一变,变得真彻底:
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
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
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
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
“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
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
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
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
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
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
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
不久他就学佛。
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
我愕然不知所对。
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
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
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
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
他的生活非常认真。
举一例说:
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
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
有一次他到我家。
我请他藤椅子里坐。
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
起先我不敢问。
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
法师回答我说:
“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
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
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叔同先生是作者的老师。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青年时颇有才气,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他英俊潇洒,颇有风度,是当时上海一等的花花公子。
B.李叔同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奔赴日本留学,他全面钻研西洋艺术,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介绍西洋文明,亲自主演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目的是学成以后报效祖国。
C.李叔同先生回国后,身份变了,装束也变了;这一变,变得真彻底:
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
这一变,表明他与西方思想的彻底决裂,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彻底决裂,显示了坚定的爱国意志。
D.李叔同先生的特性就是“认真”,即使在出家为僧之后,依然非常认真,如“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
”就是很好的证明。
E.作者对李叔同先生非常熟悉,选材得心应手,全文思路贯通。
通过几次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但是,结尾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表明作者对李叔同的出家非常失望,无比痛心。
2.文中说:
“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说明。
3.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文章分哪几个阶段论述的?
4.李叔同早年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却出家为僧。
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
(1)B、D
(2)深感祖国惨痛的现实;有感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文化,学习西洋文化;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3)性格特征是“认真”。
第一,青年时期在上海,好学上进,大展才华,认认真真做一个有志青年。
第二,留学日本,刻苦钻研西洋文化,认认真真做一个将来报效祖国的留学生。
第三,回国以后,认认真真的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回报给祖国的人民。
第四,出家之后,更是认认真真做人,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
(4)探究题。
言之成理即可。
如,他报国无门,独善其身。
或对祖国黑暗,痛心疾首,而遁入空门。
或对前途失望,消极避世。
或另辟蹊径,曲线救国。
不一而足。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回归之作,虽然比起《霸王别姬》还稍有差距,但相较于前几年口碑极差的《无极》,媒体和大众给些过分的溢美之词还是可以理解的。
B.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只是照搬列举说明,还自以为找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这就是我们说的食古不化。
C.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
进行,没有这一条,各行其是,势必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D.李明对老师说:
“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答案】A
14.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针对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表示,是否降息要根据CPI的快速下降来确定,直到明年年中都有降息的可能。
B.如何能让大家都富裕起来呢?
关键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10多年来,宝马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提高发动机效率和降低排放的研发,这种战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已经收到了实效。
D.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保障。
【答案】C
1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
①正所谓“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所难脱。
”
②威胁自己,是一道严肃的人生课题,也是一种自律的精神境界。
③生活中谁都希望过得轻松舒坦、快乐潇洒,谁都祈望人生旅途一帆风顺、一马平川。
④因此我们在顺利之时也切莫忘了让自己吃点苦,“威胁”一下自己。
⑤但是人是有惰性的,若一味陶醉于顺境,沉溺于安逸之中,则往往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