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1639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docx

《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docx

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

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

  为加快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根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青发〔2018〕22号),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全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全域规划布局、全产业链发展、全程质量监管、全新体制支撑发展理念,实施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产城一体、产管结合、集约高效、开放融合、环境友好”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一)综合产能稳中有升,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高。

2017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717万亩,粮食总产量296.9万吨;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62万亩,总产量601.2万吨;果品种植面积105万亩,总产量111.1万吨;茶叶种植面积11万亩,总产量3667吨;肉蛋奶总产量102.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21.1万吨,其中远洋捕捞产量14.1万吨,主要农产品持续保持自给有余。

化肥、农药施用总量“零增长”,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

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0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7%。

农机总动力达728万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2%。

  

(二)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

2017年,农业部、省农业厅和青岛市三级地产农产品平均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5%以上,建成市、区(市)、镇(街道)、村(合作社)四级农产品检测体系,3096个产品被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系统,3300多家农药经营店和1249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

全市拥有农业地方标准166项,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73%,主要地产农产品实现全覆盖。

涉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1.9万多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042个,打造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120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1个。

  (三)加工出口优势明显,特色产业集聚水平高。

201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3168家、产值1300亿元以上,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省级45家、市级281家,年加工农产品能力超过1300万吨,粮食、蔬菜、水产品、肉鸡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带动效应明显。

农产品出口额达327.7亿元,约占全省1/3。

蓝莓、食用菌、远洋渔业、高端肉牛等特色农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培育蓝莓小镇、菇香小镇、玫瑰小镇等20余个特色小镇,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到80万亩,现有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镇村27个、省级32个,优质特色农业年产值达169亿元。

远洋作业渔船达到165艘,建成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5处、增殖休闲型和公益性海洋牧场11处。

  (四)园区农业加快发展,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2017年,全市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达到913个,带动8万多农民就近创业、增收20%以上。

营业额10万元以上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753家,农业节会80余个,年接待游客1500余万人次,收入140多亿元,受益农户达11.2万多。

创建各级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共计323个,国家级、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示范点分别达28个、118个。

现有农产品专营网店550余家,总交易额58亿元,胶州市、即墨区入选全国电商百佳县。

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达116个,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智能监测点306个,村级益农信息社816个,农业信息化水平达到62%。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02万亩,百亩以上规模化家庭农场、种植大户717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719家,入社69.4万户,农业规模化经营、组织化程度分别达到62%、59.2%。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农业竞争力为目标,以转换农业发展新旧动能为主攻方向,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抓手,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东部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和样板区,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产城一体,全域统筹。

遵循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以城带乡、产城一体、全域统筹发展,提高农业效益,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增强绿色、安全、放心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前提,发挥地方优势和地域特色,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立体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推动种养业、林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3.转型升级,三链重构。

鼓励产品、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农业“新六产”,加快“三园同建”,发展“大车间”“大厨房”“大餐桌”等农业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

  4.拓展功能,深度融合。

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历史、文化、地理等人文资源,利用郊区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突出发展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民宿业、电商业和乡村观光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等产品和服务。

  5.鼓励双创,创新引领。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升物质装备、信息化与社会化服务水平。

鼓励创新和创业,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到农村创业,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6.生态优先,绿色安全。

将生态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注重耕地、林地、湿地及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严格控制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推进面源污染治理,打造“绿水青山”,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三)战略定位。

  全域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样板区。

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构建国际化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创造条件。

依托大沽河流域、滨海沿线和丘陵山区,重点发展粮食、特色园艺、蓝色渔业、都市型现代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确保24项创建指标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值,在2018年全面通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验收基础上,到2022年,把我市打造成高水平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样板区。

  打造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市。

全力打造东部沿海城市农业绿色发展样板,推进生产方式由拼资源、拼投入向使用新技术、打造新模式转换,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过去单一农业生产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转换。

加快构建“青岛农品”培育、保护、发展和评价体系,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知名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

  打造“新六产”融合发展强市。

全域开展农业“新六产”综合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突出打造西海岸高端智慧农业示范区、胶州临空高效农业先行区、即墨区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平度粮油终端消费发展区、莱西市农产品物流配送先导区五大核心区,全方位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布局合理、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发展新格局。

重点培育省、市级“新六产”示范县、示范主体。

  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先导市。

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快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

实施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加快“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率先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

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样板。

  打造农业开放发展引领市。

积极利用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健全农业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加大“引进来、走出去”招商力度,吸引一批世界500强涉农企业集团落户,支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在国外建立项目基地。

进一步增强我市农产品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农产品贸易水平。

  (四)目标任务。

到2022年,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整建制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全域创建农业“新六产”综合示范区。

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达到30%以上,基本形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先进、物质装备优良、组织方式高效、经营主体集约、农产品市场繁荣的现代高效农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

  三、功能布局

  立足青岛资源禀赋和全市发展大局,面向服务城市和农业长远发展,坚持空间布局与区域布局相统一,梯次扩散与节点辐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以产业延伸、技术辐射、项目对接、人才支撑为纽带,构建“三园示范、四区引领”的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新格局。

  

(一)“三园”示范。

  1.现代农业产业园。

以现有现代农业重点园区和示范园区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创建一批生产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综合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到2022年,全市建成1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

  2.农业科技示范园。

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引领、效益惠民”原则,以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西海岸新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龙头,建成一批功能清晰、要素齐备、模式创新、上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具有青岛都市农业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实现全覆盖、无缝衔接,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继续走在前列。

  3.农村创业创新园。

以11家首批国家级和35家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为基础,大力开展返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农村创客服务等平台建设,吸引进城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二)四区引领。

  1.粮食生产功能区。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立300万亩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稳住“金色粮仓”。

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以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农田灌排体系,推进农机农艺农牧结合、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

重点打造平度南部、莱西南部、即墨北部、胶州西南部、西海岸西北部和西南部。

2018年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任务,到2022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00万亩。

  2.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制定建设规划,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一批品种丰富、优势明显、集群发展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领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突出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一镇一业”,重点建设张家楼蓝莓小镇、海青茶叶小镇、灵山玫瑰小镇、院上葡萄小镇等30个特色小镇,着力打造东部沿海片区和南部大小珠山片区20万亩优质果茶生产基地,北部平莱山区(含大泽山、大青山)片区重点建设以大泽山葡萄、南墅晚熟桃、马连庄苹果等为代表的3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大沽河沿岸重点建设50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到2022年,基本建成100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打造食用菌、葡萄、蓝莓、茶叶、花卉等一批10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3.现代畜牧业养殖区。

加快发展高端都市现代畜牧业,坚持差异化布局、区域化发展、品牌化经营,巩固提升生猪、奶牛、蛋禽、肉禽、肉兔、肉牛等优势产业区。

在莱西西部、南部,胶州西南部,即墨中西部,西海岸西南部,平度南部、西部等地发展现代畜牧业养殖区,重点推进莱西、平度高端畜禽等种、养、加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建设。

到2022年,创建现代化示范牧场100处,主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达到90%以上,屠宰企业设施标准化水平达到95%以上,畜牧业养殖、兽药、饲料、屠宰加工、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4.现代渔业发展区。

按照“引、增、稳、控”渔业发展方针,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渔业资源养护基地、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水产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六大基地”,率先建设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创新引领型、统筹发展型“蓝色粮仓”。

在即墨、西海岸、胶州、崂山等区域的海岛、深海建设现代渔业发展区。

其中,在即墨、崂山、西海岸等沿海区域打造生态养殖产业带和特色休闲渔业区;在城阳、西海岸重点打造水产品出口加工集群、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

发展远洋捕捞渔业。

到2022年,各类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25万吨左右,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5万亩。

  四、重点工程

  围绕上述总体功能布局,大力实施十二项重点农业工程,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脱胎换骨”,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一)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工程。

全域创建农业“新六产”综合示范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布局合理、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全方位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到2020年,创建省级“新六产”示范县3个、示范主体40家,市级“新六产”示范主体100家;到2022年,农业“新六产”发展布局基本成熟。

  1.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开发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依托山、海、河、湖、园等特色资源,打造“两区、两片、两线、多园”休闲农业总体布局框架,推进崂山、城阳“两区”全域景区化、村庄景点化,推进大泽山、大小珠山“两片”和滨海沿线、大沽河沿线“两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延伸新功能、发展新业态。

到2022年,发展休闲农业节会100个,打造休闲农业精品集群片区20个、休闲农业精品观光路线20条、农业旅游精品点100个,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综合收入达到200亿元。

  2.推进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加强市场流通条件建设,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田头预冷、分拣包装、初加工、物流、冷链、仓储等设施,加快拍卖、电子结算等新交易方式推广应用。

  

(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鼓励龙头企业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原料基地,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增值。

坚持育龙头和引龙头并重,拓展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全面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打造粮食、油料、果蔬、饲料、生猪、乳品、禽类、水产品八大百亿级产业。

延伸小麦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拓展薯类加工品种,建设全国最大的花生制品出口基地,发展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培育7家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和5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

强化水产品精深加工,推进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综合化和精深化加工,培育水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莱西、平度、即墨畜禽产品加工区,推进畜禽加工产业化,加强畜禽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全面推进畜禽定点屠宰,促进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提高生猪、肉牛、肉禽、牛奶、肉兔等精深加工水平。

推广绿色环保、全效利用园艺产品加工技术,提升果蔬精深加工水平。

到2022年,培育1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企业,培育壮大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00家,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收入达到1166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果蔬加工处理率达到40%。

  (三)实施质量兴农工程。

深化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打造农业品牌强市。

  1.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

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加快构建“青岛农品”培育、保护、发展和评价体系,以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崂山茶、瑯琊海青茶、西海岸蓝莓、马家沟芹菜、店埠胡萝卜、马连庄甜瓜、万福分割肉、九联肉鸡等农品为培育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知名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扩大青岛农业品牌影响力。

推广果品、茶叶、蔬菜、山珍、海味等特色产品、拳头产业,建立以品种独占优势为基础的定制农业。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10个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创建5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

  2.加快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培育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到2022年,农业地方标准达到200项,农业标准化比重达到80%以上。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完善农兽药监管追溯系统,严格落实全域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制度,全面实施农药生产二维码追溯制度,2018年年底实现兽药经营企业入网全覆盖。

推行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健全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5%以上,畜产品监督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行业安全生产事故。

  (四)实施智慧农业工程。

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产业智慧化。

  1.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深入实施农村电商“515+X”工程,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积极开拓农产品网销渠道。

在农业全产业链推广应用海尔COSMOPLAT农业物联网生态平台,鼓励农业合作社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标准化种养、可视化监测。

  2.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

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样板。

突出抓好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时掌握国际国内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广泛开展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为农产品质量追溯、灾害预警、动植物疫情防控、耕地质量监测等提供网络、信息、技术支持。

推进中建集团智慧农业综合体、上海多利西海岸农高区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到2022年,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200个、养殖场500个,实现对100万亩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以及病虫害防控智能监测,全市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到75%以上。

  (五)实施绿色田园工程。

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1.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计划。

深入实施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深松整地等技术,加快有机肥、高效缓释肥料、水溶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推广应用,建设一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

到2022年,推广农业技术100项,以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为依托建成100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完成深松整地300万亩,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施用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6%、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15。

  2.实施农业清洁化生产计划。

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可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强化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治理。

推进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积极争取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建设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进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蔬菜尾菜为原料的沼气工程建设,重点建设青岛华睿弘盛能源、莱西中集能源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和平度崔家集大型秸秆沼气发电项目等大型能源化利用集中处理中心项目。

到2018年年底,142家未配建粪污处理设施的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建到位。

到2022年,全市秸秆打捆收集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农作物秸秆青贮100万吨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3.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计划。

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广健康生态种养模式,培育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点,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多级循环体系”。

到2022年,健康生态养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涉农区(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

  (六)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立足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以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深入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市、区(市)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体系。

实施产业兴村富镇行动,支持建设一批乡土经济活跃、乡村产业特色明显的产业强镇,树立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样板,让农业产业强镇成为资源要素的聚集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城乡融合的连接器、宜业宜居的幸福地、乡村振兴的样板田。

到2022年,建成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创建3个以上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以省级以上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区市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发展良好格局,构建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七)实施开放合作工程。

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两区”建设,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鼓励涉农企业到境外进行农业资源开发、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等,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走出去”。

到2022年,建设2个省级以上农业对外合作“两区”。

加大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支持力度,带动提升内销农产品质量。

继续建设以粮油、饲料、蔬菜、禽畜、果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的加工出口集聚区。

到2022年,建成6个出口产业集聚区。

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推进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在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港口码头等领域进行整体布局,实现全产业链运营。

到2022年,培育5家农业“走出去”重点企业。

提升远洋渔船装备水平,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过洋性渔业,加快推进远洋渔业海外综合性基地建设。

  (八)实施主体培育工程。

坚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园区集中,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产业发展联合体,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培育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管理有方、经营有效的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联合与合作,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联盟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持续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到2022年,市级以上示范经营主体达到1500家以上,培育种植规模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1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1.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00家以上,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5%以上。

  (九)实施农业双创工程。

完善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城乡人才要素有序流动,培育一批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用人才。

  1.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规律,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素质,积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健全以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农广校)统筹协调、培训示范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延伸覆盖的“一主多元”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形成市场主体多方参与、适度竞争的多元化培育机制。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突出“学历+技能+创业”导向,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兴业能力。

  2.突出乡村专业人才培育。

深化与青岛农业大学的合作共建,集中双方优势资源和研究力量,建立乡村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参照近年来培育公费师范生、医学生等政策,在青岛农业大学设置相关专业,连续五年每年定向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毕业后到我市农村签约服务5年以上。

认定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