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博物馆导游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119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docx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博物馆导游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docx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

【篇一:

文字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本】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完整版本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

(1)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是一座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您现在走进的是前厅,这是入馆参观的过渡空间。

你一定会注意到我们的馆名。

这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题写。

背景上的文字随机选自《康熙字典》,体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请您走进序厅。

序厅共有四面浮雕。

北面表现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

最上面的是史前陶文。

往下依次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最下方是书写在纸张上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了汉字从陶器刻画、甲骨契镂、到铸于铜、勒于石,最终发展到纸张书写的历程。

东面浮雕表现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轮廓,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

南面浮雕表现的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我们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

西面浮雕集中表现各少数民族文字,选择的是主要少数民族的比较典型的吉祥话语。

有蒙文、藏文、维文、壮文。

还有一些现在不再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四块浮雕的内容浓缩了中国文字的概况,表现了中国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

浮雕旁边的天然石材有竖向的凹槽,远远看去,好似古代的竹简。

黑白灰的颜色搭配也象征着中国的水墨书法。

房顶上的苍穹代表了天空,周围的灯饰象征着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接下来,请您走进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

专题展厅:

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

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充满活力。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最早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这里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甲骨文记录了这个王朝许多早已被时间湮没的故事,已经成为古今安阳的符号。

甲骨文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早在清朝末年,安阳殷墟小屯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的时侯,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被人们当作中药“龙骨”卖到药店里。

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符号。

经过仔细的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划符号是商王朝的文字。

他的发现后来得到学术界确认。

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而被称为甲骨文。

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的发现,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

1908年,学术界获知刻有文字的甲骨出自安阳小屯。

消息付出,很多人纷纷来到小屯收购甲骨,私人挖掘成风,因此大量的甲骨片流散到了海外,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呼吁科学发掘小屯。

()1928年——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科学发掘。

此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小屯村北地、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发掘了

大量的刻辞甲骨,为全面深入的解读殷商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

先后发掘15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有关甲骨的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发生在1936年。

您现在看到的照片是1936年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时发现的一个甲骨坑。

这个坑是一个甲骨窖穴,编号为yh127。

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土甲骨17096片。

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

誉为“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考虑到安全性,当时的发掘者决定将整坑甲骨搬到室内清理。

但这坑甲骨过重,如何搬运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经过研究,考古工作者们将整坑甲骨切割成一个灰土柱,然后让工人连夜赶制一个特制的大木箱套在上面,加底封盖,然后用绳索沿着简易的马道拖到地面。

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大家采取了当年为袁世凯抬灵柩的做法,用众多共同抬棚杠,以锣为号,经过两天两夜,终于将甲骨坑抬到火车站,最后由火车运往南京。

抗日战争期间,这坑甲骨又被辗转运到昆明。

此后,胡厚宣、高去寻对其进行清理、编号。

整理工作历时半年之久。

()您现在看到的是yh127甲骨窖穴复原的原貌,它再现了这坑甲骨出土的情景。

这坑甲骨基本上都是龟甲,形状规整,集中堆放,并且有大块的小块的,正面的反面的,有字的无字的,大字的小字的,腹甲的背甲的,彼此叠压,相互枕籍。

()从1950年起,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村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举行30多次重要发掘。

其中甲骨方面有两次重大发现:

一次是1973年发现的小屯南地甲骨,出土刻辞卜骨的13650片,这是建国以来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

您现在看到的这片

甲骨正是出土于小屯南地。

它可能是迄今为止知名度最大的甲骨片之一。

它的图像经常作为教科书彩图甚至封面出现。

我国还曾用它作为邮票图案。

()另外一次重要甲骨发现是1991年发掘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

这坑甲骨共发现1583片。

这一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出土甲骨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的“非王卜辞”,即不是由商代国王自己占卜的甲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甲骨文有占卜性刻辞和记事性刻辞,其中大部分为占卜性刻辞记录,主要是“问”,所记事情未必都要发生。

这些都已经是残片了,不能整句的释读,我们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个别单字。

比如占卜下雨的情况,占卜关于妇人分娩的情况。

他们的占卜很频繁。

还有少部分是记事刻辞,所记事情是已经发生的。

主要是一些有关卜用甲骨贡纳、征取、整治和收存手续的记录。

()百年甲骨史,国内外研究甲骨的专家达到3000多人,发表著作万种以上。

不同阶段都有为甲骨学研究作出突出成绩的学者,首屈一指的当属“四堂一宣”。

所谓“四堂一宣”是指五位甲骨学家。

1.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早期重要的甲骨收藏者和研究者。

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

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

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

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号观堂。

近代中国国学大师。

他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历史和典章制度,不仅考释文字,更重要的是考证商代历史。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从甲骨文中辑出了商王朝的王位世系。

3.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董作宾先生是甲骨文科学发掘的倡导者和多次发掘的主持者。

他写过一篇《甲骨断代研究例》,对出土于安阳殷墟二百余

【篇二:

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志愿者博物院解说词

河南是中国第一文物大省: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40多万件;国保单位97处,省保666处,市县保2300多处;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河南占17项。

河南,只有河南的文物,才能构成一个完整序列,见证华夏文明八千年绵亘不断的历史华章。

河南博物院的中心建筑的外形呈覆斗金字塔状,其建筑灵感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外形,内部分为三层。

我们现在所在的一楼大厅,可以看一下正中间的这个巨型雕塑,它就是我们河南省的简称“豫”的来历,大家都知道,“豫”字是由“予”和“象”呈左右结构组成,“予”就是人。

这里中间的这个人和两边的象,也正是“豫”字的象形写法,一人从中间推开二象,如开门状,就好像是开启“华豫之门”,迎接天下宾客的寓意。

在这个巨型雕塑的后面,是以中岳嵩山为背景的,两侧还有开封的铁塔等河南历史遗迹的标志建筑。

大家再看脚下的这个特殊的图案,说它特殊,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和我们经常见到的道家阴阳鱼的图案的非常相似,这个就是道家阴阳鱼图案的前身——浑圆太极图,这个图案,浑圆一体,呈向四周辐射状,也暗示了的中原者的天下的含义。

黄河流域是人类较早出现的地区之一,河南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二十余处,出土的遗物及人类化石表明:

距今几十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以洞穴为家、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懂得用火,创造原始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旧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有用于削刮的削刮器,用于砍伐砍砸器和用于雕刻的尖装器等,还有一颗出土于南阳南召的类人猿牙齿。

距今已有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大地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锄耕农业。

伴随着农业的出现,制陶、纺织等手工业相继产生,先民的开拓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

人类从打制石器也逐渐的向磨制石器是转变,磨制石器更加锋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表明了人类有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在这里我们展出了石斧、石镰和石铲,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

石斧、石镰和石铲的作用与我们今天的几乎是一样的,石磨盘长68cm,石磨棒长58cm,主要用于稻谷的脱壳,1978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陶鼎,叫做乳钉纹红陶鼎,1977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它表面的这种纹饰叫乳钉纹,在以后很多的陶器和青铜器上都有应用。

鼎的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锅,这个鼎通高22cm,口径23cm,是手工制作的,首先搓泥成条,盘制成胎,烧制而成。

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一件“骨笛”,这件文物1978年出土于漯河舞阳贾湖遗址。

它是用仙鹤的尺骨制作而成,长23.1cm,它的两端粗细不一,这样就导致了音调的难以调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它的大孔旁边还有小孔,以调节音阶。

它可以吹奏出六个音阶,甚至有可能是七个音阶。

这件展品叫做双连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1972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市大河村,通高20cm,以泥质红陶作成两壶并联,连腹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似于橄榄型,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

是一种饮酒器皿,使用时两人共执此壶,同时饮用。

这种饮酒习俗在现在的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它是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紧接着我们看到的都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多为彩陶,器物身上的花纹各不相同有鱼图腾、鸟图腾、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生殖崇拜和天文崇拜。

从这些图腾崇拜中我们不难看出,仰韶彩陶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其绘制出的图案,有许多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

这是1987年河南省濮阳县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龙虎图案”的仿制品,我们把它称为”中华第一龙”,出土地濮阳也因此称为“龙乡”。

出土的时候,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1.84米,在其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

左侧为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

右侧为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

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如下山猛虎。

在其脚的下方,还有用蚌壳摆放的北斗七星的图案,这一组展品的摆放位置正好与我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相吻合,这也正体现了古老的星象和方位意识。

此后我们看到一件很是不起眼的文物,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块儿铜渣,这块铜渣出土于周口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长1.3厘米,断面近正方形,铜绿色。

证明在四千三百年前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冶铜技术,这是人类物质文化由石器向青铜转变的物证。

这两节陶制管道,这就是当时的排水管道,和今天的排水管的外形和相似,每节长35—45厘米不等,直筒状,一端有榫可以套接。

出土时成北高南低状,易于向外排水。

如果说铜渣的出现划开了陶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那么这两节排水管道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将有穴居生活走向了城邦生活。

人们便告别洞穴生活,建立起最早的村落。

从半地穴式房子到原始城邦,居住条件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建筑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婚姻及组织结构的发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宫殿模型,原址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占地一万平方米,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